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的宏观因素分析.doc_第1页
我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的宏观因素分析.doc_第2页
我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的宏观因素分析.doc_第3页
我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的宏观因素分析.doc_第4页
我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的宏观因素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的宏观影响因素分析袁国敏收稿日期:2011-09-19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民生保障评估与对策研究”(11YJA840028);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作者简介:袁国敏(1963-)男,辽宁普兰店人,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南京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重下降明显。大多数国家的劳动报酬份额也呈下降趋势,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劳动份额明显偏低。其原因既有国际特征的一般性,也有中国问题的特殊性。本文建立长期动态模型对中国劳动份额变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失业压力是导致中国劳动份额下降的最重要因素。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努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发挥政府的作用。关键词:劳动份额;影响因素;动态模型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840028);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一、引言在20世纪,劳动份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被认为是“伟大的常态性质之一”,劳动报酬份额在长期内是保持不变的。各生产要素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例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被Kaldor视为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stylized facts)之一。然而最近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包括日本、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挪威等,劳动份额呈长期下降状态。1980-2007年期间,经合组织24个国家中有17个国家出现工资份额的下降,并且工资份额保持稳定或降低的国家所占的比例一直高于呈现上升趋势的国家所占的比例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1979-1989年呈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49.7%上升到1989年的58.1%,提高了8.4个百分点;1990-2007年整体看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53.4%降低到2007年的39.7%,降低13.7个百分点;与1989年相比则下降18.4个百分点。分时间段看,1990-1992年呈下降趋势,下降3.4个百分点;1992-1996年呈上升趋势,上升3.3个百分点;1996-2007年呈下降趋势,下降13.7个百分点。 根据历年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资料计算。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渐降低,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随后2008、2009、2010和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把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作为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举措。因而借鉴国际经验,研究我国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变动状况,提出增加劳动份额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全球化和长期趋势的宏观角度,分析影响我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因素。本文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对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变动状况进行描述,第四部分是根据宏观经济模型对我国劳动份额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二、近年来劳动份额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劳动份额的变化,研究文献相当多。国外的研究侧重于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探索劳动份额变动的原因;国内则主要从定性分析的角度说明劳动份额下降的原因,并提出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的对策。从整体来看,多数国家劳动份额呈下降状态。Rodriguez等3使用了两种不同的面板数据集,一是研究整个经济中的劳动份额趋势,二是过去30年的制造业部门劳动份额趋势。结果均表明,在世界大多数地区,自1980年以来,劳动份额开始下降。劳动份额的下降似乎是一个长期现象。并且有证据表明,劳动份额的下降是由部门内部劳动份额的降低所引起的。不同国家或不同经济体的劳动份额高低和变动趋势存在着差异。肖红叶等4研究表明,收入份额具有一定的时间稳定性,但缺乏空间稳定性。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初次分配结构中劳动要素相对地位较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以国际经验判断,中国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劳动地位明显偏低。劳动份额与人均实际GDP具有相同的变动趋势,中国经济中劳动份额表现出明确的逆周期特征。Kabaca5研究了新兴经济体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情况并作出理论解释。