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规划(原文).doc_第1页
生态建设规划(原文).doc_第2页
生态建设规划(原文).doc_第3页
生态建设规划(原文).doc_第4页
生态建设规划(原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总 论1.1.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6) 国务院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7) 国务院退耕还林条例(8)重庆市绿化条例(9) 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建设区划界定办法(林策发200494号)(10)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的国际公约之一 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里约热内卢)(11)重庆市森林分类经营管理试行办法(12)重庆南川市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13)重庆南川市森林资源调查报告(14)南川市经济社会统计资料1.2. 规划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紧紧围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工程建设和金佛山独特自然景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突破口,把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南川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1.3. 规划原则(1)坚持全市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生态的原则。(2)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3)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原则。(4)坚持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衔接和协调的原则。(5)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6)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1.4. 规划范围对南川市辖区范围内自然生态保护和建设进行规划。涉及3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面积2599.8平方公里。1.5. 规划期限本规划为中长期规划,规划期15年,分近期(2006至2010年),远期(2011至2020年)两个阶段。1.6. 生态建设目标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2%以上,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到550万立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水土流失有所缓解,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到2020年,森林质量及稳定性大幅度地提高,森林覆盖率稳定地保持在45%以上,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到650万立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迈向有机农业的新发展阶段。金佛山独特自然景观与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旅游业进入新时期,年旅游总收入超5亿元。第二章 基本情况2.1.位置与行政区划南川市位于重庆市东南部,界于东经1065410727、北纬28462930之间。东与武隆县、贵州省道真县毗邻,南与贵州省桐梓县、正安县接壤,西靠巴南区、綦江县、万盛区,北与涪陵区相连。市境内东西宽52.5公里,南北长80.25公里,幅员面积2599.8平方公里。距离重庆市中心120公里。南川市辖31个乡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全市人口643135人,其中农村居民553609人,占总人口的86.32%,城镇居民89526人,占总人口的13.68%,是以农业为主导,工业与农业经济相结合的县级市。 2.2.自然概况2.2.1.地形地貌南川市地质结构复杂,地形变化大,属新华夏构造体系。大体以石雷公路为界,以南属大娄山褶皱地带,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势高,切割强烈,多陡岩和峡谷,岩溶发育,层次明显,呈深切中山形态,山顶多在1400米以上;石雷公路以北属平行岭谷丘陵区,具有“川东红层”地貌特征,为海拨500至1000米的浅切低山形态;石雷公路沿途则呈槽坝地貌。境内最高点金佛山风吹岭2251米,最低点骑龙渔跳岩340米,相对高差1911米,市境内东南高西北低,呈倾斜状。2.2.2.气候南川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南北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隆化城区年均气温16.6,常年降水量1185毫米,年日照1273.2小时,稳定通过10的积温5431,年均相对湿度81%,无霜期296天;金佛山区年均气温8.3,常年降水量1395.5毫米,相对湿度90%,年日照1079小时,无霜期210天,常年有雨日数236天,有雾日数263天;在金佛山等中山地带,降水丰富、多云雾,少日照的气候条件与栎栲楮及方竹构成的天然阔叶复层混交林相映托,形成独特的季雨林景观。2.2.3.水文南川境内有大小河流56条,集雨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6条。