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法與生活 課程講義國立東華大學共同科授課使用李崇僖老師編撰2006年2月版民法三大原則: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過失責任近代市民社會係以平等之契約關係為基礎,與封建社會之以階級的身份關係為基礎者大不相同。因此在私法上以自由平等為理念,基於此理念,逐漸形成私法上三大原則如下:1.所有權絕對原則:即個人私有財產之所有權,為神聖不可侵犯之權利,權利之行使或不行使皆為其自由,行使之自由包含行使方法,時間,後果等,任何人均不得干涉。2.契約自由原則:私法關係中,個人取得權利,負擔義務,皆完全聽任個人之自由意思,國家不得干涉,從而基於此自由意思,締結任何契約,不論其內容如何,方式如何,法律一律保護之。除契約外,如遺囑等單獨行為亦是如此,即為所謂遺囑自由。因而此一原則發展為私法自治原則。3.過失責任原則:個人對自己之行為,若非出於故意或過失,縱有損害於其他人,亦不負賠償之責任,換句話說,即唯有對於自己故意或過失之行為,才負賠償責任。至於對他人之侵權行為,則絕對不負責任,故也稱自己責任原則。然此三大原則乃十八世紀個人主義法律思想下之產物,時至今日,法律思想已由個人本位進入社會本位,因此上述三原則均有所修正如下:1.所有權之社會化:所有權之行使或不行使於某些情況亦需考慮社會全體利益,因此如權利濫用之禁止,誠實信用原則等是限制行使之自由,時效制度則限制不行使之自由。2.契約自由之限制:因資本主義發達,此原則逐漸衍生出許多弊端,因此原則是預設每個人於社會經濟上之地位皆平等,然而現今社會資本集團與一般消費者,企業與勞工間之地位均顯不平等,若聽任雙方自由決定,結果將由強勢之一方宰制一切,因此一方面以各種強行法規加以規定,如水費、電費之費率控制,基本工資工時之規定等等,另方面扶植弱勢者組成消費合作社,工會等團體,以集體力量對抗資本力量以求取平衡。3.無過失責任之採用:由於資本主義發達,許多因大企業而生之損害,均傾向無過失責任之適用較為公平,亦即只要有損害之結果,則不問加害者有無過失,均需賠償,因此無過失責任亦稱結果責任,我國民法以過失責任為原則,但亦設有舉證責任之轉換或無過失責任之例外規定。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之區別權利能力:在法律上能夠享受權利並負擔義務的能力,稱為權利能力。在民法上,權利的主體始有權利能力,申言之,具有作為權利主體的資格或地位者,始有權利能力,而具有權利能力者又稱為有人格。在權利能力之享有主體上,我國民法上除尚生存之自然人概念上當然取得並享有權利能力外,尚有未出生胎兒關於其利益保護之特殊規定(民7)及依法令取得法人格之各類法人。胎兒:人的權利始於出生,胎兒並無權利能力,自不能享受權利、負擔義務。若貫徹此原則,對於胎兒利益的保護顯然不週到。必須有例外規定保護胎兒利益。因此民法第七條規定:胎兒以將來非死產者為限,關於其個人利益之保護,視為既已出生。例如關於遺產繼承問題。行為能力:可獨立以法律行為取得權利或負擔義務者,為有行為能力人,基於民法12、13之規定,成年人及未成年但已結婚者(詳後述),此兩種情形之人方具有行為能力。民法12:滿二十歲為成年。因此不分男女,滿二十歲以上均為成年人,成年人則有完全之行為能力。於法律上絕不能為有效法律行為之人,為無行為能力人,民法13第一項規定:未滿七歲之未成年人,無行為能力。此乃民法對七歲以下之人,由於其智能尚未發展完全而為之保護措施。除未滿七歲者外,民法15規定禁治產人亦無行為能力,所謂禁治產人者,指因精神障礙致不能處理自己事務,法院因一定人之聲請,宣告其禁治產,而使之成為無行為能力之自然人。此乃因其精神狀態之不穩定,為保護其財產利益之周全以及交易秩序之穩定之故。民法13第二項規定:滿七歲以上之未成年人,有限制行為能力。所謂限制行為能力人,乃是其法律行為能力受一定之限制,以應得法定代理人之允許或承認為原則,僅於少數例外狀況可獨立為法律行為。結婚與行為能力之關係 民法13第三項規定:未成年人已結婚者,有行為能力。因此雖未成年,但以結婚者,法律亦承認其有行為能力,其理由如下:1.人已結婚時,多半年齡已接近成年,因民法對結婚年齡有一定之限制(民法980參照),因此雖尚未成年,但已距離成年不遠,雖提前賦予行為能力,亦非過早。2.個人結婚之後,生活上需要獨立自主,若缺乏行為能力,則許多事情將決定於別人之手,不但事實上許多事情窒礙難行,心理上亦難免發生不良之影響。故法律不能不予以行為能力。3.以一定年齡為界線決定行為能力之有無,與常理有違,因人之精神智識皆乃逐漸發達,而非一夕之間突然成熟,因此各國無不設有成年制之緩衝制度,結婚人有行為能力,為緩衝制度之一,因此我國民法採用之。但此種人其行為能力仍非完全等於成年人,因其若欲離婚,則仍取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民法1049但),故此種人雖因結婚而取得行為能力,但在我國民法上並不因此而成年。又於其未成年前,若婚姻關係消滅,如離婚,配偶死亡時,通說認為其已取得之行為能力並不因之而喪失,但未達法定結婚年齡而結婚者,如其婚姻經撤銷時,則應喪失其行為能力。 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權利義務之主體,除自然人外法律上尚承認有法人之存在,法人之分類如下:公法人國家,地方自治團體。 