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知识讲座PPT课件.ppt_第1页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PPT课件.ppt_第2页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PPT课件.ppt_第3页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PPT课件.ppt_第4页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课件可编辑版 如对课件有异议或侵权的请及时联系删除 课件可编辑版 请放心使用 2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 3 一 地震基本知识 4 1 什么是地震 地震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动 它是由于地下岩层的断裂 错动引起的弹跳 通过地震波传播到地表引起地表面的振动 它是一种很普通的自然现象 几乎和刮风 下雨一样寻常 它并不是什么 龙王发怒 鳌鱼翻身 那套迷信的说法绝对是错误的 2 你知道一年中地球上发生多少次地震吗 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 而且多到一天发生一万多次 一年约五百万次 世界上许多地方都经常在发生地震 只不过这些地震很小很小 不用灵敏的仪器便察觉不到 这种地震约占一年中地震总数的99 剩下的1 约五万次 才是人们可以感觉出来的 其中能造成破坏的约有一千次 大于7级的强烈地震 每年平均约十几次 至于更强烈的地震 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左右 绝大多数地震对人类并不造成危害 5 通常将地球分为七大板块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澳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北美板块 南美板块和南极板块 地球有七大板块 6 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球内部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组成 从地表至第一界面为地壳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平均厚度33公里 第二圈层为地幔 其上层为地幔 与地壳岩层组成地球的岩石圈 厚度100公里 是世界上大多数地震发生的地方 岩石圈以下至400公里处称软流层 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软流层至地震内部第二个界面为下地幔 第二个界面以下为地核 7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 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 造成岩石突然发生破裂 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 这就是地震 地震绝大部分发生在地壳中 8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地球表面的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 但板块为什么会运动 则是一个尚在探索研究的课题 尽管其运动的原动力尚没有一个统一看法 各种学说也很多 但板块在不断地运动 是可以观测出来的 是无疑的 由于板块的运动 使板块不同部位的岩层受到了挤压 拉伸 旋扭等各种力的作用 在那些构造比较脆弱的处所 承受不了各种力的作用时 岩层就会突然发生破裂 错动 同时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出去的地震波 地震波传到地面时 引起地面振动 这就是地震 这类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9 地震分类 4 地震有哪几种类型 古今中外 地震灾害不断发生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地震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哪几种地震 都不得其解 直到1878年 德国学者霍伊尔尼斯才把地震分成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三大类 被世界各国学者所公认 由于地壳运动 造成岩石破裂 错动引起的地震 称为构造地震 世界上90 以上的地震都是这类地震 由于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火山地震 约占地震的7 左右 这类地震一般规模较小 由于地下岩洞的陷落造成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次数不多 影响范围很小 就全国而言 多发生在广西 贵州和云南东部地区 除以上三类地震外 还有因陨石坠落地面 山崩和海岸崩塌等都可能造成地震 这些自然原因产生的地震统称为天然地震 还有象开山炸石 采矿爆破 地下核爆炸 建造水库等原因导致的地震则叫做人为地震 10 地震按成因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塌陷地震和诱发地震等属于天然地震 有人类活动引起的地震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如核爆炸 化学爆炸和机械振动等人类军事活动 生产活动引起的地震振动 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岩层快速错动和破裂所造成的地震 此类地震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90 以上 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火山地震 由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地震 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 塌陷地震 有局部地层的突然陷落 猛烈冲击岩石层造成的地震 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和油田注水等引起的地震 11 世界地震多分布在哪里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地震带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 世界上约80 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带 二是从印度尼西亚西部沿缅甸至我国横断山脉 