水源总量31.1亿立方米/年,地表径流总量16.6亿立方米/年,地下水资源2.0亿立方米/年。主要河流有大溪河、龙川江、柏枝溪等,多发源于金佛山及邻近中山,呈放射状流出境外。除梨香溪直接汇入长江外,其余均属乌江水系。南川现有水利工程设施4170处,其中小型水库69座、中型水库2座,总有效库容量898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15万公顷。境内水域面积4500公顷,占幅员面积的1.73%。2.2.4.土壤南川土壤受地质制约和气候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具有地带性与地域性分布和垂直分布特征。东南部中山基本上是黄壤和山地黄棕壤两类,其垂直分布状况是:海拔700至1200米为山地黄壤土类,海拔1200-1700米为山地暗黄壤土类,海拔1700-2200米为山地黄棕壤土类,并有少量亚高山草甸土类分布;西北部分布由砂岩形成的黄壤土类和由株罗系、三迭系紫色岩发育的紫色土类,均呈微酸性或酸性,中部槽坝地带零星分布有石灰土类;主要河流河床两岸偶有冲积土类分布。受母质及成土过程和人为活动影响,其理化性状和肥力差异明显。2.3.自然资源2.3.1.森林资源南川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植被种类繁多。据调查,有植物306科1644属5907种,其中裸子植物10科28属67种,被子植物181科1308属4840种,蕨类植物47科113属598种,苔藓植物56科173属340种,地衣12科22属62种。大型真菌61科185属584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292种(含兰科植物14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银杉、珙桐、红豆杉、银杏、金佛山兰,荷叶铁线蕨等16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金毛狗、华南桫椤、篦子三尖杉、鹅掌楸等276种。南川森林植被区系组成十分复杂、群落繁多、垂直分布明显。按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和单位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竹类、灌丛、草丛5个植被型组;针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11个植被型;杜鹃林、马尾松林、山杨林等72个群系。境内以金佛山为中心分布生物物种多达8085种,其典型的生物多样性在中亚热带首屈一指。金佛山于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不可多得的生物物种及基因资源战略基地。2.3.2.野生动物资源境内野生动物有354科1461属2178种,其中哺乳动物25科80种、鸟类42科228种、两栖类8科32种、爬行类10科41种、鱼类15科80种、无脊椎动物254科1712种。属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云豹、林麝、黔金丝猴、白颊黑叶猴、绿尾虹雉、金钱豹、红腹角雉、齐口裂腹鱼等55种。2.3.3.矿藏与能源南川境内水能蕴藏量21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3.45万千瓦,已建电站69座,主要有三岔河、鱼跳等电站;现有火电厂两座,共装机20万千瓦;水电与火电总装机容量26.8万千瓦。2003年全年发电量6.16亿千瓦小时。南川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铝土矿储量超亿吨,煤炭虽经多年开采,仍保有储量上亿吨,硫铁矿6295万吨,铁矿618万吨,大理石250万吨,耐火材料250万吨,石灰石100亿吨,还有石英砂、石膏、电解石、方解石等矿产。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南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矿产采掘及工业的发展又带来了木材供求矛盾尖锐的巨大压力,给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2.4.社会经济概况2.4.1.交通南川交通便捷,石雷公路从西南至东北横贯全境,有三条公路通重庆市中心,三条公路连接涪陵,四条公路通往贵州省;万(盛)南(川)地方铁路与渝黔铁路相联。34个乡镇及办事处全通公路,86的村与56%的村、居民小组通公路或机耕道,全市公路及机耕道总计5385公里。已开工建设的渝沙高速公路过境穿越城区,竣工通车后,南川将溶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为南川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2.4.2.社会经济发展现状2003年全市社会总产值44.4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9.57亿元,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煤、铝矿加工产品、水泥、磷铵、普钙、硫酸、烧碱、平板玻璃、耐火材料、饮料、纺织布等;农林牧渔总产值15.80亿元,主要农产品有:稻谷、小麦、玉米、薯类、油菜籽等。畜牧产品有:猪、牛、羊、家禽等。林产品有:木材、竹类等。其中:农业产值7.69亿元,林业产值1.11亿元,畜牧业产值6.31亿元,渔业产值0.44亿元。在社会总产值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25.7:44.4:29.9。以金佛山森林生态旅游为主体的南川旅游服务业2003年实现接待30.22万人次。总收入6340万元。第三章生态环境现状3.1.生态环境现状3.1.1.土地利用现状全市幅圆面积2599.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500公顷,占幅圆面积的1.73%;城镇与工矿用地5060.8公顷,占幅圆面积1.95%;农业用地39085.0公顷,占幅员面积15.03%;牧副渔业用地51421.0公顷,占幅员面积19.78%;林业用地129699.2公顷,占幅员面积49.89%;其它用地及未利用地30214.0公顷,占幅员面积11.62%。