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以花喻人.doc_第1页
红楼以花喻人.doc_第2页
红楼以花喻人.doc_第3页
红楼以花喻人.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风露清愁说芙蓉浅说红楼梦的的“以花喻人” 转(2009-08-11 01:26:43) 红楼梦像是一个永远不可能解开的谜,在曹雪芹先生写就的八十回,他费尽心思设置了“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格局,所有人物命运似乎都在薄窗纱后,可小窥而不可全观。红楼十二曲,薄命司册子,前缘后事,都隐藏了故事的终结。不得不提的,还有个人象征花隐含的意义。“以花喻人”是红楼梦中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法。以芙蓉写林黛玉是这一手法体现得比较充分之处。本文尝试从“芙蓉花”这一意象出发,浅说红楼梦中的“以花喻人”。关键词:芙蓉 黛玉 晴雯 象征 红楼里的女孩儿,似乎都有自己的象征花,“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似说花儿,更是说这群如花女儿。人花相映,花有人德,人有花姿,刻画出来便丰满许多。当代仕女图名家戴邦敦先生绘制过一套红楼梦群芳图谱,贴切的把红楼的女儿都比作一种花卉,深得神韵。把象征花背后的故事和人物的见遇一起解读,或许能更丰满地了解曹先生笔下的红楼人。 红楼梦中最明显地把花与人牵在一起写,是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宝玉要“占花名儿”,深夜请来了众多钗群。一番骰数,有几位关键人物拿到了自己的花签,诸如牡丹之于宝钗,杏花之于探春,梅花之于李纨,海棠之于湘云,芙蓉之于黛玉。花与人,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形容这个人物的容貌性格,或暗示她的命运归宿,或透露故事的情节发展,或联系某一生活细节。 以花喻人,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审美意识。以花写人,不仅志气高洁,更显芳华绝代。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广泛运用了隐喻、影射和象征等手法,写出了大观园花团锦簇,色彩斑斓,一派百花齐放、群芳争妍的景象,更设下了春去花尽,落得个空干净的悬念。一、芙蓉浅究 说起芙蓉,再想黛玉,很多人,包括我最初,都以为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荷花。实则不然。 “芙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一义为“木芙蓉”,二义为“荷花”。上文提到的戴邦敦先生在他的红楼梦群芳图谱中说“红楼梦提到的芙蓉都是木芙蓉”,并在“芙蓉黛玉图”中画出木芙蓉。戴先生的理解是正确的。 红楼梦全书中实写芙蓉为何物在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证姽婳词美优伶斩情归水月。晴雯死后,宝玉悲痛,一个小丫头胡诌说晴雯做花神去了。问到什么花神的时候,小丫头见景生情,那景是“恰好这是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到入晚回到园中,宝玉“猛见池上芙蓉”,想起写诔文以祭。“于是黄昏人静之时,命那小丫头捧至芙蓉前,先行礼毕,将那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祭毕,“山石之后却是个人影儿从芙蓉花里走出来”。 这段文字可以清楚看出,文中所指是木芙蓉。 原因一,水芙蓉,即荷花,是长在池里的,即使出水一尺来高,也应该说“池中”,而不应该说“池上”。而曹雪芹下笔,两次写“园中池上”,他的意思是“池畔上方”无疑。原因二,宝玉将祭文“挂于芙蓉枝上”,即使可以说“一枝荷花”,但荷花肯定不会“有枝可挂”,宝玉也难以把祭文挂到池里的荷花梗上。