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pdf_第1页
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pdf_第2页
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pdf_第3页
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pdf_第4页
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翻译 2 0 0 0 年第 4 期 译 学研 究 一 t 一 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 与 译者的文化态度 王 东 风 摘要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因此一个民族的文化地位 以及特定文学多元系统内翻译文学的 地位都会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重大的影响 根据E v a n Z o h a r 的多元系统假说 在强式文学多元系 统内 译者往往会采用归化式策略 而在弱式多元系统内 则多采用洋化式或阻抗式翻译策略 然而 有 趣的是 在中国翻译界 自2 0 3 0 年代始 在同一个文学多元系统内却出现了两种策略并存的现象 本文 从译者对目 标文化和翻译文学在目 标文学多元系 统内的地位的主观态度入手 对这个问题作了 进一步的探 讨 关键词 翻译文学 多元系统 异化 归化 Ab s t r a c t S i n c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i s a me a n s o f c u l t u r a l i n t e r a c t i o n t h e c u l t u r a l p o s i t i o n o f a n a t i o n a n d o r o f t r a n s l a t e d l i t e r a t u r e i n a g i v e n l i t e r a r y p o l y s y s t e m i n r e l a t i o n t o t h e s o u r c e c u l t u r e ma y e x e r t s t r o n g i n flu e n c e o n 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s s e l e c t i o n o f s t r a t e g y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p o l y s y s t e m h y p o t h e s i s p r o p o s e d b y Ev a n Zo h a r 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s i n a s t r o n g l i t e r a r y p o l y s y s t e m t e n d t o a p p l y d o me s t i c a t i n g s t r a t e g y a n d t h u s p r o d u c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b y s u p e r f i c i a l flu e n c y wh i l e i n a we a k c u l t u r e f o r e i g n i z i n g s t r a t e g y o r r e s i s t a n t t r a n s l a t i o n p r e v a i l s I n t e r e s t i n g l y e n o u g h i n C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s i n c e l 9 2 0 3 0 s b o t h s t r a t e g i e s h a v e b e e n p r e s e n t s i d e b y s i d e By t a k i n g i n t o a c c o u n t 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s a t t i t u d e s t o wa r d s C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a n d t r a n s l a t e d l i t e r a t u r e i n Ch i n e s e l i t e r a r y po l y s y s t e m t h i s p a p e r a r g u e s t h a t i n d i v i d u a l t r a n s l a t o r s c u l t u r a l a t t i t u d e s pl a y a n i mp o r t a n t p a r t i n t h e i r s e l e c t i o n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y