喜马拉雅山区 穿越帕米尔高原 沿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及附近一带 称为欧亚地震带 我国正好处在上述两大地震带之间 第三个地震带是海岭地震带 它分布在大西洋 印度洋 太平洋东部 北冰洋和南极洲周边的海洋中 长度有6万多公里 我国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哪里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 一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二是西南地区 主要是西藏 四川西部和云南中 西部 三是西北地区 主要是甘肃河西走廊 宁夏 天山南北麓 四是华北地区 太行山两侧 汾渭河谷 京津地区 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五是东南沿海 广西 广东 福建等地 12 我国最大的地震是哪一次 发生在什么地方 根据目前资料统计 我国历史上发生过8级以上地震17次 最大震级是8 5级 8 5级的地震共有三次 1668年7月25日山东莒县 郯城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和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附近大地震 这三次大地震中 以1920年海原大地震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最大 发生过强震的地方会不会再发生强震 有人认为 我们这里发生过大地震了 不会再发生强震了 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发生过强震的地方 过一些时候 甚至离得不太久 再发生一次强震 是完全可能的 虽然震中位置不完全重合 但离原来震中不太远的地方再次发生强震的例子还是不少的 如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北纬31 1 东经100 4 的地方发生了7 9级大地震 在这次地震前不到六年 即1967年8月30日 在这一地区北纬31 6 东经100 3 的地方发生过一次6 8级强震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因此决不可以因强震已经发生过就麻痹大意 丧失警惕 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地震的地方会不会发生强震 在地震带上没有发生过强震的地方突然发生强震 这种例子也不少 1830年6月12日河北磁县大地震前五十年内 周围地区发生过很多地震 唯独磁县附近基本没有地震 后来把这种现象总结为 地震空区 现象 因此 根据周围地区的地震增多情况 对那种很少发生地震的 地震空区 要特别注意 不要以为这里没有地震活动就失去警惕 13 震源 震中 震中距 震源深度 地球内部直接发生破裂的地方叫震源 震源正对着的地面的垂直点叫震中 震中到观测点的距离叫震中距 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 14 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 1 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70公里以下的地震 中源地震指震源深度在70 300公里的地震 深源地震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 震源越浅 地震破坏越严重 唐山1976年7 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2公里 2 地方震 近震 远震地方震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 近震指震中距在100 1000公里的地震 远震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震中距越近 受地震影响越严大 3 小震 中强震 强震 特大地震震级4级以下的为小震 震级在4 7级地震为中强震 7级以上含 级的地震强震 其中8级以上的地震为特大地震 4 地震三要素包括哪些 发震时间 地震发生的时间 发震地点 地震发生的位置 地震震级 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震级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大小有关 15 地震震级与烈度 震级是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地震大小的量度 一次地震只能有一个震级 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为弱震 震级在3 0 4 5级之间 人能感觉到的地震为有感地震 震级大于4 5级 小于6级的地震为中强地震 震级大于6 0级的地震为强震 其中又把震级小于8 0级的地震称为强烈破坏性地震 大于8 0级的地震称为巨大地震 目前记录到的最大震级是8 9级 地震烈度是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 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烈度分为 度 一般来说 震中区烈度最高 破坏最大 距震中区越远 烈度越低 破坏程度也越小 一个地震 只有一个震级 而烈度却是随距离震中的远近而不同 有时还会存在数个烈度异常区 根据初步考察的情况 汶川地震震中区的烈度为 度 对西安大部分地区的影响烈度为 度 地震的能量有多大 发生一次强烈地震 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能记录到 真可以说是 震撼全球 了 那它到底有多大的能量呢 一个微小的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是很小的 但震级每差一级 能量的大小大体上相差30倍 一个8 5级的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有多大呢 如果把它换算成电能 相当于一个120万千瓦水电站 刘家峡水电站为122 5万千瓦 工作近10年的发电总量 试验还证明 在坚硬的花岗岩中爆炸一个相当两万吨黄色炸药 TNT 的原子弹 所得结果大致和一个5级地震差不多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 你便知道地震能量的大致概念 此能量仅是通过地震波计算出来的能量 并不是一次地震的全部能量 因为有一部分能量在地震发生过程中 转变为热能和使岩石发生断裂位移的机械能了 16 地震前兆 大多数地震是有前兆的 分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只要善于观察 认真分析就能捕捉到震前前兆异常信息 1 宏观前兆 由人的感觉器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 