新兴市场与发达市场在经济周期中的劳动份额变化是不同的。新兴市场的劳动份额更不稳定,与产出周期一致,特别是在那些使用反周期利率的国家。相反,发达市场的劳动份额更稳定,且有一些反产出周期性。引入产生对劳动报酬流动性需要的运营资本因素,结果发现,与运营资本机制相连的借款成本行为可以预测劳动份额与产出共同变动的正确符号。在不完善的金融市场具有限制性的信用方式不仅放大了劳动份额变动的结果,而且帮助更好地解释新兴市场一些明显的经济周期规律,例如大量的顺周期投资和反周期净出口。对于劳动份额变动原因的综合分析和单个因素分析的研究很多。国际劳工组织(2010)认为,从长远来看,决定工资份额的定因素可以归结为四个主要方面:生产技术、体制和政策、全球化、经济中行业的组成1。Guscina6使用18个工业国家1960-200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贸易开放、就业保护变化三个因素在解释劳动份额变动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伴随着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而形成的国民收入在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分配,OECD成员国过去几十年劳动份额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均衡的而不是周期性的现象。全球化时代技术进步导致资本增强。虽然1985年以前生产率增长增加了劳动份额,而1985年以后生产率增加倾向于促进利润的增长。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增加对工业化国家劳动份额具有负效应,这与Heckscher-Ohlin模型的预言是一致的。虽然劳动保护政策仍然会增进劳动者的收入,但全球化使这个效应变得不显著了。从具体的影响因素看,资本深化即资本产出比率对劳动份额产生重要的影响。Diwan研究了资本深化对劳动报酬份额的影响,运用1975-1995年135个国家的数据分析发现,富裕国家资本产出比对劳动报酬份额影响显著为负,即资本深化有利于劳动报酬份额的提高;而在贫穷国家,这一结论刚好相反。Decreuse等运用1980-2000年94个发展中国家数据分析发现,资本产出比对劳动报酬份额影响为正,但不显著。Bentolila等研究了OECD国家劳动份额的演进。他们认为劳动份额变动与资本产出比率本质上相关,这个关系通过进口原料价格或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来传导。由于诸如劳动调整成本或工会工资谈判能力的降低造成的劳动边际产品与实际工资之间的差异,引起劳动份额的降低7。Takeuchi8研究了日本劳动份额下降的原因,认为劳动份额的下降是资本和劳动替代的结构性变化引起的。他使用不变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来解释劳动份额的变化。借助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的方法检验潜在的结构变化,这种结构变化通过资本和劳动之间替代弹性转换(要素投入比率的变化对两种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反映出来,进而影响着劳动份额。工资和就业调节能力的提高降低了企业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导致近来的劳动份额下降。随着日本企业资产回报率的提高,劳动份额在可预知的未来可能会一直呈下降的状态。资本深化本质上体现为生产技术的变革。Choi等9建立了经济周期中劳动份额与技术联动理论,分析了劳动份额对全要素生产率创新的反应,结果说明,生产率创新短期看对劳动份额具有负的影响,而从中长期看劳动收益更能弥补最初的损失。经济全球化对劳动份额产生重要的影响。Slaughter10认为,全球化通过提高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性,增强了资本的讨价还价能力,弱化了劳动者的谈判地位,导致了劳动报酬份额的下降。 Harrison11研究了全球化如何影响资本和劳动收入的相对份额。使用一百多个国家的面板资料,分析了劳动份额趋势,检验了劳动份额与全球化测度之间的关系。与其他文献不同的是,证据表明过去一段时间的劳动份额不是稳定不变的。在1960-1997年间,劳动份额在贫穷国家下降,而在富裕国家则上升。劳动份额这些变化是由要素禀赋、政府支出,以及全球化的传统测度(如贸易份额、汇率风险、国外投资变动和资本控制等)的变化所驱动。特别是,结果还表明,贸易份额的增加和汇率风险降低了劳动份额,而资本控制和政府支出增加了劳动份额。 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外国直接投资对劳动份额产生影响。Decreuse等12研究了发展中国家FDI的劳动份额效应。根据FDI对摩擦的劳动力市场生产异质性影响的原理,FDI有两个相反的效应:一是技术进步产生的负面力量,二是由于增加企业之间劳动力市场竞争的正面力量。利用总量的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和系统GMM估计,发现在制造部门劳动份额和FDI存量与GDP的比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多数国家处于U型曲线的下降部分。 全球化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资本账户开放对劳动份额也产生影响。Jayadev13研究了资本账户自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他使用劳动份额和资本账户开放指标面板数据检验金融开放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发现结果与Crotty和Epstein、Rodrik提出的思想一致,即开放会减少劳动的谈判力量(bargaining power),从而减少劳动在国民产出中的份额。Lee等14研究了资本账户开放对要素份额的影响。他们发现,资本账户开放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系统性的负效应,自由的金融体系对工人起着损害的作用。 劳动关系也影响着收入分配格局。如Blanchard和Giavazzi(2003)研究了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经济条件下劳动份额的决定因素。他们发现劳动份额的变化方向由谈判力量和原有要素份额的相对水平决定。Agnese等15研究了日本劳动份额下降的原因,他们认为劳动市场制度和技术是驱动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关键力量。他们通过估计多方程宏观模型,分别研究了工资、产出和就业等主要因素的作用,发现工会力量的持续下降(通过工会成员数来衡量)是引起日本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基本原因,技术变化也是原因之一,而社会保障收益的连续增加似乎是主要的相反影响因素。陈萍16认为对经济增长中分配关系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市场、制度和政策。