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六章工程光学习题及解答.pdf_第1页
后六章工程光学习题及解答.pdf_第2页
后六章工程光学习题及解答.pdf_第3页
后六章工程光学习题及解答.pdf_第4页
后六章工程光学习题及解答.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像差概论 1 设参考像点在像平面上的坐标为 0 0 有五条光线与像面相交 它们相对于该参考像点 的坐标分别为 3 1 2 3 2 2 1 2 2 1 求该弥散斑的 RMS 尺寸 单位 m 解 因为 00 55 22 11 11 55 ii xxxyyy ii RMSRMS 且由 22 xy RMSRMSRMS 得 00 55 2222 11 00 2 8636 m 55 iiii xxyyxy ii RMS 2 根据图 3 2 6 所示的三片式 Cooke 库克 照相物镜的结构参数 设入瞳直径 D 20mm 试确定光束光线的初始数据 1 当无限远轴外点发出的平行光束以 21 视场角进入该系统 时 求上光线 主光线和下光线的初始数据 2 当物高为 h 20mm 位于系统前 100mm 处时 分别求物顶点发出上光线 主光线和下光线的初始数据 解 首先 确定该结构的入瞳位置L 由于系统没有专门设置的光孔 这里假设第四面为孔 径光阑 于是先根据 ynu 光线追迹方法计算入瞳的位置 逆光线计算 设轴上点发出的光线 在第一面上的高度为y1 10mm 物距此时等于间隔t1 1 6mm 所以 1 11 10 1 66 25uy t 按照第 2 章中的 ynu 光线追迹过程 得到入瞳的位置为 4 16 35452mmlL 1 根据式 7 3 21 计算得上光线的初始数据为 111 0 tan 2 16 35452 tan 21 20 2 3 72209mm0 EP XYLUDZ 11111 0 sin sin 21 0 35837 cos cos 21 0 93358KLnUMnU 主光线的初始数据为 111 0 tan 16 35452 tan 21 6 27791mm0 XYLUZ 11111 0 sin sin 21 0 35837 cos cos 21 0 93358KLnUMnU 下光线的初始数据为 111 0 tan 2 16 35452 tan 21 20 2 16 27791mm0 EP XYLUDZ 11111 0 sin sin 21 0 35837 cos cos 21 0 93358KLnUMnU 2 根据式 7 3 23 计算得上光线的初始数据为 111 0 20 0 XYhZ 1 11 222 2 1 1 222 2 220 2 20 0 0 24967 20 2 20 16 35452 100 2 16 35452 100 0 96833 20 2 20 16 35452 100 2 EP EP EP nDh KL DhLL nLL M DhLL 主光线的初始数据为 111 0 20 0 XYhZ 1 11 222 2 1 1 222 2 20 0 0 16940 20 16 35452 100 16 35452 100 0 98555 20 16 35452 100 h n KL hLL nLL M hLL 下光线的初始数据为 111 0 20 0 XYhZ 1 11 222 2 1 1 222 2 2 20 2 20 0 0 08563 20 2 20 16 35452 100 2 16 35452 100 0 99633 20 2 20 16 35452 100 2 EP EP EP nDh KL DhLL nLL M DhLL 3 根据图 3 2 6 所示的三片式 Cooke 库克 照相物镜的结构参数 设入瞳直径 D 20mm 第四面是孔径光阑 如图 7 1 所示 当入射光的波长587 562nm 并以 14 视场角从无限 远轴外点入射时 试确定 1 该照相物镜入瞳和出瞳的位置 2 子午面内上光线 0 1 pp xy 和下光线 0 1 pp xy 的光程差 OPD 3 弧矢面内前光线 1 0 pp xy 和后光线 1 0 pp xy 的光程差 