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联修辞.doc_第1页
浅谈对联修辞.doc_第2页
浅谈对联修辞.doc_第3页
浅谈对联修辞.doc_第4页
浅谈对联修辞.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对联修辞 摘要: 对联发展于我国文学领域中的对偶句,具备了对偶句的一切特点,并形成了独立的文学特色。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对联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修辞手法。本文试着从叠字、回环、析字、顶真等修辞方式角度来赏析和解读对联的外在形式美。关键词:对联 外在形式 修辞手法 看过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朋友大概都会记得这样一个经典的场景:对穿肠: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唐伯虎: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宁王:好工整啊!华太师:华安,你来得正是时候啊!对穿肠:在下是七省文状元兼对穿肠将军,绰号对王之王的对穿肠,阁下是?唐伯虎:小弟读过两年书,尘世中一个迷途小书僮,华安!对穿肠:好,我就来会一会你! (两人对立许久,相互一个飞吻,众人偕倒)唐伯虎:对不起,我俩惺惺相惜,情不自禁 。对穿肠:言归正传,我们开始了!对穿肠:图画里,龙不吟虎不啸,小小书僮可笑可笑!唐伯虎:棋盘里,车无轮马无缰,叫声将军提防提防!对穿肠: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唐伯虎: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众人:华安真行呀,华安好棒啊!宁王:快出对,对死他,对死他!对穿肠: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唐伯虎:八目共赏,赏花赏月赏秋香!众人:好,好对穿肠:我上等威风,显现一身虎胆。唐伯虎:你下流贱格,露出半个龟头。对穿肠:我堂堂对穿肠将军会输给你个书僮对穿肠:你家横头来种树!唐伯虎:汝家澡盆来配鱼!对穿肠:鱼肥果熟入我肚! 唐伯虎:你老娘来亲下厨!对穿肠:啊 !(对穿肠将军后退数步,口吐鲜血)唐伯虎:对对儿本为消遣作乐,今日穿肠兄竟然对得呕出几十两血,可谓空前绝后,小弟佩服佩服!在这短短的三分钟电影镜头里,除去场景和动作所带来的娱乐,不可否认的是电影中对对儿本身带来的快乐和震撼。自古以来,对对儿一直是中国民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传统之一。乔迁新居,新店开业,婚嫁丧事都可见对联。它已经成为我们日常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代梁章钜先生楹联丛话说:“福州乡俗,每逢端午节,既于朔日悬蒲插艾于门庭,五日午时,又必用红笺书对句,贴于楹柱,谓之午时书。”梁先生所说的“对句”和“午时书”其实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对联。【1】由此可见,对联在清代时就已经广泛使用了,而如今甚至连不识字的老奶奶都知道对联是怎么一回事。对联从文学领域中的对偶句发展而来,具备文学中对句的一切特点,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平仄想写,文字相别,内容相关。【2】这也是作对联的六要素。对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几乎所有的修辞方法都可在对联中用到。从对联的内容上来说,主要用比喻、比拟、借代、引用等修辞方式;而从其形式上来说,则主要有回环、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而本文试着从对联的外在形式来赏析修辞的运用。(一)对联与叠字所谓叠字,是一种“将形、音、义完全相同的两个字紧密相连地用在一起”以企及某种特定语言效果的修辞文本模式。这种修辞模式多基于以语词的复叠形式唤起接受者视听觉美感的心理预期。【3】而在创作对联时,叠字的运用,尤其是大量的运用,不仅仅增强了思想的表达效果,而且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听觉趣味。如周星驰电影剧本选段: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这副对联,可以称得上是一副工对。全副对联用了十四对叠字组成,生动地展现了一幅江南春景图,独具一番韵味。读者读来声韵优美,而又清新愉悦,不禁朗朗上口。再如杭州九洞十八溪景区的对联: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这副对联不仅仅道出了九洞十八溪的美妙景色,即山、路、树、泉,更为这自然的景观添上了浓厚的人文气息,从而相得益彰。作者在绘景时,将四个形容词做了叠字的处理,读起来浑然一体,而又清澈明快,声情并茂。(二)对联与回环回环是通过字或词的特定组配以字序或次序的顺读倒读,在表达特定情意的同时着重展现一种回环往复的形式美的修辞文本模式,其重点就在于营造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4】运用在对联中,能使对联的上下联顺读倒读都能够意思贴切而不会造成逻辑上的混乱。【5】而这样的对联又叫做回文对联。传说古时候有个秀才,他到桂林山水游览,发现有两只山鸡正在打架,便一时兴起,做了一个上联:斗鸡山上山鸡斗。但是他却无法对出自己的下联,只好向老师请教。于是老师便对了下联:龙隐岩中岩隐龙。回文对联写作并不容易,但是一旦写成,就能够引人注目,声名远播。再如: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这一副回文联非常巧妙地串起了四个地名,即佛山、香山、翁源、乳源。市名对市名,县名对县名,不仅内容上连贯而且逻辑上符合常理,还能够形成回环,无论顺度,倒读都能够成立,别有一番趣味。(三)对联与析字析字是一种说写中利用汉字特有的条件,通过离合或增损字形的方式来巧妙地表情达意的修辞文本模式。这种修辞文本的建构,多是基于一种以表达的新异性含蓄型以引发接受者思索、咀嚼兴味的心理预期。【6】而在对联中,通过运用析字修辞手法从而借此来说明某种道理,或者表达某种思想。如唐伯虎点秋香选段中的对联: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八目共赏,赏花赏月赏秋香。上联用“十”“口”“心”组成一个“思”字,用“思”字来表达自己对君主、国家和社稷的忠诚之心。