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强化练习 文言文阅读10 人教版.doc_第1页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强化练习 文言文阅读10 人教版.doc_第2页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强化练习 文言文阅读10 人教版.doc_第3页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强化练习 文言文阅读10 人教版.doc_第4页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强化练习 文言文阅读10 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强化练习:文言文阅读1.(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惟其宜可焉。其下之视上也,亦惟视其举黜之当否,不以亲疏远迩疑乎其上之人。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是故为君不劳,而为臣甚易:见一善焉,可得详而举也;见一不善焉,可得明而去也。 及道之衰,上下交疑,于是乎举仇、举子之事,载之传中而称美之,而谓之忠。见一善焉,若亲与迩,不敢举也;见一不善焉,若疏与远,不敢去也。众之所同好焉,矫而黜之乃公也;众之所同恶焉,激而举之乃忠也。于是乎有违心之行,有怫志之言,有内愧之名。若然者,俗所谓良有司也。 呜呼!今之君天下者,不亦劳乎!为有司者,不亦难乎!为人向道者,不亦勤乎!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过也;则曰有司焉,则非有司之过也;则曰今举天下人焉,则非今举天下人之过也。盖其渐有因,其本有根,生于私其亲,成于私其身。以己之不直,而谓人皆然。其植之也固久,其除之也实难,非百年必世,不可得而化也,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已矣乎,其终能复古乎!若高阳齐生者,其起予者乎?齐生之兄,为时名相,出藩于南,朝之硕臣皆其旧交。齐生举进士,有司用是连枉齐生,齐生不以云,乃曰:“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抱负其业,东归于家。吾观于人,有不得志则非其上者众矣,亦莫计其身之短长也。若齐生者,既至矣,而曰“我未也”,不以闵于有司,其不亦鲜乎哉!吾用是知齐生后日诚良有司也,能复古者也,公无私者也,知命不惑者也。(韩愈送高阳齐啤下第序)注举仇、举子之事:指吕氏春秋记载的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仇人解狐做南阳县令,推荐儿子午做国家廷尉的事。世:三十年。齐生:指齐嗥,其兄齐映曾为当朝宰相。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起予者乎? 起:启发 b有怫志之言 怫:同“悖”,违反 c其植之也固久 植:确立 d亦莫计其身之短长也 计:计谋、策略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若然者,俗所谓良有司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b.其下之视上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盖其渐有因,其本有根。 尔其勿忘乃父之至。d.为时名相,出藩于南。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1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眼中,齐生是一个能改变时风、复兴古风之人,但因为他的哥哥到南方去做官了,有司就没有录用他。b本文第三段深入一层,进一步探究上文中“俗所谓良有司”所作所为的原因,指出其根源在于一个“私”字。 c作者肯定古代用人不分关系亲疏远近、唯“宜”是举的原则,批评当今之世为避嫌唯“亲迩”不举的做法。 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纵论古今在用人问题上的公私之别,以古衬今,是一篇内涵丰富、说理透彻的佳作。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见一不善焉,若疏与远,不敢去也。(4分)翻译: (2)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过也。(4分)翻译: (3)不以闵于有司,其不亦鲜乎哉!。(4分)翻译: 2.(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0-12题室语清唐甄 唐子夜饮酒,妻执壶以酌,相与笑语。唐食鱼而甘,问曰:“是所市来者,必生鱼也?”妻对曰:“非也,是鱼死未久,即市以来,又天寒,是以味鲜若此。” 唐子夜晚饮酒,妻子拿着酒壶斟酒,大家愉快地说着话。唐子吃鱼而觉得味道鲜美,问妻子说:“这个从市场买来的鱼一定是活鱼吧?”妻子回答说:“不是。这鱼刚死不久,就买了来,天又冷,因此味道这么鲜。” 于是饮酒乐甚。忽焉拊几而叹。妻曰:“子拊几而叹,其故何也?”唐子曰:“溺于俗者无远见,吾欲有言,未尝以语人,恐人之骇异吾言也。今食是鱼而念及之,是以叹也。”妻曰:“愿子试以语我。”于是大家很高兴地喝着酒。忽然唐子拍案而叹息起来。妻子说:“你拍案而叹息,那是什么原因呢?”唐子说:“沉溺在流俗中的人没有远见,我有一些话,不曾对人说过,恐怕人们认为我说的话惊骇怪异。今天吃这个鱼就想起来了,因此叹息呀。”妻子说:“我希望你试着对我说说。”曰:“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妻曰:“何以谓之贼也?”曰:“今也有负数匹布或担数斗粟而行于涂者,或杀之而有其布粟,是贼乎,非贼乎?”曰:“是贼矣。”唐子说:“自从秦朝以来,凡是做帝王的都是盗贼。”妻子笑着说:“为什么你称他们是盗贼呢?”