OPD 图 7 1 解 1 确定照相物镜的入瞳位置L 由于系统没有专门设置的光孔 这里假设第四面为孔 径光阑 于是先根据 ynu 光线追迹方法计算入瞳的位置 逆光线计算 设轴上点发出的光线 在 第 一 面 上 的 高 度 为 1 10mmy 物 距 此 时 等 于 间 隔 1 1 6mmt 所 以 111 1 0 1 66 2 5uyt 按照第 2 章中的 ynu 光线追迹过程 得到入瞳的位置为 4 16 35452mmlL 以第一折射面为参考 同理确定照相物镜出瞳的位置 L 从第四个面起向第三个透镜进行光线追迹 根据 ynu 光 线追迹方法计算出瞳的位置 设轴上点发出的光线在第一个面上的高度为 1 6mmy 物距 为 11 6 7mmlt 111 6 6 70 89552uyt 按照 ynu 光线追迹过程 得到出瞳的位 置为 10 46278mmL 以最后一个折射面为参考 以高斯像面为参考面时 出瞳的位置为 10 46278 67 490777 95348mmL 2 主光线 先以第一个折射面垂直于光轴的切平面 M 作为起始面 将已知数据代入式 7 3 21 得到主光线的初始数据 利用公式 7 3 5 到式 7 3 19 可以分别计算出光线 在每个折射面上的坐标和折射后的光学方向余弦 从 M 面开始追迹光线 依次经过每个折射 面 到达高斯像面后反向追迹到出瞳面 得到主光线的光程 主光线的光程为 参考波前 实际波前 OPD 出瞳 提示 主光线和其它光线分别从垂直于主光线并过T点的切平 面进行光线追迹至参考球 再求它们间的光程差 O 子午面 上光线 下光线 主光线 T 高 斯 像 面 1 A 1 B 1 C 1 D1 E 1 F 1 G 1 H 1 I 1 A A B C D E F G H M AO AB BC CD DE EF FG GH HO 计算可得每一段的光程为 AB 0 311mm BC 8 119mm CD 8 380mm DE 2 689mm EF 7 121mm FG 4 341mm GH 69 847mm HO 80 533mm 故主光线的光程为 AO 20 274mm 上光线 同样以 M 面作为起始面开始光线追迹 依次经过每个折射面 到达高斯像面后反 向追迹到参考波前 可得到上光线的光程 上光线的光程为 1 1111111111111111 1 0 7287 4367 3675 4507 0340 53369 904 80 58617 866mm AIABBCC DDEE FFGG HH I 计算边光线的光程差应从与光线垂直的切平面开始进行光线追迹 故上光线的光程应加上 1 EP sin14 sin142 419mm 2 AA D YY 故上光线的光程差为 OPD AO A1I1 2 419 19 185 同理 下光线的工程为 2 2222222222222222 2 3 6063 6247 9385 863 5 9473 22073 006 80 51122 693mm A IA BB CC DD EE FFGG HH I 同上 下光线的光程应减去 2 EP sin14 sin142 419mm 2 AA D YY 故下光线的光程差为 OPD AO A2I2 2 419 0 337 3 弧矢面内主光线的光程与子午面内主光线的光程相等 为 AO 20 274mm 前光线 以 M 面作为起始面 前光线的初始数据为 111 2 tan0 EP XDYLUZ 11111 0 sin cos KLnU MnU 光线追迹得到前光线的光程为 1 1 2 266 5 438 7 632 5 751 6 420 1 878 71 426 80 539 20 273mmAI 不论是从 M 面开始追迹或是从与光线垂直的切平面开始追迹 前光线与主光线的光程差都 相同 故前光线的光程差为 1 1 OPD 1 471AOAI 后光线 以 M 面作为起始面 后光线的初始数据为 111 2 tan0 EP XDYLUZ 11111 0 sin cos KLnU MnU 光线追迹得到后光线的光程为 2 2 2 266 5 438 7 632 5 751 6 420 1 878 71 426 80 539 20 273mmA I 故后光线的光程差为 2 2 OPD 1 