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品德心理.doc_第1页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doc_第2页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doc_第3页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doc_第4页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 品德心理教学目的(一)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品德,道德等基本概念,理解品德形成的过程及其规律,为今后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力的心理依据。(二)掌握品德的心理结构,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懂得如何根据学生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学生优良品德。(三)了解品德为分类,学会分析学生品德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及进行教育的心理依据,掌握一些品德问题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教学重点(一)品德与道德的基本概念及二者的关系。(二)品德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知、情、意、行。(三)品德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自学法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一节 品德的概述一、品德和道德的概念(一)道德:根据道德行为准则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产生的体验,并且用社会舆论和良心来支持的行为准则。1、根据道德准则可以评价别人行为。约束自己行为分善恶。2、是一种社会现象,属社会意识形态。3、道德规范不是固定不变,随社会经济基础变化而变化。4、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二)品德(道德品质)(德性、品行)是个体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就个人道德面貌而言的,糨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反映(社会性道德个体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经常一贯的行为表现才反映一个人品德。一时的、偶然不是。(三)关系:1、区别:(1)二者研究范围不同。道德社会现象、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品德个体现象,在具体人身上体现是教、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二者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不同,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不以个人品德有无为转移,具有明显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受社会制约,还受个体生理、心理活动规律的制约。2、联系:(1)品德是社会道德个体化,离开社会道德标准就无法评价个人品德的善恶。(2)反过来,品德发展促进社会道德发展。所有成员都具有这个社会所需道德,社会风尚就会好起来。二、品德心理结构: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万分。包括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简称知、情、行。(一)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观念)指人对社会道德现象与道德行为规范理解,表现为道德知识、评价、信念。2、道德情感:对别人或自己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和需要而产生内心体验。3、道德意志:道德过程中所表现的道德动机和道德意志水平。4、道德行为:(行动)是道德意识的外在再现,道德习惯是通过反复的道德实践而形成的自动化行为方式。关系:(1)四种成分有机结合,缺一不可。是思想教育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行;持”恒“的心理依据。(2)四种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相互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有人四种分脱节。只讲不干,言行不一。(3)四种成分既有相对独立性,又互相联系、渗透、影响、认识是基础;由知行需情感激发意志调节定向;信念是知情合金,又是高级动机,行为反过来可以巩固、发展道德认识情感。(4)既然四种成分有机组合,因此在实践中品行教育可有多种开端,有时齐头并进。年龄训练常规开始行习惯。 第二节 学生品德形成心理分析品德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总特点:1、是知、情、意、行辩证统一发展过程。2、是主动接受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广泛影响过程。3、是内外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斗争。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过程。4、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一、道德认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又叫(道德观念)。