她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劳资关系对收入初次分配的影响,认为在目前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条件下,处理劳资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特别是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是影响初次分配的重要因素。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还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李稻葵等17研究发现,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初次分配中的劳动份额的变化趋势呈现U型变化规律,即劳动份额先下降后上升。中国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的变化趋势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此外影响中国劳动份额的因素还包括产业结构变动以及劳动者相对谈判力量的变化。影响中国劳动份额变化的因素分析更多,包括劳动力供给、引进外资、经济水平、民营化、产业结构变动、资本深化等各种因素。付钦太18将我国劳动报酬比重下降的原因归纳为企业利润侵蚀、政府税收收入快速增长、劳动力价格长期被压低、市场化改革不到位、劳动力谈判力量被地区间竞争弱化、重化工业化和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企业内部的工资议价机制尚未建立和政府管制的“缺位”八个方面。姜磊等19通过对1997-2006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劳动报酬比例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导致的巨大就业压力,并发现就业压力在减弱。罗长远等20通过实证分析发现FDI、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营化促使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而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财政支出以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则会促进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罗长远等21从产业角度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变化和不同产业劳动份额以正相关性同时变化,均加剧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张虎等22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证明在劳动力处于弱势的前提下,第二产业的变动对劳动份额的波动与减少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杨俊等23在新古典分配模型基础上,研究了资本深化、技术进步以及全球化对我国劳动报酬份额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显著地降低了我国劳动报酬份额,而全球化对提高我国劳动所得影响不显著。有的从微观角度研究了企业劳动报酬的决定。如胡放之24根据对湖北省企业职工收入分配状况的调查,研究了企业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决定机制。他认为,工资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取决于相关的制度。其中,企业规模、垄断、市场分割等因素对工资决定起更大的作用。有的从劳资政三者的关系角度研究了劳动份额的决定。韩金华等25认为近年来劳动报酬份额的下降主要缘于政府的经济政策更多地向企业倾斜而忽视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企业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劳动者权益;劳动者因自身素质差而降低了与企业谈判的能力。 更多的学者分析了劳动报酬偏低的影响和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的意义。如赵振华26认为,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既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扩大内需,平衡国际收支,还能使生产要素获得合理报酬。三、劳动份额在初次分配中的变动情况(一)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的变化情况将中国统计年鉴中收入法GDP的分省数据加总,可以计算出全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表1 我国1993-2007年收入法GDP构成(%)年份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199350.6211.6513.8223.90199451.2011.9113.6323.26199653.4012.8012.5721.23199752.7913.6313.1620.42199853.1414.4713.4018.99199952.3815.0713.5419.01200051.3815.4014.1619.06200151.4515.7214.0818.76200250.9215.6714.0419.36200349.6215.9014.2920.19200541.4014.9314.1229.56200640.6114.5614.1630.67200739.7414.1614.8131.29注:1993-2004年的数据根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的资料计算,2005-2007年的数据根据2006-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计算。1996年以来,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不断下降,反映出收入分配向资本所有者和政府倾斜的趋势。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了初次收入分配中劳动者、国家和企业各自所占的份额。在国民收入份额中,三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企业利润的增加和政府收入的提高,相当程度上是以从业人员的低收入为代价的。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劳动者的相对收入下降为代价。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大致处在55-65%的水平,而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仅高于拉美一些收入分配严重不均的国家20。中国劳动报酬偏低,还表现为实际工资水平较低。中国的人工成本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和许多不发达国家的水平。