471AOA I 4 假设位于无穷远的物体经理想光学系统成像 并只有几何像差 当像面产生离焦时 就会产 生一个圆形的光斑 求该光斑的直径与离焦量z 的函数关系 结果用透镜的 f 表示 解 dDzDz d zfff 5 一个八级波像差系数是 442 W 1 写出该像差系数下波像差 W 的表达式 2 运用该系数推导垂轴像差 x y 的表达式 结果用p x p y来表示 3 运用这些结果 写出子午和弧矢光线的垂轴像差表达式 4 画出光线在 0H 0 7H 和 1H时的垂轴像差曲线图 在坐标轴上标出数值和单位 假设系统的 F 数为 5 f 5 442 1 m W 解 1 4424222 422422 cos ppp WWHWHxyy 2 423 442 24 yppp ppp RWR WHx yy ryr 42 442 2 xpp ppp RWR WHy x rxr 3 子午光线0 p x 43 442 4 0 ypp p R xWH y r 弧矢光线 0 p y 00 xp y 4 2 10 p R f r 由于各个视场的弧矢光线垂轴像差都为 0 故只考虑子午像差 0H时 43 442 08 0 ypp xfWH y 垂轴像差如图所示 0 7H时 433 442 08 10 yppp xfWH yy 垂轴像差如图所示 1H时 433 442 08 40 yppp xfWH yy 垂轴像差如图所示 0H y P y x P x 1H 40 40 10 10 P y P y P x P x y y x x 0 7H 6 为一个地图公司设计航空测绘相机 透镜焦距为 1000mm 最大成像尺寸为 10cm F 数 为 f 5 像的最大允许畸变量为 0 1 即实际主光线成像位置与近轴主光线成像位置不超过 0 1 设0 5 m 物体处于无限远处 则允许的最大初级畸变波像差系数 311 W为多少波 长 解 畸变系数 W311 由 33 311311 Py PPP RWR WWH yWH ryr 0max max 0 001 y H 其中 0max 100mmH 为最大成像尺寸 3 3110max 0 001 y P R WHH r 又知1 2 10 P R Hf r 311 311311 100 1mm 0 01mm10 m 20 W WW 即 7 光线追迹计算得出某光学系统的两条光线的轴向球差分别为 1 0mm 和 0 5mm 该两光线 的斜率 tanU 分别为 0 05 和 0 035 这两条光线在近轴像面和近轴像面前 0 2mm 处的垂 轴几何像差分别为多少 解 Ray 1 LA 1 0 tan0 05U mm Ray 2 LA 0 5 tan0 035U mm a 在近轴像面 LA TA Paraxial U tan tan TA U LA TALAU Ray 1 TA 0 05mm Ray 2 TA 0 0175mm b 在近轴像面前 0 2mm 处 tan 0 2 TA U LA Ray 1 TA 0 04mm Ray 2 TA 0 0105mm 8 一光学系统 F 数为 f 5 四级球差波像差系数为 040 5 mW 要求轴上点发出并入射在 光瞳半径5 0 上的光线能聚焦 则像平面偏离近轴焦平面的距离是多少 解 0 5 P y 即 0 5 带光线的离焦量用轴向像差表示 22 040 16 500 m0 5mm zP fWy 或用初级球差平衡的概念来完成 即 3 20040 24 2 10 0 5 yPPP PPP RRR W yWyfy rrr 于是得 20 1025 y W 当光瞳半径5 0 上的光线能聚焦时 0 y 故 20 2 5 mW 于是得像平面偏离近轴焦平面的距离 2 20 8 500 m0 5mmzfW 9 给出六级球差 060 W的轴向几何像差 z p y 一般表达式 作出 F 数为 f 2 的光学系统 060 1 mW 的轴向像差曲线图 解 62234 060060060 6 PPyP P R WWxyWy r 用初级球差平衡的概念 当垂轴球差为零时得 5 20060 4 20060 026 3 yPP PP P RR W yWy rr WWy 用轴向距离表示 2 20 8 zfW 24 060 24 060 8 3 24 zP zP zfWy fWy 