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周易》古史研究.doc_第1页
20世纪的《周易》古史研究.doc_第2页
20世纪的《周易》古史研究.doc_第3页
20世纪的《周易》古史研究.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世纪的周易古史研究陈桐生(汕头大学 中文系,广东,汕头) 摘要:20世纪以前的周易研究大体上分为占筮、义理、象数、考据四大派别,本世纪一些学者先后从古史角度研究周易,形成了周易古史学派。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本世纪周易古史研究从发掘周易中的历史故事到视周易为史书、从片段感想发展到完整体系的历程,讨论了不同阶段周易古史研究的特点和价值。 主词:周易;古史观;20世纪 20世纪以前的周易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占筮、义理、象数、考据四大派别。20世纪周易研究中最为令人瞩目的现象是一些学者先后从古史角度研究周易,由此而在传统易学领域之外开辟了一条研究新路,形成了易学第五大派别:古史学派。 本世纪周易古史研究得益于易传的启示,这种启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易传将周易的著述背景确定在殷周之际。系辞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这里所说的“中古”是指商周之际,“当文王与纣之事”指的是殷纣王拘文王于羑里之事。系辞认为周易中充满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卦爻辞中多有危惧之辞,这应该与周文王被幽囚的困窘经历有关。系辞运用“其”、“耶”这些犹疑猜测之辞,还不敢说周易的作者就是周文王。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把这一层意思给挑明了:“西伯盖即位五十四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太史公自序也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既然周易作者是周文王,那么它的著述时代就是在殷周之际,这启示后人从周易中寻找殷周之际历史的踪迹。二是序卦从前后因果角度解释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其中包含着作为历史最重要因素之一的时间观念。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里所说的天地、万物、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的产生在时间上前后相继,在内在关系上因果相承,在发展趋势上则呈进化倾向。序卦讲各卦之间因果顺序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相因关系,例如有了代表天地的乾、坤两卦才有万物,有万物才有代表物之始生的屯卦。另一种是相反关系,例如泰卦象征亨通,但事物亨通到极点就要向对立面转化,所以泰卦之后是象征闭塞不通的否卦。易传虽然指出了周易的著述背景以及各卦之间的因果联系,但这并不是说从从易传就已经开始了古史研究,因为易传阐释的重点不在史而在义理,它所强调的是圣人演易的博大精深,这与战国秦汉之际儒家神化五经的学术大趋势是彼此一致的。易传中的这些文字启示后人以史证易或在周易中寻找历史故事。例如宋代杨万里诚斋易传、清代包世臣周易人事疏证、查彬湘芗漫录、易顺豫易释等都是走的以史证易的路子。清代学者章学诚甚至大胆地提出“六经皆史”的著名观点。 本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认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对西汉以前的古史进行考辨,周易这部古籍也在他们辨伪的视野之内。他们考辨的重点是要推倒汉以后形成的伏羲画卦、神农重卦、周文王作卦爻辞、孔子作易十翼的易学系统,认为必须把古书的本身问题弄明白,然后才能把它作为信史材料,这是研究古史的初学工作。