例如2004年中国生产工人工资为0.8美元小时,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5%,发展中国家的30-40%。表2反映了2004年中国生产工人与其他国家生产工人小时工资的比较情况。表2 2004年中国与其他国家生产工人工资比较国别生产工人工资(美元/小时)中国/比较国(%)国别生产工人工资(美元/小时)中国/比较国(%)泰国1.9640.80英国17.874.48马来西亚2.0938.28加拿大18.443.34巴西2.7529.09日本20.683.87韩国9.998.00美国21.863.66法国17.774.50德国30.602.61资料来源:赵振华.关于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的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12):50。此外,从动态比较来看,劳动报酬下降的程度更多。因为从工资结构变化看,20世纪80年代企业职工不缴纳社会保险费;而90年代中期以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中还要缴纳约基本工资11%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二)国民收入中劳动份额下降国际大趋势新古典经济学研究劳动报酬份额时,是将劳动收入比例与资本产出比联系起来的。当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资本产出比将保持不变,劳动收入份额也随之趋于稳定,Kaldor将这一现象称为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然而最近一些国家劳动收入份额的走势与所谓的“Kaldor事实”明显不吻合。例如欧洲大陆国家,原本较高的劳动份额,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不断下降。Blanchard认为,资本增强型(capital-augmenting)技术进步是欧洲大陆国家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之一。而Harrison则认为,发达国家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与全球化进程密切相关。在金融一体化时代,资本的流动更加频繁,它的谈判力量得到强化,劳动的弱势地位日益显现,并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11。劳动收入份额大小,归根结底是劳动要素同资本要素、权力要素相互博弈的结果。从世界大背景看,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加速,中印南非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释放十多亿劳动力进入世界市场体系,而资本流动性强过劳动力,谈判力量变强,西方的工会势力遭到严重打击,在这种状况下美欧劳动份额也不断下降。表3 各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国家和地区2000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欧元区49.048.948.347.947.647.347.9 日 本53.952.951.451.552.051.3 韩 国42.844.144.645.8 加拿大50.651.250.950.651.351.251.4 美 国59.358.056.756.2 法 国51.952.5 52.252.051.951.551.6 德 国53.452.451.550.449.448.649.0 意大利40.741.040.941.9 英 国55.555.253.754.053.453.453.3 澳大利亚49.247.648.748.748.948.748.5资料来源: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LIS数据库计算,/index.aspx。可见,从国际上看,劳动报酬份额的降低是一个大趋势。但是将中国的劳动报酬份额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来看,一方面我国的劳动者报酬的比重低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我国的劳动报酬份额下降过快。四、我国劳动份额变动的宏观影响因素分析(一)变量的选择本文采用Buchele和Christiansen提出的相对收入份额动态模型(A Dynamic Model of Relative Income Shares)27,从全球化和长期趋势来看劳动份额的影响因素。经济全球化导致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进出口贸易影响着一国国际收支的变化,也影响着一国的工资水平和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全球化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实证研究一般用贸易开放度和出口来测度。所有的结果都发现,在发达国家全球化对劳动份额具有负效应。我们也把对外开放度作为劳动份额的解释变量。劳动份额是劳动者报酬占最终产出的比重,也可以表示为实际工资与劳动生产率(每小时产量)相比。从一个较长的经济周期来看,生产能力利用率(CUR)、失业率(UNR)是影响实际工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份额的两大关键变量。把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可以发现,这两个变量结合在一起引起劳动份额的变化,在扩张阶段结束和收缩阶段早期上升,在收缩阶段结束和扩张阶段早期下降。在这里我们选择生产能力利用率和失业率指标作为从长期解释劳动份额变化的因素。(二)相对收入份额动态模型Buchele和Christiansen开发了一个相对收入份额的局部调整模型。时间t上的劳动份额(LSt)是时间t上的“潜在份额”()与前一期的实际份额(LSt-1)的加权平均: LSt = g + (1g)LSt-1. (1)是当每个时期工资和生产率按当前经济条件重新决定时的收入份额。LSt受的吸引,如果 LSt-1,LSt就上升;如果 LSt-1,LSt就下降。参数g表明当前经济条件的权重,1g则表明经济惯性的权重。潜在份额无法直接观察,但是它们依靠当前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失业率(UNR)、生产能力利用率(CUR),以及以进口或出口表示的经济“开放”程度(OPEN)。把视作CUR变动与UNR 和OPEN水平的简单线性函数(滞后一年是因为对这些条件和相对谈判地位效应的当前观察依靠最近的过去经验),这样, = b0 + b1DCURt + b2UNRt-1 + b3OPENt-1 + et, (2)这里 j 0,j = 1, 2, 3。et 是具有通常期望统计特性的误差项。将方程(2)带入方程(1) 中,解出 LSt = a0 + a1DCURt + a2UNRt-1 + a3OPENt-1 + a4LSt-1 + ut, (3)这里aj = gbj,j = 0, 1, 2, 3,a4 = 1g且ut = get。