a n d t h a t t r a n s l a t o r s wi t h d i f f e r e n t c u l t u r a l a t t i t u d e s t e n d t o p r o d u c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wi t h d i f f e r e n t s t y l i s t i c v a l u e s T hi s f i n d i n g e x p l a i n s wh y s o me t r a n s l a t o r s t e n d t o p r o d u c e flu e n t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b u t o t h e r s d o n o t Th e s o c i o p r a g ma t i c p e r s p e c t i v e a s s u me d h e r e ma r k s a d e p a r t u r e f r o m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 i s m t h a t t r a d i t i o n a l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u d i e s t e n d t o a p p l y t o t h e s t u d y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Ke y W o r d s t r a n s l a t e d l i t e r a t u r e p o l y s y s t e m f o r e i g n i z a t i o n d o me s t i c a t i o n 从广义的角度上讲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文化活 动 翻译 自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 或跨文化交际 这 一 角度同只强调语言在翻译中地位的观点的不同之处 在于 它既重视语言的功能 又突出了文化的制约作 用 从而将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引入理论视野 文化对 翻译的制约既表现在拟译文本的选择上 也表现在翻 译策略的确定中 后者则直接对译文的文体构形或言 语风格产生直接的影响 这也是本文所关注的核心问 题 翻译活动是不同语言之间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然而 不管我们的愿望如何 我们不得不承 认一个事实 那就是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来 就不是平等的 在这种交流之中 译者就像一个谈判 代表 代表着某种特定的文化势力 因而他往往会对 收稿日 期 1 9 9 9 1 1 0 2 2一 他的谈判对手 亦即拟从另一文化译入的文本 持有 某种特定的态度 这种针对出发文化的态度 或敬或 鄙 反映了译者对其所代表的文化的文化地位的一种 根深蒂固的理解 从而也是译者选择特定翻译策略的 社会语用根源 简而言之 译者所代表的文化势力如 何以及他对这一文化所持的态度怎样都会在译者的不 自觉中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制约着他的语言选择 从历史的角度看 在某一民族的大规模翻译活动 的初始阶段 正是由于译者对其民族文化地位和翻译 文学在这一文化中的地位的深刻认识才使得他感受到 了了解另一文化的必要性 进而导致了跨文化交际活 动的产生 同样是译者的这一认识也决定了他对出发 文化的态度 因而在他不知不觉中也就决定了他的翻 译策略的取向 其译文的文体构形特征就此确立 C h i n e s e T r a n s l a t o r s J o u r n a l 维普资讯 一 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讨论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就不能不提及以色列特 拉维夫学派的著名学者E v a n Z o h a r 他提出的多元系 统论 p o l y s y s t e m 可以帮助我们从根本上去理解译 文文体构形特征的文化成因 文学的多元系统观首先是由E v a n Z o h a r 提出来 的 它是指各种文学子系统的集合 既包括像诗歌这 样的 高档的 或 典范的 文学形式 也包括像少 儿读物或通俗读物这样 低档的 或 非典范的 文 学形式 E v a n Z o h a r 认为 从文学史上看 翻译文学 既占据过 主要地位 p r i ma r y p o s i t i o n 也占据过 次要地位 S e c o n d a r y p o s i t i o n E v a n Z o h a r 1 9 7 8 a 7 8 另见 G e n t z l e r 1 9 9 3 1 0 5 根据这一假说 翻译文学在特定文化的文学多元系统内起 主要 作 用时 它就会 创造新词和新的表达模式 如果起的 是 次要 作用 它只是 巩固现有的语言项 目和表 达模式 E v a n Z o h a r 