对于 f 2 的光学系统 060 1 m W 得 4 z 96 P y 轴向像差曲线如图所示 10 当系统只存在三级球差 像平面位于最小 RMS 弥散斑位置时 满足下列关系 20040 1 333WW 2 040 10 6 0 67 m zfWLA n 1 试推导上面的关系式 注意弥散斑尺寸的均方根大小是沿径向方向上测量所得到的 222 rxy P y 1 0 100 m P 2 求径向弥散斑尺寸的均方根大小 3 将上问的结果与近轴焦点处的径向弥散斑尺寸的均方根值相比较 解 1 根据初级球差平衡的概念 22 2004020040 24 24 yPPxPP PPPP RRRR W yWyW xWx rrrr 222 2222224222222 2004020040 4 16 16 rxy PPPPPP PPP RRR WxyWxyW Wxy rrr 又知 222 PP xy 故 222222624 2004020040 4 16 16 r PPP RRR WWW W rrr 弥散斑尺寸表达式为 21 22 00 22222 2004020040 222 20040040 1 16 2 4 3 44 2 39 Rr PPP PPP RMSd d RRR WWW W rrr RRR WWW rrr 由于最后一项是正的 当第一项为 0 时 结果将有最小值 20040 4 0 3 WW 故得 20040040 4 1 333 3 WWW 22 20040 8 10 67 zfWfW 又知 2 040 16 LAfW 故0 67zLA 2 光斑尺寸 RMS 的最小值 即第一项为 0 时 有 222 040 min040 4 9 2 3 R P R P R RMSW r R RMSW r 3 像面位于近轴焦点处离焦波像差为 0 波前像差为 4 040 WW 计算得 222 040 min040 4 2 3 R P R P R RMSW r R RMSW r 是最小弥散斑的 3 倍 11 为了获得更好的成像质量 可将系统的三级和五级球差进行平衡 此时 满足球差平衡的 条件是边光线的球差系数为 060040 5 1 WW 试推导该关系 注意 边光线球差平衡是指 经过入瞳边缘的光线产生的垂轴像差为零 解 46 040060 WWW 35 040060 24 040060 4cos6cos 46 y PP PP PP RR WW rr RR WyWy rr x 在形式上也是如此 对于1 P y 由题意可知0 y 040060 040060 046 1 5 y PP RR WW rr WW 12 在某 F 数为 f 2 的光学系统中 全视场弧矢焦线的长度为32 m 试求 1 当0 5 m 时 三级像散波像差系数 222 W为多少个波长 2 在该视场中 弧矢焦点和子午焦点之间的轴向距离为多少 解 1 弧矢焦点处 20 0W 2 222 222222 222 2 2 4 2 1 32 m 4 16 2 m 4 yP PP yP P RR WH yf rr R LyWW r W故 2 子午焦点处 20222 2 mWW 2 20222222 8 64 m 0 0 zfWWW 取 取 13 某一透镜的子午彗差为 T 1 0C 单位 作图示意光线入射于孔径为 1 0 707 和 0 5 带时 12 条等间距的光线在像平面上的分布情况 解 T 1 0C 2 131 2cos2 y P R W H r 2 131 sin2 x P R W H r 131 1 3 Ty P R CW H r 131 13 T P R CW H r 131 3 P r W HR 22 11 2cos2 sin2 3 33 yxTS CC 14 作出以下情况中的像差曲线图 假设均为第三阶像差 1 垂轴球差为 1 单位 2 垂轴子午彗差为 1 单位 3 垂轴球差和垂轴子午彗差均为 1 单位 4 根据像差曲线图估算 3 中的最小光斑尺寸 解 1 垂轴球差 33 040040 4 4 yPxP PP RR WyWx rr 如图 1 2 子午彗差 Coma 1 2 131 3 0 yPx P R W Hy r 如图 2 3 总像差如图 3 x 两边画出了边界线 4 最小光斑尺寸 焦点最小光斑尺寸 y 最小光斑尺寸 1 2 x 