法人 社團法人公益法人團體 私法人 營利法人 財團法人:公益法人 合夥 非法人團體 家 其他未依法取得法人資格之團體 私法人中,以法人成立之基礎為標準而分,可再分為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社團法人乃人之組織體,其成立之基礎在於人;財團法人則為財產之集合體,其成立之基礎在於財產,民法上之法人即以此二者為限。 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因其組織基礎之不同,其設立程序以及社會作用即因之而相異。如社團法人之設立有必須於登記前先獲許可者,但亦有不需要的情形。然而若為財團法人,則一律必須先獲得許可方能登記。且社團法人富有彈性,其組織目的可以隨時變更,故較適合經營非公益之事業;而財團法人則具有固定性,其目的組織不得任意變更,故較適合經營公益之事業。 社團法人中含公益法人與營利法人。公益法人如農會、工會、商會、漁會、工業會、商業同業公會、輸出業同業公會及其他人民團體。營利法人如公司、銀行、合作社。財團法人則皆為公益法人,如寺廟及其他慈善團體。法人之侵權責任民法28:法人對於其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權之人,因職行職務所加於他人之 損害與該行為人連帶負賠償之責。公司法23:公司負責人應忠實執行業務並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如有違反致公司受有損害者,負損害賠償責任。公司負責人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依上述規定,可見我國承認法人有損害賠償之責任,而民法28之規定,屬於無過失責任,其要件如下:1.須為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權人之行為:董事乃法人之代表機關,代表人之行為即為被代表人(法人)之行為,故法人應負責至其他有代表權人,如清算人,監察人有時亦得代表法人,此時亦有本條之適用。2.須為職務上之行為:若為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權人職務外之行為,則純屬於該董事或有代表權人其個人之行為,法人當然不需負責。何謂執行職務?一般通說認為凡執行職務之執行行為及與其有外表牽連或內部牽連之行為,均可謂因執行職務所為之行為,採此較廣義之解釋乃為保護被害人之緣故。3.需其行為具備一般侵權行為之要件:需董事或有代表權人之行為具備一般侵權行為之要件:(1)行為人須有侵權行為能力。(2)行為人須有故意或過失。(3)行為須違法。(4)需因違法行為而發生損害。4.需負連帶賠償責任:所謂連帶責任者,即法人與行為人,應為連帶債務人,被害人的向其分別或共同,先後或同時請求全部或一部之損害賠償(民法272273)。上述賠償責任乃外部關係,法人與其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權人間之內部關係,則準用委任契約之規定,若認為後者有違反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時,法人可於賠償被害人之損害後,向其求償。土地之定著物、不動產之出產物民法66:稱不動產者,謂土地及其定著物。不動產之出產物,尚未分離者,為該不動產之部分。民法67:稱動產者,為前條所稱不動產以外之物。我國民法上將物分為動產與不動產二者,而動產之定義方式採消極的除外方法,因此欲了解動產之定義,必先從不動產之定義開始。不動產包含土地及其定著物,所謂土地,指人力所能支配之地表與其上下而言,亦即其範圍不僅為平面,乃一立體之空間。不動產(主要指土地)之出產物,如樹木稻麥等農作物,在其未與不動產分離前,亦為固定的附著於不動產之物,是否亦如建築物般,得獨立的為不動產?依民法66第二項之規定,上述之出產物於分離前僅得為不動產之部分,而不得單獨成為一物,即不得單獨成為權利之標的。主物與從物民法68:非主物之成分,常助主物之效用,而同屬於一人者,為從物。但交易上有特別習慣者,依其習慣。主物之處分,及於從物。基於兩物在效用上彼此之關係,物可分為主物與從物兩種。主物乃具有獨立效用之物,我國民法對主物之定義並無直接規定,僅能於從物之規定上間接推知,即從物以外之物均屬主物。而依民法68第一項之規定,從物之要件如下:1.須非主物之成分:從物須非主物之成分,即與主物相獨立之物方為從物,如梁柱之於房屋,乃屬於房屋之成分,而非從物:而鑰匙之於鎖,則為從物而非成分。此外,不動產亦得為從物,如馬廄之於正房。2.需常助主物之效用:主物與從物既為彼此獨立之物,兩者間必須有所關連,否則即為兩不相干之物。而其關係乃是效用上之關係,即從物需常助主物之效用,例如鑰匙之於鎖,即為常助鎖之效用。所謂常助之程度,乃指經常之意,既不需要無間斷,也非暫時之幫助。3.需與主物同屬於一人:主物與從物雖屬二物,而有兩個所有權,但兩所有權需屬同一人所有,否則雖已經合於前述二要件,仍非從物,如承租人自行裝設之紗窗,其所有權與房屋並不屬於同一人,即非房屋之從物。此乃因主物之處分,其效力及於從物,若兩者不屬於同一人,則主物及從物即無法同一命運,不合主物從物所設置之本旨。孳息之歸屬 1.天然孳息之歸屬:民法70僅稱有收取天然孳息權利之人,但未明言何者,必須於其他條文中查知,如民法421之承租人,民法766之所有人,民法798之鄰地人,民法1204之受遺贈人等等。上述各種收取權人取得其孳息,需於其權利存續期間內,且孳息需已經與原物分離者方可。 2.