唐子说:“(比如)现在有一个背着几匹布或者担着几斗粟米的人走在路上,有人杀了他并且劫走了他的布匹和粟米,这个人是盗贼呢,不是盗贼呢?”妻子说:“这的确是盗贼。”唐子曰:“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三代以后,有天下之善者莫如汉,然高帝屠城阳,屠颍阳;光武帝屠城三百。吾不忍为之臣也。”唐子说:“杀一个人,拿走他的布匹粮食,还被称为盗贼;那么难道杀天下人而全部占有他们的衣食财富的,反而不该被称为盗贼么?夏商周三代以后,治国有仁道的朝代没有超过汉代的,但当年汉高祖却屠城阳、屠颖阳,光武帝屠城三百。我不忍心做他们的臣子。”妻曰:“当大乱之时,岂能不杀一人而定天下?”唐子曰:“定乱岂能不杀乎?古之王者,有不得已而杀者二:有罪,不得不杀;临战,不得不杀。有罪而杀,尧舜之所不能免也;临战,不得不杀,汤武之所不能免也;非是,奚以杀为?若过市而窜其市,入城而屠其城,此何为者?天下既定,非攻非战,暴骨未收,哭声未绝。于是乃服衮冕,坐前殿,受朝贺,高官室,广苑囿,以贵其妻妾,以肥其子孙,彼诚何心而忍享之?若使我治杀人之狱,我则有以处之矣。匹夫无故而杀人,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有天下者无故而杀人,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唐子妻说:“当天下大乱的时候,怎么能不杀一人而平定天下呢?”唐子说:“要平定天下之乱怎么能不杀人呢?古代的君王,只在两种情况下才不得已杀人:一是这个人犯了死罪,不得不杀;二就是面临战争,不得不杀。犯了死罪的人,尧舜也不能赦免他;面临战争的时候,商汤、周武王也无法避免。除了这两种情况,为什么要杀人呢?如果经过一个城镇,就驱逐这个城镇的居民,进入一个城市就屠杀城中的百姓,这是什么行为?天下已经安定了,不再攻杀作战,可是死者暴露的尸骨还没掩埋,百姓的哭声还没有停歇。在这样的时候,天子却穿戴礼服礼帽,坐在宫殿前,接受群臣的朝贺。盖起巍峨的宫殿,建立广阔的苑囿,来使他的妻妾尊贵,来使他的子孙富有,他是什么样的存心而忍心如此享受。如果让我处置杀人的案件,我就有办法对付他了。如果平常人无故杀人,用他一命抵偿一人之死;如果拥有天下的人,无故而杀人,那么即使杀他一百次也不足以抵偿他杀一人之罪。”妻曰:“尧舜之为君何如者?”曰:“尧舜岂远于人哉!”乃指盘中余鱼曰:“此味甘乎?”曰:“甘。”曰:“今使子钓于池而得鱼,扬竿而脱,投地跳跃,乃按之椹(zhn)上而割之,其尾犹摇。于是煎烹以进,子能食之乎?”妻曰:“吾不忍食也。”曰:“人之于鱼,不啻太山之于秋毫也;甘天下之味,亦类于一鱼之味耳。于鱼则不忍,于人则忍之;杀一鱼而甘一鱼之味则不忍,杀天下之人而甘天下之味则忍之。是岂人之本心哉!尧舜之道,不失其本心而已矣。”妻子问:“尧舜是怎样做君主的呢?”唐子反问道:“尧舜难道远远不同于我们常人吗?”于是指着盘中剩下的鱼说:“味道鲜美吗?”妻子说:“鲜美。”唐子说:“现在让你从水池中钓一条鱼,扬起鱼竿的时候鱼脱钩,掉到地上还在不停地跳跃,立刻把鱼放到案板上去切,鱼的尾巴还在摇摆,就煎烹摆上桌,你能吃它吗?”妻子说:“我不忍心吃它。”唐子说:“人比起鱼来不止如泰山比起一根毫毛的差别。喜好天下的美味,也类似于喜好鱼的美味。对于鱼就不忍心,对于人就忍心;杀一条鱼而享用鱼的美味就不忍,杀天下的人而享用天下的美味就忍心。这难道是人的本心吗?尧舜的治国之道,不过是不失去人的本心而已。”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溺于俗者无远见 溺:沉湎 b或担数斗粟而行于涂者 涂:道路 c若使我治杀人之狱 狱:监狱 d于是煎烹以进,子能食之乎 进:送上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忽焉拊几而叹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b然愿子试以语我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恐人之骇异吾言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于是乃服衮冕,坐前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用于表明“凡为帝王者皆贼也”的一组是( ) 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 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 有罪,不得不杀;临战,不得不杀 过市而窜其市,入城而屠其城 坐前殿,受朝贺,高官室,广苑囿 杀天下之人而甘天下之味则忍之a b c d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高官室,广苑囿,以贵其妻妾,以肥其子孙,彼诚何心而忍享之?(4分)(2)有天下者无故而杀人,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4分)(3)人之于鱼,不啻太山之于秋毫也;甘天下之味,亦类于一鱼之味耳。(4分)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共19分) (越王勾践)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败于檇李,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勾践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子胥言于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种还,以报勾践。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种止勾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嚭受,乃见大夫种于吴王。种顿首言曰:“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吴王将许之。