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旨在对从 特定文化中处于中心的典范文本到最边缘的非典范文 本的各种写作形式作功能性解释 他认为 一个民族 的文学文化的地位决定了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内 的地位 或起主要作用 或起次要作用 而翻译文学 的不同文化地位反过来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译者的 翻译决策 那么 在文学多元系统内 什么时候翻译文学会处 于主要地位呢 E v a n Z o h a r 概括出了三个社会条件 1 当某一多元系统还没有形成 也就是说 文学 还 年轻 正处 于创立 阶段 的时候 2 当文学要 么 边缘 要 么 弱小 或者既边 缘 又弱小的时候 3 当出现转折点 危机或真空的时候 E v a I 3 一 Z o h a r 1 9 7 8 b 1 2 1 当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内处于主要地位时 翻译文本与原文文本的界线是模糊的 为了将新的作 品引入接受文化 译者往往会努力使自己的译文接近 原文的形式 其结果是接受文化的原创文学和翻译文 学均因此而 丰富 起来 见 Ge n t z l e r 1 1 9 而当翻译文学在特定的多元系统内处于次要地位 时 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形 处于次要地位的翻译文学 在多元系统内构成了一个边缘系统 对目标文化中的 主流文学规范难以形成重大的影响 翻译文本所遵循 的是该文化既定的传统规范 在这种情况下 译者的 翻译策略往往是保守的 一个非常有趣的悖论就此产 生 翻译 本该是可以被用来引进新的观点 表达方 Ch i n e s e T r a n s l a t o r s J o u r n a l 中国翻译 2 0 0 0 年第4 期 式和特征的 却成了维护传统情调的手段 E v a n Z o h a r 1 9 7 8 b 1 2 3 结果 译者的主要精力 都集中 在 了在外语文本中找寻最佳的现成模式之上 o C 1 2 5 也就是说 在翻译文学处于次要地位的时候 译 者多不 自觉地在翻译中寻求现成的语言形式 Ni d a 和 B a s s n e t t 所提倡的就是这种方法 其目的在于巩固现有 的审美规范 而不是引进新的语言技巧 G e n t z l e r 1 1 9 传统翻译理论注重静态的语义对比研究 往往把 语言模式或不太发达的文学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点 从 这一角度上看 多元系统假说扩展了翻译研究的理论 疆界 将翻译文学嵌入了一个更为广大的文化语境 为翻译研 究最终走 出规 定美 学 P r e s c r i Pt i v e a e s t h e t i c s 的局限开辟了道路 参见 G e n t z l e r 1 2 5 根据多元系统理论 如果某一文学多元系统十分 强大 从而使翻译文学处于一个次要的地位 以这一 多元系 统为 目标系统 的译 者往往会 采取 归化式 d o m e s t i c a t i n g 的翻译方法 而如果翻译文学在某一 文学多元系统处于主要地位 译者则多采取异化式翻 译 f o r e i g n i z i n g t r a n s l a t i o n 与这一理论有关的最早也是最有名的事例发生在 古罗马对古希腊的征服期间 当时 罗马征服者们 自 恃军力强大 经济实力雄厚 将希腊文化当作 自己的 战利品 对其加以肆意的掠夺 在这一大国沙文主义 的文化心态的驱使下 他们就像归化亡国奴一样 用 极其归化的方法对希腊文本进行翻译 法国在历史上也是以强式文化著称 只是 自两次 世界大战后 才真正开始衰落 H e y l e n 1 9 9 3 对 H a ml e t 的六个法译本所进行的研究形象地表明了文化 的由强至衰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的影响 一方面文 化由强至衰 另一方面翻译由归化到异化 实际上 当 H e y l e n 将注意力放在变化的诗学和意识形态对翻译的 影响的时候 她却忽略了民族文化地位的变化这一影 响翻译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H e y l e n 注意到 在较 早的一个 H a m l e t 的法译本 1 7 7 0 中 译者D u c i s 为 了迎合法国文化的传统审美习惯 删掉 了Ha ml e t 和 La e r t e s 决斗 以及 Ge r t r u d e喝毒酒的情节 见 H e y l e n 3 2 在 1 8 4 6 年的一个译本中 译者A l e x a n d r e D u ma s 和P a u l Me u r i c e 让H a ml e t 没有死 因为法国文 学文化中的传统英雄观是 英雄不死 H e y l e n 4 9 虽 然与 D u c i s 的译本相比 这个译本更接近于原文 归 化程度也有所降低 但从 H e y l e n的研究中不难看出 每新出一个译本 就离最初的归化式翻译取向更远一 步 在 1 9 8 8 年 B o n n e f o y的译本中 译者 在翻译莎 士比亚的很多形象用语时 都力图采用尽可能具体的 一 3一 维普资讯 中国翻译 2 0 0 0 年第 4 期 直译方式 o C 1 1 5 该译者还明确表示 他的翻 译诗学是一种语码转换活动 作为一名译者 他坚持 文化适应 a c