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派伤寒的理论发展及学术传承.doc_第1页
绍派伤寒的理论发展及学术传承.doc_第2页
绍派伤寒的理论发展及学术传承.doc_第3页
绍派伤寒的理论发展及学术传承.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绍派伤寒的理论发展及学术传承来源:浙江中医杂志 2009年6期摘要作者把以俞根初为代表的“绍派伤寒”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论奠基时期、理论发展时期和理论完善时期;同时,对注释、勘订通俗伤寒论的医家同“绍派伤寒”创始人之间的学术传承关系加以梳理,以便使我们对“绍派伤寒”的学术发展脉络有所了解。 关键词 绍派伤寒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中医学术发掘 “绍派伤寒”医学流派,主要是指以浙江绍兴地区为主的医家,在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和人文条件下,以温热外感病,尤其是湿温病,作为研究的对象,把伤寒学与温病学理论相互融合,探究广义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医学流派。这一流派以俞根初所著的通俗伤寒论而得名。由于历史的沿袭,浙江绍地尤其把伤寒划为一个独立的专科,治疗外感病无论在理法方药上,都有着专门的理论体系。浙东绍兴地区,以张景岳为首的“温补学派”和以俞根初为首的“绍派伤寒”,与以朱丹溪为首的“滋阴学派”、以张遂辰、张志聪为首的“钱塘医派”、以陈无择、王硕为首的“永嘉医派”相互辉映,相互借鉴,造就了浙江一带中医学术流派林立,学术思想活跃的繁荣局面。 1绍派伤寒的理论发展阶段 “绍派伤寒”的医学思想,在形成过程中,大致可分为理论奠基时期、理论发展时期和理论完善时期三个阶段。 1.1 理论奠基时期:重要的人物有张景岳、俞根初、何秀山、高学山、任漏波、章虚谷等。绍派伤寒的理论渊源可上溯至内经、伤寒论及明代张景岳的伤寒典。绍人张景岳在治外感病时常宗张仲景伤寒论,然其师古而不泥古,强调因地制宜,活法圆机。其治内伤杂病,尤重视温补调理,认为南方人体质本弱,不宜苦寒攻伐,应以培补元阳为法,被后世推为“绍派伤寒”之开山鼻祖。至清代俞根初著成通俗伤寒论一书,主张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相结合,病名上统称一切外感时病为“伤寒病”,大大丰富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内涵口。何秀山为通俗伤寒论酌加按语,并把自己的临证心得融入其中,使其医学理论更趋明晰。高学山对喻嘉言尚论篇条文加以辨注,任漏波著医学心源,章虚谷撰伤寒论本旨,为伤寒与温病学理论的进一步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2理论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何廉臣、邵兰荪、胡宝书等。何廉臣继承了张景岳、俞根初的医学思想,从实践出发,发展“绍派伤寒”理论。何氏倡导寒温兼融,主张以六经辨温热病,并商榷叶天士卫气营血学说,融伤寒、温病理论于一炉,在寒温辨治两法的融合上有其独到的经验。邵兰荪、胡宝书等人亦毕生致力于运用、发展“绍派伤寒”理论,亦为“绍派伤寒”的代表人物。 1.3理论完善时期:代表人物有何幼廉、何筱廉、曹炳章、徐荣斋、连建伟等。由何幼廉、何筱廉、曹炳章共同编校、补苴,1934年3月,通俗伤寒论十二卷本由上海六也堂书局刊出。在曹炳章先生的指导下,徐荣斋对通俗伤寒论按照“点缀者删削之,繁杂者合并之,罅漏者补正之,并加按语以发明之”的原则进行了重订,名为重订通俗伤寒论,于1956年1月,由杭州新医书局、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此后,徐氏又采纳了全国各地读者的反馈意见,对全书加以修订,个别文字加以修润,于1959年2月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一时风靡全国中医学界。连建伟以此为底本进行了再一次修订,名为三订通俗伤寒论。经过几代人不懈地努力,使得通俗伤寒论理论体系更为合理、系统而缜密,以通俗伤寒论为理论依托的“绍派伤寒”更趋完善。 2绍派伤寒的学术传承绍派伤寒的创始人及注解、勘订通俗伤寒论的医家 “绍派伤寒”的理论渊源可上溯至内经、伤寒论及明代张景岳的伤寒典。绍人张景岳治疗外感病,在宗张仲景伤寒论的同时,又强调要灵活变通,被后世推为“绍派伤寒”之开山鼻祖。清乾隆、嘉庆年间,俞根初所著的通俗伤寒论,其取法源于仲景,而又汲取朱肱、方中行、陶节庵、吴又可、张景岳等诸家思想,融入仲景经典理论之中,为“绍派伤寒”的真正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俗伤寒论后经绍地名医何秀山对其逐条酌加按语,何廉臣重新校勘,何廉臣之子何幼廉、何筱廉及门人曹炳章共同编校、补苴,徐荣斋对通俗伤寒论十二卷本进行重订,编撰成重订通俗伤寒论。