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短新闻两篇及综述.ppt_第1页
10短新闻两篇及综述.ppt_第2页
10短新闻两篇及综述.ppt_第3页
10短新闻两篇及综述.ppt_第4页
10短新闻两篇及综述.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从报纸 广播 电视 网络中接触大量的新闻报道 那么 如何从众多繁杂的新闻报道中及时而准确地筛选信息 成为当今社会人的一项重要能力 而要提高这种能力 就必须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新闻的知识 导入新课 新闻 是指报纸 电台 电视台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 传播信息 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它是各种新闻体裁的报道形式的总称 种类很多 如使用频率最高的消息 通讯 特写和报告等 新闻 新 新鲜的 闻 听到的 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 一走进新闻 新闻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 经过 结果 新闻的结构 标题 导语 重要 核心 主体 背景 结语 倒金字塔结构 新闻特点 及时性 真实性 简明性立场 观点鲜明内容 真实具体反应 迅速及时语言 简洁准确 现场短新闻是受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形式 也是一种有强烈的自身特色的常用体裁 它以新 短 快 活见长 现场感强 时代感和立体感强烈 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现场短新闻的基本要素有 现场 短 新闻 其具体要求是 现场感强 短而精 新闻价值高 现场感强 是指对于现场要有准确生动的描述 捕捉现场动态 抓取现场细节 使受众有如临其境的感觉 这不仅可以提供消息的准确性 可信性 也可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短而精 就是要求消息的写作要简明扼要 不拖泥带水 用笔直接了当 通过短而精的文字 将新闻的精华浓缩在消息里 使其精确 生动而有力度 同时有利于读者阅读 新闻价值高 是指所写的新闻要具有时新性 接近性 显著性 重要性 趣味性等特征 对于现场短新闻这一体裁来说 时新性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其最大优势之所在 消息 也叫新闻 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 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 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 有价值的 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是最广泛 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消息的三要素 快速 真实 为社会所关注 消息的特点 真 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短 消息要求短 快 时效性 活 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 引人入胜 强 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消息的结构 即新闻结构 标题 主体 导语 背景 结语 单行题 多行题 引题 眉题 肩题 交代背景 主标题 概括主要新闻或消息 副标题 补充说明主标题 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承接导语 扣住中心 对导语所概括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 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说明原因 条件 环境等 或小结 或指出事情发展方向等 背景例如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 别了 不列颠尼亚 是最别致的一篇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 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 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 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 不列颠尼亚 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 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二 关于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散文的一类 是文艺通讯 速写 特写 采访报告等的总称 是文学创作中的 轻骑兵 可以写人 可以写事 也可以写问题 报告文学的特点 1 及时性2 纪实性3 文学性 例如 报告文学可以写人 可以写事 也可以写问题 包身工 属于第三种 写问题 以 包身工 为题 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 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通过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揭露 包身工 制度的罪恶 别了 不列颠尼亚 在7月1日午夜 由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和英国王储查尔斯参加的主权交接仪式上 随着中国国旗的升起和英国国旗的降下 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 自从1997年7月1日以来 随着交接仪式完成 解放军驻港部队正式进驻回归祖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 1997年7月1日 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 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 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 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 长民族志气 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写作背景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 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 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 其阵容之大 人数之多 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香港回归庆祝晚会 数位新华社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 真实 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 写下了 别了 不列颠尼亚 这篇寓意深刻 耐人寻味的佳作 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 整体感知 全文是怎样分层的 在此说说每层的意义 第1段 以一个长句作为一个段落构成本新闻的导语 第2 4段 港督告别仪式 第一次降旗 第5 7段 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 第二次降旗 第8 9段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降旗与升旗 第10 11段 不列颠尼亚 号离开香港 1 举例说明本文的取材特色 特色 定格历史的瞬间 例如 全文11个自然段 除了有两个阐明与深化主题必不可少的背景段与一个转换角度的过渡段外 其余8个自然段 都是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 以眼睛为摄影机 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 一幅幅画面 这正是我们采写现场短新闻不可或缺的要素 课文讲解 2 文中写了三次降旗 各有什么意义 第一次写降旗是港督旗帜在 日落余音 的号角声中降下来 这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次降旗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 平时这时候的降旗很平常 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 因为这面旗帜的降下 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是写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 这次降旗 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结束了 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 如何理解标题 别了 不列颠尼亚 标题有两层含义 从字面看 参加完交接仪式 不列颠尼亚 号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油轮离开香港 另一方面 以英国皇家油轮 不列颠尼亚 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而 不列颠尼亚 号的离去 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 实境是永别 虚境是回归和雪耻 标题寓虚境于实境 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疑难解析 2 从新闻的角度分析文章的有哪些创意 标题创意 1 旧题新用意味深长 2 句式倒装 重在突出 强调 3 寓虚境于实境 匠心独运 了无痕迹 告别 实境 虚境 回归 雪耻 构思创意 描述现实场景时 兼顾历史的回顾 增加作品的厚重感 借鉴价值 极强的实录性 一 清晰的可视性 二 生动的可听性 三 清新强烈的动态感 四 对比强烈的色彩感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四 场景五 一 清晰的可视性 捕捉镜头 环境音响 二 生动的可听性 环境描写烘托气氛 旗落 雨声 讲话声 乐曲声 三 清新强烈的动态感 背景与现场对比 米字旗插上港岛 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又从海上去 四 对比强烈的色彩感 画面色彩交错色彩明快 黑色 劳斯莱斯 广场上灯光渐暗绿树丛白色建筑南海的夜幕巨幅紫荆花图案五星红旗 1 4点30分 