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幽默的生成.doc_第1页
语幽默的生成.doc_第2页
语幽默的生成.doc_第3页
语幽默的生成.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幽默的生成在关联理论基础上的变量赋值分析作者:许亚明 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市) 摘要 摘要 本文首先从四元认知理论的角度对于言语幽默进行定义,并且通过关联理论对幽默的产生过程进行分析。由此得出,幽默的产生是听话人根据对言语的认知,产生心理预设,与原有的信息结构(通过最佳关联)之间出现落差的结果。进而,对影响幽默产生的变量加以赋值研究,来说明影响幽默的变量值与幽默产生的关系。 关键词 言语幽默 关联理论 认知语境 心理预设 正文 字体大小:大 中 小一、导论对幽默产生的研究成果 幽默作为一种有趣并且充满言语魅力的语言现象,其产生过程一直为国内的许多语用学研究者所关注。一些研究对幽默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划分,如:情景幽默和言语幽默,并将言语幽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指出幽默存在于不和谐的因素之中(王勇 2001)。还有研究表明:幽默的产生是说话人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和礼貌策略的结果(张爱荣 2005)。还有人指出幽默的产生可以由关联理论进行分析,最佳关联与最“大”关联的反差的结果(涂靖 2003)。 本文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解决以下问题: 1从认知角度确定言语幽默产生标准进行判定。 2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之上,从听话人的认知领域找出两次不同最佳关联所产生的原因,分析幽默的产生过程。 3对影响幽默的变量进行赋值,从而保证幽默的产生。 二、幽默产生的判定标准 17 世纪英国著名喜剧家康格里夫曾说过:“对于幽默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幽默的定义,我们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然而我们不妨将其分类:以明确本文的研究方向: 1.按照伯格森对于喜剧的分类,与幽默的实现主体相结合我们可将其划分为: (1)情景幽默(situational humor): 实现主体为人的动作、表情、幽默的情景等物理背景。 (2)会话幽默或言语幽默(language humor): 实现主体为会话中言语或文本。 本文中的研究对象是后者会话幽默。 2. 在会话过程中幽默又体现为:幽默言语 和幽默效果。 幽默言语是指由说话人讲出的言语或会话,是幽默的实现载体。而幽默效果是听话人对于言语的反应,是被听话人所认知的、达到言语表达目的听话人反应,所以说,听话人是幽默的实现平台。我们不是在谈幽默的设计,而是在看幽默的效果是怎样产生的。笔者认为:幽默存在与否,其判定的标准是幽默效果的产生,既听话人能否对幽默言语进行认知,从而达到一定的言语效果。如果一个人说了一句话,却没能达到幽默的效果,没有让听者得到愉悦的感觉,那么这个幽默是不存在的。 认知语言学对于会话的研究主要存在有三元认知论与四元认知论。然而,我们对幽默这一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语言交流现象的理解,只能从四元认知论的角度进行,即将听话人的认知考虑在内。那么只有听话人对言语的幽默产生认知,我们所谈的幽默才存在。 正如Palmer (1994 :163) 说, 任何事物本身并不幽默, 幽默只存在于接受者的认知过程中,如下图所示: (图1) 例1:A: Can I have a ticket? B: Are you over 18 years old? A: No. B: No.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符号在独立自足的静态条件下,话语幽默色彩极少,句子意义多无谐趣。“No.”这样的语言符号,本身没有幽默的含义,然而将其放置于语境之中,幽默就产生了。而幽默产生的唯一检验标准就是听话人的认知。听话人必须具备相关背景知识,并且这种背景知识可以在必要时被激活, 同时他还必须意识到幽默发出者的意图并有心理准备去获得愉悦。幽默言语只是提供了实现幽默的可能性,幽默接受者要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事实, 必须结合语境, 发现不和谐因素, 方可获得愉悦。 换句话说,也许说话者无意中讲到的话语,经过了听话人的认知达到了幽默的效果,那么这种幽默也是存在的,只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二、在关联理论基础上分析幽默的产生过程 1关联理论的理论背景 Sperber & Wilson 于1986年,提出关联理论( 以下略为RT),为幽默的产生过程提供了很好的解释。下文是对RT的简单介绍: 1) RT 师承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 主张建立交际的推理模式。交际中语言表达和言者意图之间的分离不是靠符号规则,而是靠听者认知过程的弥合。交际得以实现,由于交际者明示自己的意图,而接受者有能力推导出交际意图。 2) RT的语境观突破了传统的语境概念,既包括合作原则中提出的物理语境和现场语境,又包括了听话者大脑中存在的心理建构体认知语境。认知语境中包含着各种信息,认知语境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在现场语境中不断选择的结果。认知环境、社会文化因素等社会要素作用于人的心理, 认知语境则是由文化要素的社会心理体现出来的。 认知语言学家进一步指出认为语境信息存储在人的认知之中,人们对事物有一种固定的假设(stereotypical assumption) (Blackmore 1992:17)。这种固定的假设成为幽默产生的心理现实,为之后的幽默产生打下的坚实的基础。 3)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只对一些有足够关联性的现象加以处理。信息是否值得处理应由话语的语境效果来进行判断。