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端午的鸭蛋.doc_第1页
17. 端午的鸭蛋.doc_第2页
17. 端午的鸭蛋.doc_第3页
17. 端午的鸭蛋.doc_第4页
17. 端午的鸭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帕中学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 教学设计学科长:杨露生审核意见:签名时间:备课组长:叶春梅编写组成员:革安维、赵虹、和丽芳、李祖翠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节课题:17. 端午的鸭蛋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1、教学内容:本文通过记叙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等各种风俗,尤其是对其中最具特色的端午节鸭蛋的记述,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体味出故乡情,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眷恋热爱,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2、分析: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二、教学目标分析:1、目标:(1)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2)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2、分析:(1)作者借端午的鸭蛋表现爱家乡的浓郁情怀。 (2)端午佳节凝聚着中国的民族文化,教育同学们理解端午的深刻内涵。三、教学问题分析: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需要多朗读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谈能很快的达成目的。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四、教学过程:(一)基本流程:导入问题与活动目标检测小结(二)教学情境:1、导入:由同学们回忆端午节的活动导入。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2、问题与活动:活动1:初读课文,理清思路。问题1:本文标题为“端午的鸭蛋”文章一开始就直奔主题吗?如果不是文章还写了其他什么内容?明确:不是。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鸭蛋络子)即本文的写作思路: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设计意图: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师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文,归纳课文内容;教师点拨。活动2:品读课文,欣赏“鸭蛋”问题1:作者家乡到底有哪些风俗习惯呢?明确: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设计意图:由家乡的风俗引出家乡的“鸭蛋”。师生活动:学生阅读第一段归纳文意。教师小结。问题2:那么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小组合作,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明确:如: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令人惊喜的,因为鸭蛋“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设计意图: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作者对鸭蛋的特殊情感。师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小结。问题3: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明确:赞美,自豪。如:“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勤劳能干。“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的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的主旨。师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小结。问题4:说起“故乡情结”,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吧。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你认为有趣在哪儿呢?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明确:如:“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感受一下节日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吧!设计意图:从追忆中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旨。师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小结。活动3:关注社会,体验生活。问题1:同学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你回忆一下过去,你是怎样过端午节的?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传统的端午佳节。