农耕地中,坡度大于25的陡坡耕地共计5094.4公顷。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含经济林)84985.6公顷,占65.53%;灌木林地28599.3公顷,占22.05%;疏林地885.9公顷,占0.69%;未成林地7204.0公顷,占5.55%;宜林荒地(含林中空地)7862.3公顷,占6.06%;苗圃地162.1公顷,占0.12%。3.1.2.森林资源现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市森林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增加,有林地由35296公顷增加到现有的84985.6公顷,增加了1.41倍;活立木蓄积量由243.26万m增加到现在的481.33万m,增长了0.98倍;森林覆盖率(含灌木林)由13.5%增加到现在的41.55%,增长了3.08倍。全市林地面积按结构和有机质存量可分为六个类型:无立木地15066.3公顷;少立木地(含经济林)9228.4公顷;竹林8428.1公顷;纯针叶林57896.8公顷;针阔混交林2133.6公顷;阔叶林(含灌木林)36946.0公顷。从总体上看,西北部低山区人口较为密集,农业发达,林地比重小且以马尾松纯林为主,植被结构简单,但森林分布较为均匀,基本具备了生态农业所需的森林环境要素;中部槽坝地带人口稠密,工矿集中分布,森林主要分布两侧山地,森林数量、质量与环境保护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中部中山地区,人口相对稀少,森林连片分布,原始森林尚有一定规模残存,森林建群树种丰富,植被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以金佛山为典型代表。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为南川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3.1.3.水土流失现状据重庆市水利局2002年公布的卫星遥感资料:南川水土流失面积为1143.82平方公里,侵蚀模数3857T/K.a,年侵蚀量为441.12万吨,侵蚀类型为水力侵蚀,分为面蚀与沟蚀两种。在发生水土流失的1143.82平方公里中:轻度侵蚀259.78平方公里,占发生流失面积的22.71%,占幅圆面积9.98%;中度侵蚀424.59平方公里,占发生流失面积的37.12%,占幅圆面积的16.32%。强度侵蚀面积415.33平方公里,占发生流失面积的36.31%,占幅圆面积的15.96%。极强侵蚀面积44.12平方公里,占发生流失面积的3.86%,占幅圆面积的1.70%。无剧烈侵蚀。其地域分布特点是:西北部及中部槽坝以轻度、中度侵蚀为主,东部中山以中度、强度侵蚀为主。发生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降水强度大,二是陡坡耕地面积大,三是植被简单,有机质单位面积存量少。将森林分布图与水土流失分布图重迭发现,水土流失发生于非林地。3.1.4.环境污染现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南川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一、水域污染仍较严重2003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529.3万吨,其中经处理达标排放489.8万吨,城镇生活污水总量591.0万吨,其中经处理达标排放275万吨。污水排放凤咀江及干支流,致使10项水质监测项目不同程度超标,首要污染物为生化需氧量.凤咀江及干支流常年不能稳定保持地表水三级质量标准水质。二、大气污染形势严峻南川能源消耗以高硫高灰原煤为主,城区空气中氧化硫超过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5倍,总悬浮颗粒物超过0.5倍,城区酸雨频率高达100%,酸雨PH值低于4.5。随着城区机动车辆的快速增长,全市石油产品消耗突破了1.2万吨,空气中NO2年日均浓度呈上升之势,汽车尾气污染日益突出。三、固体废物污染潜在威胁增大全市2003年工业固体废物总量0.60万吨,综合利用和处理达标不足60%,其余就地堆放,部分排凤咀江及干支流,特别是一些有毒有害危险废物未得到妥善处置,直接威胁到饮用水和居民生存环境。城镇生活垃圾每年达3万吨,目前仅清运出城简易处理,未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造成二次污染。3.1.5.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全市常年秸秆产量35万吨,还田(含过腹量)只有10万吨,营养元素大量流失,土壤有机质培育未得到重视,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酸化板结,稻田潴育化发育。由于对蛙类、蛇类及鸟类等害虫的天敌保护力度不够,以致于它们的数量大为减少,灭鼠治虫依赖农药,而在灭鼠治虫的同时又药毒天敌,特别是高毒性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污染土地及水源,自然生态失衡,致使“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裹足不前。3.1.6.地质灾害情况由于南川地质结构复杂加之人为活动影响,岩崩、山体滑坡、局部地陷等灾害不时发生。岩崩多发生于向斜岩层裸露部位,山体滑坡多发生于不同岩性交汇部位,局部地陷多出现在岩溶发育或煤层采掘地段。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地点遍及34个乡镇、办事处,危岩、斜坡变形体及滑坡未稳定地段、地陷、泥石流等重点监测地段194处,累计面积1565.14公顷,涉及学校、工矿、电站、集镇等11处,公路桥梁23处计3260米,危及居民2449户,总计9802人的生命、财产安全。3.2.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3.2.1.存在的主要问题、森林生态环境存在自身安全隐患由于南川市森林资源中马尾松纯林有相当比重,特别是槽坝两翼,人为活动频繁,森林火险等级高,火灾威胁大;西北部低山马尾松纯林长期遭受松毛虫、松落针病大面积危害,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防治。