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doc_第1页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doc_第2页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doc_第3页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doc_第4页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堂乐歌答: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及教唱的歌曲,以及为此而编创的歌曲。学堂乐歌创作方式以依曲填词为主,旋律多选自日本、欧美曲调或中国的传统歌曲、民歌曲调,此外也有少量的自创曲调。歌曲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大部分反映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爱国思想,还有一些宣传妇女解放,反映学生生活,也有少部分鼓吹封建伦理道德。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郑志忞等,代表作品体操兵操、送别、春游等。学堂乐歌对其后中国音乐发展深有影响,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历史的新开端。2.沈心工答: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音乐教育家,原名庆鸿,笔名心工。1896年考入南洋工学师范班,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3年回国,任职于南洋公学。她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作,所编乐歌体裁广泛,内容浅显,且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代表作有歌曲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出版乐歌集学校唱歌集等:此外,沈心工创设唱歌课,并多处教授,推广。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及音乐教育初创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为学堂乐歌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3.李叔同答:李叔同(188801942),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艺术教育家。原名文涛,又名岸 ,字息霜。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1905年东渡日本学习美术与音乐,1910年回归后从事艺术教育,1918年出家为僧,号弘一,其成就涉猎多个艺术领域,在音乐方面主要体现为乐歌创作、音乐教育和创办期刊三个方面。代表作品有春游、送别等,其歌词多为旧体诗词,清新秀丽,许多作品产生于广泛影响,其中春游是我国近代最早一首三部合唱曲。晚年出版有清凉歌集。李叔同培养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优秀艺术才人,并于1906年独立编辑出版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4.送别答:学堂乐歌代表作品之一。李叔同填词,曲调来自美国约翰奥德韦的梦见故乡和母亲。该曲最早刊载于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首(丰子恺编)中,一直传唱至今。歌曲旋律充满眷念,惆怅的情调,歌词隽永秀丽,富于韵味。20世纪80年代还曾被电影城南旧事选为主题曲。5.萧友梅答: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雪朋,号思鹤,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1901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唱歌。1913年赴德,先后在莱比锡音乐学院、施特恩音乐学院学习音乐,期间以关于十七世纪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一文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归国后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参与创建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中国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院校国立音乐学院等音乐教育机构,并且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编写了普通乐学等教材。此外,萧友梅又是我国近代最早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创作有问等大量歌曲作品,还涉猎大合唱、弦乐四重奏、钢琴、管弦乐曲等多种体裁。其创作主要采用欧洲作曲技法,明显地受到德国古典音乐的影响。6.教我如何不想他艺术歌曲。刘半农词、赵元任曲,创作于1926年,收入新诗歌集。歌词选自刘半农的白话体新诗,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在音乐创作上,借鉴欧洲歌曲创作技法,同时在和声、旋律曲调上有意识地作民族化探索,吸收了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音调,并配有钢琴伴奏。此曲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反映“五四”精神的佳作。7.海韵大型艺术性合唱歌曲。徐志摩词、赵元任曲,创作于1927年,后收入新诗歌集。歌词源自徐志摩同名白话体新诗,描绘了渴望自由的少女不愿回家,在海滩上徘徊、歌舞,最后被波涛吞没的情景。作曲家用合唱、女高音独唱和钢琴伴奏音乐,分别代表旁观者诗翁、主人公女郎和背景大海。全曲由一个引子和五个情感各异的乐段加尾声组成,在旋律与和声方面都作了“中国化”的探索。该作品是20世纪20年代合唱歌曲的杰出代表。8黎锦晖黎锦晖(18911967),音乐家。湖南湘潭人。自幼学习传统音乐,1906年考入中学后开始学习西洋音乐知识和声声乐、风琴。1961年参加北京大学音乐团活动。20世纪20世纪20年代筹建了中国最早的专门培养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科学校,后组织专业歌舞团体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剧社等。建国后任职于上海电影制片厂,并被聘为中国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主要作品有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12部儿童歌舞剧和可怜的秋香等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是他创造的新的音乐体系,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早期歌剧的萌芽形态。此外,他还致力于“平民音乐”的创作,作品如毛毛雨、桃花江等,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因此长期被冠以“黄色音乐鼻祖”的贬低性与批判性称谓。9.儿童歌舞剧戏剧体裁。黎锦晖在20世纪20年代创用,是一种供儿童表演的,兼有诗歌、音乐和舞蹈因素的戏剧形式。即接近中国传统的曲牌体歌舞小戏,又吸收了外国歌舞、歌剧艺术的某些特点。题材符合儿童审美趣味,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流畅通俗,演出形式简单,适于儿童表演。黎锦晖在20世纪20年代共创作12首该类作品,其中以麻雀与小孩最早问世,小小画家最为成功。其他作曲家如邱望湘等也创作过该类作品。10刘天华(18951932),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江阴人,文学家刘半农之弟。1909年入常州中学,开始学习西洋管乐器,1911年参加“反满年轻团”军乐队,1921年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1941年后在江阴、常州中学教音乐,期间多出学习民族乐器与民间音乐。