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板书设计技巧.doc_第1页
语文课板书设计技巧.doc_第2页
语文课板书设计技巧.doc_第3页
语文课板书设计技巧.doc_第4页
语文课板书设计技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板书的设计和运用崔峦老师在论述阅读教学的板书时指出:寥寥数行,包容全篇,以简驭繁,鲜明直观。它能吸引学生注意,加深印象,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示范理解课文的方法步骤,培养自学能力;提示怎样把一篇文章概括成一个提纲,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好的板书像一溪活水,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一点一滴汇聚而成;又在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由局部到整体,由内容到思想,向前流淌。但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板书的优劣往往不受重视,模棱两可;有时甚至被忽视,认为其可有可无,只要有精彩纷呈的课件就什么都行了。其实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侧重于形象思维。为此,在教学中针对其认识特点对症下药,遵循板书设计的科学性及发挥板书的艺术性而精心设计板书,能使学生学起来省时、省力、省事,提高学习效率,优化课堂结构。同时,好的板书是比任何一册字贴示范作用都更大、影响都更深远的“活字贴”。没有一个学生不在有意无意地模仿自己老师的字,特别是语文老师的板书规范、优美,对于小学生的书写体等重要。那么,为了设计、使用好板书,我们应掌握中些技巧呢?一、板书设计技巧(一)梳理文本,从文章的内部联系中寻找“突破口”阅读教学中任何课文的板书,都首先是对课文内容的“提炼”,都以进入文章内在天地为前提。“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突破口就是引导读者“入境”的门径,在很大程度上,它还是教材美与教法美的焊接点。一般而言,从文章的内部联系中寻找突破口,可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1以课文的中心连接点题眼为“突破口”小学语文教材写人记事,抒情状物往往围绕一点集中笔墨。设计板书时抓住这一特点,经营布局,可以取得较好效果。有位教师教学山中访友,设计了这样的板书:1山中访友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石头 落叶 山花 雷阵雨老柏树 蚂蚁(小弟弟) 归鸟作者拜访了山中的老朋友,板书设计抓住了“友”,课文内容都被“串”起来了。2以人物情感变化为突破口有些课文人物情感变化贯穿全文。设计板书时着眼于这些变化,稍加梳理,便成格局。如钓鱼的启示即可于此入手,勾勒出文章的主线: 钓鱼的启示 我 父亲钓鱼(得意) 放鱼(疑惑难受伤心依依不舍)不容争辩3以文章的结构形态为突破口这里以总分式为例。这类课文的“总”往往是“文眼”。它可能是“虚”的,即立意性文眼。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后写“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便是。凡总分式结构中有立意性文眼的都可设计归纳式板书。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板书就可以这样设计。说水浒关心下一代谈“碰壁”憎恨旧社会 为自己想得少救护车夫 为别人想得多关心女佣 体贴穷苦人4以时间变化或空间转换为突破口在一些记事、写景的文章中,时空因素是贯串全文的线索,设计板书时可以此为“突破口”,把握其变化或转换,并理出时空线索与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概括全文内容。以空间位置的变化作为线索,供“移步换形”这一游记的特点领起整体内容,游踪、风貌、观感的内在联系都清晰地呈现出来了。5以文章的对比描写为突破口不少课文描写了美与丑、善与恶、正确与错误、人物与环境等等对立因素的尖锐冲突,将其冲突的目的、手法、结果等等对立排列,则有了对比式板书,对比式板书,突出了文章中心。6以事件发展顺序为突破口事件内部的逻辑联系第一类是事件的因果关系较明显的,可依据“起因、经过、结果”的脉络设计板书,如一定要争气。第二类是情节较强,其主要脉络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设计板书可着眼于显示情节的全过程。如井阳冈设计在阶梯式板书,形象地画出了文章的情节波澜。 (二)因“法”(教法)而异,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形式1以段带篇法的板书设计有些并列式结构的课文,各部分内容相似,句式也大致相同,不少教师以段带篇重点讲读第一段,使学生不仅理解这一段,而且掌握学习同样结构课文的方法,以便举一反三。根据这种教法的需要,就可以在教学第一段时确定板书的横向层次,然后让学生仿此归纳概括下面各段的内容。如教学索溪峪的野可这样设计:山(野)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索溪峪的野 水(野)蹦跳而出、撅着、闹动物(野)跳来跳去、撒尿、逃走游人(野)攀缘、蹦来跳去、提、踩2一点突破法的板书设计一点突破法是选择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而进入课文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在为教学选择最佳角度。运用这种教法,板书的序号往往不像通常那样由上而下、从左到右。比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可以从课文中间一句“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切入课文,提出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第一课时板书:伽利略 胆大妄为 ?3演示法的板书设计有些课文供事情的记叙肯定人物的“创造性思想”,且说明了某个科学常识。教学时可运用演示法,让学生动手实验,增加感受,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运用这种教法的板书设计应当以反映实验过程(往往也是课文的重、难点)为主要内容,如称象。 当然,包括在这一部分的内容远不止这些。比如,运用自学法设计板书主要在列举提纲,指点学路;运用讨论法设计板书着重明确问题与结论;运用情境法设计板书同晚饭注意图文并用,即板画与板书并举;运用跳跃讲读法设计板书则应捕捉思维支点及各个信息点,在板书中体现“跳跃”。而有些课文适用于多种教法,当然也就应有与之吻合的多种板书了。(三)有取有舍,按照教学目标确定思维方向语文教材有与其他教材的相同处系列化,又有属于自己的特点综合性。