(三)计算数据与结果分析本文中劳动收入份额LS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收入法GDP资料计算,劳动收入份额=劳动者报酬/GDP;生产能力利用率CUR取自杨光、马晓莹28;登记失业率UNR取自城镇登记失业率;经济开放度OPEN分别用进口/GDP和出口/GDP表示。根据1990-2007年的数据,使用OLS估计,结果发现,除了经济开放度OPEN,其他变量都相当显著。而开放度指标,无论用进口/GDP还是出口/GDP,结果都不显著。这可能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我国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变化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点与罗长远(2009)、杨俊(2009)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罗长远借助1987-200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出口对于劳动收入份额没有促进作用,劳动收入份额对出口也没有显著影响20。可见,依靠出口不能显著地改善劳动份额。去掉经济开放度OPEN变量重新估计,结果如下: 表4 OLS估计结果Dependent Variable: LSMethod: Least SquaresSample(adjusted): 1991 2007Included observations: 17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 C19.804097.3512732.6939670.0184CUR-0.8445600.300840-2.8073360.0148UNR(-1)-2.7628890.696158-3.9687670.0016LS(-1)0.7650660.1096156.9795570.0000R-squared0.952617 Mean dependent var49.36647Adjusted R-squared0.941682 S.D. dependent var4.576720S.E. of regression1.105239 Akaike info criterion3.240324Sum squared resid15.88018 Schwarz criterion3.436374Log likelihood-23.54275 F-statistic87.11910Durbin-Watson stat1.531997 Prob(F-statistic)0.000000可见,变量、模型都很显著,通过各种检验,所有的变量系数的正负号都符合预期的要求。从变量系数可以看出每个变量对劳动份额影响的短期效应。当其他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失业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在短期内劳动份额下降2.76个百分点。但是在长期,失业率持续不变的增加将使劳动份额减少11.76个百分点(2.762889/(10.765066))。在均衡状态下LSt-1 = LSt。在方程(3)中用LSt 替代LSt-1,解出LSt 得到长期效应,即第j个自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使因变量增加j/(1)。可见,在中国巨大的失业压力导致了劳动份额在国民收入中的下降。这充分说明,就业问题制约着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过多的劳动力供给,形成巨大的失业压力或失业威胁,劳动报酬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是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同样的,生产能力利用率的变动(CUR)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在短期内劳动份额下降0.84个百分点;在长期则使劳动份额减少3.59个百分点(0.84456/(10.765066))。这说明经济周期因素也对劳动份额产生显著的影响。上一年劳动份额对本年的劳动份额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上年劳动份额每提高或降低一个百分点,使本年劳动份额提高或降低0.76个百分点。这也说明了劳动要素份额的变化主要由原有要素的相对份额决定。从整个模型的分析来看,经济全球化即通过进出口贸易,没有对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变化产生显著的影响。而失业压力的存在是影响中国劳动份额下降的最主要因素。这些结论与美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对美国的研究表明,以对外开放度表示的经济全球化是影响劳动报酬下降的最主要因素,失业率也显著影响着劳动份额,但却是最次要的因素27。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从中外统计数据的比较来看,中国的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份额显著低于市场经济国家。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额偏低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既有市场经济影响的一般原因,也有中国特殊的情况。造成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就业压力,这种就业压力或失业威胁造成了劳动力价格偏低。而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动没有显著影响。此外,政府的政策制定更多地向企业或资本所有者倾斜,忽视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加上转型期工资形成机制不健全,导致了我国劳动者工资的偏低以及劳动份额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下降和偏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矛盾与问题都与较低的劳动报酬有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形成,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结构优化。当前,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劳动者特别是低收入劳动者更多地分享发展成果,实质上是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需要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联动,发挥各自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需要政府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政府首先要转变观念,消除劳动份额提高会增加产品成本,造成企业减少生产,降低利润,甚至企业停产、破产,工人失业的思想。重新审视劳动成本偏低的利弊,放弃以低成本为竞争优势的出口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战略,把经济增长的动力放在内需上。