c u l t u r a t i o n 的过程 为此他不遗余力地 尽可能 在翻译中 保留出发文化 o C 1 0 0 然而 如果我们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到法国的文化地位上 我 们就可以发现 H a m l e t 的翻译在法国由归化到异化的 演变过程正是法国的文化超级大国逐渐走向衰落的过 程 在文学文化不发达的国家 如以色列 则是另一 种情形 以色列作为一个新兴国家 其国民同外国文 化的联系又是那么密切 年轻一代的以色列人对 自己 的文化很难有认同感 他们不得不通过翻译向更为强 大的文化学习 通过翻译不仅向以色列年轻的文化引 入新的思想 而且也引入形形色色的形式和体裁 在 这种情况下 翻译文学在以色列的文学多元系统内就 占据了主要地位 用G e n t z l e r 的话说 这个民族的生 死存亡都得依仗于翻译 G e n t z l e r l 0 6 他还说 世界的前途会依赖于对某一个词的准确翻 译 在中东脆弱的外交和政治形势下 此言之显见甚 于任何其他地方 0 C 1 0 7 类似的情形我们在香港也可以看到 香港作为中 国的一部分 同华夏文化息息相关 然而在它不幸沦 为英国的殖民地期间 香港文化被迫从属于英国 出 现了E v a n Z o h a r 所谓的 转折点 和 危机 翻译 遂在文学多元系统内占据了主要地位 于是异化式翻 译盛行 许多汉文化中业已存在的表达方式被洋化翻 译所取代 如用 士多啤梨 s t r a wb e r r y 代 草莓 士多 s t o r e 代 商店 拍拖 p a r t n e r 代 恋 爱 对象 波 b a l 1 代 球 沙展 s e r g e a n t 代 中士 等等 有学者称此为 语言殖民 现象 不言而喻 异化式翻译与归化式翻译具有不同的 文体构形特征和社会语用价值 归化式翻译意在用流 畅的语言表达和 传统的情调 取悦译文读者 其典 型特征就是大量使用现成的表达方式 而异化式翻译 则无视业已存在的表达方式 追求新颖的 具有陌生 感的 乃至 反流畅的 a n t i fl u e n t V e n u t i l 9 9 5 2 0 的语言表达 应该指出的是 多元系统理论在涉及主流翻译策 略取向时 其观点具有高度概括性 例外的情况总是 有的 如何看待这些例外 E v a n Z o h a r 及其追随者并 没有论及 我们认为 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之所以能 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的选择 正是因为它通过潜移默 化的方式让翻译活动的执行者意识到了出发文化和目 标文化之间的差距 从而赋予了他以特定的文化态度 一 d 一 此外 译者对翻译实质的不同看法 使将其看作艺术 科学 还是技术 或兼而有之 也会对其翻译产生重 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 我们在关注翻译文学的文化地 位对翻译策略的选择的同时 译者的文化态度所起的 作用亦不可忽视 二 中国的文化地位与翻译文学 从上面的讨论中不难看出 翻译文学在特定的文 学多元系统内的地位如何 与承载这一多元系统的目 标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也不无关系 但从辩证的 角度看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 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化地 位可以说是一成不变的 在不同文化力量的对比之中 较强的文化可以迫使 促使或诱使较弱的文化发生 转折点 危机 乃至 真空 从而使原有的文学 多元系统内的张力发生变化 反之 当一个文化由弱 渐强的时候 其文学多元系统内的平衡也会打破 根 据多元系统假说 我们不难推断 弱势文化经翻译进 入强势文化时 只能是对强势文化的一种锦上添花式 的补充 因而这一翻译行为在出发文化的文学多元系 统中只能处于次要地位 反之则是对接受文化的一种 雪中送炭式的支援 因而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处于主要 地位 中国的文化地位和中国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之间 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用多元系统假说来加以解 释 但某些其他的因素也不能不考虑 必须指出的是 由于西方列强的崛起 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 中国 文化的地位经历了自唐代的鼎盛直至沦为第三世界的 历史变迁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应该看到 当中国文 化在作为目标文化时 这样一种复杂的历史变迁会对 译者造成一种复杂的文化心理 其实 一个民族的文 化地位既是一种客观的事实 也是一种主观的认定 就翻译策略的选择而言 目标文化在译者心理上的主 观地位 或称译者的文化态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这 一 文化的客观地位更为重要 当某一文化的主客观地 位重合时 也就是说 该文化的客观地位与译者对它 的主观认定相符合时 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便如多元 