法定孳息之歸屬:利息之收取權人為出借本金之人,在租金為出租人,在其他法律關係所得之收益為各該債權人,總之因各該孳息所由發生之法律關係不同,收取權人亦異。收取權人按其權利存續期間之日數,取得其孳息,一則計算便利,一則可以表明法定孳息係隨時按原本比例發生,不能與天然孳息特有分離之時期相提並論。意思表示之撤回與撤銷以買賣A物的要約之意思表示為,要約意思表示生效前始有撤回的可能;反之,要約的意思表示已經生效,即產生要約約束表意人得任意撤回,亦稱為要約的可撤回性。相對於此,撤銷則是針對已經生效的意思表示為之,使其溯及既往的失其效。現民法中意思表示可以撤銷的情形,主要有二:1.意思表示錯誤的撤銷:民法88、89規定,表意人於意思表示發生錯誤時,在一定要件下可以主張撤銷其錯誤的意思表示,以尊重表意人的意思自主。具體化的型,計有:表示為發生錯誤、意思表示內容的錯誤、當事人同一性及物之性質發生錯誤、傳達錯誤等情形。惟考交安全,表意人撤銷意思表示必須該錯誤在交上認為是重要、表意人無過失且在意思表示後一內為之。2.意思表示自由的撤銷:意思表示自由,危害表意人意思自主甚大,故民法92針對意思表示自由的情形,以詐欺和脅迫型分別予以規範,但為避免法關係懸而決,必須於法定的除斥期間內為之。(民法93照)詐欺與脅迫之效果詐欺乃行為人故意虛構事實,使表意人陷於誤信而為意思表示者。其客觀上須有積極或消極之詐欺行為:捏造事實,陳述虛偽事實,消極不作為,隱蔽真實事實。於依法律、公序良俗有告知義務時,其不作為亦可為詐術行為。主觀上須有詐欺故意(雙重故意):欲使相對人陷於錯誤以及欲使相對人因其錯誤而為意思表示。詐欺之效力:法律行為溯及自始歸於無效(民法114I)因被詐欺而為之意思表示,不論其詐欺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均得有效成立,不過其表意人得予以撤銷而已,(民法92I本文前段)。其意思表示在未撤銷前,仍有效力,但一經撤銷,則視為自始無效(民法114I)。惟為保護交易之安全,其當事人不得以之對抗善意第三人(民法92II)。民法93規定因被詐欺而為之意思表示,其撤銷應於發見詐欺後一年內,或自意思表示後未經過十年以前為之,逾期不為撤銷者,撤銷權即行消滅。脅迫乃行為人故意預告危害,使表意人心生恐懼而為意思表示。客觀上須有脅迫行為。所謂脅迫行為,係足使相對人心生恐懼之行為,脅迫行為之內容並無限制。主觀上須有脅迫故意(雙重故意)。亦即欲使相對人心生恐懼及欲使相對人因心生恐懼而為意思表示。脅迫之效力:法律行為溯及自始歸於無效(民法114 I),因被脅迫而為之意思表示,不論其脅迫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均得有效成立,不過其表意人得予撤銷而已。又不論其由本人或第三人所為,縱令由第三人所為,亦不論相對人是否明知其事實或可得而知,表意人均得撤銷其意思表示(民法92I但書之反面解釋)。因被脅迫而為之意思表示,在未撤銷前,仍為有效,但一經撤銷,則不僅於當事人間,且對第三人之關係,亦不論其為善意或惡意,均視為自始無效(民法92II,114I)。又民法對於因被脅迫而為意思表示之撤銷,予以絕對的效力。條件與期限之意義依據私法自治原則,當事人得使其法律行為發生所欲發生之結果,因此亦可加以限制,此即法律行為之附款。我國民法規定之附款有二:條件及期限。1.條件:所謂條件即為以將來客觀上不確定事實之成否為內容之附款。條件需以事實為內容,不論天時人事均可,但必須為將來之事實,過去之事實不能作為條件,且必須為不確定之事實,若為必定發生之事實則非條件而為期限。條件以其作用係限制法律行為效力之發生或消滅為標準,可分為停止條件與解除條件兩種,前者當其成就時法律行為方發生效力,在其成就前法律行為雖已成立,但尚未生效,即效力處於停止狀態,因此稱為停止條件。解除條件則是法律行為之效力已經發生,但因其條件之成就而失其效力,故稱為解除條件。2.期限:期限乃以將來確定事實之到來為內容,藉以限制法律行為效力之發生或消滅,而由當事人任意所加之一種法律行為之附款。代理之意義及無權代理人責任民法上之代理,乃本人為擴大交易領域及便利性之考量,將欲為特定法律行為之權限授與第三人,而由第三人以本人之名義對外所為法律行為之制度。代理人逾越代理權所為之無權代理行為須依民法110負無權代理之損害償責任;此項賠償責任之範圍,通說認係履行利益之損害賠償責任。代理權之授與,若係基於某法律行為而授與之者(例如因委任契約而授與受任人代理權之情形),其基本契約無效者,原則上不影響代理權授與行為之效力,學理上稱之為授權行為無因性理論。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之意義所謂負擔行為,一般稱之為債權行為,即當事人間以發生一定權利內容為目的之法律行為,負擔行為做成後,當事人間並未立即發生具體權利義務之變動。處分行為者,一般稱之為物權行為及準物權行為,乃以移轉,設定特定物權或無體財產權、債權之法律行為,物權行為生效後,當事人間具體之權利義務關係將發生創設、變更、移轉或消滅之效果。負擔行為及處分行為之概念及區別實益,在採取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之我國法制上尤有區別之意義。負擔行為:係指雙方約定為一定給付之法律行為,即是以發生債權債務為內容之法律行為,又稱為債權行為。處分行為:係指直接使權利發生、變更或消滅之法律行為,處分行為包括物權行為及準物權行為。無權處分之意義與效果所謂無權處分者,乃無權人以自己名義處分他人權標的物之為。無權處分為,本質上為法為,但法為求交之及兼顧相對人之益,故仍規定其為效未定之為。