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注重初次分配的公平。政府要创造条件,扩大就业,增加劳动者就业机会。劳动者只有通过就业才能获得劳动报酬,因此,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是最重要的。开展对劳动者的教育或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对在岗职工和求职者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进一步可以提高劳动收入。政府通过法律、政策等途径来引导用人单位提高劳动者报酬。根据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情况,定期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推动工资集体谈判,确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施减税政策。近些年来,我国较快的税收增长导致了较高的宏观税负,直接表现为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的加重。从长远来看,必然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从当前情况看,适当减税有助于扭转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逐渐下降的态势。政府应该采取“藏富于民”的政策。特别是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使企业能够有较大的能力给劳动者增加工资,且不至于影响企业的发展。参考文献1国际劳工局.全球工资报告2010/11:危机时期的工资政策R/OL. /view/ 5671837f1d41ccdbe15543c90b3cae53.html:17-20.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9.3RODRIGUEZ F, JAYADEV A. The Declining Labor Share of IncomeR/OL.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s, Research Paper, 2010/36.4肖红叶,郝枫.中国收入初次分配结构及其国际比较J.财贸经济,2009(2):13-21.5KABACA S. Labor Share Fluctuations in Emerging Markets: The Role of the Cost of BorrowingR/OL. October 2010, http:/grad.econ.ubc.ca/serdarka/jmp.pdf.6GUSCINA A.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on Labors Share in National IncomeR/OL. IMF Working Paper,WP/ 06/294,December 2006.7BENTOLILA S, SAINT-PAUL G. Explaining Movements in the Labor ShareR/OL. July 2003, ftp:/www.cemfi.es/pdf/papers/sb/sharebe2web.pdf.8TAKEUCHI F. Causes of decline in labors share in JapanR/OL. JCER Researcher Report No. 53, April 2005.9CHOI S, RIOS-RULL J. Labor Share and Technology DynamicsR/OL. September 2010, http:/pareto.uab.es/schoi/papers/techlsh4.pdf.10SLAUGHTER M J. Globalization and Declining Unio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Industrial Relations: A Journal of Economy and Society, 2007, 46(2): 329346.11HARRISON A E. Has Globalization Eroded Labors Share? Some Cross-Country EvidenceR/OL. October 2002, http:/www.econ.fea.usp.br/gilberto/./Harrison_Glob_Labor_Share_2002.pdf.12DECREUSE B, MAAREK P. FDI and the labor sha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theory and some evidenceR/OL. January 2011, http:/greqam.univ-mrs.fr/IMG/pdf/revised_draft-2.pdf.13JAYADEV A. The impact of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on the labor share of incomeR/OL. February 2004, /fileadmin/pdf/ns/NSarjun.pdf.14LEE K, JAYADEV A.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Growth and the Labor Share of Income: Reviewing and Extending the Cross-country EvidenceR/OL. / fileadmin/pdf/chapter_2.pdf.15AGNESE P, SALA H. Falling labor share in Japan: Its causes during the lost decade and beyondC/OL. July 2010, /conference_files/ESSLE2010/agnese_p5029.pdf.16陈萍.劳资关系对收入初次分配的影响分析以辽宁为例J.地方财政研究,2007(12):50-53.17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1):70-81.18付钦太.近年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下降问题研究综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4):57-60.19姜磊,王昭凤.就业压力与劳动者报酬比例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当代财经,2008(8):35-38.20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5):25-35.21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9(4):65-79.22张虎,梁东黎.我国劳动份额研究:基于马克思的方法J.当代经济研究,2009(10):51-54.23杨俊,邵汉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