比较常见的有 井水陡涨陡落 变色变味 翻花冒泡 温度升降 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 水温增高等 泉水突然枯竭或超常涌出 天气突然骤冷骤热 天空中出现特别的亮光 地下发出奇怪的响声以及人体能够感觉到的小地震增多 一些动物突然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性 狂叫乱跳 乱飞 精神不振 不思饮食 一些植物出现提前开花 结果或重开花 重结果的不适时令现象等 宏观前兆在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也应当注意 上面所列出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 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 一旦发现异常的自然现象 不要轻易作出马上发生地震的结论 更不要惊慌失措 而应当弄清异常现象出现的时间 地点和有关情况 保护好现场 向地震部门或政府报告 让地震部门的专业人员调查核实弄清事情的真相 17 发布地震预报有规定地震预报一般由省 自治区级人民政府发布 情况紧急时 可由市 县人民政府发布48小时内的临震警报 并同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 出现地震预报的小道消息 只要不是上述有发布权限部门发布的消息 可初步判断为地震谣传 18 二 震前防震准备 19 平时家庭应做哪些防震准备 一 组织家庭成员学习防震避震知识 防火灭火知识 学会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 二 制定家庭应急细则 了解居家和学校 工作单位附近的避难场所 适当进行家庭避震演练 配备家庭应急救援包 配备一些必需的应急 救护物品 20 家庭应急包应准备哪些物品 1 应急逃生绳 2 简易防烟用具 如口罩 湿毛巾 3 锤子 收音机 应急灯等 4 瓶装矿泉水 压缩饼干及巧克力等饮料 食品 定期更换 5 常用内服药 如感冒药 止泄药 消炎药 外用药 如绷带 胶布 止血带 碘酒 眼药水 烫伤药膏 消炎粉 等应急医药用品 21 政府发布临震地震预报后 家庭应做哪能些防震准备 召开家庭防震会议 分配个人震时应急任务 明确疏救路线和避难地点 将居住楼道内的杂物清理干净 腾空床下 腾出室内避震空间 将放置在高处的重物移置在地板上 将大家具移至墙体薄弱处 床铺最好近门放置 检查燃气 电路设施 家中易燃物品要妥善保管 准备避难食品和营救物品 家庭成员的衣袋里最好装上一个小的急救卡 注明姓名 地址 工作单位 电话号码 本人血型 联系人姓名等内容 便于他人营救时参考 准务一些简单营救工具如撬棍 锤子 斧头 时钢锯等 22 三 震时科学避震 23 大震的预警现象 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 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 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 事先有一定准备 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 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 就有生存的希望 24 大震前的预警现象 从地震发生到房屋破坏 一般约有十几秒钟的预警时间 大震的预警现象主要有 地面的颠动 地声 地光 建筑物的晃动 人体自身心理产生的恐慌等 25 大震预警是地震对人类的最后示警 从人们感受到这些现象 到房屋破坏 倒塌 形成灾害 大约有十几秒 最多三十几秒 的时间 我们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事先有所准备 又能保持头脑冷静 就可能抓住这黄金瞬间 成功地避震脱险 26 避震要点 震时是跑还是躲 我国多数专家认为 震时就近躲避 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 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 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 旁 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开间小 有支撑的地方 室外开阔 安全的地方 27 在学校怎样避震 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 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 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 避震知识 举行地震应急演习 告知学生熟练转移 撤离的路线和避难场所 地震发生时 一切行动听指挥 同学之间要互相照顾 特别对年小体弱 有残疾的同学要多关照 28 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在公共场所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 不要慌乱 不要拥向出口 要避免拥挤 要避开人流 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行驶的电 汽 车内 抓牢扶手 以免摔倒或碰伤 降低重心 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29 在影剧院 体育馆等处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 舞台脚或大立柱旁 下 用手或其他东西保护头部 注意避开吊灯 电扇等悬挂物 等地震过去后 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有组织地撤离 等地震过去后 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 书店 展览 地铁等处 要保持镇静 选择结实的柜台 商品 如低矮家具等 或柱子边 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 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 避开玻璃门窗 玻璃橱窗或广告牌 吊灯等高耸悬挂物 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 易碎品的货架 30 四 震后自救与救助 31 地震脱险后 应当怎么做 1 首先是迅速救人 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 采用科学的方法 积极参加互九活动 2 尽快离开室外各种危险环境 遇到特殊危险时要注意保护自己 不要回房取东西 谨防余震的发生 3 尽快与家人或单位 学校取得联系 到指定的疏散地点去 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