最小光斑尺寸 0 5 P y P 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P y x AG BH C I DJ E K FL P 0 333 1 0 1 P 0 107 0 5 0 7 P 0 083 0 25 0 5 y y x x y 1 1 x P y P x 1 1 1 y 1 1 x P y P x 1 1 T C 2 y P y x P x 2 1 2 0 5 3 15 某一 F 数为 f 10 的光学系统二级和四级波像差如下 20 2 mW 040 2 mW 131 1 mW 220 3 mW 222 3 mW 311 2 mW 1 写出波像差 W 的表达式 2 写出子午和弧矢像差曲线的表达式 3 作出 0H和 1H时子午和弧矢光线的像差曲线图 注意标注出坐标及数值 解 1 波像差表示式为 243222223 20040131220222311 coscoscosWWWW HWHWHWH 2 子午面 xp 0 32223 20040131220222311 32223 323 24322 20 483662 m 20 4832 m yPPPPP PPPPPP PPPPP PPP RRRRRR W yWyW HyWH yWH yWH rrrrrr yyHyH yH yH yyHyH 弧矢面 yp 0 3232 20040220 24220 486 m xPPPPPP PPP RRR W xWxWH xxxH x rrr 3 曲线图 H 0 H 1 16 现有焦距为 100mm 材料为 BK7 的薄透镜 BK71 52237 1 516801 51432 FdC 1 该透镜总的轴向色差是多少 2 如果该透镜在 d 光下的焦距为 100mm 那么在 F 光和 C 光下的焦距为多少 3 作出在 d 光焦点处的 F d C 的垂轴位置色差曲线 透镜的直径为 20mm 假设除了色 差之外没有其他像差 请在图上标出对应数值 解 1 11 51680 1 64 2 1 52237 1 51432 d d FC n nn 1100 1 56mm 64 2 dd ff f f 2 对于薄透镜 1nC 1 10 01 mm dd d nC f 1 10 01011 mm98 93mm 1 F FFdF d n nCf n 1 10 00995 mm100 48mm 1 C CCdC d n nCf n 3 有用以下几种方法得到 x y 就可作出位置色差曲线 C 光 100 48 m 100 480 48 y C y C F 光 100 108 m 98 931 07 y F y F 或者 100 5 20 f ff D 2 10 p R f r C 光 2 20 0 48mm8 z fW 20 0 0024mm W 20 12 ypp yR rW 48 m y C yC 1 07mm 100 d f F yF 0 48mm dC 10 xy or 48 m 108 m PP x ory F 光 2 20 1 07mm8 z fW 20 0 00535mm W 20 12 ypp yR rW 107 m y F 17 一焦距为200mm的消色差双胶合薄透镜是使用以下两种玻璃制成 下面给出了其在F d C 光下的折射率 假设双胶合透镜的 数为 10 f 10 并且不存在其他像差 Glass1FK51 492271 487491 48535 Glass2F21 632081 620041 61503 FdC 1 求两薄透镜的焦距 2 求该透镜二级光谱 并作图指出三种波长的相对焦点位置 3 作出 d 光线焦点处的垂轴位置色差曲线 在图上标出对应数值 解 1 12 10 487490 42004 70 4 36 4 0 006920 0171 d FC n nn 12 12 1212 12 12 12 1 0 005 mm 70 436 4 34 034 0 0 0104 mm 0 0054 mm 96 6mm 186 8mm f ff 2 12 0 002140 00501 0 309 0 293 0 006920 0171 dC FC nn PPP nn 0 3090 293 0 000471 70 436 