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根基.docx_第1页
孝道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根基.docx_第2页
孝道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根基.docx_第3页
孝道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根基.docx_第4页
孝道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根基.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孝道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根本 中国传统包含着丰富而优秀的思想内容,其中孝道思想便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孝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给予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孝道思想不仅存在于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之中,也存在于佛教与道教的教理教义里面,它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传承和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比分析发现,儒释道三家在孝道思想上的具体表述和践行方式上尽管各有不同,但是对孝道的倡导取向、孝道的核心地位却是出奇一致的。不论是文教还是宗教,都是把人作为施教对象的,而孝道在儒释道文化中都被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根本,也反过来印证了孝道是人道之根本。同时也因为此,在三家的教义教理中又可以看到其他两家的元素,互为补充,互为支撑。儒家孝道在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体系中,以儒家最为重视孝道,十三经中处处皆有谈及孝的义理,其中以孝经最有代表性。孝经把孝当作至德要道,将之提升到天地人的高度地位: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章)孝经提出五等之孝,即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天子修孝,在于行博爱广敬之道,保其天下,使人皆不慢恶其亲,如此则德教加被天下;诸侯修孝,在不骄免危,节制慎行,长守富贵,保其社稷,和其人民;卿大夫修孝,在谨守先王之法,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不敢行,言必守法,行必遵道,无口过,无怨恶,从而守其宗庙;士人修孝,在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而庶人之孝在于努力生产,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整体而言,儒家认为行孝包含三个阶段:生则养,丧则哀,祭则敬。生则养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物质上是说供给饮食,服劳奉养,不失其勤;冬温夏清,晨昏定省,不失其劳,香甜甘脆,唯其所欲;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精神上要做到以父母之心为心,和颜悦色,得其欢心,承顺无违,不失其敬。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扬名显身,光荣父母,以孝移忠,以忠成孝。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丧则哀是说在父母去世时要守丧尽哀,动尸举柩,哭痛不已,疾痛在心,口不甘味,身不安美,以致毁瘠不形。孝经说:孝子之丧亲也,哭不?,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祭则敬是说斋之日,必思其居处,忆其音容,祭之日,必有见乎其位,闻乎其声,有如孔子所说:祭如在。儒家行孝三阶段,就有如孔子所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礼记.祭统也如此强调: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再如孝经所言: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不仅仅就孝论孝,还认为孝是为人之根本,知人识人,察孝可知。古代官制里就有举孝廉一说。孝经上还有这样一句话:“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说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亲去爱别的人,这是和德行的要求相背离的。一个人不尊敬他的父母亲去尊敬别的人,这是和礼的本质相背离的。有一个管仲论相的故事,说的是齐桓公在宰相管仲快老了的时候问他谁适合做他的接班人,列举了三个人:易牙,可以杀死自己的儿子做肉献给皇帝以满足其好奇心;竖刁,可以自阉为太监以陪伴皇帝;卫国太子开方,任职15年不返家看望父母。管仲都反对,理由是孝道为人之根本,不讲孝道而能忠于君主是不可能的,一定是别有所图。齐桓公不听,在管仲死后重用三人,最后齐桓公死得非常凄惨。儒家的教育也是从孝道教育开始的。孝经开宗明义章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强调“孝”是德行的根本,是教育所产生的根源,“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告诉我们:教育人有德行就是从孝道开始。儒家的诸多要义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都是从孝道开始的。道家的孝道观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为老子,五千字的道德经,谈的主要是清静无为和道法自然。 在其思想体系里原本对儒家强力推行孝道颇不以为然,认为孝顺父母是一个人的本性,不需要过分强调和特意追求。道家更像是一个纯粹的自然主义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天地化生世间万物,皆为兄弟姐妹,不得损伤。按照天地运行的意志,顺从自然,爱护自然,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讲这个孝道才能得福报,否则必然得到天地自然的严厉惩罚。从这个角度出发,工业革命以来因为环境污染和破坏产生的自然灾难和种种恶劣后果,也印证了道家“孝”道思想的正确性。