它包括道德知识的掌握, 道德评价的民展,道德信念形成。(一)道德知识的掌握:主要是道德概念掌握是产生道德评价、道德信念的前提。道德概念理解与科学概念理解的过程是一致的。提供必要实例-感性。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动用变式)。在道德认识中发生意义障碍:指学生虽领会一些道德知识概念,但不能立刻接受或拒绝接受,表现为“不理睬”“对立”。表现为认知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84页。认知障碍产生的原因有3点。情感障碍产生的原因有4点。284页(二)道德评价能力培养:运用已掌握道德标准,对别人或自己行为所进行道德判断。评价中渗透道德情感体验。这种能力表现为明辨是非,鉴别美丑、善恶。道德水平重要标志。学生道德评价能力逐步发展的总趋势:(1)从他律到自律。(2)从效果到动机。(3)从片面到全面,二有27.5%能一分为二,初二学生评价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处于过渡期,抓住时机。(4)从把人到自己。(5)从自我利益出发过渡到以社会利益出发进行道德评价。(三)学生道德信念形成:坚信道德准则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成为个人行为指南的道德观念。是认识、情感合金,它是高级的道德动机。是品德形成关键因素。信念形成分三个阶段:(1)10岁前无道德信念时期。(2)10-15岁道德信念萌芽期。有信念,但不稳定,有可能接受错误道德信念,是关键期。(3)15岁以后道德信念开始确立。如何正确确立道德信念?1、只有在实践中,取得实践经验。2、教师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3、培养道评价能力(认识上,感情上评价)。二、道德情感的培养:用一定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产生内心体验。周恩来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人家睡他听录一厌。功能:(1)鉴别功能。鉴别信息可信性。(2)动力功能。(3)陶冶功能。如何培养道德情感?(1)以理育情。(2)以情育情。(3)以境育情。(4)培养学生情感自我调节能力。 287页三、道德意志的培养:明知故犯(不让座),旧习重演缺乏道德意志所致。表现:1、道德动机斗争,用道德战胜非道德动机。2、克服道德为中困难,坚持进行到底。如何培养?1、为学生提供道德实践机会,马卡连柯实验。2、为学生提供意志坚强的榜样。3、组织同学讨论有关意志的问题。4、针对学生不同的意志类型,提出有针对性的锻炼措施,并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四、道德行为的培养与训练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它是个体道德认识表现,实现道动机的手段。团结同学、遵守纪律、助人为乐等。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方法有:(1)在实践中教给学生合理道德行为方式,使学生懂得在什么场合应怎样去说,怎样做。反复训练,间接快、静、齐。60%在初三形成行为。20%不高中形成。20%在大学生、社会。(2)坚持长期的练习与实践,不怕行为出现反复。(3)创设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产生不良行为机会,克服坏习。(4)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及时强化。(5)可采用一些具体方法,如活动代替法,铬词警句等办法来巩固好的习惯。 第三节 培养学生优良品德途径一、教学工作对学生品德形成重要作用,主渠道,基本途径。二、学生集体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良好集体对品德形成有促进作用。个人班集体角色地位对品德形成的重要影响。要充分利用集体因素。1、集体行为准则和舆论力量的作用。2、集体风气的“染化”作用。3、集体中的信息传递也对学生品德形成起重要作用。三、榜样在品德形成中作用。班杜拉:模仿。四、自我教育在品德形成中作用。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应注意以下四点: 292页。 第四节 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一、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1、家庭不良影响。4点(一)客观因素: 2、社会文化不良影响。2点3、学校教育不当。片面抓智育(二)学生本身的原因1、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做违背道德和犯法的事。2、受个人欲望驱使,不能控制自己不合理需要而犯罪。二、品德不良的矫正:(一)教师要正确对待品德不良的学生。(二)在集体中教育学生。(三)消除疑惧与对立情绪。(四)抓位时机,激励学生奋发上进。(五)保护、激发自尊心。(六)提供示范,增强是非感。(七)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二、心理是脑的机能:与脑是心理的器官,含义是相同的,但却是从2个不同角度阐述的,上一个题讲心理活动产生是以脑为物质基础,这个题介绍有了脑,心理活动又是怎样产生的?心理活动是在外界事物作用下,在大脑皮层上通过反射活动进行的,借助反射活动在皮层上对各种感觉和运动信息进行加工,通过分析综合活动揭露其性质、意义并且做出相应的反映,因此脑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一)反射:是N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不论是低级还是高级心理活动其生理机制都是反射活动。1、反射:是有机体在N系统参与下对体内外S所作有规律应答反映。法笛卡尔提出用反射来定义有机体与S之间的因果关系,但不科学院不完整,有些机械。1863年俄国生心理学家谢切诺夫提出心理活动产生方式都是反射。