然而在去年端午节来临之际,忽然有“可靠消息”(人民日报)说,这个我们的传统节日,亚洲某国家(指韩国)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你对此有何看法? 明确: 学生交流后,来看看网友们的评论:1、果真人家要申报,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尽管这节日的“出生证”在我们这里,但谁叫我们这几年连粽子都懒得吃了,而人家却有“规模和气派”地发展起“端午文化”了呢?2、端午节等会不会被“端”走,根本还在于我们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问题,那就是我们对待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不是热爱,以及热爱到何种程度。 3、与情人节、圣诞节等一系列洋节近年来在中国的火爆热闹相比,端午等中国传统佳节实在是太冷清,太受冷落了。我们看看屈原是怎么死的,人们为什么纪念他,就会明白端午节一旦流落异乡我们失去的将会是什么。现在大家也拿起手中的笔当作键盘,用我们的纸当显示屏,充当一回网友,也来发表一下建议和看法,好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端午节对我们民族的意义。师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小结。3、目标检测:完成“研讨与练习一”设计意图:检测课文的学习效果如何。师生活动: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提示。答案:参看教参。4、小结:本文通过“端午的鸭蛋”向我们展示作者家乡的民风和对家乡的真挚情感,更让我们了解到在端午节时不同地域的有趣活动。设计意图:小结学生学到的知识。师生活动:学生小结,教师总结。五、配餐作业A组题: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到的知识。完成语文练习册“阅读理解”。 B组题: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故乡的中秋夜巴 桐 前几天,我那九岁大的女孩就嚷着要买灯笼和蜡烛了。每年中秋我都会挈妇将雏合家到邻近的海心公园赏月观灯。是夜,天宇湛蓝,皓月当空,玉蟾滴露;公园里,人们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四处游逛,孩子们在旷地上摆开烛阵,烛光组成各种图案,编织出心中美丽的幻梦。那摇曳的、橘黄的小火焰,映照着孩子们一张张欢愉的笑脸。于是,我的思绪便轻轻地飘扬起来,飞回故乡,飞到那似乎十分遥远的童年 故乡的中秋夜,月凉如水,撒了满院的银辉。院落里的瓜棚上攀缠垂拂着枝蔓缨络,宛如一缕缕袅袅的绿烟。瓜棚下,铺着竹榻,摆着茶几,擦拭的乌光发亮的漆盘里,盛着花生米、红枣、冬瓜糖,那在平日是难得一见的,今夜,大人们可真是慷慨施与了。我和一群小伙伴围坐在一起,拍着手唱起福州童谣:“月光光,照门户,月姐做媳妇;嫁哪里?嫁下渡” 母亲燃起几枝香走到院中,面向南天,揖了几揖,然后把香插在装着米的洋铁罐里,嘴里还喃喃自语着。我知道,她是在遥祝远在南洋的外公外婆,这是母亲每逢中秋例行的仪式。 “妈,外公外婆听得见吗?” “听得见的!”母亲虔诚而自信地说,“那年,月缺的时候,他们乘着月亮船走了,你外公说月圆的时候就回来团聚。你看,圆圆的月车正从天边滚来了哩,他们惦着我们。”其实,外公他们去异国几十年,从未回来过,后来音讯也中断了,至今不知是否尚在人间。 “妈,你哭了哩!” 母亲用衣袖拭了拭眼角:“去吧,上别处玩去吧!”她一面拭着泪,一面走向里屋。 少不更事的我们,便像获得赦令,雀儿般飞出了院门,奔向月光下的田野。乡间有个风俗,说是如果把中秋夜摘的南瓜塞进新婚夫妇的被褥里,新人就会“早生贵子”。种瓜的乡亲,明知夜里的南瓜会被偷,也不在前几天就把瓜摘尽,而会特意留几个,让孩子们换两只红蛋、一碗线面,解馋开心哩!于是,我们瞄准了一个搭在池塘上的瓜架,你搡我扶地攀过去,正欲下手,“哗”的一声,瓜棚坍了,伙伴们纷纷落水,大伙一时兴起,干脆在池塘中游了一个够,搅乱了一池的星月。 当我们这群“小五福”浑身湿漉漉地回到家里,刚才的一个个英雄都变成了丑角抹着鼻涕擦着眼泪,大家不是头上吃了父母飨以的“炒板栗”,就是屁股吃了“竹炒粉” 时光荏苒,及至中年,我也做了香江客,但故乡的往事却像金子般留在记忆的长河里,历时愈久,愈熠熠生辉。 夜阑人静,推窗纳月,心中不禁念起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下渡:福州地名。 洋铁:镀锡铁或镀锌铁的旧称。 小五福:一种泥塑的人物形象。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每年中秋我都会挈妇将雏合家到邻近的海心公园赏月观灯。(挈妇将雏:_ ) 少不更事的我们,便像获得赦令,雀儿般飞出了院门,奔向月光下的田野。(少不更事:_ ) 时光荏苒,及至中年历时愈久,愈熠熠生辉。 (时光荏苒:_ _) 夜阑人静,推窗纳月,心中不禁念起李白的诗句(夜阑:_ _ 推窗纳月:_ _)2、选文第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_ _ _ _ 3、从文中摘抄两句描写月夜景色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写出了月夜怎样的特点。写景句:_ 写景句:_ 月夜特点:_ 4、作者写“童谣”“乡间风俗”这些内容,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_ _ 5、试以一个四字短语,为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拟一个小标题:_ _ 6、简析文章结尾部分的特点。_ _ 参考答案:1、领着妻子,带着孩子。 原意是年纪轻,经历的事不多。这里指年纪小不懂事。 时光不知不觉间渐渐地过去。 夜深;夜将尽。 打开窗户,放进月光。2、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由女儿的行为自然地引出“赏月观灯”的内容,并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从而引领出文章的主体,并为全文奠定了惆怅的、甜美中夹着伤感的抒情基调。 3、写景句:是夜,天宇湛蓝,皓月当空,玉蟾滴漏。写景句:故乡的中秋夜,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