其要件為:1.標的物非為人自有而係他人所有:解釋上,無權處分之客體,尚包括權在內,如讓與他人之債權,蓋債權讓與乃準物權為,故本條應採擴張解釋。2.為人須無處分權:所謂處分,即直接使權發生、變或消滅之為。按法上之處分,有債權為之處分與物權為之處分,但民法118之處分僅指物權為之處分,否則如包括債權為之處分,則所有交經濟活動將因此而癱瘓,蓋債權為僅產生負擔為之效果,其能否給付乃債務之問題,生效未定之問題。故在買賣約,出賣人對於出賣之標的物,以有處分權為必要。3.為人須以自己名義為處分:無權處分之為僅發生於為人以自己名義之情形,以權人之名義為之,則應構成無權代為之問題。無權處分經承認之效:民法118規定,無權人就權標的物所為之處分,經有權人之承認,溯及處分時發生效。所謂承認,係指事後同意。有權人拒絕承認者,則確定自始無效,此時權人可對無權占有人主張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而依民法118第二項之規定,無權人於處分後,如因繼承或其他原因(如贈與)而取得標的物之權者,其無權處分即因此而補足,為符合雙方當事人之真意,其處分自始有效。消滅時效消滅時效乃請求權於法定期間內繼續使,因時效事實之完成而導致拒絕之抗辯權發生。須經過法定期間,期間的長短,法依請求權的性質,做長短之分。且須一定期間內使請求權。其效果純由法所規定。時效完成後,請求權發生障礙,債務人得據以抗辯而拒絕。時效期間之種類:1.一般期間:民法125:請求權,因十五間使而消滅。但法所定期間較短者,依其規定。此即一般請求權使所定的期間,此十五又稱之為長期消滅時效。2.特別期間:民法126:息、紅、租、贍養費、退職及其他一或及一之定期給付債權,其各期給付請求權,因五間使而消滅。此乃五年之短期消滅時效,民法127 則規定兩年之短期消滅時效。此外,民法對於具有特殊性質之請求權,另有特別消滅時效期間之規定,如民法197規定因侵權為所生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因二或十使而消滅,又民事特別法亦常有特別短期消滅時效之規定,如票據法、證券交法是。要約之拘束力與失效 何謂要約?要約乃是以訂定契約為目的所為的意思表示,方能締結契約,要約的生效必須具有確定性或可確定性,例如出賣人就標的物為要約時,為說明其價格,亦無法依情況得知其價格,此時即是屬於要約內容的確定性有所欠缺。要約的拘束力與契約的拘束力不同,已成立之契約其拘束力使當事人受到自己所創設的契約規範,包括不可任意撤回亦不得單方任意解除契約。然在要約的拘束力中,只包括了不可撤回性,法律僅要求要約人就其所做成之要約產生不可撤回的效力,但倘若要約預先聲明不受拘束,或是依照情形或事件的性質,可以認為當事人沒有受到要約拘束的意思的話,則要約人可以例外的不受要約之拘束。無因管理之各種類型無因管理之目的在於互助義行與多管閒事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民法172規定了無因管理的定義:未受委任,並無義務,而為他人管理事務者,其管理應依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在適法的無因管理下,管理人會與本人之間發生無因管理的債之關係;若為不適法的無因管理,儘管在外觀上與無因管理有相似之處,但不是無因管理,不能適用無因管理的相關規定。1. 適法無因管理:合乎172之要件,且依176,管理事務利於本人且不違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者,為適法無因管理。但如有176之情形,即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有174所規定之違反公序良俗之情事,或為本人盡公益上之義務、履行法定扶養義務者,即使違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仍可成立無因管理。2. 不適法無因管理:管理事務不利於本人,或違反本人明示或可得而知意思,並非適法的無因管理,但外觀上看來與無因管理類似。因為並非適法的無因管理,故不適用前述適法無因管理的相關規定,而應回歸到不當得利、侵權行為或無權代理等規定來處理。3. 不真正無因管理:主要為誤信管理與不法管理兩大類,不真正無因管理非適法之無因管理,故應回歸不當得利、侵權行為或無權代理等規定處理之。不當得利之各種類型民法179: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害者,應返還其利益。雖有法律上之原因,而其後已不存在者,亦同。 1.給付型不當得利:給付型不當得利指無法律上原因,因他人之給付而有所取得者,應負返還之義務。其特點在於他人所取得並因此應歸還者,係由有請求權人所給付,因此主要用於契約不成立時的回復原狀。給付型不當得利之規定,與259以下,契約解除之規定類似,均用以對因其他規定而失敗之契約,做技術性之清理,不同的是契約解除是契約原已成立之狀態,在給付型不當得利則是契約並未能成立或無效。 2.非給付型之不當得利,指因給付以外事由所生之財產變動,例如侵權行為或其他自然事實之發生。受領人利益返還範圍民法181:不當得利之受領人,除返還其所受之利益外,如本於該利益更有所取得者,並應返還。但依其利益之性質或其他情形不能返還者,應償還其價額。民法182:不當得利之受領人,不知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其所受之利益已不存在者,免負返還或償還價額之責任。