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与英语文化.doc_第1页
英语学习与英语文化.doc_第2页
英语学习与英语文化.doc_第3页
英语学习与英语文化.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语学习与英语文化 turn the tables (on someone)这个短语也和桌子没什么关系, 它的意思是to suddenly take a position of strength or advantage that was formerly held by someone else (反败为胜,转弱为强), 例如: She played badly in the first set, but then she turned the tables on her opponent and won the match. 英语学习与英语文化: 在学习英语时, 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随时将它与母语进行对比, 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 进而正确理解所学习或阅读的文章的文化内涵, 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全世界有3.8 亿人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 约有2.5亿人将其作为第二语言, 还有10 亿人正在学习英语。粗略估计, 全球大约1/3 的人口每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英语。出版商每年都要推出记录大量新创词的字典, 而英语随时准备接纳它们。如今, 英语早已不是英国人的语言了, 而成了一种世界型的大众语言。 英语成为全球通用语言的好处在于, 使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能够顺利进行交谈和交易。但全球化的语言也带来了全球文化的隐忧。因为, 语言并不仅仅是传播的媒介, 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和身份的标志。而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术语, 富有弹性。有人把文化说成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19 世纪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er)就在原始文化一书中, 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 “文化是一个复合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任何语言都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 反映特定的文化内容。实际上, 英语学习中, 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就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静止孤立地学习某种语言, 只能得到语言知识的皮毛, 不可能获得语言能力, 不可能得体地运用该语言。所以, 要学好和使用好英语, 就要了解产生、使用这种语言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 才能在实际应用中表达正确、符合习惯。否则, 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 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即“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本文所谈的不是因为语法结构出错而导致的词不达意, 而是指因说话方式的不妥, 或不符合表达的习惯, 或说得不合时宜, 或因说话人未能按照英美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来交谈, 或因文化差距所导致的理解阅读文章所造成的失误。以下就日常交际或阅读中由于文化背景与观念的不同常出现的几个误区, 进行分析与论述。 一、打招呼 彼此较为熟悉的中国人之间, 见面问候时, 一般采用下列用语: “上哪去?” “吃过了吗?” 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 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 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 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 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 问对方: “Have you eaten yet?” (你吃了吗?) 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 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 的邀请。又如, 中国学生习惯于问别人: “Where are you going?” (你上哪去?) 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 所以他(她) 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 ( 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 “How do you do? ( 您好!)” “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很高兴) “How are you doing?” (你最近好吗?) 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 Hello” 或” Hi”。 二、称呼 在英美国家, 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 不礼貌, 没教养。比如: 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 和grandma,虽是直呼其名, 却显得得体、亲切。年轻人称老年人, 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 或Miss。比如: Mr. Smith、Mrs. Smith、Miss Alice 等。在汉语里, 我们可以用” 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 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 而在英语中却不能, 不能说“ teacher Zhang”(张老师), “engineer Wu” (吴工程师) 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 与姓(名)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 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 之类, 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欧美文化中一直就不习惯在人名前加各种头衔或称呼, 这主要跟其历史的发展有关。朔至十八世纪甚至早到十六、十七世纪, 欧洲统治者就倡导开拓精神, 其子民也因此经常流动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去谋生, 而不习惯于整个大家族常年居住于一地, 其亲情关系也因此没有中国人之间那么浓厚。所以, 用英语称呼他人时, 不论男人还是女人, 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三、寒暄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 “你多大年纪?” “你能挣多少钱?” “结婚了吗?。” 在英语文化中, 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 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 fine, isnt it?” (天气很好, 是吗?) 或“Its raining hard,isnt it? ”(雨下得真大, 对吧?)“Your dress is so nice !” (你的衣服真漂亮), 等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 “你今天气色不好, 生病了?” “好久不见, 你又长胖了。” “你又瘦了, 要注意身体啊。” 