系统假说所推论 可如果主客观两方面不相符合 译 者仍然还会像多元系统论所推断的那样去选择它的翻 译策略吗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 译者对同一目标文 化会不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态度并存的现象 多元系统 假说没有涉及这一问题 然而这一问题却确实存在 我们认为 翻译策略的决定因素最终还是译者本人 因为目标文化与出发文化相比 孰强孰弱 在很大程 度上是由译者主观决定的 多元系统假说如果能将译 C h i n e s e T r a n s l a t o r s J o u r n a l 维普资讯 者对两种文化的主观认定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考虑进 去 势必会更有说服力 毕竟 翻译策略的选择是一 个主观的过程 我们不妨从中国的翻译文化史中来对 这一命题作进一步的考察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四次较明显的翻译高峰时期 第一次大致发生于1 4 6 至 l 1 l 1 年的佛经翻译时期 马祖毅 1 9 8 4 1 4 1 7 6 9 佛经翻译的由始到盛 正 是中国文化逐渐强大直至鼎盛的时期 而这一时期的 翻译也经历了由异化到归化的历程 这与多元系统论 的推断是相吻合的 梁启超指出 佛经 译业起于 汉末 其时译品 大率皆未熟的直译也 初期译家 率偏于直译 粱启超 1 9 8 4 5 7 着重号为原 文所加 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盛世唐代 尽管当时的 翻译规模很大 但在文学的多元系统内 佛经翻译则 远远处在边缘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 佛经翻译必然 较以往大为归化 吕 礅指出 唐代著名佛经翻译家玄 奘在翻译时 甚至改变原本 O C 5 8 这一翻译策 略符合当时的目标文化规范和佛经翻译在多元系统内 的地位 因而他的翻译较之他的前辈更为归化 更为 流畅 佛经翻译中许多原本用音译处理的词语后来都 被意译词所取代正是其由异化到归化这一演变过程的 见证 这一过程与同一历史时期中国文化演变之间大 致同步的关系并不只是一种巧合 它符合E v a n Z o h a r 的多元系统假说 虽然我们也不否认 造成这种演变 的还有其他的原因 佛经翻译策略的演变可以被看作 为目标文化的客观地位与译者对这一地位的认同相符 合的例证 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是明末到鸦片战争 之前这段时间 这一时期翻译主要以引进西方的科学 技术为主 不属于文学多元系统 因此用其作为多元 系统假说的案例不够典型 我们暂且按下不谈 第三次翻译高潮是鸦片战争到 2 0世纪 3 0 年代这 段时间 这一时期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 阶段是从 1 8 4 0 年的鸦片战争到 1 9 1 9年的五四运动 第二阶段是从1 9 1 9 年到2 0 世纪2 0 3 0 年代 第 阶段 的代表人物是严复和林纾 其时 中国仍处于封建王 朝社会 长期以来 中国的帝王和臣民们 当然也包 括知识分子 无不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是理所当然的世界文化中心 故称 中国 正所谓 普 天之下莫非王土 中央大国 文化霸主的意识在当时 的君臣民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 对西方列强的崛起 他们没有思想准备 他们在心理上无法接受在鸦片战 争中战败的事实 当时的译者们正是带着这种心理上 的文化优越感和现实中的挫折感开始翻译西方的科学 Ch i n e s e T r a n s l a t o r s J o u r n a l 中国翻译 2 0 0 0 年第4 期 和人文作品的 在这样一个社会心理条件下 虽然中 国当时的文化地位在客观上是处于劣势 但封建士大 夫们在心理上并不承认这个差距 因此 当时的翻译 文学实际上只能在多元系统内处于次要地位 难登大 雅之堂 严复清楚地意识到了封建士大夫的这一审美 心理 为了劝导他们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和人文思想 他不遗余力地用高度归化的语言进行翻译 王佐良先 生称严复的这一方法是 涂了糖衣的 苦药 王佐 良 1 9 8 9 4 2 这个糖衣正是高度归化的 读者乐以接 受的 雅 的文风 归化 就其本质而论 就是要改 变原有的身份 文化的 语言的 文体的 等等 例 如 Hu x i l e y的E v o l u t i o n a n d E t h i c s 是用第一人称写 的 而严复却用作者的名字 赫胥黎 取而代之 1 I t ma y b e s a f e l y a s s u me d t h a t t wo t h o u s a n d y e a r s a g o b e f o r e Ca e s a r s e t f o o t i n s o u t h e r n Br i t a i n t h e wh o l e c o u n t r ys i d e v i s i b l e f r o m t h e wi n d o ws o f t h e r o o m i n wh i c h w r i t e wa s i n