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县年鉴2009年版.doc_第1页
罗平县年鉴2009年版.doc_第2页
罗平县年鉴2009年版.doc_第3页
罗平县年鉴2009年版.doc_第4页
罗平县年鉴2009年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罗平县年鉴2009年版扶贫开发工作【综述】 罗平县2008年扶贫开发事业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市级扶贫部门的直接指导下,在各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县上下真落实省、市、县扶贫会议精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突出扶贫开发重点、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扎实开展扶贫开发功坚推进行动,构建了资金大投入、资源大整合、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的“大扶贫”工作格局,进一步提高了扶贫开发水平,促进了扶贫开发工作向纵深发展。以“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为总抓手,大力实施资源整合,切实抓好脱贫攻坚,做到以贫困户为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向贫困宣战,向脏乱差宣战,重扶贫更重扶智,重输血更重造血,使全县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可喜变化,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全县2008年扶贫资金投入达14179.5万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4.2%。其中各级财政扶贫资金达3270万元(中央及省级投入870万元,市级投入 1700万元,县级投入1700万元),扶贫信贷资金1300万元,整合各部门资金3573.2万元,各挂钩帮扶单位和企业捐资1036.3万元(其中挂钩企业落实帮扶资金405.8万元,挂钩单位落实帮扶资金630.5万元),群众投资(含投工投劳折资)5000万元。解决和巩固了1.3万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 “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工程】 第一批“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实施的“866”工程全面结束,并通过市委政府验收。通过实施安居房、沼气池、改厩、改灶、改厕和通电、通路、村内道路硬化等建设项目,贫困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通过实施产业扶贫,不但巩固了传统产业,而且加快发展了以泡核桃、杉木林、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产业,有效拓展了贫困农民增收致富路子。贫困村整体呈现基础产业明显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素质明显提升、基本保障明显完善、基本队伍明显加强、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基层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党群干群关系明显好转的喜人局面,成为罗平历史上对贫困地区投入最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贫困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全县17个贫困行政村的154个自然村修建公路10条71 公里,村庄道路58条140公里,硬化村庄道路20.7万平方米;完成电网改造1454户;建小水窖(池)2820个,铺设饮水管道141.5公里;修建灌溉沟渠13.3公里,建高稳产农田地5.5万亩;建安居房1116户11.8万平方米,建沼气池1356口,节能灶6610眼;种植经济林果4.2万亩,种植经济作物4.7万亩,发展养殖大户0.7万户;培训农村劳动力2.9万人次。基本实现了贫困村“户八有”达100%,自然村和行政村“六有”达100%的整体目标,使43437人得到全面收益。在总结完善第一批“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工程的同时,全力抓好第二批“866”工程建设。强势推进,高位推动。不断总结建设的新经验,探索新途径,推广新典型,力求新成效,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全面掀起了第二批“866”建设高潮。【整村推进扶贫】 加快整村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发展差距,实现扶持一个村变化一个村,脱贫一个村,发展一个村。全县建设43个省级重点村,总投资645万元。在产业发展方面,种植经济林果4210亩,发展养殖户810户,养羊1500只,养牛310头,养猪5100头,养殖其它畜禽1800只;在基础设施方面,新修村组公路38公里,驿道2.5公里,硬化村庄道路4578平方米,建涵洞67道,架设高压输电线1公里,低压输电线3公里,增设变压器2台,安装电表150只,修建灌溉沟渠4公里,铺设管饮29.6公里,建水窖(池)169个5600立方米,建基本农田(地)900亩,旱地水浇200亩;安装水表300只,水龙头190个,建安居房105户,改厕598个,改厩750个。在社会事业方面,建公厕2所,建卫生室2间,文化室180平方米。在生态能源建设方面,建沼气池214口4280立方米,节能改灶981台。 【产业扶贫工作】 突出产业扶贫,打牢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基础,进一步发展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增强贫困地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主要扶持渔业、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等领域,如核桃、板栗、三七、小黄姜种植,罗非鱼、生猪养殖等。通过产业扶持,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得到显现,各类龙头企业不断出现,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标兵。通过扶持,罗平新海丰渔业有限责任公司被国务院扶贫办认定为第二批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了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县有精深加工、乡有龙头企业、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小额信贷扶贫】 全年发放扶贫到户贷款资金1000万元,中央财政按年利率5%的标准给予1年期的贴息,扶持贴息资金50万元。贷款着重扶持发展前景好的种、养、加项目,加大扶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增收致富产业群,并与重点扶持村、易地搬迁等项目相结合,加快了农户脱贫增收致富步伐。全年投放的1000万元信贷资金运行安全、回收有序、效益明显。【易地搬迁扶贫】 2008年全县易地扶贫开发转移安置47户200人,投入资金151.46万元。建安居房6110平方米,建基本农田(地)47亩,架设饮水管道1500米,修建村庄道路9000平方米,种植经济林果70亩,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8期700人次。 【革命老区开发建设】 科学规划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对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475”参考提纲和相关规划进行了学习培训,为做好全县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五年规划打下了坚实基础。扶贫政策、资金和建设项目逐步向革命老区倾斜,全力推进革命老区的扶贫开发。【扶贫队伍及行风建设】 调入了两位年轻干部,调整充实扶贫队伍,增强了扶贫队伍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以实施“问责制”为动力,切实加强扶贫系统行风建设,着力解决“怕”的问题,牢固树立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观念;着力解决“慢”的问题,牢固树立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着力解决“满”的问题,牢固树立高标准出高质量的观念;着力解决“懒”的问题,牢固树立真情实意抓扶贫的观念;着力解决“浮”的问题,牢固树立实干出实效的观念。在干部中营造了想贫困群众之所想,急贫困群众之所需,一心一意为扶贫,满腔热忱抓落实,真抓实干出成效的氛围。同时,把软环境建设活动融入到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并结合部门实际制定了服务承诺制度、首问责任制度、限时办结制度、干部责任追究制度、软环境建设投诉办法等。着力优化扶贫开发软环境,切实提高工作效能,努力实现议事科学化、办事公开化、工作规范化,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实行阳光作业。【制度建设及其他工作】 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实现领导挂钩帮扶、单位及企业挂钩帮扶、挂职扶贫干部驻村帮扶等责任制,实行“1+1+1+2”的挂钩帮扶模式,即:重点实施的贫困村由1名县处级领导、1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