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 日落余音 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加点的词语准确生动地描写出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时黯然神伤的神情 以及他对大英帝国失去香港产生的失落感 侧面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品味语言 2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 不列颠尼亚 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 恰好构成这个 日落仪式 的背景 不列颠尼亚 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形成鲜明的对比 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 而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 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消失 是 逐渐减少以至没有 的意思 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 不列颠尼亚 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 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 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 3 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 不列颠尼亚 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在相关的报道中 本文是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 记载了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 不列颠尼亚 号离开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 作者运用电影特写镜头的表现手法再现这一历史时刻 语言平实却具有出色的表现力 写作特色 由于牵扯政治因素 因此 文章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 既客观地再现了这一历史盛况 又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行文中恰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 像历史事件的回顾 港督府的修建等等 历史跨度极大 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课堂小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 来到这里只有劳动 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 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 电网 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 集中营进得来 出不去 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犹太人在被送进杀人中心之前 正在最后一站的等待 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 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 解决 后还活着的犹太妇女射杀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 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 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罗森塔尔 全名为埃 姆 罗森塔尔 美国记者 本篇新闻获当年普立策新闻奖 美国普利策奖主席 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 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 写得最好的作品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逃天大罪的历史见证 1945年 月27日 苏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 当时里面只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 其中包括200多名儿童 1947年 月 波兰政府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 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人间惨剧 但这个严重事态已经过去 所以记者访问这里的目的自不在于报道事态 而在于激起人们对死难者的悼念 对暴行者的憎恨 以表达世界和平的主题 导语 集中营介绍 优美的环境 不应该如此美丽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表达和平主题 整体感知 具体分析文中的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 第1 5段 新闻的导语部分 第1段是写布热金卡的环境 有自然环境 阳光明媚温暖 白杨树婆娑起舞 也有社会环境 儿童在追逐游戏 第2段照应第1段 说明布热金卡应该是一个 永远没有阳光 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 因为 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第3段是写游人来到这里的不同目的 第4 5段是介绍集中营的情况及其一定的历史背景 总之 导语部分 一方面写出了奥斯维辛的现状 一方面又写出了作者的情感色彩 这里过去的人间地狱 现在已成为人们悼念死者的地方 新闻一开始 就把这种情感定格在了对死者的悼念 对法西斯的痛恨上 第二部分 第6 16段 新闻的主体部分 整体上按照参观的顺序去写 第6段写作者自己写这篇新闻的目的 是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也就是一种责任感 第7段 写参观者的感受 是从总体描述的 默默地 慢了下来 表现参观者的复杂心情 第8 9段 写到人们参观毒气室和焚尸炉 这里采用的是特写的方式 重点是写人们的感受 用雏菊花在怒放反衬在集中营人们所受的苦难 用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 浑身发抖 的表情动作表现参观者的苦痛与愤恨 第10段是写女牢房的小盒子 实际上写集中营中住处的拥挤 6英尺宽 3英尺高 的长条盒子 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在这一段中重点还是写参观者的感受 有特写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 张大了嘴巴 他想叫 但是叫不出来 有一般性叙述 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 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这句话意味深长 不是没有值得看的 而是不忍看 第11段很短 只点出了这是 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 但在最末又加了一句 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样残酷的毫无人性的手段 任谁也不愿看到 第12 13段写长廊里的囚徒照片 先总后分 第14 15段 参观到了执行绞刑的地下室 一句 在奥斯维辛 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说明这里纯粹是一个人间地狱 愤恨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最后一段 描写周围的环境 与开头照应 再一次表达出 虽然它已经告别了灾难的过去 重新展现美丽的景貌 它在人们的记忆中却永远和最可怕的灾难联系在一起 每一个到这里参观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一点 1 为什么要多次说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因为每一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看到的都是同样的东西 得到同样的感受 震惊 令人窒息 使人感到愤怒 课文讲解 2 既如此 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 写这篇报道是出于一种使命感 也是对死难者的悼念和对纳粹的愤恨 开始时 默默地迈着步子 想象成了现实 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 特别恐怖 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 死囚牢房时 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 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 惊惧万分 张大了嘴巴 他想叫 但是叫不出来 3 阅读课文 说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 看见试验室时 庆幸 没有打开门进去 否则会 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 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 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 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 然后对解说员说 够了 囚犯睡觉的地方 女囚 狭窄的空间住满了人 4 本新闻有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呢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从题目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及文中 今天 在奥斯维辛 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在奥斯维辛 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等可以看出 5 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罗森塔尔突破了 客观报道 零度写作 的框框 