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师败,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注:三行:排成三行。陈:通“阵”。勒兵:练兵。保栖:守卫居住。行成:议和,求和。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悉发精兵击越 悉:尽,全部。 b. 卑辞厚礼以遗之 遗: 赠送。 c. 乃见大夫种于吴王 见: 接见。 d. 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吊: 慰问。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乃兴师伐越 b. 越因袭击吴师 乃不知有汉 因击沛公于坐c. 种还,以报勾践 d. 若反国,将为乱 作师说以贻之 久不见若影6下列对省略句成分的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于吴) b越欲先吴未发(兵)往伐之c(越)败之(于)夫椒 d(王)勿许(之)也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允常死后,吴王阖庐兴兵伐越,越王勾践用敢死之士在阵前自杀的战术,击败吴王于檇李,阖庐被射伤,吴越由此结怨。b. 越王勾践欲先发制人攻打吴国,范蠡认为攻战是违背道德的,提醒越王逆德而谋会有不利,勾践不听,结果有了会稽之耻。c. 越王勾践知道吴太宰嚭贪婪,因此在战败之后,想到了派大夫文种偷偷送给他美女和珠宝玉器的计策,在太宰嚭的劝说下,吴王最终赦免了越王勾践。d. 越王勾践被吴王赦免回国后,便开始卧薪尝胆,亲自耕作,礼贤下士,与百姓同甘共苦,终于战胜了吴国。8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3分)(2)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3分)(3)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3分)4.(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郭解,河内轵人也,温善相人许负外孙也。解父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及铸钱掘冢,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干杯),非其任,强灌之。人怒,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问其姓名,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重,至践更时脱之。”每至直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谓仇家:“吾闻洛阳诸公在间,多不听。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馀车,请得解客舍养之。解为人短小,恭俭,出未尝有骑,不敢乘车入其县庭。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令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此严重之,争为用。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之,杀此生,断舌。吏以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不知,此罪甚于解知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解。【注】践更:汉代的一种徭役。居间:同下文“在间”,调解劝说。汉书游侠传第六十二(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时阴贼,感慨不快意,所杀甚众阴:阴狠 b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 矜:夸耀 c遂去其贼,罪其姊子 罪:认为有过错 d吏以责解,解实不知杀者 责:要求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罪其姊子,收而葬之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然后乃敢尝酒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以睚眦杀人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此罪甚于解知杀之 不能喻之于怀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解年青时能舍身助人报仇,虽然做了许多杀人亡命、触犯法律的事,却常常如有神佑,能够幸免于难。 b郭解年长以后,变得不计较名节,经常做一些以德报怨的事,而且他广泛地施舍却很少要求别人回报。 c郭解为人静悍侠义,虽然名气很大,但是他却十分谦恭俭朴,因此赢得时人的敬重,大家争着为他效力。 d郭解由于任侠好施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誉,但是最终也是因为任侠行权,被朝廷以大逆无道的罪名处死。7把原文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2)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译文: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市隐斋记元好问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予日:“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干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公之所以隐,奈何?”