随着社会人口流动和运输便捷,外来有害生物如紫茎泽兰、水葫芦、颠茄等数十种已入侵南川,松材线虫、红火蚁、食人鲳等毁灭性有害生物濒临入侵。生态环境自身潜伏隐患。二、局部环境污染突出市内工厂矿山主要分布于南平隆化水江一线,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两废”治理欠帐多,随着工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污染防治任务越来越艰巨。三、农村能源消耗削蚀森林生态效益全市农村能源年需量38.68万吨标准煤,其消耗构成是:原煤21.33万吨,折算标准17.85万吨,占总消耗的46.15%,作物秸秆22.89万吨,折算标准3.45万吨,占总消耗的8.92%,电及其他能源折算标准煤4.47万吨,占总消耗的11.56%,林地提供生物量43.01万吨(含薪材6.43万吨),折算标准煤12.90万吨,占总消耗的33.37%。据调查测算,每吨林地活生物量生理储水和吸附储水0.8至1.5吨,每吨森林凋落物吸附储水1.2至2.4吨,照此推算,全市每年烧掉的43万吨有机质,相当于每年毁掉一个有效库容量百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这即是西北部森林分布虽然较为均匀,仍存在轻中度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四、森林资源的隐形消耗量大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特别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森林面积、蓄积都有大幅度增长,但因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利益驱动,盗砍滥伐、私拉乱运屡禁不绝,对生态环境起着破坏作用。五、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不够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原因,市级未设置野保机构,缺乏专业队伍,非法采挖贩运野生植物和偷捕盗猎野生动物时有发生,虽然对触犯刑律的给予了立案打击,但预防作用不显著,生物多样性保护任重道远。3.2.2.面临的主要矛盾一、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的巨大需求与生态建设的矛盾据预测,到2006年,全市木材总需求量达6.0万m,其中矿产采掘业年需求2.4万m,建筑业需求0.3万m,其它工业年需求0.5万m,社会及居民年需求0.3万m,农村建房、农用具、家具、烧材年需求2.5万m。整个需求量年递增率达5%至8%,而现实由于实施天保工程,木材供求矛盾尖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面临巨大压力。二、环境污染严重与人民群众对生存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矛盾在隆化城区这种矛盾特别突出,这种矛盾既是压力更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动力。三、农民林地收益权利与森林生态效益无偿供给的矛盾在落实林业“两制”后,南川林地多为农民自留山或责任山,国有林地只占10%。实施天保工程后,农民在林地上采伐获益受到禁止,而社会对森林的生态效益未给予补偿,不仅农民无积极性,更导致在现代化进程中困扰社会的“三农”问题有所加重,这种矛盾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将会受到极大影响。3.2.3.解决主要问题与矛盾的途径一、实施森林分类经营依据森林法,按生态地位重要程度和保护价值,将森林界定为国家级公益林、地方公益林,商品林。生态公益林禁止一切商业性采伐,在不影响生态效益的前提下,经依法审批,可以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对其中的针叶纯林、郁闭度0.3以下的疏、残林地,进行补植、套种、改造。对其中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中,15%以下的林地,可发展竹、茶、果、药等经济林。经依法批准,可进行旅游和其他经营活动。商品林按照基础产业管理,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按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照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划分,国家级公益林由中央财政每年给予林权所有者生态效益补偿,地方公益林由市县两级财政每年给予林权所有者生态效益补偿。二、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建设依据生态环境现状,经济社会布局,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同协调;或将极具价值的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保存,作为国家甚至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三、生态条件的自身安全纳入建设规划通过森林防火体系建设与综合措施消除火灾、病虫及外来有害生物对森林及各类生态系统的威胁,确保生态环境本身的安全,发挥生态效益。四、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在严格要求工业“三废”和生活“两废”处理达标的同时,以原煤脱硫和推广清洁能源为核心,根治酸雨。3.3.森林分类经营界定按照国家及重庆市有关森林分类经营区划界定标准和办法,对南川市现有129699.2公顷林地逐片逐块分类界定出:国家级公益林地33745公顷,占全市林业用地的26.01%,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2.97%,全部为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地。