顾颉刚指出周易中存在一些历史故事,诸如大壮旅卦中的王亥丧牛羊于易是指殷先祖王亥在有易被杀之事,既济未济卦中的“高宗伐鬼方”是记述殷高宗讨伐西北少数民族,泰归妹卦中的“帝乙归妹”是帝乙嫁妹给周文王,明夷卦中的“箕子之明夷”是指箕子佯狂、为奴之事,“箕子之明夷”译成白话,就是箕子的晦气,晋卦中的“康侯用锡马蕃蔗”是指卫康叔善于畜牧等等。顾颉刚根据这些历史故事而推定易经不是周文王所作而是周初作品,作者为掌管卜筮的巫史之流。顾颉刚感到遗憾的是易经中没有尧舜禅让、汤武革命、封禅、观象制器的故事。1余永梁从风俗制度和史事两个方面研究周易,他认为屯、睽卦反映了商周时期的掠婚风俗,逐、损卦记述了古代臣妾奴隶制度,损、益卦中“或益之十朋之龟”反映东周以前的货币制度。此外在卦爻辞中还可以找到周代郊祀礼、丧礼、聘礼、朝礼、宾礼以及宗法制的礼俗。关于周易中的史事,余永梁指出泰、归妹卦中的“帝乙归妹”是指商王嫁女给周文王,随、升卦中的“亨于西山”是指周文王在岐山宴亨,震卦“震惊百里”记文王开国情形,既济卦中的“西邻”是指西周,“东邻”则指殷朝,以上均为卜官记文王之事。其它如师卦中的“大君”疑指周公,蛊卦中的“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疑指伯夷叔齐之事,屯卦“利建侯”系指周初封建诸侯。卦爻辞所记史事皆在周初,最晚是晋卦中的康侯,因此卦爻辞应该作于西周成王之时。2这些研究还不能说是典型的周易古史研究,但它们发掘了周易中的一些历史故事,给系辞关于周易“当文王与纣之事”提供了,佐证,使周易和商周历史的关系更加贴近了。 将周易视为一部古史,始于本世纪20年代的沈竹礽和章太炎。沈竹礽周易余说根据系辞而对履、家人、睽三卦作了解释。他认为履卦中的“虎”是指殷纣王,“人”是周文王自称。初九“素履往无咎”似指微子;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似指大隐士伯夷;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似指文王之事,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要推翻殷纣王是很容易的事,但周文王却有意装成眇之能视、跛之能履的体残者姿态,被殷纣王拘囚在羡里,就像即将被老虎吃掉一样,这是周文王忠心臣服于殷、希望殷纣王改过向善的盛德的体现,至于诉诸武力赶走殷纣王,是周文王不愿干的事;九四“履虎尾,朔朔,终吉”似指箕子;九五“央履,贞厉”似指比干谏殷纣王而被杀;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似指周文王从羡里脱险而归岐山。沈竹扔认为家人一卦似指周室,周文王被囚于羡里,文王臣属齐心协力积极营救,因此能够脱文王于困厄之中。与家人相对应的是睽卦,该卦似指殷纣王之事,殷纣王一味取悦妲己,惟妇言是听。初九爻似指殷纣王性格乖戾,所以称为“恶人”;九二爻似指妲己入宫之初;六三爻似指殷纣王缺乏人君应有的风度;九四爻孤立无援,似指殷纣王,其中的“元夫”似指周文王;六五爻似指殷纣王荒淫无道;上九爻似指殷纣王所作所为达到天怒人怨的地步。3沈竹礽将殷周之际文王被拘羑里,比干剖心、箕子佯狂、伯夷归隐以及殷纣王嬖爱妲己这些历史故事一一落实到履、家人、睽卦爻辞之中,但沈氏不能坚定他的看法,多用“似指”疑词以表揣度。他所解释的仅限于三卦,尚有六十一卦无解,这表明他的周易古史研究只是片断性的感想,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还有,他对卦象以及卦象与卦爻辞之间的联系未作解释。尽管如此,沈竹扔的周易研究仍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因为他所遵循的是一条不同于前人的研究思路,开始将周易看作一部古史。 1933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在无锡师范学校发表了历史之重要的专题讲演,讲演辞刊发在制言第五十五期上,其中一段讲到周易中的古史: 至于周易,人皆谓是研究哲理之书,似与历史无关,不知周易实历史之结晶,今所称“社会学”是也。乾坤代表天地,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故乾、坤之后,继之以屯。屯者,草昧之时也。即鹿无虞,渔猎之征也。匪寇婚媾,掠夺婚姻之征也。进而至蒙,如人之童蒙,渐有开明之象矣。其时取女,盖已有聘礼,故曰见金夫不有躬,此谓财货之胜于掠夺也。