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doc_第1页
江西省赣州市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doc_第2页
江西省赣州市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doc_第3页
江西省赣州市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doc_第4页
江西省赣州市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 b布政使 c三司使 d枢密使【答案】b【解析】考点:清代地方体制。按明初以来的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掌管地方民政、财政,故选b项;a项是唐中后期掌管地方军民财政大权的官员;cd两项是宋初以来分割宰相军权和财权的两个副相,不选。2. 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明代棉纺织的发展 b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c南方农业生产比北方发达 d商人买贱卖贵的普遍现象【答案】b【解析】考点:古代的手工业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明朝经济重心已经完成难移,北方到南方卖棉花原料,南方则到北方卖加工后的布,手工业品说明南方的经济技术更有优势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而且明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是在南方。故选b。3. 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答案】c【解析】考点: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的一个特点是实行街市制,即商业活动不受经营时间、活动区域的限制,同时也不在受政府的直接监视。选项 a 中的市仍有活动区域的限制,排除 a 项;选项 b 中的市 ,即市受到政府的管理,排除 b 项;选项 d 中的市只能在固定的区域“备置官司,税敛既重”即“坊”中经营,属于唐以前的商业活动特点,排除 d 项;因此本题选 c4. 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积极主动地接受西方文化b改变闭关锁国政策c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答案】c【解析】考点:本题考点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题干清楚地表明康熙帝在经历了中西方争辩、验证并得出结论之后采用“西洋历法”说明c项正确。其他的三个选项都有明显的缺陷,表述绝对化。5. 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虽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美洲国家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共同之处是 a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 b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c对抗其他的国家集团 d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考点:欧洲的联合。材料问题强调的是区域组织的共同点,依据所学不难发现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是其职能的共同之处,答案选d,b项只符合欧共体的特征,ac两项与上述区域组织主要经济职能不符。6.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商品输出的要求 b垄断贸易的要求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答案】a【解析】考点:近代列强对华的侵略。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反映西方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要求。所以选a。7.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的对日战略方针是 a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b发动群众,全面抗战 c依赖国际援助,持久抗战 d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答案】d【解析】考点:抗日战争。a、b为中共提出的,应排除,持久抗战是毛泽东的观点,排除c,从国民政府抗战期间的多次组织大规模会战看,是在抗战中与敌拼人力、物力上的消耗,从“南京武汉重庆”的迁都路线看,是在以空间的转移拖延时间、拖垮敌人。故此题应选d项8. 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a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c生产关系的变革 d金融资本的发展【答案】c【解析】考点: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由材料中文章内容可知提到的五个部分主要涉及到所有权问题、财富分配问题、劳动关系问题的变化等,这些都是生产关系变革的表现,因此c符合题意。ab项在19111931年的中国农村,发展变化不明显,更不可能是主线;d项是指官僚资本,在经济上主要控制中国重要的工矿、交通、金融等行业,主要经济利益不在农村。故选a。9. 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c观看电影成为上海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答案】a【解析】考点:影视业的发展。题干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影视业的发展状况:主要是在上海发展较快。上海是近代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故a项正确;20年代主要是军阀混乱和北伐等,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中的“出现”说法错误;c项无法从题干中反映,不能说明。10. 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托古改制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祖宗之法不足守【答案】b【解析】考点:改革的概念。题干大意是:对古代变更越完尽,对人们带来的便利就越多,即使圣王复作,也不会舍明代税制,而恢复唐代税制。这里强调了改革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四个选项都强调变法,但acd都强调变法,和材料意思一致;b强调借助古人来进行变法,与题干材料思想差异最大,故选b。11.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答案】b【解析】考点:辛亥革命的背景。材料中文字“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的重要原因是日俄战争在中国爆发后,清政府的腐败及革新能力的丧失使留日学生对清政府失去信心,所以答案选b,a c两项是学生倾向革命的重要原因,d项中与题意无直接影响。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土担任。这 a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 b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c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答案】d【解析】考点:建国初期的主要政治制度。从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在国家机关任职情况可判断。13. 古希腊民主制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人民主权、轮番而治。体现这两项内容的制度包括公民大会制和 a举手表决制、连选连任制 b比例代表制、与会津贴制c政教分离制、公民兵制 d抽签选举制、有限任期制 【答案】d【解析】考点:古罗马政治。古希腊民主属于直接民主,采取轮流坐庄、抽签选举的方式。a、b、c的说法与古希腊的史实不相符合。14. 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生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答案】b【解析】考点:三民主义。“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是指孙中山想在政权建立后,企图解决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制度后出现贫富分化的弊端。