受領人於受領時,知無法律上之原因或其後知之者,應將受領時所得之利益,或知無法律上之原因時所現存之利益,附加利息,一併償還;如有損害,並應賠償。侵權行為之要件一、 184前段: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1. 行為人有故意或過失(1) 加害行為包括作為與不作為,但不作為侵權必須視行為人有無作為義務。(2) 行為人必須具有識別能力,能判斷其行為是否將侵害他人之權利。2. 權利遭受侵害:受侵害者必須為權利,但並非所有權利均屬之。(1) 財產權:賠償範圍依216條規定,積極損害與消極損害均包括在內。積極損害係指現有財產積極的減少,例如醫療費用的支出、物毀損的修繕費用支出;消極損害則指現有財產應增加而未增加,例如因不能工作或不能營業的薪資或營業收入短少。A. 物權:原則上限縮於物權本體的損害,不及於使用收益功能減損的損害,以避免請求範圍過度擴張。B. 無體財產權:如智慧財產權、專利權、著作權,可受184前段保護。C. 債權?因為債權不且公示性,不在行為人之注義範圍內,且可用契約法規範債務不履行之問題,因此184前段所稱之權利應限縮解釋不包括債權在內,但債權仍可成為184後段之一般法益而受保護。D. 其他非屬權利的利益?純粹經濟上損失(Pure Economic Loss)原則上不在184保護之範圍內。(2) 非財產權:人格權、身分權等亦受保護,規定於192195條。3. 不法:採取結果不法之看法,亦即只要有侵害行為造成損害結果之發生且無阻卻違法事由時,即為不法,認定上較寬鬆。4. 侵害行為與損害間有因果關係:(1) 行為侵害權利造成損害,其中均代表應有因果關係。(2) 因果關係之判斷:相當因果關係,須有條件性與相當性,質言之:條件性:若無此行為,必不發生此種損害。相當性:若有此行為,通常會發生此種損害。但侵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必須限縮於行為直接導致結果發生始能認定為有因果關係,否則將使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範圍過度擴大。二、 184後段: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1. 與前項相較之下,在構成要件上較嚴格,限於故意、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但保護之客體則較廣泛,不但包括前項所不包括之權利,更包括純粹經濟上損失等非屬於權利之財產上損害。亦即藉由與前項不同的構成要件及保護客體的區別,對於不同程度的法益以不同方法加以保護。2. 舉例而言,甲工程公司挖斷乙電力公司之電纜,造成用戶丙餐廳冰箱因停電而使食物腐敗之損失,乙公司電纜被挖斷之損害可請求甲公司賠償(184前段),但丙餐廳食物腐敗之損害則僅屬於純粹經濟上損失,不能依184前段請求甲公司賠償,又因甲公司非故意挖斷電纜,因此亦不該當184後段之構成要件,因此丙公司不得向甲公司求償。3. 184後段要求之違法性較前段更高,須至背於善良風俗之程度始足當之,而何謂背於善良風俗應就個案情況及社會習慣演變、各地風土民情判斷。三、 184: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1. 主觀要件包括故意與過失(同184前段),客觀要件則須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任何以保護個人或特定範圍之人為目的之公私法規均屬之。2. 保護的客體包括權利及利益(同184後段),但此權利或利益必須是該保護他人之法律所欲保護之客體始能該當。3. 違反保護他人法律之效果:推定行為人具有違反法律的過失,以及權益侵害上的過失。準此以言,若無照駕駛而肇事,肇事人即因184被推定為對於肇事結果具有過失。動物占有人責任190規定動物加損害於他人者,由其占有人負損害賠償責任。但依動物之種類及性質,已為相當注意之管束,或縱為相當注意之管束而仍不免發生損害者,不在此限。由此規定可知動物占有人之責任與法定代理人之責任類似,均以其監督之疏懈為損害賠償責任成立之要件。須注意,本條係指動物之任意行動,而非受人之指使引導之行動而致生損害,例如命訓練過之大型犬攻擊他人,則應屬於184前段之侵權而非本條所規範之情形。190給予動物占有人於動物係由第三人或他動物之挑動致加損害於他人時,對於該第三人或該動物之占有人有求償權。如果動物占有人無法依前項但書規定證明無疏懈而為免責,但又具有本條項係由於第三人或他動物之挑動之事由,則應與第三人或該他動物占有人負共同侵權行為人之責任(185)。若挑動人自己為被害人時,則動物占有人亦可主張217的過失相抵。商品製造人責任(比較消費者保護法)民法191之一消費者保護法法典類型普通法特別法優先適用,但並不排除請求權人引據民法而為主張責任類型過失責任,但舉證責任倒置(中間責任)無過失責任適用限制受通常使用或消費之限制受合理使用期待與科技抗辯之限制適用對象任何人只要因使用或消費商品受損害,均可適用。在企業間銷售之產品,亦有本條適用。僅限於消費關係,或使用或消費之第三人免責事由191之一但書:製造、設計無欠缺,或與損害間不具因果關係或不可避免消保7之一科技抗辯:依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可合理期待商品之安全性人格權之侵害一般人格權 民法18規定:人格權受侵害時,得請求法院除去其侵害;有受侵害之虞時,得請求防止之。