道家为人生哲学,道教则以吸收黄老之学、阴阳五行思想、儒家谶纬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宗教。道教的孝道观,大量吸收了儒家的人伦思想。道教的理论家葛洪在抱朴子.对俗一书里谈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修仙离不开孝,假如没有良好的道德,就难以修成仙道。在道教的文化体系里,天地之间有神明,且有神明时刻记录每个人的功过,不行孝道就会遭报应,下地狱,成恶鬼。而南宋的净明忠孝道更是以忠孝立教,将忠孝作为修道的基础和法门,倡导三教合一,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道教的太平经、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净明忠孝全书等重要经典,都详述许多关于尽孝的道理。佛家的孝道观佛教源自印度,印度佛教文化原本不像中华文化如此重视孝道,这是因为印度佛教文化的出世思想极为浓烈。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华文化的伦理,而消融了许多儒道思想。印度佛教只重视自身的修行证道成佛,是为小乘佛教;而中华佛教重于自度度他,通过普度世人来证道成佛,是为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孝道故事中最著名的是地藏菩萨的本愿与目连救母的故事,讲的都是地藏菩萨和目连尊者通过自己修法得道,帮助父母脱离六道轮回,进而普渡天下所有父母(包括前七世父母),这与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一致的。大愿地藏王菩萨是佛教徒口中所称的“娑婆三圣”之一,地藏菩萨在因地中,多次为救母难,而发大誓愿:“度尽众生,方证菩提。”以此功德愿力,令多生父母离苦得乐,转凡入圣,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第一孝经,而地藏菩萨更是“孝”的代名词。而从原始佛典长阿含经中发展出盂兰盆经,则是通过目连救母的故事阐明佛教孝道,并由此形成了盂兰盆节(也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佛教认为,佛家之孝不仅仅要孝顺在世父母,而且更重要的通过修行佛法让现世父母和前七世父母死后都能脱离六道轮回,进入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徒身在古庙,心系父母,时刻为父母求福,这是孝;佛教徒尊敬师傅,对佛祖诚心,也是孝;而且,佛教更从广义上提出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孝道无差别;现世一切生物都可能是前世父母转生,所以提倡戒杀也是因为孝。有关中国佛教专论孝道的经文集包括地藏菩萨本愿经盂兰盆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孝论等经典。特别是宋代契嵩在孝论用极大的篇幅赞扬古代的圣人之孝,天下之为孝者,吾圣人可谓纯孝者也。契嵩论孝,开始把儒释道三家融汇在一起,他说:天地与孝同理也,鬼神与孝同灵也。故天地鬼神,不可以不孝求,不可以诈孝欺。佛曰:孝顺至道至法。 在佛家经典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记载了母亲怀胎生产的艰难、危险以及养育儿女的艰辛,经文中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足见佛教对孝道的重视。 对比其异同,我们着重说明三点: (一)从三家的经典著作中对“孝”的阐释可知孝道均是三家思想体系之根基。 例如,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孝经中提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认为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佛教也罢孝作为其立教之源,佛祖出家的原因就是看到父母的生老病死苦,希望能追寻到极乐之道以帮助父母。契嵩在孝论中更是明确提出孝名为戒,孝是戒产生的根本。在佛家文化体系中孝如儒家的孝一样与其它教义是相通的。甚至佛家的五戒与儒家五伦也是相通的:“五戒,始一曰不杀,次二曰不盗,次三曰不邪淫,次四曰不妄言,次五曰不饮酒。夫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言,信也。”(契嵩孝论戒孝章)道教把孝道同样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道教的理论家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也提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修仙离不开孝,假如没有良好的道德,就难以修成仙道。 (二)三家的孝道经典故事与传说中互相交融与影响儒释道三家为了大力弘扬自己的孝道思想,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孝道典故。在这些故事与传说中也可以看出儒释道三家的融通。例如“二十四孝”作为儒家宣传孝道的经典故事,在敦煌佛教的变文,即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中也被提到。我们很难分清二十四孝哪些归属于儒家,哪些又是佛教的材料,从该角度上可以看出在这个时期,儒家与佛家至少在孝道思想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融合。再比如敦煌佛教变文中的目连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的“目连救母”与道教孝道故事“杨戬劈山救母”都从“救母于苦难之中”的角度来体现出对孝道的重视,这些相似之处也足以反映出三家之间的互相融通与借鉴。(三)三家对于尊崇与违背孝道的奖惩上各有特点儒家崇尚孝道,以孝治天下,成为历代膺服的价值观。例如汉初以孝廉察举士人,设孝悌力田之科,也就是说尊崇孝道不仅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而且成为了一种仕途考核标准,因此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奖励。孝经十一章云:“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儒家把不孝视为最大的罪过,而在法律制度中确实存在着“不孝有罪”的法律规定。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唯有孝敬才能开发我们自性无尽的宝藏。“孝敬”是性德,唯有性德才能开发自性。因此在这三种净业里,它排在第一位,是根本的根基。佛家的因果报应与六道轮回之说,也为孝道的尊崇提供了一种保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