据有一定的语境效果就是语言有一定的信息量: (1)与语境紧密结合。 (2)对听话人的已知信息加强或削弱。 4)在Sperber & Wilson 的RT中,关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取决于两个因素间的平衡: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 & 处理努力 ( processing effort ) 。 (1)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 (2)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 话语的相关度是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听话者在处理话语所传递的新信息时能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那么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 5)根据“省力原则”,人们在对于话语理解中倾向于最佳关联,也就是说:言语交际中,听话人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语境效果。话语所得到的结论通常是那些最易唤起的是那些付出努力小,常规性的习惯性的假设,以此获得最大认知效果。 2、幽默产生过程的关联理论的分析 我们在对幽默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幽默的产生的过程遵循RT。幽默的产生是听话人通过最佳关联对幽默言语形成理解,进而产生心理预设。但这种心理预设却与先前话语(语境)产生的最佳关联出现落差造成的。 1) 幽默的言语有其语境环境的存在。这一语境环境可以是现场语境或物理语境,还可以是说话人的言语前文(说话人通过语言交代背景或创造会话语境,这一部分语言作用于听话人的心理语境。) 2)听话人的心理语境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使其有能力在一定努力加工的情况下对说话人的言语或现场语境进行认知。 例1:A. What did your father say when he fell off the latter? B. Can I miss the nasty words? A. Sure. B. Nothing. 在这一段会话中,造成幽默产生的是最后一句话“nothing”,其话语本身没有任何幽默的含义。在会话中,是前面几句会话为最后一句话幽默效果的产生创造了会话语境( conversational context )。而听话人要理解这段幽默,至少应该听得懂英文,对前文产生认知,还要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这些就是听话人的认知语境。 3) 根据RT,在听话人的认知遵循最佳关联原则,去理解说话人的言语意义。这种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会产生一种心理预设。那么,对于语境(现场或会话中)所产生的心理认知则为后面幽默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将以上三个步骤叫做幽默前阶段。 根据RT,我们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幽默的产生过程是这样的: 幽默产生过程示意图(图2) 4)说话人说出幽默言语(明示信息),明确表示是与其认知语境相关联的, 值得注意并加以处理,同样作用于听话人的心理语境。 5) 认知主体听话人,第二次在按照习惯,根据最佳关联唤起认知,通过推理选择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解释。然而,这一次却与第一次的心理预设产生冲突,得到的是与先前所作的预设大相径庭的解释。听话人在认知上出现不知所措的茫然, 产生陌生感甚至荒诞感,从而导致幽默的产生。 例2:A. Can you tell me how can I go to the police station? B. Thats easy. You go in to the supermarket next door and take anything you like then leave without pay. You will be there in ten minutes. 在B的回答中实际上包含了两个部分,“Thats easy.” 这一句看似非常简单的过渡语,在幽默的产生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语用作用。听话人对这句话产生的最佳关联是:去公安局的路好走。而产生相应的心理预设:B是在为A指出去公安局的路。而B后文中的回答“You go in to the supermarket next door and take anything you like then leave without pay. You will be there in ten minutes.”使听话人再一次通过最佳关联得出:十分钟就会被带到哪。通过推理得到认知:B告诉A是如何被“抓”到公安局的方法。这就造成了听话人两次心理认知的落差,于是幽默产生了。 三、幽默过程的案例分析 这一则笑话,是科学家们在对十万英国人进行调查后发现的英国人心目中最可笑的笑话: 福尔摩斯和华生一起外出野营。夜晚,他们在满天繁星下搭起了帐篷。 半夜时分,福尔摩斯叫醒了他的同伴华生医生,并对他说:“华生,看看天上的繁星,告诉我你想到了什么?” 华生仔细地想了想,说:“我看见了无数的星星,即使其中一小部分拥有行星,那么类似地球的行星也非常有可能存在,而这样的话,那些行星上面也很有可能存在着生命了。你看我说的怎么样?” 福尔摩斯答道:“你这个白痴,我们的帐篷被人偷了!” 信息1:福尔摩斯和华生一起外出野营。夜晚,他们在满天繁星下搭起了帐篷。为理解这句话,听话人需要有一定得知识心理语境(懂汉语,知道福尔摩斯是谁),同时这句话为我们交待了这段会话的现场语境旷野里,有帐篷。要理解这段幽默,听话人所据有的关于会话信息的背景知识,也就是存在于内心的认知语境(cognitive context),则显得十分重要。只有说话人与听话人有共同语境,包括现场语境与认知语境,幽默才能够被察觉。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听话人对这一幽默产生的感觉却不同。