前項情形,以法律有特別規定者為限,得請求損害賠 償或慰撫金。姓名權(19) 生命權 財產上損害賠償請求權 192 非財產上損害賠償請求權 194 被害人生命權一旦受侵害消失,已無資格與能力為損害賠償之主張 ,其所應受之保證即無意義,民法在192條中對於不法侵害他人致 死者,給予支出醫療及增加生活上需要之費用或殯葬費之人財 產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同時被害人對於第三人負有法定扶養義 務者,加害怕人對於該第三人亦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另外對於被害人的父母、子女、及配偶,在民法194中則賦予非財產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特別人格權 民法195規定: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其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除了以金額賠償之請求權已經依契約承諾或已起訴外,不得讓與或繼承。其他人格權民法195條第三項規定:前二項規定,於不法侵害他人基於父、母、子、女或配偶關係之身分法益而情節重大者,準用之。損害賠償之方法損害賠償的方法有三:回復原狀、以金錢賠償回復原狀費用、單純的金錢賠償。1. 回復原狀 民法213第1項規定:損害賠償責任者,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定外,應回復他方損害發生前之原狀。換而言之,依照回復原狀原則所為之損害賠償必須回復他方損害發生前的狀況然而由於事實上的回復並不可能,此時只能作經濟上的回復,於是民法213第2項:因回復原狀而應給付金錢者,自損害發生時起,加計利息。2. 以金錢賠償回復原狀民法213第3項規定債權人得請求支付回復原狀所必要之費用,以代替回復原狀。由於加害人多半不是自行回復原狀,而是付費交由他人承攬,倘若將此一工作交由被害人自行處理,給予回復原狀所必要之費用,並無不妥。3. 單純的金錢賠償民法215規定:不能回復原狀或回復顯有重大困難者,應以金錢賠償其損害。由於有時回復原狀的標的給付不能,只能以金錢加以賠償。例如一個油畫修補匠在替他人修補油畫時不慎將他人之油畫徹底毀壞,此時即可能發生不能回復原狀或回復有重大困難,只能以金錢賠償。損害賠償之範圍民法216規定,損害賠償,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定外,應以填補債權人所受損害及所失利益為限。1.所受損害所受損害包括直接損害與結果損害。直接損害即例如甲違反契約供應乙受污染的飼料、或因為在飯店中發生衝突丙的頭部被丁撞傷。結果損害則是指因為直接損害所引起之損害,同時該直接損害的發生必須具備可歸責性(故意或過失)的要件,例如乙開車因過失撞傷甲導致甲身體殘障,引起甲收入減少。只有符合法律之內容及目的的結果損害始需賠償。2.所失利益依照民法216後段:依通常情形,或依已定之計劃、設備或其他特別情事,可得預期之利益,視為所失利益。因此所失利益是指依通常情形,可得預期的利益,或是依照已經訂定的計畫、設備或其他特別情事,可得預期之利益。前者所得預期之利益乃是依照事務通常進展可望獲得的利益,是種抽象的損害計算,在訴訟中被害人只要證明預期利益具有可能即可,而加害人則必須證明被害人在個案中沒辦法獲利;依照已經訂定的計畫、設備或其他特別情事,可得預期之利益則是屬於具體的損害計算,特別是在貨物買賣契約中出賣人故意不交付貨物時最具意義,買受人如果因為出賣人不交付貨物而無法作有利的轉售,即可主張具體的計算。過失相抵如果損害的發生受害人也有過失而共同促成時,必須減少其損害賠償請求權。民法217第1項規定:損害之發生或擴大,被害人與有過失者,法院得減輕賠償金額,或免除之。此種依照受害人也有過失的程度,要求其分擔損害之比例,在契約往來以及侵權行為上均極重要。例如車禍的受害人,因為自己未繫安全帶而在車禍中受重傷,即是屬與有過失之情形。過失相抵是用之要件有二:第一、需被害人之行為與賠償義務人的行為,均為損害發生的原因;第二、必須被害人的行為也有過失。被害人的過失行為必須和損害的發生或擴大有相當的因果關係,才有過失相抵的適用,倘若損害原因互不相關則不能適用過失相抵。另外必須注意的是,被害人如果死亡,不會影響過失相抵抗辯的成立。債務不履行之各種歸責類型 所謂的債務不履行是指債務人對債之關係未為給付,其中又可分為給付可能或是給付不可能的情形。倘若給付仍可能被實現,在尚未履行前,並非構成法律上的債務不履行,除非不履行的事實已經成為不及時履行,或是債務人明示或默示拒絕給付,或給付已經不可能時方為法律上所謂的債務不履行,因此債務不履行的類型可分為給付不能與給付遲延。1. 給付不能 給付不能發生的原因,最常見的可能是物理上不能,可能是法律上不能。所謂的物理上不能即是指應該給付之物已經滅失,例如應該給付的寵物已經死亡,導致給付無法履行;而法律上不能則是指必須給付交付之物被政府沒收,或原來承諾交付的特定物,因為特定法的頒訂而被禁止。給付不能依照給付的內容是否有其他可為之分為客觀不能與主觀不能;又依照給付義務成立時給付是否可能分為自始不能與嗣後不能。(1)客觀不能與主觀不能 客觀不能是指世界上已經沒有任何人可以為此給付,例如燃燒的汽車、 流失的酒,相反地,倘若只有債務人不能為給付的履行,但是至少仍有一他 人可以為給付之履行,此時為主觀不能。