4 0 094mm Cd Cd fP f f 3 1 tan tan0 5 2 P r TALAUU ff y 4 7 m P y d F C TA 0 094mm 0 0047mm4 7 mLATA 或 2 2020 8 0000117mmzfWW 从 C 到 d 20 0 94mm 2 20 1 4 7 m yP PP yP z RR W y rr y 18 已知两个投影物镜 在其像平面上绝对畸变分别为50001mm 和5000 25mm 试分 别求其相对畸变q 解 12 10 25 100 0 02 100 0 05 500500 qq 19 设计一个双胶合物镜 光焦度1 选用两种玻璃 F2 1 6218 36 9 dd n 和 K9 1 5163 64 1 dd n 要求近轴区消除位置色差 计算 F2 在前和 K9 在前两种情况下 各自的光焦度分配 解 由消色差光焦度分配公式 1 1 12 2 2 12 F2 在前 1 36 9 1 1 35662 36 964 1 2 64 1 1 2 35662 36 964 1 K9 在前 1 64 1 1 2 35662 64 1 36 9 2 36 9 1 1 35662 64 1 36 9 20 设计一个双胶合望远物镜 焦距为100mm 用 K9 1 5163 64 1 dd n 和 ZF2 1 6725 32 2 dd n 玻璃组合 K9 在前 为了补偿反射棱镜的位置色差 物镜需 保留一0 26mm的位置色差 试求 1 f 和 2 f 解 各透镜光焦度 1 12 12 64 1132 2 0 26 1 1 0 018412 64 1 32 2 100100 FC l 1 1 1 54 313mmf Cd f d F C 2 21 12 32 2164 1 0 26 1 1 0 0084117 64 1 32 2 100100 FC l 2 2 1 118 88mmf 21 有一惠更斯目镜 两块透镜的焦距比为 12 1 2 5ff 同一种玻璃材料 总焦距为 50mm 要求消倍率色差 求 1 f 2 f 和间隔d 解 已知 11211 211 2 2 513 5 2 5 2 5222 fffff ff df f 代入 2 121 11 12 12 2 52 5 1 42857 3 5 3 5 1 75 3 5 2 f ff fff ffd ff 12 50 35mm 2 5 3587 5mm 61 25mm 1 42857 ffd 第八章眼睛及显微系统 1 正常人眼由观察前方 5m 至明视距离 0 25m 处 眼睛的视度调节范围多大 解 1111 3 8 50 25 ARP rp 屈光度 2 目视光学仪器目镜的焦距为 20mm 要求 5 视度调节范围 求目镜的总移动量 解 22 5 20 2mm 10001000 Nf x 3 焦距仪上测微目镜焦距为 17mm 使用叉线对准 问瞄准误差等于多少 解 0 0029 10 17 10 0 000822mm 60 f 目 4 观察 1m 远和 10m 远处 立体视觉限分别为多少 解 2 L L b 取 min 100 00004833 65mm0 065mb 2 1 2 2 0 00004833 10 0007m 0 065 0 00004833 100 007m 0 065 L L 5 有一焦距为 50mm 口径为 50mm 的放大镜 眼睛到它的距离为 125mm 物体经放大镜 后所成的像在明视距离处和无穷远 计算两种情况下放大镜的视角放大率和线视场 解 成像在明视距离处250mm 125mm zz xxfx 解得75mm 175mm z xx 代入放大率公式 250250175500500 25 3 5 228 57mm 502503 5 125 zz xh y fxxl 同理成像在无穷远处 250250500500 25 5 220mm 505 125 z h y fl 6 已知显微镜目镜 15 问其焦距为多少 物镜的 m 2 5 设为薄透镜 共轭距 L 180mm 求其焦距及物 像方距离 问显微镜总放大率为多少 总焦距为多少 解 250250 16 67mm 15 f 目 目 由2 5 l m l 共轭距180Lll 得51 43mm l 128 57mm