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 “You are fat” 或“You are so thin.” (你胖了或你瘦了) 即使彼此间较熟悉, 也会感到尴尬, 难以回答, 因为这是不礼貌的。又如, 有些中国学生爱从中国人的习惯出发, 问外国人: 你有几个孩子? 有时外国人就会回答你, Well, let me see. Three children from my first marriage, two children from my second marriage, and two from my third marriage. You see, how many children I have.(让我想想,我的第一次婚姻有三个孩子,第二次婚姻有两个孩子,第三次婚姻有两个孩子。你说,我有几个孩子?)外国人这样说, 并非真的告诉你他有几个孩子, 而是避免回答你的问题, 或者是不希望你再问这样的问题。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Hello,who are you please?” 而英美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如: A: Hello, 8403229 (你好, 8403229)。 B: Hello, this is Tom. Could I speak to Jim, please?(你好, 我是Tom, 我想跟Jim 通话)。打电话的套话,必须这样用。 四、赞扬、祝贺与慰问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 中国人即使心里高兴, 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 这大概就是国人沿袭“谦虚” 美德的缘故, 认为不如此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 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 “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 (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 “No, no. M 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 不, 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 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 在一次舞会上, 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beautiful today (你今天很漂亮)。” 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 ” Where ( 哪里) 、Where ( 哪里) 。” 而where 的实际含义是指地点上“在哪里” 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 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 “Everywhere(到处)。” 根据英美人的习惯, 当他们赞扬别人时, 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 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 英美人的回答是: “Thank you!” “Thank you for saying so.” 一般说来, 在欧美国家, 当一个人取得某种成就时, 说声“祝贺你” (congratulation), 这是礼貌的做法。这种成就可以是学术的(如毕业), 职业的(如提升), 或个人生活方面的(如儿子、孙子出生)。有了适当的贺词, 有时还可以送上一件礼物。尤其是应邀参加某个庆贺聚会, 如生日晚会、毕业典礼、结婚周年纪念时, 一件礼物更能锦上添花。在悲伤的场合, 同样应注意到习俗与文化背景的关系。在表达慰问时, 最好不用“死” 这样的字眼, 可以说: “听到你家人的不幸消息, 甚感悲伤” (I m sorry to hear that), 还可以寄去一张慰问卡。但如果不知道哀悼对象的宗教信仰, 一定要选一张上面没有任何宗教信仰象征的卡。因为, 有关哀悼的许多习俗关系到家庭宗教的信仰问题, 而不同的宗教团体其习俗是各有不同的, 除非慰问者必须清楚慰问词是否得当、所赠礼物对方是否可以接受。简单的一句“I m sorry”, 在许多尴尬窘迫的社交场合中往往能显示出说话者的良好风度。 五、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 把客人送到门口、楼下、甚至马路上, 客人对主人说: “请留步”, 主人最后要说: “走好”、“慢走”、“再来啊” 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 如果说Stay here, Go slowly, Walk slowly. Come again 听起来不顺耳, 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其实, 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 或说: Good-bye(再见)、See you later(回头见)、So long. Take care (再见, 保重) 就可以了。 六、比喻用语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 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之特性的词语, 但这类比喻往往因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英语中dog (狗) 的形象一般不差, 常可泛指人, 如: You are a lucky dog (你可真是个幸运儿) 。Everyone has his day(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在汉语里, 用狗比喻人多带贬意, 如“走狗”、“赖皮狗”、“狗东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等。另外, 由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 在表示相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时, 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词, 例如: blue pictures (黄色电影)、the blue-eye boy (红人。red man 可以指红头发的人)、to be green-eyed (眼红、嫉妒)。green hand(没有经验的人)、in the black (不欠债)、grey mare (母马、母老虎)、white harvest (晚秋时节的收获), 等等。 七、其它社会礼节及其观念 中国学生在平常或考试时阅读一些文章, 在选择答案中往往会从主观理解出发, 因而出现观念上的偏差。就目前来讲, 中西方在文化方面还存在观念上的差异。例如, 很多在医院住院的中国人, 如果因为治疗不当而去世, 其家属一般会跟医院打官司或索赔, 甚至大闹医院、强提条件。但在西方, 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况时, 则会向此医院捐款, 以资助医务人员进修并提高医疗技术, 以使今后更多的人不再遇到此类不幸事件, 甚至有些人会将病人遗体捐献给医院用作医疗解剖, 使医院能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今后医好更多的病人。因此, 进一步加强文化背景的学习, 从观念上了解英语文化, 将不仅有助于我们学习和使用好英语这一交流工具, 而且能更好地借鉴与融汇中西方文化中优秀的传承。 在其它礼节中, 特别是中国人在使用“谢谢你” 这一点上, 远不及英美人那样频繁。中国人只有在别人提供了帮助时, 才说: “谢谢”, 而且是真正表示谢意。英美人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 还是上下级之间, 长辈和晚辈之间, 为了一件小事, 甚至是份内之事, 都需说:“Thank you.” 这里的“谢谢你” 只是习惯性的回答, 并不表示多大的谢意。例如: 在给英美人上对外汉语课时, 每次上完课后, 英美学生习惯说: “Thank you”,中国教师往往回答说: “这是我应该做的。” 把这句话直译成“Its my duty”, 就不会让英美学生听起来那么愉快, 因为“Its my duty” 的含意是: “我本不想做,但这是我的职责, 所以不得不做。” 这与汉语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当的回答应是“ Its my pleasure”(我很乐意), “Dont mention it” (没什么)或“Youre welcom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