继之以需,则自游牧而进于耕种,于是有饮食燕乐之事。饮食必有讼,故继之以讼。以今语译之,所谓面包问题,生存竞争也。于是知团结之道,故继之以师。各立朋党,互相保卫,故继之以比。然兵役既兴,势必不能人人耕种,不得不小有积蓄。至于小畜,则政府之滥觞也。然后众人归往强有力者,以为团体之主,故曰武人为于大君,履帝位而不疚。至于履,社会之进化,已及君主专制之时矣。泰者,上为阴,下为阳,上下交通,故为泰。否者,上为阳,下为阴,上下乖违,故为否。盖帝王而顺从民意,上下如水乳之交融,所谓泰也。帝王而拂逆民意,上下如冰炭之不容,所谓否也。民为邦本之说,自古而知之矣。自屯至否,社会变迁之情状,亦已了然。故曰:周易者,历史之结晶也。4 章氏吸收了序卦的相因、相反之说,并采用了从西方传人的进化论思想和文化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理论,将周易看作是一部从草昧时代到民本意识形成时期的社会进化发展史。章太炎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斗士,史学是他从事民主革命的重要武器,他将资产阶级进化论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民族文化进化史观。因此他将周易看成是社会进化史,是与他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总体认识彼此一致的,其目的是要弘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但他仅说到否卦为止,还有否卦以下五十二卦无解。可惜的是章太炎虽然提出了周易为社会史的观点,但后来他并未就上述观点形成专著,所以他的周易研究只是描绘了一个大致的轮廓。至于如何从卦象、卦爻辞以及彖辞、象辞等逐字逐句地予以疏解,这些工作章氏都没有做。还有,周易既然是一部社会史,那么为什么不用尚书、春秋的记事形式,而采用卦象、卦爻辞来述史,这些问题章氏都未作说明。据胡朴安周易古史观自序二说,1931年章太炎为周易易解作序,自称遍治群经而独不敢言易。胡氏又引马夷初之说,章太炎以社会进化史说易,实受宋平子的影响。结合这些材料来看,章氏的周易古史研究虽然在规模上比沈竹礽有所扩大,而且对周易已经形成了一个社会史的总认识,但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来说仍是残缺的。 两千多年来第一个提出系统的周易古史观的是胡朴安。1942年4月胡朴安著成周易古史观一书,该书是他在患脑溢血之后半身不遂的情况下完成的,可见胡氏是以超人的毅力、卓绝的意志去从事周易古史研究的。因此周易古史观这本书除了在学术上卓有建树之外,其中还凝聚着一个学者献身学术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书之后胡氏自费刊行了200部。1986年该书由胡氏弟子包敬第校订,上海古籍出版社予以重印。周易古史观是胡朴安一生的最得意之作,该书深受序卦的影响,每说一卦,必在篇首冠以序卦论述该卦的文字,本序卦之说而加以发挥,从古史的全新角度逐卦解说周易。他认为乾、坤两卦是绪论,既济、未济两卦是余论。自屯卦至离卦为草昧时代至殷末之史,自咸卦至小过卦为周初文、武、成王时代之史。胡氏在自序中说:“六十四卦之记事,衔接而下,毫无前后凌乱之处。”例如,乾、坤两卦代表天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屯卦讲草昧时代建立酋长之事,蒙卦是酋长领导民众而给以教诲之事,需卦是教导民众耕种之事,讼卦是民众争夺饮食而讼之事,比卦是开国之初建万国亲诸侯之事,小畜卦是建国以后会猎之事,履卦是以履虎决定履帝位之事,泰卦是履帝位之后巡狩朝觐之事,否卦是天子失德、诸侯不朝之事等等。在一卦之内,胡氏也力求将每一爻讲妥贴。如屯卦初爻言建侯,二爻言酋长率民众田猎、男女相交合;三爻言田猎时逐兽;四爻讲田猎之后男女互相求婚;五爻言酋长囤积所获之禽兽;上爻言酋长施泽未遍,民众互相争斗。其逐卦逐爻串讲大抵如此。胡朴安对自己呕心沥血构建的周易古史体系极为自信,他在该书自序二中说:“朴安于六十四卦之卦辞、爻辞、彖辞、象辞,除乾、坤为绪论,既济未济为余论外,皆是历史纪事之文,无一事不解,无一句不说,并非模糊影响之言,亦无牵强附会之语。”胡氏精通古文字学,因此他在说易过程中注意文字训诂,往往通过训释文字的初义而考见上古社会的文化习俗,将周易古史研究建立在文字训诂之上。