l 显微镜的总放大率为 2 5 15 37 5X m 目物 总焦距为 250250 6 667mm 37 5 f 7 一架显微镜 物镜焦距为 4mm 中间像成在第二焦面 像方焦面 后 160mm 如果目 镜为 10 倍 求显微镜的总放大率 解 160 40X 40 10 400X 4 x mm f 目物物 8 显微镜目镜的 10 物镜的 m 2 NA 0 1 物像共轭距为 180mm 物镜框为孔径光 阑 试求 1 出射光瞳的位置和大小 2 物镜和目镜的通光孔径 设物体 2h 8mm 允许边缘视场拦光 50 解 250250 25mm 10 f 目 目 2 180120 60 60 120 40mm 60 120 l mllll l ll f ll 物 1 出瞳位置 145 25 30 208mm 14525 lf l lf 目 物 目 2 22 tan 2 120 sin0 1 120 tan12012012 06mm 1 sin1 0 1 DDD u ll u Du u 物物物 物 出瞳 30 208 12 062 51mm 145 D 物 2 允许边缘视场 50 渐晕 确定目镜通光口径 如图所示 2 22 22 4 12025 9 67 60 lfl O D yO D 目镜口径 22 219 33mmO D 9 欲辨别 0 0005mm 的微小物体 显微镜的放大率至少应为多大 数值孔径 NA 取多少较 为合适 设人眼便于分辨的角距离为 2 且用斜光束照明 解 500 0 00029 250 2 0 00029 290X 0 0005 3 0 50 5 0 55 10 0 55 0 0005 NA NA 10 有一生物物镜 物镜的数值孔径 NA 0 5 物体大小 2h 0 4mm 照明灯灯丝半径为 y 2 D l 1 D l 2 f 1 D 1 O 2 O 0 6mm 灯丝到物面的距离为 100mm 采用临界照明 求聚光镜的焦距和通光孔径 解 聚光镜 0 4 100 25mm 75mm 1 2 l llll l 2 22 75 25 18 75mm 7525 2sinsin tan 2cos 1 sin 2 sin2 25 0 5 28 87mm 1 sin1 0 5 ll f ll DDUU u llU U lU D U 聚 聚 第九章望远系统 1 假定用人眼直接观察敌人的坦克时 可以在400mL 的距离上看清坦克上的编号 如果要 求在距离 2km 处也能看清 问应使用几倍望远镜 解 在 400m 处人眼所能分辨的最小距离 3 400 100 00029116mmyL 此距离在 2km 处对人眼张角 6 66 116 tan58 10 2 102 10 y 所以 6 tan10 00029 5 tan58 10 2 一望远镜物镜焦距为 1m 相对孔径 1 12 测得出瞳直径为 4mm 试求望远镜的视角放大率和 目镜的焦距 成倒像 解 1000 1 12 mm 1212 f DfD 1000 20 83 12 4 D D 又因成倒像 故 20 83 11 2 2 1000 48mm 20 83 ff f f 3 已知一个 5 倍的伽利略望远镜 其物镜又可作放大镜 其视角放大率亦为 5 倍 试求物镜及目 镜的焦距及其筒长 解 250250250 50mm 5 f f 放物 物放 50 10mm 5 ff f f 物物 望目 目望 筒长 50 10 40mmL ff 目物 4 拟制一个 6 倍望远镜 已有一个焦距为 150mm 的物镜 问组成开普勒型和伽利略型望远镜 时 目镜焦距应为多少 筒长为多少 解 开普勒型 150 25mm 6 ff f f 物物 目 目 筒长 150 25 175mmL 伽利略型 150 25mm 6 f f 物 目 筒长 15025 125mmL 5 欲看清 10km 处相隔 100mm 的两个物点 用开普勒型望远镜 试求 1 望远镜至少应选用多大倍率 正常倍率 2 当筒长 450mm 时 物镜和目镜的焦距 3 保证人眼极限分辨角为 1 时 物镜口径 1 D为多少 4 物方视场角22 像方视场角为多少 在 10km 处能看见多大范围 在不拦光情况下目 镜通光孔径 2 D为多少 5 如果视度调节5 个折光度 目镜应移动多少距离 解 1 