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 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 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 雏菊花在怒放 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 但是 在一排照片的中间 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 发人深思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 长得丰满 可爱 皮肤细白 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 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不同 它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 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 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 只是纯客观记叙 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 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 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 写作特色 出现 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 还有一种 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 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 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 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 而本文有所不同 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 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本文的题目非常醒目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没有新闻还写什么 这不能不让读者产生疑问 怀着好奇心读下去 本文不是属于写事态类的新闻 而是属于写情感类的新闻 本文主要想通过写奥斯维辛 表现人们对法西斯罪行的仇恨 对死难者的悼念 表达希望世界和平的主题 课堂小结 高考链接 1 2009 重庆卷 下列各项中 没有语病的是 现代医学一再证明 当一个人精力衰退 对事物缺乏好奇心与兴趣时 循环系统功能也会跟着退化 B 来自海内外40多个国家 地区和国内31个省 直辖市 自治区的1800多位闽籍工商界精英汇聚福州C 昨日 市文物局组织了39名专家赶到重建的龚滩古镇 对已经完工的工程通过了验收 D 漫步小径 风送来一阵扑鼻的香味 环顾四周 我看见一枝露出高墙的腊梅正在那里释放幽香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B 海内外 与 国家 地区和国内 有重复且语意不清 删 40多个国家 地区和国内31个省 直辖市 C 通过 一词使用不当 改为 进行 D属动宾搭配不当 看见 与 幽香 不能搭配 后一句改为 环顾四周 我看见一枝露出高墙的腊梅 原来幽香是从那里释放出来的 答案 A 2 2006 辽宁卷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任何阻碍都不能割断两岸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B 古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已淹没在历史的沉沙中 C 真本书是启蒙老师惠赠的 我多年来一直珍藏着它 D 经反复研究 校方决定启用本校精通业务的退休教师 答案 C 解析 A项应用 隔离 重在隔开 和 往来 搭配恰当 B项淹没 大水 漫过 盖过 湮没 一般随时间的流逝 埋没 如 人类有多少文化成果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根据语境应当用湮没 D项启用 开始使用 多用于人物 起用 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人员 提拔使用 根据语境应用起用 C项 惠赠 表敬辞 称人家送给自己的东西 3 2009 江苏卷 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 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 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 表达对生命或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运用排比手法 不超过30个字 答案 示例 逝去的是同胞的生命 传颂的是民族的精神 留下的是人类的警醒 自然是生命的家园 自然是无情的力量 自然是人类反思的源泉 生命脆弱短暂 生命坚韧沉毅 生命绵延永续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做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 如 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排比手法 不超过30个字 考点采自鲜活的现实生活 考生感同身受 内容上应当符合要求 不作无病呻吟 1 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淹映陈迹飘扬B 仪势离任港督C 古典易帜世人瞩目 C 课堂练习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 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劲j ng劲拔遒劲疾风劲草刚劲挺拔B 泊b 停泊漂泊淡泊名利水泊梁山C 应y ng应届应聘应声而落应有尽有D 鲜xi n鲜见鲜有寡廉鲜耻屡见不鲜 A 3 根据语言环境解释词语A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 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陈迹 B 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告终 过去的事情 历史的遗迹 结束 完结 4 下面否定句的感情色彩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今天 在奥斯维辛 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B 开头 他们表情茫然 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C 在奥斯维辛 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 D 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 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B 5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 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 不列颠尼亚 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B 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 是任何心志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 C 英国国旗就要降下 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 D 这里阳光明媚 绿树成阴 D 6 下列各句中的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婷 杨兴合作的新闻 别了 不列颠尼亚 是报道香港回归的力作 B 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 英国国旗就要降下 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C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 是囚徒们的照片 他们都死了 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 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D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 在访问这里之后 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 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A 7 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两分钟前 威尔士亲王 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 解放军开始香港防务 A 接管B 接手C 接替D 接任 A 简介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 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 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 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 5月颁奖 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 代表美国新闻界的最高成就 拓展阅读 该奖以约瑟夫 普利策的名字命名 他是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经营者 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的 电讯报 和 纽约世界报 并创立了编辑写作制 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 整理 综合成稿件见报 这种写作规则 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 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 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 文字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