1922年起赴北京执教于高校,同时学习西洋乐器、钻研西洋音乐理论。1927年发起组织并主持“国乐改进社”,注文阐述借鉴西乐、改进国乐的主张。1932年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不幸染猩红热病故。主要作品有二胡独奏曲病中吟、光明行等10首及二胡练习曲47首,琵琶独奏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及琵琶练习曲15首,民族器乐合奏曲变体新水令,记录梅兰芳歌曲谱,搜集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刘天华是近代二胡音乐的奠定人,对于近代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1.光明行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于1931年,1932年发表于音乐杂志第一卷第十期。全曲由四个主体段落加引子尾声组成。在创作中吸收了欧洲音乐大三和弦的琶音进行和转调等手法,演奏技巧上采用顿弓和大段的颤弓技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具有首创意义。乐曲音乐风格清新明朗、乐观向上,表达旧社会知识分子追求进步和光明的心情。12毛毛雨流行歌曲。黎锦晖创作于1927年,1928年由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唱片,黎明晖首唱。歌词共有四段,抒发了少女思念心上人的感情,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五四”女性突破封建思想的觉醒。全曲结构为四句体乐段,采用民族五声调式,旋律有浓郁民俗小调特色,音域不宽,易学易唱。该曲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符合当时市民阶层的精神生活需求,一经问世,广为流传,但社会各界评价争议颇大。此歌是黎锦晖爱情歌曲大众化的尝试之作,堪称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13黄自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方音乐。1924年赴美,先后在欧柏林大学、耶鲁大学学习音乐,1929年获音乐学学士学位。同年归国,1930年起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并兼教务主任,1935年发起创办上海管弦乐团,1938年病逝于上海。其贡献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三个方面。音乐教育方面,他承担的许多音乐理论课程在中国书属第一次开设培养出一批专业作曲人才,如贺绿汀、陈田鹤等;音乐创作成果丰硕,体裁、题材广泛,代表作品如歌曲旗正飘飘、玫瑰三愿,清唱剧长恨歌以及器乐作品怀旧等,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音乐理论方面则有论著和声学、论文怎么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以及多部音乐教材留世。14.贺绿汀贺绿汀(19031999),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河南邵阳人。自幼受民间音乐熏陶,1923年考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科学习,1927年创作的暴动歌是我国最早创作的工农群众歌曲。1931年考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理论作曲与钢琴。1934年,以牧童短笛一曲获得了齐尔品“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头奖,开中国风格钢琴曲之先河。同年开始为进步影片配乐。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文艺界抗日救演剧一队,赴前线宣传,创作的游击队歌、嘉陵江上等抗日题材歌曲广为流传。1943年抵达延安。建国后担当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等职,为上海音乐学院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逝世于上海。15.牧童短笛钢琴曲。贺绿汀创作于1934年。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段体结构,首尾两段以优美质朴的民歌式主题旋律,通过复调手法,营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与意境。中段采用主调织体,活泼欢快的情绪与前后两段抒发主题形成对比。该曲虽采用传统的民族调式,但在复调、和声手法的民族化上具有创作意义,并在1934年齐尔品“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中获得头奖。牧童短笛开创了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先河,堪称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杰出的作品之一。16聂耳(19121935),作曲家。原名守信,号子义(亦作紫艺),云南玉溪人。自幼喜爱民间音乐,学习多种民族乐器。1927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自学小提琴和钢琴,并与友人组织“九九音乐社”。1931年考入黎锦晖主办的“明月歌舞剧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发表中国歌舞短论批判黎氏歌舞音乐,并因此离团。此后主要在电影公司从事音乐工作,同时积极参加左翼音乐、戏剧、电影活动,是革命音乐组织的的主要成员。1935年赴日,同年溺水身亡。其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代表作品有歌曲卖报歌、毕业歌、大路歌等,此外还编有民族器乐合奏曲金蛇狂舞等四首,创作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等。17.台湾舞曲管弦乐曲。江文也1934年创作与日本。乐曲实际上一首交响音诗,作曲技术及配器手法受到20世纪音乐潮流的影响,使得作品具有德彪西印象派音乐的风韵,并且借鉴了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处理民族音乐素材的新观念。旋律风格以表现台湾民间音乐韵味为主,也部分地具有日本音乐的调式特征。作品充满幻想性,富有浪漫主义气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缅怀。此曲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文艺竞赛管弦乐作品银质奖,这是中国作曲家的作品首次在国际比赛上获奖。18.马思聪马思聪(19121987),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广东海丰人。少年时代留学法国,学习小提琴演奏和作曲理论。1929年回国,在各地举行小提琴独奏音乐会,被誉为“中国神童”。1930年再次赴法学习作曲,回国后从事音乐教育、小提琴演奏及作曲工作。建国后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等职。文革期间,全家迁居美国,1987年病逝于美国费城。马思聪的音乐创作民族风格鲜明、构思新颖、涉猎广泛,代表作有小提琴曲绥远回旋曲、内蒙组曲、阿美组曲,管弦乐曲西藏音诗,歌剧热碧亚,舞剧晚霞,声乐作品祖国大合唱等。马思聪是中国近代最有影响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对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19秧歌剧戏剧体裁。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音乐工作者对传统艺术形式秧歌加以革新,创作出的一种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新型小歌剧,称为秧歌剧。秧歌剧吸收了戏曲音乐成分和陕北民歌因素,内容多反映边区人民生产、参军、学文化、减租斗争等内容。第一部秧歌剧是兄妹开荒。秧歌剧的出现为新歌剧的产生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20.华彦钧华彦钧(18931950),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