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贞祐丙子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注】干没氏:指投机牟利的人。锥刀:喻微末的小利。a渠欲得君作记 渠:他。b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 辨:区别。c出处一致 处:退隐。d以诗酒游诸公间 游:游玩。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君其以我故为之 其皆出于此乎b则容或有之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c胁肩以入市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d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 斯天下之民至焉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以“夫隐,自闭之义也”为前提,通过鲜明的比较,分析了大隐与小隐、真正的隐居与沽名钓誉之徒的假隐居的不同。b娄公自题斋名为“市隐”,又广邀文人墨客赋诗作文,宣扬隐居的乐趣,但因对隐逸的认识不同,他的良苦用心没有被元好问理解。c文中用韩伯休的故事说明真的隐士不用修饰,无需声名,从而含蓄地嘲讽了那些“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欺世盗名假隐士。 d本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没有对斋本身作叙述描画,而是以作者与李生论辩是否为娄公作记的对话来结构全篇,层层深入,以理取胜。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言 身 之 文 也 身 将 隐 焉 用 文 之 是 求 显 也 奚 以 此 为 哉 予 意 大 夫士 之 爱 公 者 强 为 之 名 耳 非 公 意 也。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4分)(2)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3分)6.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义田记钱公辅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稔:熟悉b. 嫁娶凶葬皆有赡 赡:供给c. 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逮:达到d. 彰君之赐乎 彰:使显著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作者“高其义”的一组是(3分)()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 沛然有余而无穷 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是皆公之罪人也 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a. b. c. d.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义田对族人的日食岁衣、婚丧嫁娶、家居或居官都有分门别类的养济之法,体现出范文正公设置义田悉心尽力,慎重其事。b. 范文正公对设置义田早有此志,贵显后方得以施行,他去世后,子孙们能够承其志把义田办下去,仁义之行得到发扬光大。c. 文章第四段写大小官吏多据高位得厚禄,却供一人享受,不施予同族和族外人,反衬出范文正公自奉简朴以供养他人的高义。d. 范文正公虽身居高位,却以禄赐之人置义田千亩养济群族,实践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3分)_(2) 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3分)_(3) 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4分)_7.(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112题。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 “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赵军固壁不战 壁:坚守b赵使廉颇将攻秦 将:率兵c为假相国 假:代理d顷之,三遗矢矣 矢:筷子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赵王因以括为将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乃得解邯郸之围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c壮者尽于长平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夫天下以市道交 以勇气闻于诸侯赵12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能表现出赵孝成王昏庸无能的一项是赵王信秦之间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使乐乘代廉颇 赵王以为老,遂不召a b c d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4分)译文:(2)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4分)译文:(3)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4分)译文: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19分)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5分)译: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5分)译: 试卷答案1.10. 