不过胡氏的周易古史研究并非完全圆满,他全部抛开了卦象,未能就卦象与卦爻辞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他认为画卦象是未有文字以前的符号,其价值与文字相同,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实际上代表1471种事物的符号,卦象就是文字的假借,由卦爻而发展到文字产生,文字代替了卦爻之后,就可以撇开卦爻不问。他的理由是,“周易是有文字以后之记载,其用卦为符号者,犹今日卷册之标记,无他义也。其所以用卦者,或古时有用卦为符号之记载,取以为据,特不可考耳。”卦象究竟是“卷册之标记”还是“符号之记载”?胡氏对此也把不准,卦象确实是太古老而难以考证。但学术研究价值的高低恰恰取决于解决问题难度的大小,因为不可考就撇开不谈,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此外,胡氏的周易古史体系同样没有回答为什么周易以卦象、卦爻辞记史的问题。 从胡朴安到80年代之前,周易古史研究陷于沉寂。但进人八九十年代后,随着“周易热”的出现,周易古史研究再度辉煌,产生了几个周易古史体系。 首先是李镜池周易通义问世,该书由曹础基整理,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李镜池认为周易是一部占筮书,许多筮辞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实录,是研究西周社会的珍贵史料。周易反映了周民族从太王迁于岐山,中经周武王克商、周公东征、到王室东迁之前这一奴隶社会由极盛而衰落的变化史迹,甚至还保存了文献上罕见的原始社会遗风,多方面地展现了西周社会的生产、阶级斗争、思想和风俗情形。李镜池本来是古史辨学派阵营中的人物,他将周易视为一部从太王迁岐到平王东迁之前的西周社会史,这较之于顾颉刚、余永梁等人从周易中寻找一鳞半爪的历史故事的做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他在具体解说六十四卦的时候,未能将周易周史说落实到各卦爻之上,读者从该书中很难具体了解到哪一卦讲武王伐纣、哪一卦讲周公东征,大体上是泛论,较之于胡朴安“无一事不解,无一句不说”,显然让读者有未惬于心之感。 80年代第二个周易古史体系的创立者是杭州大学历史系黎子耀,他的专著周易秘义由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黎子耀认为阴阳五行思想是易经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讲日月运行规律,而乾、坤两卦分别象征日月的运行规律。在六十四卦中有三十二卦属于乾卦系统,另三十二卦属于坤卦系统。他由遇卦、之卦而求其会通,遇卦是“简易”,“之卦”是“变易”,两者结合便是“不易”。他引用崔氏易林证经,收录其诗四百余首。黎子耀认为周易是一部披着宗教外衣而掩盖其革命内容的不朽著作,为了掩饰真实内容,不得不采用谜语、隐语、象征方法。他根据卦象的正、反、奇、偶,将易经的内容分为“万物的生成”、“四季的变化”、“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国家”、“历史”、“婚姻与家人”、“经济生活”、“养生与仿生”、“道德教育”、“人生哲学”十个单元,将周易视作一部反映自宇宙生成至殷周时代广阔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可见黎子耀所建立的周易古史系统,是广义的社会史与狭义的历史的结合。该书第五章“历史”即是狭义上的,作者认为需、晋、讼、明夷四卦记述了商朝灭亡史:需”记述奴婢为生存需求而斗争,“讼”意为斗争,“晋”记述周人进军、商纣因戍卒倒戈而灭亡的历史,“明夷记述商朝亡国。革、鼎、屯、蒙为西周建国史,“革”指周人革命,“鼎”记周初定鼎,“屯载周封建诸侯,“蒙”记平定奴婢叛乱。黎子耀还认为序卦是一页殷周奴婢起义史,杂卦是一篇奴隶起义赋。黎子耀所建立的周易古史体系确有个人的心得,但毋庸讳言,这个体系内明显含有“一切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内容,明显地打上了文革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印记。 