后由连建伟修订重订通俗伤寒论为三订通俗伤寒论。 2.1俞根初:俞根初(17341799),名肇源,清末绍兴陶里乡名医。俞氏之先祖世代习医,至根初已历十数代。俞氏医名显赫,治验颇丰。由于江浙历来重视对仲景伤寒论的研习,祖祖辈辈在传承伤寒理论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俞根初受前辈的影响,对伤寒论研究颇深,他结合前人的医学理论及自己四十余年的临证心得,著成通俗伤寒论一书,用六经辨证的思想统论所有的外感疾病。书中他所提出的六经钤百病,治病尚六法,四诊重胸腹,外感审兼夹,传经辨三化,治病分层次,数法常并用,治疗畅气机,施治主清化,用药多轻灵,病后宜护理等内容,奠定了“绍派伤寒”坚实的理论基础。他曾说:“治伤寒兼证稍难,治伤寒夹证较难,治伤寒变证更难,治伤寒坏证最难。盖其间寒热杂感,湿燥互见,虚实混淆,阴阳疑似,非富于经验而手敏心灵、随机应变者,决不当此重任,日与伤寒证战”。其高超之医学境界由此可见一斑。 2.2何秀山:何秀山为俞根初之挚友,绍地长乐乡名医。何氏在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三卷手抄本基础上,逐条酌加按语,或作阐发,或作补正,使俞氏一生辨证用药之卓识雄心,昭然若发,其发蒙“绍派伤寒”思想之功实不可没。何氏对伤寒论的研究有着很高的造诣,亦为治外感时病之高手。其临证常以六经钤百病,在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基础上,根据疾病兼证、夹证、变证、坏证之不同,“凡遇纯实证,每参以张子和法;纯虚证,每参以张景岳法;实中夹虚证,虚中夹实证,每参以张石顽法。庶几博采众法,法法不离古人,而实未尝执古人之成法也。” 2.3何廉臣、何幼廉、何筱廉:何廉臣(18611929),名炳元,为何秀山之孙,何氏祖孙二人在完善与传播“绍派伤寒”理论过程中,都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何廉臣重订戴天章之广温热论、吴贞之伤寒指掌(后更名为感证宝筏);何氏不辞辛苦,收集当时全国名医经验,编撰成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并逐案附以按语,褒评之余穿插个人见解;继则给通俗伤寒论逐条勘证,变化伤寒论之成法,并加以发挥,使该书内容大增,从三卷扩充到十二卷,可以说是“绍派伤寒”理论的第一次大集成;尔后,又编著湿温时疫治疗法、 增订时病论,校刊许叔微伤寒百证歌注、日本丹波氏伤寒广要、伤寒论述义,浅田栗园的伤寒论识,进一步阐发和补充了“绍派伤寒”的学术观点。他认为:临证中时病多于杂病,伏气多于新感,在时病中,类湿、寒包火者居多;其辨证中重视湿邪与伏气,用药喜芳淡清透。何氏在俞根初治疗六经病证发汗剂、和解剂、攻下剂、温热剂、清凉剂、滋补剂的基础上,结合老师樊开周的临证经验、诸家名医的特色方剂及西医学理论,发展为治疗温热病八法,即发表法、攻里法、和解法、开透法、清凉法、温燥法、消化法、补益法。何幼廉、何筱廉为何廉臣之子,何廉臣校勘通俗伤寒论,初稿曾在绍兴医药学报“大增刊”发表,后因何廉臣先生逝世而暂停。民国二十一年(1932),受上海六也堂书局之邀,遗稿由何廉臣之子何幼廉、何筱廉,门人曹炳章共同编校,并由曹炳章执笔,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冬补苴续成。民国二十三年(1934)三月,由上海六也堂书局刊出通俗伤寒论十二卷本。 2.4曹炳章:曹炳章(1878 1956),字赤电,又名彬章、琳笙,浙江鄞县人。14岁随父显卿迁居绍兴,进药铺学徒,学徒期满后从医,师从于方晓安。何廉臣为曹氏之间业师,二人共同创办绍兴医药学报,曹氏任编辑。他提出“统一病名”及编印“中医处方新衡旧称对照表”等建议,得到业界好评。曹氏精内、妇、儿科,尤擅喉证,临证精通舌诊。临床用药主张加减变通,遇疑难危病,往往独具慧眼,或补或泻,进退自如。其专心著述,已出版者有喉痧证治要略、暑病证治要略、秋瘟证治要略、彩图辨舌指南、瘟痧证治要略等。补注、批校、增订者,有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临证医案笔记等。主编中国医学大成,选辑历代珍本、善本医著及自撰医药论说计365种,惜因战乱,刊印未半即停。曹炳章补何氏未竟之增订通俗伤寒论中卷之下及下卷,撰写通俗伤寒论绪言,并编历代伤寒书目考,在理论研究及编辑整理“绍派伤寒”医著方面,贡献尤殊。 2.5徐荣斋:徐荣斋(19111982),在曹炳章先生的指导下,徐荣斋结合了一些中西医学汇通的思想,对通俗伤寒论十二卷本进行了重订,对原书第二章六经方药中周越铭附入的方歌及第六章增附的“六经舌苔歌”,第十二章第四节“情欲调理法”予以删除,六经部分补入陈逊斋的“六经病理”;脉象部分补入姜白鸥的“脉理新解”,其他节目有重复的,均予适当合并,名为重订通俗伤寒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