计:考虑 11. 12. 【翻译】古代所说的公而无私的人,他选取、舍弃、举荐、辞退官员,不把亲疏远近作为选择的标准,只要他适合就可以了。那些下属看待上司,也只看他荐举与罢黜(人员)是否得当,不因(此人)与上司关系的亲疏远近对上司产生怀疑。所以上司选择合理的标准实施自己的想法,内心坦荡不用担心下属猜疑;下面的人员约束自己谨慎行事,对上司确信无疑。所以,做君主的不用辛劳,做臣子的非常容易:看见一个适合的人(擅长此事的人),能够详细了解后加以举荐;看见一个不适合的人(不擅长此事的人),能够弄清楚后就不任用他。等到道义衰微的时候,上司与下属互相猜疑。在这种情况下,举荐仇人、举荐儿子的事情,(只能)被记载在书传中被称道赞美,称之为忠。看见一个适合的人,如果此人是自己的亲戚或者和自己关系很近,也不敢推荐了;看见一个不好的人,如果此人不是自己的亲戚或与自己关系疏远,也不敢不用了。大家共同喜欢的人,(如果他做得不对),矫正他的行为并不用他才显得自己公正;大家共同讨厌的人,要激励他并且举荐他才显得自己忠诚。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违背自己内心的行为,有违反心意的言语,有让内心惭愧的名声。像这样的人,是世俗所说的好官。唉!现在统治天下之人,不也很辛劳吗!做官的人,不也很艰难吗!做仰慕道义的人,不也很劳累吗!因此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这种情况,不是主宰天下的人的过错;如果说是做官的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他们的过错;如果说是当今全天下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全天下人的过错。因为它的发展是有原因的,它的来源是有根源的,产生于对自己亲人的偏爱,形成于对自身的偏爱。因自己不正直,就认为别人都这样。这种思想的确立原本长久,想根除它实在困难,不用一百年也必定得三十年,是不能成功改变的;不能做到了解生命与自然的规律、不迷惑,是不能成功改正的。算了吧,难道最终还能复兴古道吗!像高阳的齐生,他难道不能启迪我们吗?齐生的兄长,是当时有名的丞相,到南方出任地方官了,朝廷中的重臣都是他的老朋友。齐生在考进士的时候,官员因为这个原因多次委屈齐生(不录取他),齐生不这样认为,竟然说:“我的学问还没有达到,官员怎么会委屈我?我将精进我的学业来等待时机吧。”他对自己的学业有远大志向,东归还家。我观察当时的人,有不得志就怪罪上司的人是很多的,却不考虑自身的不足。像齐生,已经达到标准了,却说:“我还没有达到标准。”他不因为自己受委屈而向有司博取同情,这不也太少见了吗!我因此知道齐生今后一定是个好官,是能够复兴古道的人,是大公无私的人,是了解生命与自然的规律、不迷惑的人。13(1) 看见一个不好的人,如果此人不是自己的亲戚或与自己关系疏远,也不敢不用了。(若、疏、去、句义)(2) 因此端正坐下来想一想这种情况,不是主宰天下的人的过错。(端、居、过、句义)(3)(齐生)不因为自己受委屈而向有司博取同情,这不也太少见了吗!(以、闵、鲜、句义)略2.10.c(“狱”在句中应解释为“案件”。) 11.b(b项前句“以”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的连词;后句“以”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a项两句“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c项两句“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独。d项两句“乃”为副词,“竟然”“却”。)12.d(句说的是杀人并拿走他的布匹粮食的贼的行为,句说的是古代圣明帝王杀人的两个情形,句说的是帝王称帝的情形。除这三句外,其他三句皆是表明帝王暴虐杀人的盗贼行径,即表明“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高官室,广苑囿,以贵其妻妾,以肥其子孙,彼诚何心而忍享之?(4分)译文:(1)盖起巍峨的宫殿,建立广阔的苑囿,来使他的妻妾尊贵,来使他的子孙富有,他是什么样的存心而忍心如此享受。(要点:高、贵、肥、以)(2)有天下者无故而杀人,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4分)译文:(2)如果拥有天下的人,无故而杀人,那么即使杀他一百次也不足以抵偿他杀一人之罪。(要点:虽、百、抵)(3)人之于鱼,不啻太山之于秋毫也;甘天下之味,亦类于一鱼之味耳。(4分)译文:(3)人比起鱼来不止如泰山比起一根毫毛的差别。喜好天下的美味,也类似于喜好鱼的美味。(要点:不啻、秋毫、甘)略3.4、c(见:引见)5b(a项中前一个“乃”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可译为 “就”;后一个“乃”用作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b项中两个“因”都是介词,可译为“趁机”c项中前一个“以”用作介词,可译为“把”;后一个“以”用作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d项中前一个“若”是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后一个“若”是人称代词,可译为“你”)6c(应该是“(吴)败之(于)夫椒”,这里“败”是“打败”之意,“之”指代的是越国。)7c(计策是文种所出,非勾践自己想的)8(1)因为没听您劝告的缘故才落到这种地步,对这怎么办呢?(评分标准:“以”, 因为,1分; “为奈何”,对怎么办,1分;大意1分。)(2)吴国的太宰嚭十分贪婪,(我们)可以用财物诱惑(他),请您允许我暗中去吴国同他谈谈。