而周星驰所扮演的唐伯虎则用“八”“目”“尚”来组成“赏”字,用“赏”来清晰地表达自己对秋香的爱慕之情。传说在清朝同治年间,有两个官员分别叫王文勤和吴元炳。一个遇事无主见,另一个则是为政只会空谈。文人见此,就写了一副对联来挖苦他们:王不出头谁做主?吴虽有口之谈天。这样的析字对联不仅仅是文字游戏,还是一种不满意见的发泄渠道。“主”字不出头便是“王”字,讽刺王文勤遇事没有主见;而“天”上加个“口”就是“吴”字,嘲笑吴元炳只会空谈,无实际作为。对联妥帖巧妙,看后令人哭笑不得。(四)对联与顶真顶真,又叫“顶针”,“蝉联”,“递代”等,是一种说写中“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吼一句的起头,使邻近的句子头尾蝉联”以获得某种特定语言效果的修辞文本模式。【7】而在对联中,妙用顶真则可使对联回环复沓,增强其节奏感和可读性。例如脍炙人口的弥勒佛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一联中的“容”和“笑”均用了顶真的手法,不仅让对联读来语顺字贯,连环层递,并且一个“容”一个“笑”充分地描绘了弥勒佛的慈悲宽容之心。再如一副趣味春景联:晓露荣花花养蝶,蝶蝶为媒;春风拂柳柳梭莺,莺莺引线。这副景联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春意盎然的景色,而且采用了内部顶真的形式,反映了晓露和花、蝶,春风和柳、莺之间的紧密的联系。这里顶真并非纯粹的文字游戏,而是表达了一种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而在读者看来,又是一种新味,颇有春天温暖而繁闹的气息。(五)对联与反复反复,是一种“用同一的语句,一再表现强烈的情思”的修辞文本模式。【8】如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之一的陈毅将军曾写过一副对联: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上联用两个“年难过”来反应旧时代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而下一联则用两个“事无成”来表示革命的艰辛,但最后的“年年过”和“事事成”又说明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终将迎来幸福生活的坚定信心。从这一副对联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作者对中国人民命运以及中国革命的关注,展现了一个革命家的强烈情感。再如清代诗人周渔璜的对联:鼻孔子,眼珠子,珠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过先生。在这幅对联中,既有谐音,又有反复。上联中的孔子即为孔夫子,而珠子则代表了朱熹,意思是说朱熹的成就大过孔子的成就。而在下联中,用了先生和后生的一词多义,来喻指后生的成就终将高于前人。而整副对联的寓意也就不问自明了,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之意。用反复的修辞表达道理,既活泼有趣而又不乏深刻的内容。(六)对联与数字数字在一般的文章中并不能单独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但在说明性的文章中,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说明性文章中专门有一种手法叫做列数字。而在对联中,使用数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用字技巧。数字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功能,甚至有些枯燥,但一旦成联后,就会产生独特的效果。如前面的周星驰电影选段: 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唐伯虎所对的下联并不工整,甚至不能完全对上。但放在电影中,加上周星驰无厘头的表演,不禁令人开怀大笑!再如武侯祠的对联: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纵,五丈原中,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抱孤子,出重围,匹马单枪,长坂坡上,有数百千员上将,独我犹能保全。 上联中的“二”、“八”、“七”等数字完整地展现了诸葛孔明一生的丰功伟绩,而下联中的“孤”、“重”、“匹”“单”等虽非数字,但也透露了数字信息,显示了赵子龙长坂坡就少主的英勇事迹。通过数字的是哦那个,不仅体现了对联的趣味性,更表现了古代文人的才思。结语在许多人看来,对联只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文字游戏,流于表面和浅俗。其实,在我看来,对联有着细腻而深厚的内涵。对联的产生,发展以及留存至今就是其艺术生命里强大的最好证明。华夏民族自古讲究和谐,同中存异,异中求同,对联中的上下联最好地说明了这一精神文化内涵。现在,从对偶发展而来的对联一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和新的内涵,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而它绝对不是单纯的文字游戏。从对联和修辞的关系上来说,对联亦是容纳百川,多方吸取。几乎所有的修辞手法都能为对联中所用。较有特色的对联有叠字联,回文联,嵌字联,数字联,隐字联,析字联等。除了常见的修辞,对联还匠心独运地运用了数字,嵌字,歇后语等,从而达到讥讽,庆贺,写景,说理等目的,显示了对联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功能。修辞在对联中的运用自如是对联能够雅俗共赏,既有阳春白雪的典雅,亦有下里巴人的风趣。语言精练,音韵和谐,实用简洁,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注释:【1】梁章钜,楹联丛话,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1年6月第1版,第174页。【2】戴本恒,对联艺术探微,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页。【3、4、6、7、8】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214页,第119页,第211页,第217页,第144页。【5】严恩萱,严考亮,轻松学对联,济南大学出版社,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