地方公益林地26664.7公顷,占全市林业用地的20.56%,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0.25%,按具体林种分:水土保持林地19442.9公顷,水源涵养林地1977.5公顷,护路林地4813.5公顷,风景林地351.1公顷、实验林地5.2公顷、母树林74.5公顷。商品林69289.5公顷,占全市林业用地的53.42%,占全市幅员面积的26.63%。第四章 生态安全规划通过完善森林防火设施体系,营林及工程措施,消除火灾,病虫与外来有害生物对森林及其生态系统的威胁,达到确保生态环境的自身安全。4.1 森林防火设施体系建设4.1.1.火险预测预报系统:该系统由林火气象站,信息处理设备等组成。布局:水江镇凉风垭,头渡镇风吹岭,金山镇烂坝箐,西城永隆山,兴隆场镇小寨等5个林火气象站。建设内容:(1)建筑面积:每站150平方米,计750平方米。(2)气象检测设备:每站2套,计10套。(3)信息处理系统:每站1套,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1套,计6套。标准与性能:按国家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标准,林火发生预测预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建设期:近期(20062010年)完成。4.1.2.林火瞭望监测系统 该系统由瞭望塔, 瞭望观测设备,通信终端等组成。布局:水江镇凉风垭,鱼泉庙坝,头渡风吹岭,金山镇烂坝箐,大有镇双阡,合溪镇风门,铁村乡楠竹山,西城永隆山,南城白露坪,兴隆场小寨,土溪乡四方,三泉山王坪,金山镇箐坝等13处。建设内容:每座瞭望塔主体建筑高20-30米,建筑面积60平方米,辅助建筑30平方米,装备:望远镜(25倍)、红外线探测仪、定位仪各2台、安装有线与无线通信终端各1部(商业网络)。标准与性能:按国家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标准,监测覆盖达到95%以上。 建设期:近期(20062010年)完成。4.1.3.扑火指挥及运输、装备系统。该系统由信息处理网络,通讯终端,指挥辅助软件,交通运输及扑火装备等组成。建设内容:林火管理软件2套、指挥图3套(1:1万电子版地形图)、卫星电话6部、车载电话8部、计算机及网络6套、绘图仪1台、扑火指挥车2辆、运兵车6辆、灭火水枪100支、割灌机50部、GPS20个、手持风速仪5套、探照灯20个、2号扑火工具200把、远程望远镜5个。建设期:近期(2006-2010年)完成。 4.1.4.森林防火设施及阻隔系统该系统由林区扑火道路,灭火蓄水池,防火林带等林区设施组成。4.1.4.1扑火道路布局:一、二级火险区标准:按每公顷林地建设5米四级林区道路,15米人行扑火小道规划。规模:建设林区道路1120公里,其中机耕道280公里,人行大路840公里。4.1.4.2林火阻隔林带:布局:一、二级火险区技术要求:按每20公顷林地为一阻隔区域,理论长度2532公里,减除农田、岩石及道路等自然阻隔1300余公里,规划防火林带累计长1200公里。防火林带宽20米,砍除易着火的松、杉、柏、香樟等树木,栽植木荷、女贞、鹅掌楸、青檀、四照花、毛竹、生漆等不易着火的树种,形成防火阻隔林带。建设规模: 防火林带长度1200公里,折合2400公顷。4.1.4.3灭火蓄水池(简易结构)布局 :一、二级火险区标准与要求:按每20公顷林地规划建一处,理论需建2830处,减除毗邻水田、溪沟,规划建设1500处。每处蓄水池容积30立方米,配套引水沟100米,沉沙凼2个。建设规模:占用林地7.5公顷,水池及配套设施1500处。建设期:整个防火及阻隔设施系统分两期建设,即:近期(2006-2010年):建林道80公里,防火林带600公里,灭火蓄水池1500处。远期(2011-2020年):建林道200公里,防火林带600公里。4.2.马尾松纯林改造工程布局:原大观片区、石莲、神童、西城低山部分,共计林地1.6万公顷。技术要求:抽针补阔,改造形成针阔混交林,综合治理马尾松病虫害。按照“抽劣留优,抽密留均,抽小留大”的原则间伐。补植树种:木荷、冬青、光皮桦、枫香、桤木、毛竹、麻竹、大叶柃木、鹅掌楸等阔叶树。建设规模:规划区马尾松纯林11600公顷。建设期:近期(2006-2010年)改造1500公顷,远期(2011-2020年)改造10100公顷。4.3.外来有害生物防治项目范围:全市境内陆地及水域。 对象:入侵陆生及水生有害动植物。 项目任务:(1)调查:查清入侵有害生物种类、分布、入侵途径、危害方式与程度。 调查路线6000公里,抽点普查400处,累计普查面积60000公顷。调查工作量7000个工作日。(2)清除:以人工清除为主,就地烧毁。清除工作预计5000个工作日。野外工作设备30套。每次防治预计工作量12000个工作日。(3)开展入境检疫(常规工作任务)。 防治期:规划期防治三次,每五年进行一次,即:“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各防治一次。第五章 生态条件建设规划以营林措施增加森林覆盖总量,提高质量及稳定性,提高林地生产水平。5.1.退耕还林工程布局: 全市 建设条件:坡度25的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耕作条件差。 技术要求: 营造经济林、木本药材林、笋竹林。造林树种:生漆、油桐、乌桕、板栗、杜仲、黄柏、厚朴、辛夷、银杏、核桃、棕榈、方竹、毛竹等。建设规模: 5000公顷建设期:近期(2006-2010年)实施。5.凤咀江护岸林工程布局:风咀江及干支流两岸。技术要求:营造护岸林,以木竹混交或乔灌混交为主,发挥环境保护作用并丰富城郊景观。建设规模:风咀江干支流总长100公里,两岸宽各20米,造林面积400公顷。建设期:近期(2006-2010年)实施。5.3.长江防护林工程布局:全市建设条件: 荒山荒地、灌丛地。技术要求:营造生态林。采取针阔叶混交栽植或补植形成针阔混交林。建设规模:13000公顷。建设期:近期(2006-2010年)实施5000公顷,远期(2011-2020年)实施8000公顷。5.4.低效(产)林改造工程布局:全市建设条件:郁闭度0.3以下的疏林地;经多次破坏性采伐的残林或多代萌生无培育前途的林分;遭受严重病虫害、火灾等自然灾害的林分;速生树种的中龄林阶段,每公顷年生长量在3立方米以下,中、慢生树种的中龄林阶段,每公顷年生长量在l.5立方米以下的低产林。技术要求:伐造结合、综合改造,营造针阔叶混交林。建设规模: 12000公顷。建设期:近期(2006-2010年)实施公顷,远期(2011-2020年)实施7公顷。5.5. 