例如甲將乙的房屋出售給丙,對甲 而言因為無法交付而構成給付不能,但乙雖非債務人卻可以履行該給付,此 時甲之給付不能即屬於主觀不能(2)自始不能與嗣後不能 所謂的自始不能是指給付義務成立時,債務人給付已經不能,例如甲在 中午12點將A畫賣給乙,然該幅圖畫事實上在早上10點已經遭到毀壞。而 所謂的嗣後不能,則如前例,A畫在12點賣給乙,未交付前,12點30分遭 到燒毀。 因此,給付不能可能是自始客觀不能,例如出售早已經燒毀的圖畫;可能是自始主觀不能,例如出售他人的房子;可能是嗣後客觀不能,例如圖畫出售後交付前遭到燒毀;亦可能是嗣後主觀不能,例如甲將圖畫賣給乙後又出售交付丙。 自始不能 客觀不能契約無效(246、247)給付不能之效力 主觀不能契約有效 可歸責於債務人 債務人負損害賠償責任(226I) 債權人仍須提出對待給付(267) 或解除契約(256)嗣後不能 不可歸責於債務人債務人免給付義務(225I) 可歸責於債權人 債權人仍須為對待給付(267) 不可歸責債權人債權人免為對待給付(266I)2. 給付遲延所謂給付遲延亦即給付已經屆至清償期,但債務人仍然不提出給付。然給付遲延只是行為面,客觀面、主觀面尚必須可歸責於債務人時,才構成債務不履行。債務人給付遲延,債權人得定期限催告,經債權人定期限催告,若期限內仍不履行,債權人得解除契約(254),解除契約不影響債權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260)。若給付有確定期限,債務人自期限屆滿時起負遲延責任。給付若無確定期限,債權人於清償期屆至起得催告債務人給付,債務人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229)。不完全給付之類型 所謂的不完全給付乃是指履行給付的時間上正確,同時給付亦為可能,然而債權人所收到的卻非依債務關係之內容,斟酌誠信原則所應得,可能該給付就債權人而言,價值有減損或全無價值。簡單而言,亦即債務人未依據債之本旨為給付,而所謂違反債務本旨,亦即違反契約的給付義務或附隨義務。不完全給付的類型有兩種,一種為瑕疵給付、二為加害給付:1. 瑕疵給付 所謂的瑕疵給付,顧名思義,即是指給付之內容有瑕疵不完全,例如建商於 房屋建造後後所交付的坪數短少、手術說明義務有所欠缺。2. 加害給付 加害給付則是指債務人之給付不但有瑕疵,同時因為該瑕疵使債權人受到其 他額外的損害。例如乙賣給甲摻有毒藥的玉米飼料,甲因為使用該飼料餵食 豬隻,不料全部死亡。 乙給付的摻毒玉米飼料瑕疵給付 甲的豬隻實用該飼料後死亡加害給付 因為可歸責於債務人的事由導致的不完全給付,債權人可以依照關於給付遲延或給付不能的規定行使權利。倘若不完全給付可以補正,此時債權人可以拒絕受領給付,要求補齊全部或是更換,此時債權人依照民法231條關於給付遲延賠償之規定,請求因遲延所生之損害。倘若不完全給付不能補正,而不完全給付可歸責於債務人,債權人得依照民法226條之規定請求賠償。倘若還有其他的損害,債權人仍可請求損害賠償(227II),一般在加害給付的情況,例如上述甲之豬隻因為食用乙所給付之飼料而導致死亡,此時債權人針對所給付之飼料有瑕疵必須提出損害賠償外,對於債權人的其他法益(豬隻)也進一步造成損害,亦得另外請求契約上賠償及加害給付之賠償。債權人之代位權債權人為了能保障其債權確實實現,法律因此設計有債之保全的手段。而債之保全可分為代位權及撤銷權二制度,前者目的在積極促進債務人財產增加,後者目的在消極防止債務人財產減少。民法242規定:債務人怠於行使其權利時,債權人因保全債權,得以自己之名義,行使其權利。但專屬於債務人本身者,不在此限。民法243規定:前條債權人之權利,非於債務人負遲延責任時,不得行使。但專為保存債務人權利之行為,不在此限。申言之,所謂代位權,即債務人怠於行使其權利時,債權人因保全債權,以自己之名義,所行使之權利。例如甲對於乙有一筆金錢債權,而乙對於丙亦有一筆金錢債權,且除此之外,乙無其他財產,此時乙若怠於行使其對於丙的債權,甲得以自己的名義,代乙的位向丙行使乙的債權。債權人行使代位權之要件有下列五點:1.債務人怠於行使其權利。2.債權人為保全債權。3.債權人以自己的名義,不限於訴訟上為之,訴訟外亦可。4.債務人已負遲延責任,例外:專為保存債務人權利之行為。5.非債務人之專屬權,原則上財產上之權利非專屬權,身分上權利乃專屬權。 債權人取得代位權後,其雖可以自己之名義行使,但其行使者終究是債務人的權利,債權人代位行使的結果,必須先歸屬於債務人,債權人再向債務人請求履行,而不得一開始就請求第三債務人向債權人自己為給付。唯當債務人待於受領時,則債權人可適當表明代位受領,以達到行使代位權的目的。 最後,自第三債務人而言,債權人代位行使債務人之權利與債務人自己行使權利並無不同,因而第三債務人所有可以對抗債務人之事由,皆可對抗債權人。債權人之撤銷權民法244規定: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及債權者,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債務人所為之有償行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者,以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其情事者為限,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債務人之行為非以財產為標的,或僅有害於以給付特定物為標的之債權者,不適用前二項之規定。