由于认知语境的不同,这则幽默给中国人读起来,就没有西方人那么强烈(中国人受福尔摩斯的影响没有西方人强烈)。如果听话人不知道福尔摩斯和华生是谁,那么推理根本就不存在,幽默也就无从谈起了。 信息2:当福尔摩斯问道“华生,看看天上的繁星,告诉我你想到了什么?” 这个问题作用于听话人的心理语境,按照固有的思维模式,听话人会产生最佳关联福尔摩斯在提问。进一步听话人产生心理预设每当福尔摩斯问这样的问题时,总是伴随有一连串精确、美妙的推理。而华生结合现场语境进行无限的推理“我看见了无数的星星”,是笑话将读者的心理预设外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幽默前过程,也是幽默的准备阶段。 信息3:笑话的结尾“福尔摩斯答道:你这个白痴,我们的帐篷被人偷了!”听话人通过最佳关联,从而进一步产生心理认知:福尔摩斯和华生之所以能够看到满天繁星,是因为他们的帐篷让人偷了。 进一步将,每一次听话人由最佳关联所生成的意义都作用于他们心理,产生不同的认知。人们在认知运算时将至少两个心理空间的输入内容加以整合以衍生出新创结构(Fauconnier & Turner 1994)。这一心理认知与刚才讲到的关于福尔摩斯的心理预设相整合产生空间复合我们对福尔摩斯的推断是不正确的。于是产生心理落差,这就是幽默。 所以,听话人的心理语境对于幽默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听话人的认知语境之外,人的观察力、反应速度会影响到一个人把握幽默的效果与速度。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刻意地去设计幽默而无法产生预想的效果,而有些很可笑的笑话要给人们一定的反应时间,过后去没事偷着乐的效果。 从语用和心理认知角度讲,幽默产生于两个层次: 从言语意义的产生(关联理论)过程看,幽默产生于对于前文会话背景的最佳关联与幽默言语最佳关联的冲突与落差。 从认知的角度(空间复合理论)看,幽默来自听话人心里预设与言语认知的强烈反差。如下图所示: (图3) 两次认知的过程,都会与听话人的心理语境发生联系,遵循RT中的最佳关联原则得出意义,而在两次认知之间产生的心理落差会导致幽默的产生。 四、对幽默效果的变量赋值研究 1值得注意的是,关联理论只能够解释幽默的产生过程,而无法控制心理落差的演变方向。同样,这样一个落差,能够带来的心理反应不仅仅是幽默,同时还会有其它的言语情感产生,如恐惧、沮丧、厌烦等。那么,我们就需要对影响幽默的变量值加以分析,来控制其发展的方向,保证幽默效果的产生。本文在这里模仿礼貌原则(Leech 1983)的模式,对影响幽默效果的变量加以控制,来保证言语产生的效果是幽默,而不是失落与恐慌。 2影响幽默生成的变量 由于在前文中我们对幽默的定义是:“幽默是说话人言语对于听话人所产生的令人愉悦的效果。”那么,对于幽默产生可控制性的变量有三个:说话人言语、听话人心理语境和言语与听话人之间的关联。 (1)按照言语与听话人之间的关联,我们通过进一步考虑与听话者的相关度与心理认知的落差值,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四个变量: 相关度+与听话人有关 相关度-与听话人无关 落差 前后两次最佳关联所产生的心理认知落差强 落差 前后两次最佳关联所产生的心理认知落差弱 (2)我们可以将导致幽默产生的言语进一步分为言语内容和言语表达方式: 内容+ 言语内容对听话人有益 内容- 言语内容对听话人有害 表达+ 言语用礼貌的方式表达 表达- 言语用不礼貌的方式表达 (3)我们可以将听话人心理语境进一步划分为知识背景和心理承受能力: 知识+听话人具有认知幽默言语的背景知识 知识-听话人不具有认知幽默言语的背景知识 承受力 听话人心理化解心理落差的能力强 承受力 听话人心理化解心理落差的能力弱 从客观上讲,这两项变量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幽默的产生。但是为了使我们的分析变得简单与清晰,可以将这两项标准作为讨论幽默生成的前提。即:听话人具有充分理解幽默言语的知识背景,同时听话人对幽默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以前听过的笑话),并且听话人不是那种对任何事物与反差都淡然视之的人。 3在此前提的基础之上,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种反差所产生的幽默是与其它四个变量紧密相关的,其幽默的产生效果可由下图表示: 幽默生成值示意表 相关+ 礼貌+/- 内容+ 反差 幽默 相关+ 礼貌+/- 内容- 反差 幽默 相关- 礼貌+ 内容+/- 反差 幽默 相关- 礼貌- 内容+/- 反差 幽默 (图4) (1) 根据上图的分析,当会话的内容与听话人相关时,会话内容是否对听话人有益直接决定了幽默言语产生的效果是幽默还是讽刺(伴随有听话人的失落与厌烦)。 根据礼貌原则的要求,表达方式的礼貌度同时受到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关系的影响(Leech 1983)。所以在言语与听话人相关的情况下,内容对听话人是否有益决定了幽默究竟能否产生。表达方式的礼貌与否,受到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社会关系、话语背景场合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只对幽默的产生有影响作用而没有决定作用。 例3:A German poet Goethe walked in the park. He met a critic on a narrow path, which allowed only one person to pass. The two men approached each other. “I never give way to fools”, the critic said haughtily. “On the contrary, I do.”saying that with a smile, Goethe stood aside to let him go.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这段笑话让我们看到了Goethe 的机智,幽默言语(相关-,礼貌+)给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