原因三,“人影儿从芙蓉花里走出来”,还是在“山石之后”,即使池中可以有山石,但黛玉总不能在水中走,穿过莲叶荷花而来吧。 刘心武曾在他的书刘心武揭秘2第29讲之“黛钗结局之谜(3)”中为了自圆他提出的“黛玉沉水而死”一说,把“园中池上芙蓉正开”曲解成“池中芙蓉盛开”,认定这里说的是荷花,其实是分析不细致的严重错误,已经走上了扭曲事实迎合猜测的歧路。二、芙蓉意象 曹雪芹为什么选取“芙蓉”这个意象作为黛玉和晴雯的象征呢,让我们先说说芙蓉花。 木芙蓉又名芙蓉花,清姿雅质,妩媚娇嫩,恍若仙子,它们娇羞却有几分英气,富丽又蕴藏些幽雅,给周围的环境抹上一派温暖的色调。古来有很多咏芙蓉的名诗,宋代诗人郑域十分喜爱芙蓉花,曾写道“若遇春时占春榜,牡丹未必做花魁”,认为芙蓉要比牡丹美艳。元代也有一个爱芙蓉的诗人蒲道源,他笔下的芙蓉娇羞可爱:“午醉未醒全带艳,晨妆初罢尚含羞”。从这几句诗便可以看出芙蓉的美和古人对芙蓉的推崇。 芙蓉花是秋十月之花,民间广泛流传芙蓉有二妙:美在照水,德在拒霜。 芙蓉花性喜近水,种在池旁水畔最为适宜。花开时水影花颜,互相掩映,虚实有致,有“照水芙蓉”之称。清人说芙蓉“潇洒无俗姿,性本宜水。”那湿红摇影,花光入波的独特丰致,“若朝霞散绮,绚烂非常”。广群芳谱中称芙蓉花清姿雅质,独殿众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俟命之君子矣。宋代王安石的木芙蓉诗这样写道:“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胭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著,强扶青镜欲妆慵。”尽言芙蓉照水的美。而“溪边野芙蓉,花水相媚好。坐看池莲尽,独伴霜菊槁。”,则是诗豪苏东坡的赞叹。 不错,古人喜菊,因它刚劲,因它开在深秋。实际上,菊开九月,芙蓉开十月,比菊更有凌霜怒放的性情。她不仅“艳态偏临水”,还“幽姿独拒霜”,因而又名“拒霜花”。“拒”,抵抗之意。古人早有“霜剑”之说,可见它是多么厉害,这拒霜之德正是她独殿群芳的根本。白居易的木芙蓉下招客饮:“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苏东坡的和陈述古拒霜花:“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看来却是最宜霜。”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等诗句都表现了芙蓉花霜天独艳,不怨萧瑟不怨秋的高洁。 至于小丫头说的“芙蓉花神”,民间也传颂着一个故事,认定“芙蓉花神”是五代十国时后蜀君主孟昶的妃子费慧,人称“花蕊夫人”。她的美貌“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而且花蕊夫人才情横溢,藻思清逸,世传花蕊夫人宫词。花蕊夫人喜芙蓉花,于是宫内城中遍植芙蓉,花开时节,“每至深秋,四十里为锦绣”。后来宋太祖赵匡胤攻下后蜀,沉迷于花蕊夫人美色,封她为妃。花蕊夫人怀着亡国丧夫之恨,写下流芳千古的口占答宋太祖述亡国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花蕊夫人暗自拜祭孟后主,最终被宋太祖发现,太祖一怒之下把她杀了。花蕊夫人倒下时鲜血染红了院中的芙蓉花。人们敬仰花蕊夫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尊她为芙蓉花神。可见,“芙蓉花神”是美貌,多才,刚直,自爱的女子的花身。三、红楼芙蓉 黛玉和芙蓉花在许多方面上是契合的。黛玉秉“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灵性和美貌,很有芙蓉清姿雅质的仙韵。“姣花照水”,与芙蓉“美在照水”何其一致!品质上,黛玉是自怜自爱,外表柔弱但内里坚强,容不得一点污淖,也容不得风霜剑逼的,她遵循自己的方式活着。傲而不凌下,独而不离人。她葬花的悲伤,她作诗的灵动,她吃醋的娇嗔,她哭泣背后的血泪,都凝结着她生命的闪光。所以宝玉才会说,知我者独颦儿。在面对贾府上上下下众多富贵嫌人眼,凌厉刀子嘴的审视诋毁之下,黛玉始终直接地表露自己,才情尽显,妙语悉出,不理任何人“林妹妹不如宝姑娘仁厚”的言论。