債權人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規定聲請法院撤銷時,得並聲請命受益人或轉得人回復原狀。但轉得人於轉得時不知有撤銷原因者,不在此限。民法245規定:前條撤銷權,自債權人知有撤銷原因時起,一年間不行使,或自行為時起,經過十年而消滅。對於債務人所為詐害債權之行為,債權人為保全其債權,得請求法院撤銷該行為的權利,此即撤銷權。例如甲對於乙有一筆金錢債權,而乙除了一棟房屋,別無其他財產,此時乙為脫產將該房屋贈與好友丙,並已辦理移轉登記,此時甲可訴請法院撤銷該法律行為。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之要件有下列六點:1.債務人有處分財產之行為:可能是無償行為,亦有可能是有償行為。2.該財產處分行為害及債權人之債權:意即該財產處分行為可能導致債權人之債權難以實現。3.主觀要件:在無償行為時,並無此限制。在有償行為時,限於債務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者,而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其情事。4.債務人之行為以財產為標的。5.非僅有害於以給付特定物為標的之債權者:撤銷權行使之目的係在保障全體債權人之債權,而特定物債權訴請撤銷僅可保障該特定債權人之債權,於法不許。6.須向法院聲請:換言之,該撤銷權為撤銷訴權。租賃契約相關問題民法421條所稱之租賃契約,謂當事人約定,一方以物租與他方使用、收益,他方支付租金之契約。租賃契約的當事人有二,即出租人與承租人。出租人也就是提供出租物供給承租人使用收益之人,而承租人則為使用收益租賃物而支付租金之人。租賃契約的成立基本原則因為意思表示合致成立:租賃契約乃是一種不要式的諾成契約,因此租賃契約的成立不以具備特別的方式為必要,原則上只要當事人對於租賃物之使用收益與所支付的租金意思表示一致時,契約即為成立,不以訂立書面契約為必要。 有關租賃契約的成立除了上述成立的基本原則外,亦有下列的限制:1. 方式的限制租賃契約原則上為不要式契約,不需要書面或其他方式之作成即可成立,然在例外情形,不動產之租賃契約在期限超過一年的情況下,則必須以字據訂立,如果沒有以字據訂立的話,租賃契約並非無效,而是視為不定期租賃(422),主要之效果即是各契約當事人得隨時終止契約(450II)。2. 租期的限制最長期限的限制 (1)定有其限的租賃租賃契約的期限,最長不得超過二十年,超過二十年的租賃契約,縮短為二十年超過二十年的期限,超過的部分不生效力(449I)。二十年的期限,雙方可以因為更新而延長,在當事人約定更新的情況下,當事人則是以合意更新租賃的期限(499II),更新的次數不限,但是每次不得超過二十年。關於租期不得超過二十年的限制,在租用基地建築房屋(449III)以及的時因為土地之利用而成立之租賃(452-1),不適用。 (2)未定期限的租賃未定期限的租賃,當事人雙方皆可隨時終止契約(450II)法律特別規定基於法律規定成立租賃契約3. 租賃契約默示更新(451)租賃契約屆滿後,承租人仍然針對租賃物為使用收益,而出租人也沒有作反對的意思表示,法律上則將該租賃契約視為以不定期限繼續契約,而契約雙方皆可隨時終止契約。4. 買賣不破租賃(425)租賃契約不因出租人將租賃物出賣轉手而終止,出租人於租賃契約成立後,承租人佔有使用租賃物時,將租賃物出賣或轉手,該租賃契約仍然繼續存在於新的所有權人與承租人之間。5. 基於土地之利用而成立租賃契約(425-1)土地及其土地上之房屋同屬一人所有,而所有人僅將土地或僅將房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变革试题及答案
- 探秘软件设计师考试试题及答案攻略
- 统计学的应用实例研究试题及答案
- 投资决策风险题及答案
- 网络管理与用户体验试题及答案
- 软件设计师考试反馈与调整试题及答案
- 法学概论学生交流平台搭建试题及答案
- 信息系统架构的优化与合理化建议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试题设计与答案分析
- 2025年软考设计师的核心试题及答案
- 数据分析师历年考试真题试题库(含答案)
- 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绿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专题16-家庭与婚姻-2023年高考政治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 2024年北京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化学试题及答案
- 住家护工聘用合同协议书
-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说课)
- 人教版PEP英语3-6年级全部单词默写表格以及背诵版本
- 《一起长大的玩具》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 2024公需科目:数字经济与创新驱动发展题库
- 汽车租赁价格动态调整策略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