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民版.doc_第1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民版.doc_第2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民版.doc_第3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民版.doc_第4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民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大学附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纸表格内。1“二月二,龙抬头,大满仓,小仓流。”这一天是民间传说“龙抬头”的日子,人们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从节日的起源看,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 a. 宗教信仰 b. 农业生产 c. 祭祀祖先 d. 民间习俗2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了a.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 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古代农业的落后性3.管子轻重乙中提到“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 a冶铁技术有所发展 b铁制农具全国范围使用c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d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形成4. 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5. 岳飞冤死风波亭以后20年,朝廷派人到江西九江调查岳飞家产,拿到一份财产清单,清单上说,岳飞在九江的时候陆续买下旱田“十一顷九十六亩三角”,水田“七顷八十八亩一角”,以及房屋“四百九十八间”。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 土地兼并的盛行 b. 岳飞原是豪强地主 c. 国家授田制的推行 d.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6. 秦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这段材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a严禁猎杀家犬 b禁止进山伐木 c封闭山林牧场 d保护生态资源7. 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8. 明朝小说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昔有一人,姓韦名德,乃福建泉州人氏,自幼随著大亲,在绍兴府开个倾银铺儿。那老儿做人公道,利心颇轻,为此主顾甚多,生意尽好。不几年,攒上好些家私。”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a福建当地人谋生困难 b闽商控制金融领域 c商品经济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9.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占人口比例24%36%30%10%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10.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反映了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11. 下列各史料片断,可用来研究明太祖“海禁”政策的背景的是a“逾年,新倭人至,屡寇浙东三郡” b“且闻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c“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 d“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12. 下列所体现的思想不同于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政策的是a“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 b“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d“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无可匹敌,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作者评论的是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c工业革命开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14. 马克思曾说,只要英国人“把机器应用于一个国家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对于马克思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殖民活动给殖民地带去严重灾难 b工业革命加速殖民体系的崩溃c煤铁是一个国家获得独立的根本条件 d殖民活动客观上传播了新生产方式15. 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 “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a拓展殖民地市场 b贩卖黑奴 c传播基督教思想 d输出机器16.某欧美剧作家在他的最新电影剧本中描写了19世纪中期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a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b岸边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c大街上电线林立,一到夜晚整个城市霓虹灯闪烁d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17. 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a. 钟表工业非常发达 b. 工厂纪律严格 c. 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d. 贫富差距缩小18. “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欧,1890年前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的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兴起。”在这两个历史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大国分别是a.法国德国 b英国德国 c美国德国 d英国美国19.促进17世纪末18世纪初世界市场初具规模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新航路开辟和“商业革命” b欧洲国家早期殖民扩张c工业产品在世界范围内销售 d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推行20.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一文所载:“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江苏、广东、上海之各种土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西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矣。故该业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广货铺,复曰洋货铺。”由材料可以得出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c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21. 李鸿章在1876年强调“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方今强邻环逼,合反倾危,岂可稍存侥幸无事之心,顿忘厝火积薪之诫。”这表明a洋务派筹划海防的主要目标是西方列强 b李鸿章筹办洋务的重心在于对内镇压c建立强大海防,借之与列强妥协谈条件 d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22.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用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23. 上海机器织布局筹建时,李鸿章呈请批准“该局用机器织布,事属创举,自就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这体现了a洋务企业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b洋务企业诱导民族工业产生c封建官僚已有专利保护意识 d官府垄断阻碍民族工业发展24. 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在日本人的保护下;上海均昌盛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上悬挂着英国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民族资产阶级先天软弱和不足 b中外企业合资生产开始形成c民族资产阶级得到外国支持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5. 1915年,吴老太爷从浙江绍兴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a西式洋楼里,穿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陪洋人吃西餐b轮船往来于黄埔江上,汽车穿梭于南京路口c报童在大街上叫喊:“卖报!卖报!申报头条新闻:护国战争打响了!”d拖着长辫的男人正在用油票和布票购买“洋油”和“洋布”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吴江县志记载,该县弘治以前只有三市四镇,万历时增至十市七镇,其中盛泽镇,明初只是五六十户居民的村庄,嘉靖时始为市,万历时已成5万户的大镇。据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五府地区统计,万历时的市镇,人口5万以上者4个,3.5万的1个,1至2万有7个,万人以下比比皆是。江南的湖丝、丝织品、布匹等等通过走私贸易大量出口。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第二册材料二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四 山右(注:指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引自雍正朱批谕旨请回答:(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获得哪些关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历史信息?(6分)(2)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什么新变化?(4分)能否据此断言当时统治者的经济政策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为什么?(5分)27(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步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材料二 “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xi,五倍)。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顺德县)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佛山)1854年后纺业停顿”。茶叶“卖与收购商贩,收购商贩或将茶运到通商口岸去出卖,或在当地卖与茶商,洋商又从茶商之手购买。”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在世界经济秩序中处于何种地位?这种地位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与材料一有何关系?(4分)28(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得最细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材料三 下列是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近代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人类经历了怎样的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4分)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2分)(3)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工业文明的形成具有怎样显著的特点?(4分)(4)概括说明材料三两幅图分别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2分)假如你是民国时期(1912-1949)的闽商,想投资创办企业,哪段时期最有利?(1分)为什么?(6分)山西大学附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345678910111213bbadddccdcada141516171819202122232425dacbdcaacdd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15分)(1)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兴起;走私贸易出现;商帮、会馆出现,晋商与徽商实力强大;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民间金融机构产生;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竞争日趋激烈。(6分,答出三点即可)(2)变化:重农抑商、重本抑末观念受到冲击,一些有见识的思想家倡导“工商皆本”;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提高,商品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风尚发生明显的改变。(4分)不能。(1分)原因:从材料四中“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可知雍正帝仍然坚持“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明清政府不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甚至推行“海禁”和“闭关”政策。(4分)27.(10分)(1)英国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心或主导地位)(2分)英国率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完成工业革命,通过殖民扩张建立了“日不落帝国”(4分)(2)中国传统棉纺织业走向衰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分)英国在扩张过程中,向中国挑起鸦片战争,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果关系(2分)28.(25分)(1)基本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是农业技术主流;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地主土地私有制占统治地位。(6分,答出三点即可)(2)过程: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4分)两大因素:生产技术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