中幼龄林抚育工程布局:全市建设条件:现有中、幼龄林。技术要求:通过实施抚育间伐、松土、除草、施肥等培育措施,提高林地生长量,缩短成材周期。建设规模:20000公顷。建设期:近期(2006-2010年)实施公顷,远期(2011-2020年)实施公顷。5.6.封山育林工程布局:自然保护区建设条件:国家级公益林中疏林地、荒山荒地、林中空地等。技术要求:长期封禁,保持自然生态条件,天然演替成林。建设规模: 5500公顷。建设期:近期(2006-2010年)实施。5.7.环境保护林工程布局: 石雷公路沿线及城镇四周。建设条件:对现有乔木林、灌丛地补植加密,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人居环境。技术要求:选择抗污染树种,株间混交或不规则块状混交,建设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建设规模:3000公顷。建设期:近期(20062010年)实施5.8.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布局:隆化城区建设目标: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改善人居环境。到2010年建城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绿地达到5m以上;到2002年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绿地达到7.5m以上。建设任务:续建花山公园三期工程47公顷;新建郊野公园44.5公顷;城区河道河岸绿化8.5公里,61万m;环城干道绿化6.1公里,3.7万m;市区游园、广场、绿地建设14处,5.5万m;入城公路绿化32公里;防护林工程53.5公顷;绿化苗木基地3.5公里;建成城市绿地系统专业规划编制及GIS绿线管制系统建设工程。建设期:近期(20062010年):新建公园1处33.3公顷;续建公园1处44.5公顷;建设绿色通道32公里;建绿地31.2万m;建设防护林20公顷;苗木基地3.5公顷;建成城市绿地系统专业规划编制及GIS绿线管制系统建设工程。远期(20112020年):建绿地39万m;建设防护林33.5公顷;续建公园13.7公顷。5.9.水土保持工程布局: 全市范围。建设条件: 农牧副渔业用地技术要求:(1)坡改梯工程:凡坡度5的坡耕地改造建设水平梯田;(2)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实行保土耕作,修建耕作道路,蓄水池,截水沟,排灌渠,沉沙凼等小型水利设施;按经受10年一遇的3至6小时最大降雨标准设计,实现土不下山,水不乱流,能蓄能排,排灌结合。 建设规模: 坡改梯11184.1公顷,基本农田建设保土耕作38850.1公顷,建蓄水池2760处,排灌水渠3450.58公里,沉沙凼27605个,田间便道3943.51公里。建设期:近期(2006-2010年);坡改梯3355.2公顷,保土耕作11655.1公顷,蓄水池828处,沉沙凼8281个,排灌沟渠1035.30公里,田间便道1182.9公里。远期(20112020年)坡改梯7828.9公顷保土耕作2719.2公顷,蓄水池1932处,沉沙凼19323个,排灌渠2415.7公里,田间便道2760.1公里。5.10. 石漠化土地治理工程布局:石雷公路沿线槽坝地区及石雷公路以南地区建设条件:岩溶地区,岩石裸露比率30%以上的石质荒漠化土地。技术要求: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造林绿化或封山育林。 建设规模:5000公顷建设期:近期(20062010年)实施。5.11. 优良林分采种基地布局:国有林地建设条件:优良乡土树种及表现良好的引进树种:马尾松、杉木、枫香、鹅掌楸、柳杉、木荷、香樟等,选择优良林分,建设采种基地。技术要求:对确定的采种基地进行抚育、间伐、补植及森林“三防”。建设规模:1000公顷建设期:近期(20062010年)。5.12 金佛山方竹林保护(发展)工程布局:金佛山等中山地区建设条件:现有的3500公顷方竹竹篓地未发挥经济效益,通过抚育、改造、复状成为笋林。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宜林地中优先发展方竹林,面积6500公顷。加强对已有10000公顷的方竹笋林的管理,形成20000公顷的方竹笋生产基地。采取生物综合防治病虫害,打造绿色食品。建设期:近期(20062010年)。第六章 生态保护规划现有森林生态系统及古特珍稀物种资源,通过综合保护措施,确保稳定并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同时采取工程措施防治地质灾害。6.1.天然林保护工程布局:全市范围。建设要求:对禁伐区、限伐区的森林、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进行保护,禁止商业性采伐;对无林地、疏林地、灌丛地进行封山育林。强化管护,恢复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任务规模:管护105333.3公顷,封山育林12000公顷。实施期:近期(20062010年)。6.2.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由南川市国土局提供)6.3.名木古树保护工程范围:全市(金佛山自然保护区除外)对象:散生于全市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树木及珍稀植物,社区名木、百年以上各类古树。项目任务:1.普查登记:以株为单位,调查树名、树高、胸径、树龄、生境、权属、地理座标、小地名及行政隶属、景观等级、知名度、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2.挂牌保护:组织专家审定,对符合名木古树及保护条件的,由市政府公布,予以保护,有关部门编号挂牌,督促基层组织及权属所有者照看。工作量:普查1500个工作日,挂牌落实500个工作日,总计2000个工作日。任务期:近期(20062010年)实施。6.4.珍稀树种培育工程布局:三泉镇对象:散生于全市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树木及珍稀植物,包括银杉、银杏、大叶茶、红豆杉、珙桐、鹅掌楸、南川木菠萝等树种。建设要求:对珍稀树种进行培育、驯化、发展,建立基地。基地规模:100公顷。实施期:近期(20062010年)。