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3.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测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2011江苏盐城中学二模)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答案】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抓住关键词 “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军事力量予以清除”“商人和学者多余”等可知是法家学派。2.(2011桂林中学模拟) 墨子曾批评说:“今王公大臣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为改变这一状况,墨子主张() a.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b.“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c.“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d.“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以兴“天下之利”。【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内容可知墨子反对没有才能的人“无故富贵”,b项叙述与题意相符合。3.(2011青岛二模)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d.说明了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民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词“人亦大”“ 人为贵”“ 夫民,神之主也天必从之”“ 关乎人文”,由此可知a项正确。4.(2011济南)“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答案】b【解析】论述儒家思想的著作是春秋,题干中信息“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特点是注重研究社会现实。5.(2011潍坊)西周学校的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这反映了西周()a.形成了尊师的社会风气b.保证了教育的优先发展c.确立了政治和教育合一的官学体系d.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反映了西周确立了政治和教育合一的官学体系。6.(2011扬州)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答案】d【解析】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吸收了阴阳家的学说,排除a项;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精华的是宋明理学,排除b项;提出了“为政以德”观点的是孔子,排除c项。7.(2011安徽联考)2010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a.有教无类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存天理,灭人欲d.经世致用【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材料中解决外来工子女与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正反映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本题选a项。其他b、c、d三项与教育公平主张无关。8.(2011铁岭联考)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在战国时期提出民本思想的思想家是孟子,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9.(2011厦门质检)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这种现象开始于()a.秦朝b.汉代c.宋代d.清朝【答案】b【解析】“奉天承运”、“替天行道”体现了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10.(2011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a.天赋人权b.皇权至上c.君权神授d.天人合一【答案】c【解析】 根据材料,汉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明显是臣下装神弄鬼,造假讨好皇帝。山鸣谷应,天子万年,形象化地演绎了专制君主无限膨胀的自我尊崇心态。实质是宣扬君权神授。11.(2011威海)“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这是清代弟子规中的句子,反映了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全面发展b.注重儒家伦理教育c.提倡进行家庭教育d.渗透天人感应思想【答案】b【解析】材料中强调要孝敬父母,这体现了当时的教育注重灌输儒家伦理思想。12.(2011威海)学完“百家争鸣”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科任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乙: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a.甲b.乙c.丙d.丁【答案】b【解析】墨家提倡节用,这与英语老师着装时髦不符,故选b项。13.(2011烟台)小明在读一本书时,看到有这样一句话“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说这句话的人是()a.程颢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良知”,这体现了心学家王阳明的观点。14.(2011威海)温家宝总理最近收到友人转赠的新版黄宗羲全集,他亲笔回信对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做了客观中肯的评价。你觉得温总理不能从这套书里读到的内容是()a.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b.气者,理之依也c.工商皆民生之本d.天下为主,君为客【答案】b【解析】“气者,理之依也”是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的观点。15.(2011威海)清史稿列女传记载: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程朱理学d.明清君主批判思想【答案】c【解析】古代妇女守节的观念与程朱理学思想息息相关。 16.(2011淄博)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是一致的()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答案】d【解析】贾宝玉的话体现了男女平等思想,这与李贽的观点一致。17.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9月23日在出席第64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了题为“同舟共济 共创未来”的讲话,提出了要 “用更宽广的胸襟相互包容,实现和谐共处”。胡锦涛的这一主张体现了下列哪一位思想家的思想()a.孔子b.庄子c.墨子d.韩非子【答案】a【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和谐”。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因此答案为a。18.“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曲阜市世界遗产监测办公室副主任刘海霞说,“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因为孔子思想实在是博大精深。”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有教无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的理解能力。a项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b项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d项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均属于孔子思想中的精华。而c项体现了孔子思想的保守性。故选c。19.2009年海峡两岸师生联合祭孔大典(下图),是建国60年来两岸最大规模的祭孔集会。下列能体现出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招收学生不分贫富贵贱,这体现了孔子“教育公平”的思想,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体现的是孔子教与学方法的思想。20.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道家主张无为顺应自然;法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因而是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因而是“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儒家主张“仁”,且重视现世事功。故本题选d项。21.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据上述材料可知,董仲舒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答案】d22.