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PPT课件.ppt_第1页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PPT课件.ppt_第2页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PPT课件.ppt_第3页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PPT课件.ppt_第4页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2006年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2000年开始起草和制订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2006年5月在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上以讨论稿的形式发表2006年9月正式公布 21个国家级的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3个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我国的 指南 分成概念 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诊断 预防及治疗5部分 一 骨质疏松基本概念 骨质疏松定义的演变 1991年首先以会议共识发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定义 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 骨微结构破坏 导致骨脆性增加 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提出OP是以骨强度下降 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 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 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WHO 2003年发表了骨质疏松症防治蓝皮书 正常骨骨质疏松骨 是一种以骨量低下 骨微结构破坏 导致骨脆性增加 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症定义 WHO NIHConsensusDevelopmentPanelonOsteoporosis JAMA285 2001 785 95 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易骨折 骨质疏松症定义 NIH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I型 老年型骨质疏松症 II型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青少年 病因不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由于某些疾病所引起的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 1983年 发生在妇女绝经后15 20年之内骨折特征 在松质骨成分相对较多的部位椎体前臂远端踝部牙齿脱落 颌骨也含有一定量的松质骨 型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 发生在70岁后 男女两性骨折特征 既含松质骨又含皮质骨的部位髋部 骨盆 肱骨近端 胫骨近端部位 型骨质疏松症 老年性 不可控制的因素 种族 老龄 女性绝经 母系家族史 可控制的因素 低体重 性激素低下 吸烟 过度饮酒 咖啡及碳酸饮料等 体力活动缺乏 饮食中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 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 二 危险因素 低BMD 最佳可计量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预测因子 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脆性骨折史老龄脆性骨折家族史 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三 临床表现 1 疼痛2 脊柱变形3 脆性骨折 临床前期 BMD阶段 多数患者常无症状而称为 静型流行病 也可由于骨转换的加速和骨骼负重耐受力下降 引起负重性疼痛 临床期 脆性骨折发生 骨折后整个生物力学环境改变 症状相继产生 四 诊断 一 脆性骨折 微小损伤性骨折 在站立的高度之内或无明确外伤下所致骨折 有过脆性骨折临床上即可诊断 二 BMD测定 是目前诊断OP 预测OP性骨折风险 监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指标 BMD仅能反映大约70 的骨强度 骨折发生的危险与低BMD有关 若同时伴有其他危险因素会增加骨折的危险性 双能X线吸收法 DXA 公认的诊断金标准 应用BMD评估骨折风险性应结合年龄和前述风险因子以提高其评估价值 可应用于治疗反应的监测 其他骨密度检查方法 根据具体条件也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参考 1 BMD测定方法 建议参照世界卫生组织 W升O 推荐的诊断标准 基于DXA测定 推荐测量部位是腰椎1 4和股骨颈 诊断时要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分析 DXA骨密度测定值受骨组织退变 损伤 软组织异位钙化和成分变化以及体位差异等影响会产生一定偏差 也受仪器的精确度及操作的规范程度影响 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 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 降低1 2 5个标准差之间为骨量低下 骨量减少 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 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 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骨质疏松 2 诊断标准 女性65岁以上和男性70岁以上 无其它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女性65岁以下和男性70岁以下 有一个或多个骨质疏松危险有脆性骨折史动和脆性骨折家族史的男 女成年人各种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的男 女成年人X线摄片已有骨质疏松改变者接受骨质疏松治疗进行疗效监测者有影响骨矿代谢的疾病和药物史 3 临床指征 三 骨质疏松症的其它评估 筛查 方法 1 定量超声测定法 QUS 对OP诊断也有参考价值 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在预测骨折的风险性时有类似于DXA的效果经济 方便 更适合用于筛查 尤其适用于孕妇和儿童但监测药物治疗反应尚不能替代对腰椎和骸部骨量 骨矿含量 的直接测定 2 X线摄片 骨折 