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信令网概述及与传统信令网的互通.doc_第1页
3G信令网概述及与传统信令网的互通.doc_第2页
3G信令网概述及与传统信令网的互通.doc_第3页
3G信令网概述及与传统信令网的互通.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邮电规划2003年第5期 信令网3G信令网概述及与传统信令网的互通信息产业部电信规划研究院 任正彦摘 要 3G信令网是3G业务网络的重要支撑网之一。本文着重介绍了基于IP的3G信令网的内部控制信令和它与传统信令网的互通方式。关键词 IP信令 信令网关 互通371 前 言3G信令网是3G业务网络的重要支撑网之一。3G信令分为两种:基于电路交换和基于分组交换。前者与传统2G信令差别不大,只是在协议上有所加强;后者则引入了新的内部控制信令。在两者互通中又运用了信令网关和信令适配等一系列概念。 2 基于电路交换的3G信令 WCDMA(R99)和CDMA2000(Release 0)是目前业界认为较成熟的商用版本,核心网由电路域(CS)和分组域(PS)两部分组成。电路域主要处理传统电路交换型的实时话音、视频业务,分组域处理高速的多媒体数据业务。WCDMA(R99)核心网技术标准是在现有GSM基础上发展的。采用NO.7信令系统,电路域和分组域的呼叫控制信令都是使用ITUT的NO.7信令系统,它以GSM MAP3协议作为上层核心网协议,在功能上比GSM MAP2+有所增强,如支持智能网业务CAMEL Phase 3、定位业务、号码可携业务等。CDMA 2000 (Release 0)是在IS95的基础上发展的。电路域直接采用IS95的电路交换系统,同时增加了分组域处理分组数据业务。电路域的呼叫控制信令使用北美ANSI 的NO.7信令系统,上层核心协议是ANSI-41的MAP协议,分组域的数据呼叫则是基于IETF的SIMPLE IP或MOBILE IP协议,不需NO.7信令控制。3G核心网的信令接口如图1所示。主要的信令接口有: 图1 基于电路交换的信令网结构(1)MSC与MSC间接口:MSC间切换使 用MAP信令,MSC间呼叫使用TUP信令;(2)MSC与HLR间接口/SGSN与HLR间 控制,不负责承载的建立,这就需要新的信令用来分别交换控制和承载的信息。接口:使用MAP信令,负责位置登记、鉴权参数、呼叫时取路由信息和提供漫游号码;(3)MSC与PSTN间的接口:使用ISUP信令,负责PSTN和3G用户间的呼叫;(4)MSC与短消息中心的接口:使用MAP信令,负责移动用户收发短消息;(5)MSC/SSP与SCP间接口:使用CAP(WCDMA)或MAP(CDMA2000)信令,SCP通过此接口控制智能业务的触发和呼叫。3 基于IP的3G信令全IP网络是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以WCDMA为例,说明基于IP的3G信令结构。WCDMA的 全IP网络标准是R4版本。R4和R99的区别在于:引入软交换的思想,呼叫控制和承载控制分开。MSC分解成了MSC SERVER(控制层)和MGW(承载层)。随着控制层和承载层的分离,需要新的信令系统来支持。因为控制层只负责话务在控制层,主要有两种要求:一是MSCSERVER必须能控制远端MGW。因为MGW和MSC SERVER可以不在一起,甚至可以在不同城市。二是MSC SERVER之间必须能交换信息,以便建立端到端的呼叫。传统的信令系统不能满足上面的要求。以ISUP为例,在一个消息中,总会有一个电路识别编码(CIC)作为参考,用来指示此消息是用于哪一个物理信道。如果传输和控制是分离的,呼叫则独立于传输,ATM或IP没有指定信道,不能使用CIC来指定传输信道。BICC(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与呼叫无关的承载控制)和MGCP(Media Gateway Control Protrol,媒体网关控制协议)被用来完成上述的任务。BICC是用在MSC SERVER之间,主要用来交换呼叫建立的信息,MGCP是用在MSC SERVER和MGW之间,主要用来交换承载建立的信息。如图2所示。图2 基于IP的内部控制信令4 信令的互通3G网络向全IP网络的演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未来的3G信令网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面临着基于电路交换的NO.7信令与基于IP网的信令互通的问题。