(评分标准:“诱以利”,用财物来诱惑(他),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翻译正确1分;“间”, 暗中,偷偷地,1分;大意1分)(3)降低身份,谦恭待贤,优待宾客(评分标准:“折节”,降低身份,1分;“厚遇”,优待,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越王勾践)元年,吴王阖庐听说允常去世,就举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派遣敢死的勇士(向吴军)挑战,(勇士们)排成三行,冲入吴军阵地,大呼着自刎身亡。吴国的士兵(目瞪口呆地)看着他们,越军趁机袭击了吴军,吴军在檇李被打败,(越军)射伤吴王阖庐。阖庐在弥留之际告诫儿子夫差说:“千万不能忘记越国。” 越王勾践三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士兵,将报复越国,便打算在吴国未发兵之前去攻打吴国。范蠡进谏说:“不行,我听说兵器是凶器,攻战是背德,争先打仗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阴谋去做背德的事,喜爱使用凶器,亲身参与下等事,定会遭到天帝的反对,这样做绝对不利。”越王说:“我已经做出了决定。”于是举兵(进军吴国)。吴王听到消息后,动用全国精锐部队迎击越军,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只率领五千名残兵败将退守在会稽。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 越王对范蠡说:“因为没听您劝告的缘故才落到这种地步,对这怎么办呢?”范蠡回答说:“您对吴王要谦卑有礼,派人给吴王送去优厚的礼物,(如果他)不答应,您就亲自前往事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给吴国。”勾践说:“好吧!”于是派大夫文种去向吴求和,(文种)跪在地上边向前行边叩头说:“君王的亡国臣民勾践让我大胆地告诉您:勾践请您允许他做您的奴仆,允许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吴王将要答应文种。子胥对吴王说:“上天把越国赏赐给吴国,不要答应他。”文种回越后,将(情况)告诉了勾践。勾践想杀死妻子儿女,焚烧宝器,亲赴疆场拼一死战。文种阻止勾践说:“吴国的太宰嚭十分贪婪,(我们)可以用重财诱惑(他),请您允许我暗中去吴国同他谈谈。”于是勾践便让种给太宰嚭献上美女珠宝玉器。嚭欣然接受,于是就把大夫种引见给吴王。种叩头说:“希望大王能赦免勾践的罪过,(我们越国)将把世传的宝器全部送给您。(如果)不能侥幸得到赦免,勾践将把妻子儿女全部杀死,烧毁宝器,率领他的五千名士兵与您决一死战,您也将付出相当的代价。”太宰嚭借机劝说吴王:“越王已经服服贴贴地当了臣子,如果赦免了他,将对我国有利。”吴王又要答应种。子胥又进谏说:“现在不灭掉越国,以后必定后悔莫及。勾践是贤明的君主,大夫种、范蠡都是贤能的大臣,如果勾践能够返回越国,必将作乱。”吴王不听子胥的谏言,终于赦免了越王,撤军回国。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苦心经营,深思熟虑,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对自己)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未有荤菜,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降低身份,谦恭待贤,优待宾客,救济穷困,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军失败,(吴王夫差自杀)越王于是安葬了吴王,杀死了太宰嚭。略4.4d 5c 6b (46,每小题3分) 7(共10分,每句5分)(1)郭解说:“居住在家乡巷舍间不被尊敬,这是我的品德还没有修养好,他有什么罪呢!”(邑屋,1分;被动句,1分;是,1分;修,1 分;语句顺畅,1分)(2)张开两腿坐在郭解面前的人(或意译为“对郭解失敬的人”)于是袒露胸背向郭解谢罪,少年们听到了这件事,都更加敬慕郭解的品行。(箕踞,1分;肉袒,1分;慕,1分;行,1分;语句通顺,1分)略5.16. 17. 18.19. 言 /身 之 文 也/ 身 将 隐 /焉 用 文 之 /是 求 显 也/ 奚 以 此 为 哉/ 予 意 大 夫 士 之 爱 公 者 强 为 之 名 耳/ 非 公 意 也。 (3分。断对三处得1分,断对五处得2分,断对七处得3分;断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20.(1)挂羊头,卖狗肉,干的是盗跖一样的行为,说的是类似伯夷的话,还说“我是个隐士”,能行吗?(2)清廉与高洁,本来就是古人隐居的理由,你怀疑什么呢?(7分,第句4分,第句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略6.5. a(稔:庄稼成熟)6. d7. a(文中说“仕而居官者罢莫给”)8. (1) 选择那些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句意通顺2分,“施”1分)(2) 又仰慕晏子的仁德有亲疏层次之分,而言辞有井然的次序。(句意通顺2分,“爱”1分)(3) 本族的亲人,拿着破碗讨饭成为沟中的饿殍的,难道少吗?(句意通顺1分,“操壶瓢”“沟中瘠”各1分,反问语气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范文正公,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些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当他贵重显达之时,购置近城保收的良田一千亩,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有供给。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帐目,经常总计收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