宝黛的爱情甚至婚姻,在红楼梦前面的章节便似乎是阖府皆知,暗里允诺的,宝黛间的爱也深厚,不少次有“生死相随”的承诺。不赞同的,只有元春,王夫人,和搬弄是非的赵姨娘。黛玉必然不是死于宝玉变心,而是死于某些家长们对他们爱情的摧残,对她人格的毁损。此时黛玉性格中刚强的一面显露,正如“芙蓉拒霜”,她控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剖白“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的气节。 当初黛玉抽花签的时候,抽到芙蓉签,题着“风露清愁”。众人都说“这个好极!除了她,别人不配做芙蓉!”黛玉笑了,她也同意自己用芙蓉代表自己。花签上有句诗“莫怨东风当自嗟”。此句出自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此诗句亦见于“南曲之祖”高明的商调(金络索挂梧桐永别)中相似的一句:“红颜自古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曹先生故意隐去前面的“红颜胜人多薄命”,曲直之意也尽在其中。芙蓉虽美,也是朝开夕谢的娇花儿,再拒霜,也逃不过颜凋花尽的必然命运。正如黛玉,红颜胜人,才情胜人,刚烈胜人,也逃不出薄命司写定的命运,逃不出“红颜胜人多薄命”的悲谶。她只能奢望生前死后都高洁无暇,即使花尽人亡,也留“照水之姿,拒霜之德”在人间。 晴雯也称芙蓉,是因为在红楼梦中,她多多少少是黛玉的影子。文中多次说晴雯身量脾气有林姑娘的模样。她没有袭人的讨好,没有鸳鸯的温和,没有平儿的顺从。她只是做好自己的本分,不邀功,不下石。个性独特颇似黛玉。晴雯被撵屈死,既是她平日过于伶俐,言行不够得体之过,更有王善保家的发泄对丫鬟们愤恨的编派诬陷之因。晴雯临死,犹不忘向宝玉表白自己虽担“虚名”,但系干净一身。灯姑娘更特意说:“谁知你们两个竟还是各不相扰,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把黛玉和晴雯比对而看,黛玉日后的屈死也似乎昭然若揭。宝玉写的芙蓉女儿诔,脂批直说是“预悼颦儿之笔”。晴雯做了“芙蓉花神”本是小丫头胡诌,真正的芙蓉花神是黛玉才对。黛玉从芙蓉花丛中出来,与宝玉说诔文遣词,最后把“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陇中,女儿命薄”改成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垅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陡然变色,无限狐疑却不肯露出。她意识到,这两句,恐怕是她遭遇的写照。或许遗稿中的“宝玉对景悼颦儿”,会解开一虚一实芙蓉花神的千丝万缕联系。黛玉的绝色,多才,专情,还有宁死不屈,都展现着“芙蓉花神”的内涵。 曹雪芹把黛玉与“风露清愁”的芙蓉并称,这是赞赏她不如俗眼的花中逸品,遗世独立、满怀幽怨、高洁而又有风骨。通过芙蓉丰满的形象和蕴意,曹先生只要把芙蓉与黛玉一说,我们脑中便有了一个衣袂飘然,眼波流转,灵动独立的实实在在的黛玉,黛玉拥有了所有芙蓉的品德,并有了更高的升华。芙蓉在世人眼中已是绝世仙葩,曹先生利用“以花喻人”,不多费一笔一墨就达到了写黛玉为绝世仙葩的艺术目的。这种手法,很有互文的通感,让花得韵致,人得花意,人花相映而美,景情互衬,塑造完美的红楼人,二字蔽之:妙绝。 四、以花喻人 以花喻人,佩花言志,源远流长,似乎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室有兰自香,人似花自馨,无论是说人还是自称,比花都是最好的赞美。作为文人主观情志的依托,花草的意象表现出丰富而复杂的内涵。从诗经开始,从屈原自比“香草美人”扩展,这种修辞手法已经十分成熟。在我国传统文化包括诗、文、绘画各种艺术,以至人们的观念习性主活情趣中,特定的花已经成为某种品格的象征。因而,不论写到哪一种花,必有所依凭和渊源,有所象征和寓指,作者不消费辞、读者自能意会。红楼梦把这种象征手法发挥到极致。花,从来是美好事物的代表、青春和生命的象征,曹先生赞叹天地间灵秀之气多钟于女儿,亲身感受到闺阁之中历历有人。她们的姿容、秉赋、品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