愚公移山讲学稿.doc_第1页
愚公移山讲学稿.doc_第2页
愚公移山讲学稿.doc_第3页
愚公移山讲学稿.doc_第4页
愚公移山讲学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3愚公移山教案课型:自读 课时:1 主备人: 景建荣 审核:九年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并解释。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对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A.指向 B.手指 C.一直 (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C.语气助词 (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河曲智叟亡以应 吾义固不杀人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惧其不已也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帝感其诚 甚矣,汝之不惠其妻献策 告之于帝4.翻译下列句子。(1)甚矣,汝之不惠。(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投诸渤海之尾。(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参考答案:1.反通返,往返。 惠通慧,聪明。 亡通无,没有。 厝通措,放置。 陇通垄,高地。2.C A C B A3.方:指面积;当时。 且:将近;况且。 曾:连都;增加。 固:稳固;坚决。 亡:通无,没有;逃走。 其:代词他;加强反问语气;他的;他的。 之: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同上;代词。4.(1)你太不聪明了。(2)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3)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4)冀州的南面,汉水的南岸,再没有高地阻断。二、指导学习、研讨(一)情境导入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乐曲。(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示例: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正方:愚公实愚反方:智叟不智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讨论交流。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钟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1.提问:任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愚公之妻与智叟、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吧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三、课堂小结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板书: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四、布置作业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山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板书设计: 痛感迂塞之苦愚公 确知移山之利 移山-不愚 深明可疑之理 教后感:23愚公移山学案课型:自读 课时:1 主备人:景建荣 审核:九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学习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学习过程:一。预习、自学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对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A.指向 B.手指 C.一直 (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C.语气助词 (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河曲智叟亡以应 吾义固不杀人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惧其不已也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帝感其诚 甚矣,汝之不惠其妻献策 告之于帝4.翻译下列句子。(1)甚矣,汝之不惠。(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投诸渤海之尾。(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二、研讨、学习(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示例: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3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二)思读课文,理解寓意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正方:愚公实愚反方:智叟不智2、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三)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1、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