香港学者谢宝笙在香港出版了易经之谜是如何打开的、追寻易经作者是谁、周易精神真相大白、易经之谜打开了系列易学论著,其中易经之谜是如何打开的一书,由北京出版社1995年出版简体字本。谢宝笙认为易经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人生经历阐明易道:波浪起伏原理、事物发展的因果性以及世界是变易的。作者从马王堆出土文物、周原甲骨文、金文、诗经和尚书中搜集资料,将武王伐纣事件与易经相结合,证实上经三十卦是周克殷的历史,下经三十四卦是作者的自传。他认为易经作者是周朝开国功臣南宫括,周易的写作时间是在周克殷后二年,写作目的是在周武王病重、群臣恐惧的特定背景下,以周兴殷亡的历史教训和毕生的工作经验告诫下一代官员,以保证新建立的周朝得以延续。作者认为周易上经中的临卦是了解全书的关键,“临”意为来临,是指周伐殷成功、武王登基大典的历史时刻即将到来。临卦前有同人、大有、谦、豫、随、蛊等卦,记述周文王会盟诸侯伐犬戎、三分天下有其二,对商明臣服暗作征伐的策略、武王观兵孟津以及商纣王腐败等史事。临卦后观、噬嗑、贲、剥、复等卦,记述作者南宫括旁观武王登基大典、克殷后制定刑法镇压顽殷、周兵人商后的财物收获、周朝的早期腐化以及其后纪律恢复等史实。上经除乾、坤二卦外,其余二十八卦中,前十四卦是周文王“时区”,并且以周文王为主角,卦中的“君子”是也;后十四卦是周武王“时区”,其中头三卦随、蛊、临是记述以武王为主角的伐纣过程,卦中的“王”、“子”是对武王的称呼。作者宣称“能对四千九百多字的原文逐字逐句地加以微观的论证”,“原文中几乎每一个字都可以找到足够的资料加以论证”。5 就在谢宝笙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激动不已的时候,北京大学李大用也完成了周易古史体系的构建。李大用的父亲李世繁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他早在解放前就形成了周易周史观,惜乎草创未就,于1982年遽尔辞世。李大用发愤继承先志,著成周易新探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该书可以说是李氏父子两代人心血的结晶。李大用认为此前治易者均未跳出汉易象数、宋易义理的老路,近人胡朴安、高亨、李镜池亦未能摆脱“易为卜筮而作”之说或易传的束缚。他运用甲骨文、铜器铭文的实物资料和研究成果,参以古代典籍,旁及诸家解说,对周易进行探本溯源的研究。他根据西周甲骨卜兆的六种排列形式,发现周易的卦画结构并不神秘,乃是周人利用龟卜兆纹一两种基本形式,在殷人“卜用三骨”、“习卜”的基础上,演变为“卜用三兆”、“重卜三兆”而成为八卦、六爻、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李大用认为周易卦爻辞是在东土既定、殷民未靖的情况下,周公、召公为了使其警惕天命、德治保民的方针贯彻执行下去,永保周王朝的长治久安,而指导史巫根据历年存放于“金滕之匮”的命龟之辞和其他文献整理、编写而成的周文王、武王、周公、成王兴周灭商的历史进程及其成败因由的记录,以便成王、康叔及其后嗣子孙牢记商灭的教训和周兴的经验。李大用认为周易各卦爻辞均主题明确,前后一贯,并非一些缺乏逻辑联系的筮辞的堆砌。例如,乾卦是周文王确定的隐忍待时、蓄积力量方针的要点;坤卦是周文王伐商失败后确定隐忍方针之事;屯卦是周文王在国内建诸侯、访贤才、屯粮以蓄积力量之事;蒙卦是东土既定后周公确定的对待殷遗民的政策;需卦是周文王前往西北、西南争取部落首领之事;讼卦是周文王伐商失败后认识“作事谋始”之事;师卦是周武王观兵孟津之事,等等。作者认为,“六十四卦爻辞之记事,井然有序,毫无前后凌乱之处;且每卦爻辞均主题明确、前后连贯。而所序之观点或史事,皆与尚书、诗经等先秦文献、两汉古籍和史记相合或接近,又为西周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和考古资料所证实,断非偶然之事也。”张岱年为该书作序,肯定李大用关于卦画结构的观点:“此说取材广博,论证明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解决八卦起源问题有重要贡献。”又说:“多年以来,大用同志从事历史教学,熟悉殷周史迹,故能有此成就。” 其后黄凡又研究出一种全新的周易古史系统。黄凡,广东揭西人,1950年生,原在揭西县糖厂从事统计工作。1990年中山大学刊授中文本科毕业。