把这一概念应用到了心理学之中,1900年生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丰富了反射学说,提出经典条反学说,系统了反射概念。例如:眨眼、手碰火、膝跳、食物、分泌唾液等。反射N通路(基本程序)。S感受器N冲动传入N中枢运动N效应器官反应(R)。提名喊到、有原因、有结果、有规律活动反射活动。2、反射弧及反反馈: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解剖学基础包括五个组成部分感受器感觉N(传入N)中枢N(脑、脊髓)运动N(传入N)效应器。许多复杂反射靠简单的反射不能完成,效应器作出反射之后,效应器也将变化情况(反映结果)做为一个新信息由感觉器传回中枢(这叫反馈)。大脑根据反馈信息再对反应行为进行必要校正,使反应行为逐步精确。从而纠正效应活动误码差(投篮、跟磁带学英语)。通过反馈使反射活动得到不断调节,使反射活动连续地、完善地、准确进行。反射环:实现反射活动并包括反馈环形通路的N结构。 传入N 中枢 传出N S感觉器 效应器R 反射的环形回路有机体通过N系统及反馈以反射和再反射形式调整自身的内部关系,实现机体与环境之间平衡。 3、 无条件反射 反射种类: 巴甫洛夫 1900年分 条件反射(1)无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活动。 婴儿吮奶 眨眼 膝跳 难受不舒服 哭喊 食物种类:食物性反射(流口水)防御性反射(火)性反射。特点:aN通路是种族遗传的,世代种族延续下来固定 bN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低级中枢 c人和动物共有的N通路是固定的,只能适应不变环境,消极适应环境.人类生活的环境却是复杂的、多变的、靠无条件反射不够。(2)条件反射: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有机体后天生活中经过学习和训练形成的反射活动。狗对主人 生人 小孩见白大褂 铃声上课、点名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经验获得,习惯形成以及思想品德形成都是条反建立。意义:通过这种反射,能使人识别外界事物以及条件变化从而做出灵活而有效反应。适应多变环境。(二)条件反射:1、条反形成:巴用健康狗做实验(经典)。狗吃食物分泌唾液无条反。使用一个与食物无关的中性S如:铃声,狗只注意铃声方向,不分泌唾液,当狗进食时伴随铃声或先给铃后给食物,多次结合,当铃声单独作用,不给食物,狗就有唾液分泌,这就是一种条反。食物无条件S物。铃声条件S物、无关S物。条件S物作用下引起的反射叫条反。本与唾液分泌无关的条S物铃声是无条件S物(食)的信号,所以条反叫信号反射。2、条件:(1)条S物(铃)要比无条S物稍前(几乎是同时)出现,才能变成条件S物引起条反。(2)必须用无条S物多次强化,才能建立条反。强化次数越多,条反越巩固。(3)有机体必须健康,处于清醒状态。(4)不能有干扰。3、条反形成的生理机制:刚才是形成过程(宏观上)。从微观上(生理上)怎样解释条反形成的呢?概括说:在大脑皮层上建立暂时N联系。食物与铃声同时作用,大脑皮层就会产生2个相应兴奋中心,食物兴奋灶与铃声兴奋灶,兴奋扩散,食物兴奋强,铃声兴奋弱,较弱的兴奋会扩散开来被较强兴奋所吸引,在两个兴奋点之间就会拓开一条通路,从而形成暂时性N联系。因而铃声引起听觉冲动经过这个暂时联系传到食物S的兴奋中心,就会引起唾液分泌。4、条反性质:巴认为条反中间环节大脑皮层上的分析综合活动,就是心理活动。条反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说它是生理是因为条S物与无条S物在大脑皮层上形成2个兴奋中心。强吸弱而形成暂时N联系。说它是心理的是因为无关S物代替了无条件S物成为其信号。它反映了外界事物的内容,揭露了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作出灵活的反应。它是心理现象。5、连锁反射: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条反叫一级条反;在一级条反基础上形成条反叫二级条反。灯+铃+食。动物一般句建立三级条反。人因为有语言。人能形成更多级条反。6、操作性条反:斯金纳提出。是由动物操作行为本身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这种条反特点是动物必须通过自己的活动或操作才能强化,所以叫操作性条反。训兽。相同:原理相同,都是以强化为条件在大脑皮层上建立暂时N联系。揭露外界S 物性质、意义。不同:1.操反强化与操作有关,强化出现在反映之后,经反强化与S有关,强化 出现在反映之前。 2.操反有机体活动具有主动性,经反具有被动性。7、条反抑制:条反N机制是在大脑皮层建立暂时N联系,暂时N联系就不是固定不变的,适应多变环境,常常产生抑制。 外抑制 消退抑制分为 非条件抑制 条件抑制先天性(无条件抑制) 超限抑制 分化抑制(1)外抑制:任何额外的新异S(强音、陌生人出现)都可以暂时抑制条件反射的正常出现。门响上课受抑制(2)超限抑制:当S过于强大,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导致条反广泛而长期的抑制叫超限抑制。夏天,单调S语言使学生昏昏入睡、阴雨绵绵、雨滴声、小动物被猛兽追逐时突然倒地不动。(3)消退抑制:是已形成的条反没有继续强化而引起抑制,例如:已形成唾液分泌条反如不再用食物强化,久而久之,铃声就不再引起唾分,条反抑制。我们学习中遗忘就是消退抑制表现,对知识复习就是强化。(4)分化抑制:只对S物加以强化而对它相似的S物不给强化而引起的抑制。在条反形成初期,往往出现条反泛化。(即不仅条S物引起条反而且相似S物也能引起条反。对相类似S不能分辨)。开始上学不能分辨张三、李四、师、帅。以后经反复强化之后,只对条S物给强化。而对相类似S则不予强化。于是相似S物就不再引起条反,就是条反分化。500赫音调+食物。400赫也反映以后只对500强化而对400不强化,对400赫则产生抑制效应。意义:它保证有机体对周围环境作出精确反应,人类学习与训练,科学知识掌握,都要求有高度精确分化抑制。选择题。(三)条件反射的系统性:学习生活中,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并不是单一的条反活动,而是由一系列条反形成的条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