对骨质疏松所致各种骨折进行定性和定位诊断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对早期诊断的意义不大腰痛加重 身高明显缩短时 应该进行椎体X线摄片 是临床评估指标之一如果每年下降 2cm身高减少4cm应随访胸 腰椎放射摄片 确定有否椎体骨折存在 3 身高变化 1 鉴别诊断 选择性检测血 尿常规 肝 肾功能 血糖 钙 磷 ALP 血沉 蛋白电泳 性激素 PTH等 除外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可能 重视与骨软化症和甲旁亢等相鉴别2 根据病情的监测 药物选择及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 骨代谢和骨转换的指标 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 这类指标有助于骨转换的分型 骨丢失速率及老年妇女骨折的风险性评估 病情进展和干预措施的选择和评估 四 实验室检查 临床常用检测指标 血清钙 磷 25羟维生素D3和l 25双羟维生素D3 骨形成指标 血清碱性磷酸酶 ALP 骨钙素 OC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 BALP I型前胶原C端肽 PICP N端肽 PINP 骨吸收指标 空腹2小时的尿钙 肌酐比值 或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PACP 及I型胶原C端肽 SCTX 尿吡啶啉 Pyr 和脱氧吡啶啉 dPyr 尿I型胶原C端肽 UCTX 和N端肽 UNTX 等 预防比治疗更为现实和重要 OP是可以预防的 基本措施 调整生活方式和改善环境因素调整生活方式骨健康基本补充剂药物治疗 五 预防及治疗 预防 初级预防 未发生过骨折但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 或已有骨量减少 2 5 T 1 者 应防止发展为骨质疏松症 预防的最终目的是避免发生第一次骨折 二级预防 已有骨质疏松症 T 2 5 或已发生过骨折 其预防和治疗的最终目的是避免初次骨折和再次骨折 CSOBMR指南 2005 1 调整生活方式 富含钙 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适当户外运动戒烟限酒慎用影响骨代谢药物防止跌倒 2 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钙剂 减缓骨丢失 改善骨矿化治疗OP时应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成人钙摄入量为800mg d 特殊情况1000mg d饮食钙供不足需补钙剂老人平均从饮食中获钙约400mg d钙剂的选择要考虑安全性和有效性 28 2 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维生素D 有利于钙在胃肠道吸收缺乏导致继发性甲旁亢 增加骨吸收 引起或加重OP增加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 降低跌到风险成人推荐剂量为200IU5 g d老人为400 800IU10 20 g d治疗OP时应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个体差异和安全性 定期监测血 尿钙 调整剂量 二 药物治疗 适应症 已有骨质疏松 T 2 5 或已有过脆性骨折 已有骨量减少 2 5 T 1 0 并伴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者 治疗骨质疏松药物 1 抗骨吸收药物 1 双磷酸盐类 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降低骨转换增加BMD预防椎体骨折预防非椎体骨折 服用方法 严格遵照正确的服用方法 肠道对其吸收率仅1 5 空腹以200ml清水服用 服药后至少半小时不能平卧及进食 周期性服用 胃肠道反应 如恶心 呕吐 腹泻极少数患者发生药物返流或食道溃疡食道炎 活动性胃炎 十二指肠溃疡 返流性食道炎慎用 不良反应 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减少其数量降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生率缓解骨痛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骼变形或骨肿瘤所致骨痛均有效急性椎体骨折引起疼痛的一线药物 二 降钙素 37 注射剂多于鼻吸剂注射剂副作用有注射部位红斑 10 潮红 35 和恶心或呕吐 40 过敏反应较罕见 亦有稀释药剂作皮肤过敏试验 但缺乏标准操作规范鼻吸剂副作用大多数较微 如小量鼻出血 15 各种鼻部不适 15 和鼻腔溃疡 5 不至于导致治疗中断 不良反应 38 非激素制剂目前被批准用于防治OP仅雷诺昔芬一种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降低骨转换率至绝经前水平选择性作用于雌激素靶器官 能降低雌激素受体阳性浸润性乳癌发生率 不增加子宫内膜增生及内膜癌危险对血脂有调节作用对更年期症状没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三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SERMs 39 血管扩张 潮热 围绝经前潮热明显者暂不宜用小腿痛性痉挛轻度增加静脉栓塞危险 有静脉栓塞病史及有血栓倾向者禁用 长期卧床 久坐期间 不良反应 40 仅用于女性抑制骨转换 防止骨丢失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危险是防治骨质疏松的有效措施 四 雌激素类 41 有绝经期症状 潮热 及 或骨质疏松及 或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绝经早期开始使用 获益大 风险小 适应证 42 雌激素依赖性肿瘤患者 原因不明的阴道出血 严重肝肾疾病 近6个月内血栓栓塞性疾病 严重高血压 禁忌证 43 有子宫者应用时加孕激素保护子宫内膜治疗强调个体化应用最低有效剂量坚持定期随访和安全监测 乳房和子宫 每年进行利弊评估决定是否继续治疗 注意事项 44 2 促进骨形成药物 小剂量可促进骨形成 有效治疗绝经后严重骨质疏松增加骨密度 降低椎体及非椎体性骨折发生的风险仅用于严重患者 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治疗时间不宜超过2年定期监测血钙 防止高钙血症发生有骨肉瘤和其他任何肿瘤危险的人群要慎用 甲状旁腺素PTH1 34 46 3 其他药物 47 1 活性维生素D 适当剂量能促进骨形成和矿化 抑制骨吸收 增加BMD增加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 降低跌倒的危险 进而降低骨折风险 老年人更适宜选用活性维生素D 包括a骨化醇和骨化三醇两种 前者在肝功能正常时才有效 后者不受肝 肾功能的影响 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 可与其它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应用 需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水平 骨化三醇剂量为0 25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