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分阻抗-什么是差分.doc_第1页
差分阻抗-什么是差分.doc_第2页
差分阻抗-什么是差分.doc_第3页
差分阻抗-什么是差分.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用】差分阻抗-什么是差分? 2011-05-03 10:49:18| 分类: 硬件设计 | 标签:|字号大中小 订阅本文引用自Santos差分阻抗-什么是差分? 当你认为你已经掌握了PCB 走线的特征阻抗Z0,紧接着一份数据手册告诉你去设计一个特定的差分阻抗。令事情变得更困难的是,它说:“因为两根走线之间的耦合可以降低有效阻抗,使用50的设计规则来得到一个大约80的差分阻抗!”这的确让人感到困惑! 这篇文章向你展示什么是差分阻抗。除此之外,还讨论了为什么是这样,并且向你展示如何正确地计算它。单线:图1(a)演示了一个典型的单根走线。其特征阻抗是Z0,其上流经的电流为i。沿线任意一点的电压为V=Z0*i( 根据欧姆定律)。一般情况,线对:图1(b)演示了一对走线。线1 具有特征阻抗Z11,与上文中Z0 一致,电流i1。线2具有类似的定义。当我们将线2 向线1 靠近时,线2 上的电流开始以比例常数k 耦合到线1 上。类似地,线1 的电流i1 开始以同样的比例常数耦合到线2 上。每根走线上任意一点的电压,还是根据欧姆定律,为:V1 = Z11*i1 + Z11*k*i2 (1)V2 = Z22*i2 + Z22*k*i1现在我们定义Z12 = k*Z11 以及Z21 =k*Z22。这样,式(1)就可以写成:V1 = Z11*i1 + Z12*i2 (2)V2 = Z21*i1 + Z22*i2这是一对熟悉的联立方程组,我们可以经常在教科书中看到。这个方程组可以一般化到任意数量的走线,并且可以用你们中大部分人都熟悉的矩阵形式来表示。 图1 各种走线的结构特殊情况,差分对:图1(c)演示了一对差分走线。重写式1:V1 = Z11*i1 + Z11*k*i2 (1)V2 = Z22*i2 + Z21*k*i1现在注意在仔细设计并且是对称的情况下,Z11 = Z22 = Z0,且i2 = -i1这将导致(经过一些变换):V1 = Z0*i1*(1-k) (3)V2 = -Z0*i1*(1-k)注意V1 = -V2,当然,这是我们已经知道的,因为这是一个差分对。有效(差模)阻抗:电压V1 以地为参考。线1 的有效阻抗(单独来看,在差分对中叫做“差模”阻抗,通常叫做“单线”阻抗)为电压除以电流,或:Zodd = V1/i1 = Z0*(1-k)由上可知,因Z0 = Z11 且k = Z12/Z11,上式可写成:Zodd = Z11 - Z12 这也是一个在许多教科书中都可以看到的公式。 为了防止反射,正确的端接方法是用一个值为Zodd 的电阻。类似地,线2 的差模阻抗与此相同(在对称差分对的特定情形下)。差分阻抗:假定在某一瞬间我们将两根走线用电阻端接到地。因为i1 = -i2,所以根本没有电流流经地。也就是说,没有真正的理由把电阻接地。事实上,有人认为,为了将差分信号和地噪声隔离,一定不能将它们连接到地。因此通常的连接形式如图1(c)中所示,用单个电阻连接线1 与线2。电阻的值是线1和线2 差模阻抗的和,或:Zdiff = 2*Z0*(1-k) 或2*(Z11 - Z12)这就是为什么你经常看到实际上一个差分对具有大约80的差分阻抗,而每个单线阻抗是50。计算:知道Zdiff 是2*(Z11-Z12)不是很有用,因为Z12 的值并不直观。但是,当我们看到Z12与耦合系数k 有关,事情就变得清晰了。事实上,耦合系数与我在Brookspeak 中关于串扰的专栏I中谈到的耦合系数是相同的。国家半导体发布的计算Zdiff 的公式II已经被广泛接受:Zdiff = 2*Z0(1-.48*e-.96*S/H) 微带线Zdiff = 2*Z0(1-.347*e-2.9*S/H) 带状线其中的术语在图2 中定义。Z0 为其传统定义III。 图2 查分阻抗计算中的术语定义共模阻抗:为了讨论完整起见,共模阻抗与上面略有不同。第一个差别是i1 = i2(没有负号),这样式3 就变成:V1 = Z0*i1*(1+k) (4)V2 = Z0*i1*(1+k)并且正如所期望的,V1 = V2。因此单线阻抗是Z0*(1+k)。在共模情况下,两根线的端接电阻均接地,所以流经地的电流为i1+i2 且这两个电阻对器件表现为并联。也就是说,共模阻抗是这些电阻的并联组合,或:Zcommon = (1/2)*Z0*(1+k),或Zcommon = (1/2)*(Z11 + Z12)注意,这里差分对的共模阻抗大约为差模阻抗的1/4。I Crosstalk, Part 2: How Loud Is It? Brookspeak, December, 1997. II 参考国家半导体Introduction to LVDS(第28-29 页),可以从其官方网站上访问:/appinfo/lvds/。III 参考PCB Impedance Control, Formulas and Resources, March, 1998, 第12页。公式为: 会使高频信号能量衰减的原因一是导体本身的电阻特性(conductor loss), 包括集肤效应(skin effect), 另一是介电物质的dielectric loss。 这两种因子在电磁理论分析传输线效应(transmission line effect)时, 可看出他们对信号衰减的影响程度。 差分线的耦合是会影响各自的特性阻抗, 变的较小, 根据分压原理(voltage divider)这会使信号源送到线上的电压小一点(能量在两根线之间相互耦合,有损耗也有增强,根据能量守恒,总体是损耗)。 至于, 因耦合而使信号衰减的理论分析我并没有看过, 所以我无法评论。 对差分对的布线方式应该要适当的靠近且平行。 所谓适当的靠近是因为这间距会影响到差分阻抗(differential impedance)的值, 此值是设计差分对的重要参数。 需要平行也是因为要保持差分阻抗的一致性。 若两线忽远忽近, 差分阻抗就会不一致, 就会影响信号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及时间延迟(timing del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