wh a t i s c a l l e d t h e s t a t e o f Na t u r e Hu x i l e y 斜体符币 为编并所加 l a l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 在英伦之南 背山而 面野 槛外诸境 历历如在几下 乃悬想二千年前 当 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 此间有何景物 计唯有天造草 昧 人工未施 严复译 着重点为编者所加 王佐良先生指出 原文里第一人称的 I 成了译文 里第三人称的 赫胥黎 也是值得注意的变化 为什 么要这样变 很可能 是为了要使译文读起来像中国 古代的说部与史书 史书的歼头往往是 太使公日 臣 光日之类 王佐良 1 9 8 9 3 8 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 看 这种归化式的翻译策略正是翻译文学处于次要地 位时的典型特征 这样的翻译让人感到译者所代表的 文化已经高度发达 他所需要的只是 新的思想 而 无需在输入什么外来的形式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这 一 被译者认定是发达的文学文化在当时却还没有在类 似文体中使用第一人称叙述的传统 因此译者不敢使 用这一可能被他的意向读者认为怪异而难以接受的表 达方式 确实 在严复的时代 文人圈里盛行复古风 凡是传统的必是最需珍视的 在严复的 译例言 中 他就明确地表示过这样的观点 用汉以前句法字法 则求达易 无独有偶 与严复同属这一时期的著名翻 译家林纾也采用了同样归化的翻译策略 他在翻译小 仲马的 L a D a m e a u x C a me i a s 茶花女 时 也将 第一人称换成了作者名 小仲马 不难看出 两位译 者在处理同一语言现象时采用了完全相同的方法是出 于同样的社会语用 目的 而这一 目的又是由翻译文学 在当时的文学多元系统所占据的地位以及译者对中国 一 5一 维普资讯 中国翻译 2 0 0 0 年第4 期 文化地位的主观认定所决定的 也就是说 虽然当时 中国的文化地位客观上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 但中 国人在心里上还不愿面对和承认这个现实 不过 认 识本来就应该需要一个过程 最终 这一勇敢的面对 和承认一直到五四运动才爆发出来 五四运动标志着第三次翻译高潮第二阶段的开始 在这一历史时期 中国人已经切身体验到了什么是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滋味 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得不开始认 真地审视和面对这一可悲的事实 与此相关连 在这 一 时期 出现了归化式与异化式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共处的现象 然而 共处 却并不 和睦 两种翻 译策略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 准确地说是对立的 文化势力 发生在这一时期文坛上的著名的直译与意 译的论战就是这两种文化势力交锋的见证 左翼进步 力量由鲁迅为代表 右翼保守势力以粱实秋为代表 前者对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忧患意识 敢 于面对已经落后的文化地位 极力主张封建文化向民 主文化的 转折 因而这一派的翻译策略自然是有异 化倾向的 后者对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则有着深刻的 眷念 不愿意面对已经落后的文化地位 极力维护封 建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 情调 因而这一派的翻译策 略当然具有明显的归化特征 于是 在同一历史时期 内 同一文化背景下 便出现 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取向 请比较两段这一时期的译文 2 两人贪婪地吸 了没有盐的刁弥沙 一看见乏 透 了的可怜 的毕加的摸样 美谛 克总不得不记起 曾使 他心醉的坐在幽静的苇荡旁边的那闲静的 爽朗的老 人的形相来 毕加就好像用 了自己的压碎 了似的神 情 在映发没有休息和救援 的这寂寞的不安和空洞 鲁迅译 毁灭 1 9 3 1 8 2 3 你的名声足以打动我们妇人的虚荣 你的神情 态度 以及表示心中敏捷的双 目炯炯 言谈犀利 娓 娓动听 总而言之 件件都足为你生色 你和一般仅 仅是学者的不同 他们学识渊博 并不见得能议论凤 生 智慧过人 亦不能赢得一个妇人的欢心 虽然妇 人的才智远不及他们 梁实秋译 阿伯拉与哀绿绮思 的情书 1 9 2 8 7 8 表面上看 两种译文反映出来的只是两种翻译方 法的分歧 但从根本上看 则是两种文化观的对立 在 鲁迅看来 翻译不仅是一种引进新思想的好方法 更 是引进新的表达方式的渠道 因此他主张直译 以此 来丰富我们的语言 而粱实秋则力主译文语言的归化 性和纯洁性 极力维护传统的语言价值观 两种态度 必然导致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现 这一事例表明 在特 一 6一 定的目标文化里 译者对出发文化和 目标文化之间的 关系和 或对翻译文学在 目标文学多元系统内所处地 位的主观认定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 