这就是他所设计的资本主义经济纲领,也就是民生主义。故选b。a项是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c项是主张创立共和国;d项主要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15. 如果将价格革命前欧洲拥有的货币总量设为100,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拥有的货币总量(m)设为60,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拥有的货币总量(n)设为40,若价格革命后欧洲货币总量上升为1000,那么,下列关于m、n的四组数据的推理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am700,n300 bm800,n200cm600,n400 dm500,n500【答案】d【解析】考点:价格革命打击了农民和依靠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富裕了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因此使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实际收入增加,依靠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的实际收入下降。故选d。16. 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尽管在这个过程里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既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a中国改革开放 b罗斯福新政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二战后苏联改革【答案】c 【解析】考点: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该论断的核心含义是: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危害和罪恶,但其积极意义大于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符合条件只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ab并没有带来所谓的“罪恶”,d选项的二战后苏联改革看其所在的历史时期,具体分析其影响。 17. 据统计,截止1951年中期,在提供的共130亿美元援助资金中,有34亿美元用于输入原料和半制成品,32亿美元用于购买粮食、饲料以及肥料等,19亿美元用于进口机器、车辆和重型设备等重工业品,还有16亿美元用于输入燃料。统计数据反映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 a变西欧为其商品市场 b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c恢复西欧社会经济 d控制欧洲对抗苏联【答案】b【解析】考点:b 项是马歇尔计划作用,而且材料好像也是经济的恢复,但仔细分析材料强调的主旨主要是民生问题。所以 b 想干扰作用很大。18. 桑巴特提出资本主义的精神出于犹太教。资本主义采取了一种数量上的计算(quanlitative calculation),把所有的精力用于获得财物,“用武力,用魔术,用计谋,用新发明和用金钱去获得财物”;“自从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每一个国家内部都有两种力量出现,一是对黄金的贪婪,一是创设企业的精神,不久这两种力量凝结一气。”作者强调的资本主义的精神是 a与犹太教的精神一致 b贪婪、剥削 c自由、创新 d对财富的追求【答案】d【解析】考点:资本主义精神。从材料“一是对黄金的贪婪,一是创设企业的精神,不久这两种力量凝结一气”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精神是对财富的追求,故选d。资本主义的资本具有开放性,要求全世界作为其活动的舞台。1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许多重大事件。下列事件排列的正确顺序是 北约组织成立 欧共体成立 杜鲁门主义实施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a b c d【答案】c【解析】考点:战后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北约组织成立 于1949年;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杜鲁门主义实施是在1947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是在1944年。根据以上时间,答案为c。20. 美国史学家阿德勒对某一历史事件作出了如下的评价:“他们建立的政府骄傲地自称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专政,它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来说是可怕的现象。”其评价所针对的“政府”是a巴黎公社委员会 b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府 c新中国人民政府 d二月革命后的工兵代表苏维埃【答案】b【解析】考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无产阶级专政,它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来说是可怕的现象”。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慌,故正确答案为 b 项。巴黎公社并未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慌。21. 有学者认为:“东德解体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其面临19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调等)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失败造成的。在他看来,东德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国内条件不过是一个影响外部环境的次级因素。”该论点的合理性体现在 a否定国有化和中央集权体制 b从经济层面分析政治体制的缺陷c强调外部环境对发展模式的决定作用 d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东德体制的失败【答案】d【解析】考点: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由材料中“东德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国内条件不过是一个影响外部环境的次级因素”可见材料主要强调了东德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认为国内条件只是次级因素,由此分析可知作者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东德体制的失败,因此d符合题意,而abc偏离了材料的主旨。故选d。22.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晋国是姬姓封国 晋燕两国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 b c d【答案】c 【解析】考点:分封制。鲁国是姬姓封国(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因此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召公之子受封于燕),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正确;故答案为c。23.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由此可知 a耆英为其签约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辩解 b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c系列条约的签订达到了抚靖羁縻的目的 d清政府以签约展示天朝上国的外交诚信【答案】b【解析】考点:鸦片战争的影响。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再结合时间“1844年11月”可知此时的中国已经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对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不惜对外妥协退让,委曲求全,因此b符合题意。 24. 