第七章 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规划以森林采伐剩余物、竹材综合利用及农村沼气推广为主要手段,降低森林资源消耗量,间接保护生态环境。7.1.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布局:全市农村(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技术要求:推广旋流气压自排式高效沼气池,每座容积至立方米,附属贮粪池至立方米,年产气日数天,并配齐户内户外安全用气装置。建设规模:全市万户农户中,新建使用沼气万户,计万座沼气池。建设期:近期(2006-2010年)建设2万座。远期(20112020年)建设10万座。7.2.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项目条件:规划期每年抚育间伐及生产性采伐剩余小材小料4.55.5万吨,间伐竹材1.01.5万吨,开展综合利用,对缓解木材供需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意义重大。技术途径:干法加工生产中密度纤维板。选址:建厂于路水电条件优越的区。建设规模:年加工能力.万吨,产成品中密度纤维板3.5万立方米。建设任务:占地2.0公顷,厂房3500平方米,辅助建筑2500平方米,贮料场3000平方米,库房1000平方米,水电路配套,污水处理200平方米,切削等备料设备2套,生产线1套。建设期:远期(20112020年)。第八章 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系统建设通过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监测和救助,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生态系统。8.1.野生动物普查范围:石雷公路以南,普查面积14.7万公顷。对象: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昆虫类、哺乳类等野生动物。任务要求:查清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分布情况与活动范围、生活方式、社会行为、迁徙路线,对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野生动物,挂带无线信标跟踪监测;建立金佛山野生动物资源数据库和分布图。设备与工作量:需麻醉枪10枝,捕捉网10套,无线信标400个,无线监测仪器10套,野外作业车1辆,帐篷5顶,以及计算机、图纸、显微镜、解剖刀等野外作业设备,预计需6000个工作日。任务期:近期(2006-2010年)完成。8.2.野生动植物科研救助基地选址:南城汇星村天星。基地任务:对金佛山的古、特、珍、稀及孑遗植物收集、培育、保护;对濒危、珍稀及重点保护动物的救助、繁育、野化训练及放归自然,同时对受意外伤害的野生动物进行救助。建设规模:植物园2公顷,温室5平方米;动物养殖场2公顷,救助站平方米,生活设施建筑平方米。建设期:近期(20061年)实施。8.3.野生动物栖息地拓展工程布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条件:对居住于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界线内,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条件差,交通不便,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差,生存较为艰难,野生动物与人畜安全矛盾突出的进行搬迁。项目任务:生态移民1365 户,5200人。实施期:远期(年)8.4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宣传教育培训中心选址:南川市郊区。建设目的:将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动植物通过标本的形式保存,采用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便于科学研究、学术交流、青少年科普教育、标本陈列、图片资料展览、实物展示及相关设施设备。建设规模:1800平方米设施设备: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一套,标本制作及所需药物、用具等。建设期限:远期(20062010年)8.5 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建设范围: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建设目的:及时管理、监控金佛山野生动植物资源,快速、便捷办公、实现资源共享。设施设备:地理信息系统一套及配套设施、自动化办公设施等。建设期限:近期(20062010年)8.6 保护区森林防火工程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规划沿保护区箐坝山的西、南部周界、三元的东、北部周界及其主要山脊开辟约宽25米的主干防火线,总长约80公里。为提高防火效能和节省人力、物力,于防火线上、居民点周围、耕地四周营造木荷、冬青等难燃树种,形成生物防火带35公里。配备防火指挥车及扑火设备。建设期限:近期(2006-2010年)8.7动植物监测站建设为了及时掌握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动植物的消长动态,为科研提供基础数据,规划在金山、柏枝山、箐坝山、三元四片核心区内分别各建1个生态监测站、动物监测站、植物监测站(8个); 包括基础设备设施、监测设备、网络建设、通讯、交通设施。第九章 森林公园建设 利用丰富的森林生态景观资源,建设森林公园,开展森林旅游。9.1山王坪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条件:林海涛涛,奇石林立,既有星落棋布的小院农家,又紧邻南宋抗蒙名胜马脑城迹址,春踏青,夏消暑,秋霜红叶,冬韵赛北国。建设范围:以尖山子为中心,涵盖三泉镇莲花村、观音村,鱼泉乡殷家村、三元村,景区范围2000公顷。建设项目:建接待中心3处,总面积20000平方米,日接待能力5000人;新建二级旅游公路8公里,改造现有公路15公里,新修游道50公里;修建跨山速滑500米、人工湖200亩、观光塔1座等。