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教学具体课文时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编者意图、教学对象及自己的“战略思想”确定具体目的和要求,并依此设计板书。1根据教学重点而定一般而言,课文本身的重点、教学重点和板书重点是统一的。确定教学重点的首要依据是课文本身,而根据课文本身的逻辑结构确定的重点往往也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总开关”,是学生在学习上融会贯通的“枢纽”。突出重点当然是确定教学目的的主体内容,板书由它本身的职责所决定,就应当服从于并体现出这样的教学重点。比如,教学詹天佑,从课文本身出发,引导学生明确的重点是了解詹天佑的杰出和感受他的爱国精神。2根据教学难点而定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又有区别。板书作为一种直观性很强的教学手段,应该帮助解决教学难点。如称象的教学重点是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为什么要用船称象则是理解本课的难点。3、根据课文特点而定教者在钻研揣摩课文的过程中真正做到“遵路”、“入境”,把握住课文的精妙之处,常常会有一种“发现”的喜悦。设计板书时就要基于教学目的,并一一地把课的特点再现出来,让学生享受“发现”的喜悦。以鸬鹚为例,如前所述,包含了“平静不平静平静”,这样一条动静变化的线索,设计时将之拎出,无疑,这有助于学生领会课文作者的构思之精妙。4根据教学对象情况而定确定教学目的,就要分析学生的需求。“学情”不同,教学方法及板书设计也就应有其“个性”。比如,某校四年级有二个班,由二位老师执教鸟的天堂。一班学生水平一般,写作能力不强,任课教师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二班学生水平高一些,任课教师依据阅读教学的要求和本班学生实际,在引导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理清层次脉络,进行自主讨论。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如下:一班 鸟的天堂叶颜色 声 叫晚上 树 枝位置 早上 鸟 影 飞干数目 形 站根形状 色 多二班 鸟的天堂美丽的榕树(静态美)鸟的世界 (动态美) 二、板书运用的艺术一则板书,真正达到最优化,不仅包括板书内容的提取和板书形式的构思,而且也应包括板书的运用。(一)板书与教学要体现统一性板书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要提倡板书内容结合对课文的探究理解一步一步出现。这样处理,自然、顺畅、省时、有效。有的老师不能明乎此理,把事前准备的小黑板一挂了事,或者该板书时不板书,后来再补,这种为板书而板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作为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应当同时考虑运用问题,什么时候写什么,写在什么部位,都应胸中有数。比如小学四年级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可设计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 不 胆大妄为 怀疑真理 检验真理 (反复试验) 得出结论这则板书出现时就构成了三个层次,老师先切入课文中间一句“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引导同学们体会“胆大妄为”的词义(同时板书)。然后再讨论:伽利略是不是“胆大妄为”, 引导学生逐渐阅读,接着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及时板书“铁球试验前(怀疑真理)试验时(众人议论)试验后(得出结论)”。你们说伽利略是胆大妄为?师:根据你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用上“胆大妄为”口头造句。板书的内容可作为造句材料。你对哪一点最感兴趣,在哪一点上最佩服伽利略。最后在归纳过程中进行板书一个“不”,在总结中写上结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时同学们都懂得,真理的出现需要科学的态度和敢于挑战的勇气。板书应该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在探究总结时利用板书,引导学生思考,众人亲眼目睹试验后,会怎么想,怎么说,为什么?这样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也加深了。这个教例把理解板书、运用板书与理解课文、训练思维、锻炼表达及组织教学的高潮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二)从板书要注意其协调性在板书运用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考虑板书与教具、课件的有机结合,但运用过程中一要讲究协调性。比如板书与课件的协调。还是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板书伽利略时,课件出示他的图像和生平(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介绍人们信奉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实验时课件出示比萨斜塔,介绍它在意大利国家的地位和在比萨斜塌做实验,引导学生想象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的意义,这样板书和课件协调动态地出示,学生会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理解就更深了。这里板书与课件的运用相辅相成,构思新颖的,教学中效果也很好。(三)板书还要强调灵活性教学的艺术技巧之一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设计板书使用板书当然不能例外。教师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课文本身和教学对象,力求优化。但教学时要有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有时学生的意见会比老师的设计更高明,这就要求教师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及时调整板书方案。比如有位老师教学五年级上册24课最后一分钟,备课时设计的板书是:24最后一分钟( )的一刻美好 激动 令人振奋 圆梦 难忘 等待已久教学时,老师问:这最后的一分钟是怎样的一刻啊?教师板书( )的一刻?学生不仅准确回答美好的一刻,激动的一刻 ,令人振奋的一刻,圆梦的一刻,难忘的一刻,等待已久的一刻,还有学生指出“五星红旗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