他用业余时间写成80万字巨著周易商周之交史事录,经专家审定后,由揭阳市政府拨款资助,1995年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 据黄凡介绍,他写这部巨著完全出于偶然。他原来的兴趣在汉语考据学,在从事经学考据时涉及到周易,八卦奇特的符号引起他的深思。出于统计职业习惯,他将六十四卦一一展开相加,算出六十四卦的总数是2880,平均每八卦是360,这接近于一年的天数。他怀疑这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卦爻是否表示天数,于是对卦爻辞进行研究,他将卦爻辞中有明显史实内容和时间可供比较的东西例如箕子去朝鲜、武王封诸侯、武王伐纣、武王观兵等,依次进行排列比较,终于发现八卦符号是上古纪年历数形式。通过查考400多种典籍,写成了这部大书。 黄凡的周易古史研究是从八卦人手,他从古代典籍、历史文物和民俗传说等多角度证明,八卦原来是上古纪年历数符号。阳爻“一”代表9天,阴爻“-,代表6天,一个八卦符号记载45天左右的史事,八个八卦符号大约记载一年的史事。八卦实际上是上古将一年按45天左右分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候的历法形式。周易是周王室按这种纪年形式隔6天或9天占筮一次而记录下来的问辞和占辞,它如同殷商甲骨卜辞一样是一种筮辞编集。周易爻辞中的“初九”表示起初的九天,“九二是第二个九天,其余以此类推。同样,“初六”是起初的六天,“六二”是第二个六天,其余以此类推。周易六十四卦是周文王受命七年(公元前1058年)五月丁末日至周公摄政三年(公元前1050年)四月丙午日共2880天的编年日记体筮占记录,其中包括商周之交的主要历史。 黄凡逐一解释了各个卦名的历史涵义。例如“乾”即“干”字,当时周国干旱,故周王以此筮问吉凶,并以龙求雨。“坤”为土、申二字合文,当时筮问周土夏历七月的吉凶。“震”指大雷电,是对尚书金滕所载大雷电及风暴的筮占记录。“巽”即“选”字古文,当时周公选将练兵,准备讨伐武庚反叛。“坎”是地名,即坎窖,其地在今河南巩县以西。“离”是指黄鹂鸟,当时武王兴师伐纣,旗上画黄鹂鸟,并以鹂筮问伐纣吉凶,“王用出征,有嘉,折首”,便是武王斩下纣王首级的记录。“艮”记管蔡反叛事。“兑”应为“诰”之讹字,当时周师将伐叛商而作大诰。其他如师卦及同人卦记伐崇侯虎之事;观卦记武王观兵孟津事;颐卦有哈雷彗星经过的记录;晋卦即大封诸侯事;明夷卦记武王去东隅、箕子去朝鲜事;革卦记成王加冠礼事;文王崩于豫卦,即受命九年;武王崩于升卦,即受命十二年;唐叔虞封于中孚初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即武王观兵孟津和成王向叛商发动进攻的日期,等等。 要判断黄凡的周易古史研究是否可信,那就要按照历法进行推算,看周易某一爻辞是否恰好就是历史上某一事件的发生日期。兹举几例:师卦第一爻到第四爻是第271303天,黄凡认为爻辞“师出,以律否臧”、“在师”、“师或舆尸”、“师左次”、“长子帅师,弟子舆尸”系指周文王第一次伐崇侯虎。参照左传僖公十九年所载:“文王闻崇德乱而伐之,军三旬而不降。”从第271天到303天正好是33天,正近左传“三旬”之说,师卦四爻所载与左传相合。又如豫卦四、五两爻是第709至720天,爻辞是“贞疾恒不死”“冥豫”。竹书纪年载:“春三月,西伯昌薨。”竹书纪年或用夏历,与周易所用周历相差两个月,所以豫卦所载“冥豫”正好是竹书纪年所载文王的死期。再如离卦上九爻为第1332天至1338天,爻辞为“王用出征,有嘉,折首”。参照尚书泰誓序所载:“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历谱戊午为十二月三十,这是商周历法不同所致。这一爻记载周武王渡黄河至牧野与殷纣王决战、斩纣王首级这一历史大事。诸如此类不再列举。黄凡认为,商周之交的历史大事件因为缺少史料而无法具体判定日期的,可以根据周易卦爻辞进行推断。 与此前周易古史研究相比,黄凡很好地解释了易经的“九”和“六”的概念,他将卦爻辞、卦象与先秦古籍互证,不是从社会史的角度说周易,而是将其看作是商周之交8年的改朝换代史。周易与其他史籍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以每隔9天或6天占卜一次的形式来记述商周之交的历史大事,这很好地解释了周易既是一部筮辞编集同时又是一部古史这一特殊文化现象。从学说体系来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