建设期:近期(20062010年)完成。9.2红花沟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条件:高山悬崖飞瀑,深谷跌宕连绵,奇峰卓立,地下溶洞鬼斧神工.茂林葱竹,异树奇花,四季宜人。建设范围:以红花沟为中心,涵盖南城办事处的杨兴材部份、兰花村,金山镇龙洞村,景区范围2000公顷。建设项目:建接待中心2处,总面积20000平方米,日接待能力3000人;新建二级旅游公路5公里,改造现有公路20公里,新修游道50公里;建观光电梯、狩猎场等。建设期:远期( 20112020年)完成。9.3永隆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条件:永隆山脊一线森林茂密,老熊湾水库碧绿波光,和风吹来,林海波涛,碧波荡漾,站到公园制高点观光塔上,举目远眺,巍巍金佛山,向你含笑致意,俯瞰南川城,风光尽收眼底,让人流连往返。建设范围:海棠村、龙济村五个合作社,幅员面积2000亩。建设项目:建森林览胜区、野营区、花卉植物专区、渡假区、水上游乐区等。年容量约300000人.次。建设期:近期(20062010年)完成。第十章 重点建设项目投入概算10.1.概算依据及说明 本规划参照“国家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技术经济指标表”,“南川市林业技术经济指标表”“南川市水土规划工程概算指标”编制投入概算,社会平均工资及仪器、材料按市场价格确定;林区通讯利用商业网络;营林工程和林区简易土建工程在概算中未列入企业利润和税金,科技示范推广费按5%、勘测设计费按2%、管理监理监测费按5%,三项费率合计按12%直接编入概算总额。 本概算以2003年物价指数及总量为基作准静态估计,规划实施时参考。10.2.概算总额与分期投入计划10.2.1.概算总额本规划概算总额162991.23万元,其中直接投入总额158101.49万元,间接投入4889.74万元。 (各工程项目概算见附表1)10.2.2.分期投入计划 根据各项目工程建设实施安排,整个规划概算总额162991.23万元,分两期投入,即:近期投入(20062010年)65866.13万元,其中直接投入63890.15万元,间接投入1975.98万元。远期投入(20112020年)投入97125.10万元,其中直接投入94211.34万元,间接投入2913.76万元。10.3.资金筹措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其建设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生态建设资金采取国家、地方、个人各一点的办法进行筹集。其中争取国家补助138542.55万元,地方财政补助、社会自筹24448.68万元。第十一章 规划的预期效果分析11.1. 生态效益11.1.1.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态平衡到规划期末,全市林业用地达到了13.5万余公顷,林业内部结构及森林的树种结构得到调整;国家级公益林有机质存量0.5-0.8吨/平方米,地方公益林有机质存量0.2-0.6吨/平方米,其他林地有机质存量0.05-0.3吨/平方米。全市森林涵养水源能力相当于一个5.5亿立方米的特大型水库,工程措施拦蓄地表径流2.25亿立方;对境内径流在时间分配上起到减少洪水,增加常水,补充枯水的作用,每年增加可利用水资源2.0亿立方米以上,每年多补充地下水1亿立方米以上,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长江流量的丰枯差距。每年减少360万吨泥沙流入三峡库区,对长江的治理将起到积极作用。11.1.2.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全市12.7万余公顷森林每年固定温室气体二氧化碳2200万吨以上,制造氧气600万吨以上,形成巨大的炭汇和库,对保护气候系统起到极大作用,森林吸附空气尘埃能力达30吨/公顷以上,对防治环境污染有着重要意义。11.1.3.增强生态稳定性,实现生态良性循环规划实施后,森林面积增加,结构改善,质量提高,为土地提供了绿肥来源,遏制土壤酸化和潴育化。鸟类、蛇类及蛙类等鼠虫害天敌得到保护,数量增加。实现生态良性循环。11.1.4.保持生物多样性以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为重点,古特珍稀及孑遗植物和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丰富的物种与基因资源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11.2.社会效益11.2.1.预防和减轻灾害 (1)保护耕地,预防石漠化。规划实施后,森林及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基本消除面侵蚀,遏制沟侵蚀,特别是消除了境内喀斯特地貌地区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引起石漠化威胁,为30万余居民安居乐业提供保障。 (2)减轻旱情,促进农业丰产。南川历年春旱频率33%,伏旱频率86%,规划实施后,森林对降水在时空分布起到再分配作用,减轻旱情影响,同时改善农村人畜饮用水条件。(3)减轻洪涝频率,降低灾害损失。规划实施后,境内每年减少64万余吨河流泥沙淤积,降低洪涝频率及减少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减少损失。11.2.2.促进农村发展(1)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5000余公顷,发展经济林达到 1.2万公顷,笋竹林1.3万公顷。 (2)商品林产业化经营,提高林业生产水平,实现农民增收致富。(3)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万余名,提高农业生产率。(4)全市农村每年减少10万余吨原煤和20万余吨林地生物量(含3万余吨薪柴)及6万吨秸秆的能源性消耗,改善生态环境。 (5)生态移民5200人,使他们脱离艰难的生存环境,跟上奔小康的时代步伐。(6)开辟绿肥来源,以天敌抑制鼠虫,为南川农业发展跨入“有机农业”阶段创造基础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