0 00029 29X 0 1 10000 2 450 29 f L ff f 物 目物 目 解出435mm 15mmff 目物 3 1 1 60 2968mm 140 D D 4 tan tantan29 tan10 5062 tan 26 85 53 7 2 观察范围tan10000 tan1174 55myl 2349 1my 目镜通光孔 21 2 tan z DDl 1 1 22 2 1 2 68 2 345mm 29 15 15 1515 517mm 435 2 3452 15 517 tan26 8518 05mm z D D f f lf f D 5 目镜移动距离 2 2 5 15 1 125mm 10001000 Nf x 目 第十章摄影及投影系统 1 一照相物镜相对孔径1 2 EP Df 其理论分辨率为多少 采用其分辨率为 80 线对 毫米 这个摄影系统的理论分辨率又为多少 测得该摄影系统像面中心实际分辨率为 37 线对 毫 米 造成此差异有哪些原因 解 1475 1475737 5 2 EP L D N f 线对 mm 经验公式 11111737 5 80 72 737 580737 580 lp N NNN 线对 mm 测出 N 37 线对 mm 72 线对 mm 由于摄影物镜像差及加工缺陷 胶片处理也未能达到最 佳情况 2 照相时光圈数 F 8 速度取 1 50 秒 为拍摄运动目标 将速度改为 1 200 秒 应取多大光 圈数 解 为使曝光量相等 F 4 3 使用照相机时 底片位置不动 物镜前后移动进行调焦以拍摄不同距离物体 拍摄无限远物 体时 底片处于像方焦平面位置 物镜与底片位置最近 设75mm f 试求当 L 20 5 1m 时 物镜的移动量 x 解 2 2 f xxfx x 2 1 2 2 2 3 75 0 282mm 2000075 75 1 142mm 500075 75 6 081mm 100075 x x x 4 用一焦距135mmf 的照相物镜拍摄 10m 远处的运动列车 列车运动方向与光轴垂直 如果底片像的位移不超过 0 1mm 时不致模糊 若曝光时间为 1 500 秒 求列车运动速度 解 在 1 500 秒时 列车运动距离为 s 有 0 1s ll 0 10 1 10000 136 85mm 136 85 500 0 1 10000 3654mm 3 65m 1 500136 85 lfl ls lfl ss V t 秒秒 5 某闪光灯对 GB21 胶片的闪光指数为 32m 该灯对 GB18 的闪光指数为多少 若用该灯作 光源 当用 F 4 的光圈数拍摄时 两种胶片拍摄距离为多少恰当 解 GB21 相当于 ASA100 GB18 相当于 ASA50 12 3250 10022 63m GN F32 48m 22 63 45 66m GN BGN AASA BASA A LLL 6 用 1 200 秒 F 8 拍摄某物时 ASA100 胶片效果良好 当用 GB24 胶片 且光圈数有需 改为 F 11 时 问快门速度应选用多大值 解 GB24 相当于 ASA200 比 ASA100 感光度高一倍 F 11 比 F 8 进光少一倍 故快门速度仍为 1 200 秒 7 假设需要设计一个侦察照相机 要求设计的相机能记录计算机的敲键次数 并且安装在键盘 和桌面上方 2 3m 的天花板上 照相机中 CCD 的尺寸为 1 3 英寸 传感器尺寸为 4 8 3 6mm 分辨率为 1024 768 个像素 键盘大小为 440mm 150mm 键盘上字母键为 18mm 的正方形 假设采用薄透镜系统 完成以下问题 1 要使键盘全部成像在传感器上 放大率是多少 2 侦察相机需要多大焦距的透镜 3 透镜和相机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4 传感器上像素的尺寸是多大 5 在图像中 一个字母键宽度相当于多少个像素 6 如果我们需要衍射光斑的尺寸与像素尺寸匹配 假设 0 55 m 需要多大的入射光瞳 解 1 由高斯公式可知 放大率 1 1 1 4 8 0 011 44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