1949年1月5日至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过会议磋商后,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2月,阿尔巴尼亚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19561961年,中国以观察员的身份列席经济互助委员会的例行会议。材料反映出 a社会主义阵营意见不一 b苏联抵制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c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d经济对抗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答案】b【解析】考点:社会主义阵营。从材料可以看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都加入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中国长期以来却一直是以观察员的身份例行会议,说明中国加入经互会受到抵制,故选b。25. 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这一现象主要反映a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 b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c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 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答案】c【解析】考点:传统的思想文化。根据材料“ 1928年.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即可说明随着时间推移,乡村的传统文化逐渐落寞。26史载: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下,举行了有楚、晋两大诸侯国和宋、郑等十余小国参加的弭兵会议,达成“晋、楚之从(注:从国)交相见”的决议;此后,宋、郑等国“仆仆于晋、楚之廷”。这段记载反映出a周王室已经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 b战国初年诸侯争霸极为激烈c大小诸侯与周王室的宗法关系不同 d当时分封制度受到较大破坏【答案】d【解析】考点:分封制。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晋、楚之从(注:从国)交相见”“仆仆于晋、楚之廷”说明诸侯国之间形成同盟,即分封制受到破坏,故本题选择d27. “铁流两万五千里, 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 苦斗十年, 锻炼成一只不可战胜的力量。 一旦强虏寇边疆, 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 威名天下扬。”这段歌词描述的是a.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的武装斗争 b. 长征时期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c.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敌后抗日 d.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答案】c【解析】考点: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敌后抗日。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这段歌词中的“首战平型关, 威名天下扬”是指八路军抗战。所以答案选c。28.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答案】d【解析】考点: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分析材料信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有归顺、平定之意的归绥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把有开导、教化之意的迪化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反映了新中国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故选d。291950年1月18日新华社评论指出:“北京市军管会要收回的不是任何领事馆的办公地点和产业,而是某些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地产。”该评论 a反映了中苏结盟之后加快清除资本主义势力 b说明近代以来民族革命尚未胜利c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表明抗美援朝战争迫在眉睫 【答案】c【解析】考点:新中国的外交。依据题干时间1950年和材料中“某些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的文字信息说明是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与建国初期“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相一致,故本题选择c。其它选项与题干材料意思不相符。30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召开期间,其常务委员会都会向公民大会提出陶片放逐提案。如果大会表决通过该提案,则于翌年2月或3月间实施放逐投票,得票最多的人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放逐期限为10年(或5年),被放逐者无权为自己辩护,须在10天内离开城邦。材料说明古代雅典a国家决策缺乏理性化 b维护了雅典人的民主权利 c民主制度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d民主制度科学完善 【答案】a【解析】考点:雅典民主制。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情绪,而公民的情绪常常因受一些政治家的鼓励波动不定,一些政客常常以民主为号召,鼓动民众把“贝壳放逐法”作为打击政敌的武器。被放逐者无权为自己辩护,说明古代雅典国家决策缺乏理性化。 31(15分)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 【答案】(1)目的: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2)原因: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解析】考点:王莽改制。(1)从材料所述当时的形势及“新”朝的统治利益出发,回答目的。(2)做此题的关键是总结材料。从王莽改革的整体角度及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可知其复古而不切实际;较短时间内货币种类变化很大,可知其币种紊乱;三种新铸钱币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比小则五十、大则五千,这实际上是对百姓的严重掠夺。总之,这样的改革会适得其反,必然失败。 32(15分)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6分)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任答三点即可,6分) 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3分) 【解析】考点: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此题是比较类型的试题。解题方法:此题只给出了清末新政的材料,所以首先要概括材料中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戊戌变法的相关信息。第(1)问的共同之处,由“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可得出向西方学习;由“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可得出自上而下的改革;由“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可得出侧重制度改革。 第(2)问原因,“慈禧太后发布变法诏谕”,说明新政的主导者是最高统治者,而戊戌变法主导者是民族资产阶级;“以奕劻、李鸿章、荣禄、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共同负责主持”,说明清末新政得到了实力派的认同和支持,而戊戌变法时实力派是敷衍甚至反对;由材料可知,清末新政先是让中央和地方各部大臣“各举所知,各抒所见”,然后让中央和地方大臣共同负责,随后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逐步推行,而戊戌变法采取的是猛进政策,严旨训诫,急于求成,所以在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可由所学知识得出。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