在互通中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信令传送(SIGTRAN)。SIGTRAN是在IP网络中传递电路交换网(SCN)中信令协议的堆栈,它支持的标准原语接口不需要对现有的SCN信令应用进行任何修改,从而保证已有的SCN信令应用可以不必修改而直接使用。信令传送利用标准的IP传送协议作为底层传送,并通过增加自身的功能来满足SCN信令传送的要求。SIGTRAN的协议体系图原则上由三个部件组成:(1)No.7信令适配子层:支持特定的原语,例如,管理指示,这些原语是一个特定的SCN信令协议所必需的;(2)通用的信令传送协议SCTP(流控传送协议),支持信令传送所需的通用且可靠的传送功能;(3)标准的IP传送协议目前,SIGTRAN No.7信令适配子层的具体实例有M3UA(MTP-3用户适配协议)、M2UA(MTP-2用户适配协议)、M2PA(MTP-2用户对等适配协议)和SUA(SCCP用户适配协议)。根据No.7信令与IP互通时的不同实现方式,这些适配协议分别有不同的应用场合。M2UA为MTP3提供服务,并使用SCTP提供的业务作为下层可靠的信令公共传送协议。它向MTP3提供的业务与MTP2所提供的业务相同,并且在接口上具有相同的原语。但是由于信令网关不包含MTP3的功能,所以使用M2UA的SG仅充当了一个No.7信令链路与IP连接之间的一个交叉连接设备,见图3。而MTP2用户对等层间的适配层(M2PA)则不同,它允许在任何两个No.7信令点间在IP网络上处理MTP3消息和提供MTP信令网网关功能,因此能够在IP网连接上提供与MTP3协议的无缝操作。而且MTP3层上还可以包含SCCP协议。同样,底层使用SCTP提供的业务作为信令公共传送协议。在这里图3 M2UA的应用使用M2PA的信令网关完成了一个STP的功能,它可以被看作是一个IP SP和具有传统No.7链路SPSTP的组合。使用M2PA的信令网关应当包含MTP3协议,至于是否需要SCCP协议则是任选的。此时SG作为一个独立的信令点存在,并且具有单独的信令点编码。由以上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使用M2PA的SG相对于使用M2UA的SG具有更强大的功能和灵活性。参见图4。 图4 M2PA的应用当MSC SERVER或IP SCP/HLR不包含MTP3协议层时,就需要使用M3UA进行适配。M3UA和上层用户之间使用的原语同MTP3与上层用户之间使用的原语相同,并且在底层也使用了SCTP所提供的服务。M3UA已经属于网络层协议,所以需要寻址功能,这通过M3UA中的网络地址翻译和映射功能模块来实现,而不是象M2UAM2PA那样仅仅进行简单的链路或接口之间的映射。参见图5。SUA定义了如何在两个信令端点间通过IP来传送SCCP用户消息或第三层网络协议消息,这个协议不仅可通过SG实现No.7信令与IP的互通,还可以实现IP网中两个IP SP之间的互通。所以在这四种适配协议中,SUA协议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而不仅仅局限在No.7信令和IP互通时使用。参见图6。图5 M3UA的应用图6 SUA的应用综上:M2UA和M2PA相比较,应首选M2PA,这样SG具有更大的智能;它们和M3UA相比较,应该优先选用M3UA,因为此时不必对IP中的节点分配No.7信令点的编码,同时IP网中的节点也不需具有MTP3的功能,这样对IP网中节点的协议栈不必进行太大的改动,SCN和IP相互独立,比较易于营和管理。对于SUA协议,主要是为了方便访问IP数据库,这样不需要再开发SCCP程序,可直接使用SUA功能。当然,SUA的功能也可在M3UA上提供SCCP功能来实现。下面我们将以M3UA为例,说明基于IP的3G信令网和窄带信令网互通的工作原理。在两个信令网之间,引入传输信令网关(T-SG)和漫游信令网关(R-SG)实现信令转换功能。T-SG用于IP网与PSTN网间业务互通,R-SG用于两个移动网络漫游互通。如图7所示。 图7 基于IP的信令和传统信令的互通图8 T-SG工作原理运传输信令网关:它将来自PSTN的窄带NO.7信令消息传递到M3UA,然后根据IP地址,转发给MSC SERVER;同时将来自MSC SERVER的IP承载的M3UA信令消息转换为MTP3消息,再根据DPC转发给PSTN。T-SG并不解释高层呼叫信令,只是在窄带NO.7信令承载方式上进行转换。(下转第41页)(上接第37页)漫游信令网关:具有SCCP功能,但不进行应用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