但这一作用通常发生在译者的下意识 他本人未 必对此有清楚的认识 其实 拿文言文或严复 林纾 时代的标准来衡量 粱实秋的译文已经是非常西化了 但在2 O 一 3 O 年代 这却是通行的语言规范 而以鲁迅 为代表的一批进步翻译家则认为我们的语言仍需要输 入新的表达法 因此他们的译文便具有了超乎当时语 言规范的异化特征 与严复林纾的译文相比 这一时 期译文语言整体上的异化倾 向其实正是反映了中国文 化地位以及这一地位在译者的主观认定中的进一步下 降 而两种翻译策略并存的现象则表明多元系统假说 所区分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选择可以在同一时期同 一 文化体系内同现 这是多元系统论所始料未及的 根据多元系统论的观点 在某一文化内 只有一种占 主导地位的翻译策略取向 要么异化 要么归化 中 国译坛上两种取向并存的现象显然是个例外 笔者提 出这一例外并非要推翻多元系统假说 只是意在指出 这一理论由于未考虑译者的文化态度而造成的缺陷 其实 多元系统假说的始作俑者E v a n Z o h a r 的理论局 限性是与生俱来的 他的理论视野主要局限在他所关 心的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显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中 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峰始于文革结束 至今 仍在蓬勃发展之中 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更加复 杂 文革后对外开放的国策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接触 了西方最新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理论 在学习 对比和 借鉴过程中 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 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而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则坚 信华夏文化乃是世界上最杰 出的 前者一般称之为 西学派 多由较年轻的学者为主 其极端的思想表 达主要体现在电视系列片 河殇 之中 该片因有全 盘否定中国文化和全盘西化之嫌而遭到了严厉的政治 批判 另外一派知识分子主要由老一辈的学者组成 即 国学派 他们承认西方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先地 位 但却否认中国人文文化的落后 一位翻译界的国 学派学者在给笔者的一封信中就认为 中国的翻译学 者不应向西方学者学习 而是西方的学者要向中国的 同行学习 陈衍先生就曾 慨叹 地对钱钟书先生说 文学又何必向外国去学呢 咱们中国文学不就很好 么 钱钟书 1 9 8 4 7 2 1 在国学派的眼里 中国的 文学文化是强大而辉煌的 这一主观认定会使他们在 下意识中将翻译视为一种次要的或边缘的文化活动 但在西学派的眼里 西方文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 Ch i n e s e T r a n s l a t o r s J o u r n a l 维普资讯 习的地方 在这一心理的作用下 他们则会在下意识 中把翻译文学放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主要地位上 由 此我们再一次看到 在同一时期同一文化里 对翻译 文学在目标文学多元系统内的地位存在着两种对立的 态度 如前所述 两种态度实际上是翻译文学在多元 系统内的两种地位的主观体现 在翻译实践中 必然 导致两种不同的策略取向 国学派译者偏爱用汉语四 字格之类的现成用语 而西学派译者则注重原文形式 中所蕴含的文体价值 这一差异再次表明 在一定的 客观文化环境中 译者对该文化的主观态度并非是一 致的 从这一角度看 在特定的文化时期出现两种不 同的策略取向也就不难解释了 下面是这一时期的两 个译者译 自同一原著的译文 4 他好像是立在一个高高的岬角上 能够评价 也可以说是能够俯视极端的贫 困 以及他仍旧称之为 富有的小康生活 他当然不是象哲学家那样评价 自己 的处境 但是他有足够的洞察力 能够感到 自己在这 趟到山里去的小小旅行以后与以前有所不同了 郝 运译 红与黑 9 7 9 8 5 他仿佛站在高高的岬角上 浩魄胸襟 评断穷 通 甚至临 驾于贫 富之上 不过他的所谓 富 实际上 只是小康而已 虽然他远不具哲人的深刻 来鉴衡 自 己的处境 但头脑却很清晰 觉得经此短暂的山林之 行 自己与以前已大不相同了 罗新璋译 红与黑 6 8 再看另一对译文 6 当达什伍德小姐们履行诺言访问并被介绍给两 位年轻女士时 她们从那位年长女士的外表上没发现 什么可称赞的东西 她将近三十岁了 长着一张非常 平 板 不机灵的 面孔 但是达什伍德 小姐们承认 另一 位女士长得相当美 她不过二十二 三岁 长着一张 漂亮的小脸蛋 一双锐利 敏捷的眼睛 她的外观活 泼伶俐 这一点虽然没说明她确 实优雅 但说 明她 长 得确实出众 吴力励译 理智与情感 1 2 0 7 他们按照事先的许诺来到巴顿庄园 并被介绍 给 两位小姐 她们 发现 那姐姐年近三十 脸蛋 长得 很普通 看上去就不明睿 一点也不值得称羡 可是 那位妹妹 她们都觉得相当俏丽 她不过二十二 三 岁 面貌清秀 目光敏锐 