“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反映了董仲舒哪一思想主张()a.“春秋大一统”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无为而治”【答案】b【解析】董仲舒在这句话中把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和自然现象联系了起来,是一种“天人感应”的思想。23.下列观点分别出自荀子、董仲舒、朱熹、黄宗羲。四个选项中言论(序号)与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a.黄宗羲荀子董仲舒朱熹b.董仲舒荀子黄宗羲朱熹c.朱熹董仲舒荀子黄宗羲d.董仲舒黄宗羲荀子朱熹【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儒学代表人物思想言论的识记能力。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现了荀子的思想;体现了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体现的是朱熹的理学思想。24.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a.两者的阶级立场不同b.政治主张上的分歧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d.社会性质的差异【答案】c【解析】商鞅是战国人,生活在封建制度开始确立的历史时期。当时新兴的封建制度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农业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主体,手工业和商业则是补充;而黄宗羲处于明末清初,此时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尽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品经济已比较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同,造成了两人经济主张的不同。25.17世纪中国出现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a.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c.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d.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明末清初的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和继承,是对儒学的反思,其实质是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8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4分,共计50分)26.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就此事,某校甲、乙两个学生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以下是讨论中利用的两则材料。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2011年1月14日 新华网博客材料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当此之际,儒学再次引人关注:“养心莫善于寡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新,仿佛就是针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出的。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2011年1月31日人民政协报请回答:(1)作为甲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一指出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你如何利用材料二从思想文化方面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2分)(2)作为乙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方面概括赞成为孔子塑像的理由。(4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2分)【答案】(1)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代表中华文明,拔高了孔子的地位。进一步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造性。(2)历史影响: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维护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和社会的稳定。现实意义:儒家学说对现实社会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3)应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27.(2011嘉兴一测)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近代以来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典儒学强调集体高于个人,权威高于自由,责任大于权利。维护秩序和尊重统治者是其核心价值观事实上,儒家社会和受儒家影响的社会并不欢迎民主。萨缪尔亨廷顿材料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声气相通、人民与管理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才是英吉利真正的力量所在我的观察是,英吉利的日常政治生活事实上实现了我国传统的三代政治理念。王韬材料三中国古昔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孙中山材料四如果问儒家文化里面主要有什么东西,在今天和未来的世界文明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我刚才就简单地提出了四点:第一,儒家文化中的平等思想;第二,儒家文化中的世界性和共通性;第三,儒家文化中对差异的尊重;第四,儒家文化中的“学”的重要地位。-罗多弼儒家文化与世界文明(1)材料一是如何理解中国传统儒学的?(3分)(2)材料二、三共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4分)(3)材料四中作者强调的儒家文化对现实作用的依据是什么?(4分)(4)综合上述材料,请命制一个合适的研究性学习的题目。(2分)【答案】(1)传统儒学重集体、秩序而轻视个人权利和价值,排斥民主政治。(言之成理即可)(2)核心思想:中国古代文化中有浓厚的民主、民权色彩。目的:为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寻找历史的依据。(3)儒家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大一统”理念;主张中庸和“和而不同”;强调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4)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实需要的结合等。(答出其中一点且言之成理即可)28.(2011潍坊)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材料二“今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材料四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中国古代思想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分)并指出他们的主要内容。(2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对儒学有何发展。 (4分)(3)材料三反映了唐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趋势? (2分)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4)材料四中朱熹提出该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分)【答案】(1)核心:“仁”和“礼”。内容: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2)发展: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主张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3)趋势:随着儒、佛、道教的相互影响和发展,唐宋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历史潮流。影响:儒学吸收佛、道中的内容,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理学。(4)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29.儒家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精髓。孔子、孟子、朱熹在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山东,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传统儒家文化发迹于齐鲁,并为齐鲁厚土灌进不绝的灵性和神秀之气,“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山东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