神态机灵 纵使不觉得真 正高雅优美 也够得上人品出众 孙致礼译 理智 与情感 1 3 5 以上两对译文之间在语言体现上的差异是显而易 见的 但比起2与3 之间的差异则要小得多 而同样 采用出发取向策略 s o u r c e o r i e n t e d s t r a t e g y 的4 和 C h i n e s e T r a n s l a t o r s J o u r n a l 中国翻译 2 0 0 0 年第4期 6 也已不像2 那样激进 但采取 目标取向策略 t a r g e t o r i e n t e d s t r a t e g y 的3 5 7 之间的差异则相对要小 一 些 这说明 异化派译者在异化的程度上已有所节 制 而这程度上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则是中国文化 地位的变化的一种表现 如今的中国已不再是 东亚 病夫 的过去 翻译在当今中国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实 际文化地位 与2 0 3 0 年代相比 己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 当时我们的国家虽穷 但我们的译者却可以靠翻 译谋生 甚至过上小康生活 而如今国家虽然富强了 可谁要是以文学翻译为职业 则只能喝西北风 民族 经济的由贫渐富和译者经济地位的由富渐贫生动地说 明了目标文化的强盛而导致翻译文学由主要地位降至 次要地位的文化变迁 在这一文化背景下 像2 那样 极端直译的译文如今在中国己十分少见 但 目前的翻 译市场上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注意 如果哪部经典 著作有一个较为异化的译著 往往就会有一个较为归 化的重译本 反之亦然 这一方面表明 在现阶段 中国的翻译文学中存在着两种策略共处且相对比较和 睦的现象 另一方面也表明 对中国的文化地位和翻 译文学在多元系统内的地位仍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 度 仍然存在着两种文化意识的对抗 在很长一段时 期内 两种翻译策略在同一历史时期内共存已成为中 国翻译的一大特征 应该指出的是 我们不能把对这一现象的文化解 释完全归功于多元系统论 因为这一理论只考虑了制 约翻译策略选择的客观文化因素 而忽视了作为翻译 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中国翻译的特例表明在同一 客观的文化环境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策略取向 造成 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其说是翻译文学的客观文化地位 还不如说是译者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的主观态度 然而 我们还必须看到 在全球化的文化大潮流 下 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是不可避免的 此外 语言学 文学理论和美学对形式价值的强调也越来越 引起翻译界的注意 在这一趋势下 9 0 年代的中国翻 译理论和中国翻译读者已越来越具有出发取向特征 由许钧教授进行的一次有关 红与黑 译本的读者调 查显示 中国的翻译读者多数反对高度归化的译文 许钧 1 9 9 6 9 8 1 0 1 翻译界对一些高度归化的翻译 如 拂袖而去 魂归离恨天 蝴蝶梦 等 的 商榷和讨论也表明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具有较明显的出 发取向 美国学者V e n u t i 一反欧美的归化翻译传统 呼吁文化与文化之间应当平等交流 反对抹煞原作者 艺术创造的归化式翻译 并称这种翻译策略是 文化 帝国主义 V e n u t i 1 9 9 5 2 0 然而 理论家的这些理 一1 一 维普资讯 中国翻译 2 0 0 0 年第4 期 性的 L 解和潆嚣下意识I l 的义化价值观之 n 以及翻 译文学的客观地位和译卉埘这 地位的 三 观认定之ll i J 毕觉还足钉蔗距的 这大概也足理论家和实践家有时 难以沟通的原 之 一 吧 传统译论 论及影响译者的策略选择的 素时 多将注意力放任 H标语苦自身的发展 译者个人的审 美或文体偏好 村 j 关理论如语占学 义论和翻译学的 理论原则 以及I 导地位的翻译规范等 面 从翻 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的地他以及泽 对这 一 地位的 l 观态度来考察这 一 u J 题l l f 以说是 个新的视角 f 这一视角能 给我们提供更远更广的视野 则柯待于 实践的验证和理论的进 一 步探讨 参 考 文 献 l 梁启超 翻译文学L j 佛典 岁新璋 翻译论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 9 8 4 5 2 6 7 2 钱钟 书 林纾 的翻 洋 罗新 璋 翻 滢论 集 北京 商务印 馆 l 9 8 4 6 9 8 7 2 5 3 t佐良 翻译 思考 j 试笔 北京 外沿教学 j 研究f I l 版礼 1 9 8 9 4 许钧 文学 文化 南永 南京人学 I I l 版 礼 l 9 9 6 5 E v a n Z o h a r 1 i T 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