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曲歌词与性别身份的呈现.doc_第1页
流行曲歌词与性别身份的呈现.doc_第2页
流行曲歌词与性别身份的呈现.doc_第3页
流行曲歌词与性别身份的呈现.doc_第4页
流行曲歌词与性别身份的呈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及文化中的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 in Popular Culture1流行曲歌词与性/别身份的呈现- 从杨千嬅与何韵诗的歌曲说起陈铭匡1. 引言尽管近年香港唱片工业持续萎缩,可是本土流行曲依然有其生命力,在传统工业模式以外,透过各种途径(例如互联网、随身mp3 以至手机铃声),渗透至我们的日常生活。流行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实在不容文化研究者忽视。要从文化研究角度分析流行音乐, 歌词、歌手的演绎方式及其形象、歌曲的旋律及其编排、音乐工业、听众以至媒体等都各有其重要性,而且每一范畴互有关连,互相影响。可是如果上述各项皆不能分割,则流行音乐研究将显得过份庞杂,而且焦点或会模糊不清。朱耀伟曾阐述单纯歌词研究的可行性及重要性1,除他所言流行歌词本身的感染力外,我认为,无论是在卡拉OK边唱边阅读歌词,媒体挪用歌词借题发挥,情人凭歌寄意,以至在自己网志(blog)转贴歌词等行为,都可说明歌词的语言,对听众而言,一直有其情绪宣泄、感情表达以至身份认同等重要功能。流行曲同时有再现的力量与影响的力量(the power to represent and the power toeffect)2。歌词作为社会最广泛被当代人反复传诵的文类之一, 记录与再现了时代的某种面貌,既可成为当代人的集体回忆,亦对每一代人的价值观以至身份建构,有其独特的影响力。歌词的生产与传播固然离不开歌手与音乐,但歌1 朱耀伟 (1998):香港流行歌词研究 7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中期,香港:三联书店,页14-152 Street J. (2001). Rock, Pop & Politics in S. Frith et al (eds.), The CambridgeCompanion to Pop & Rock: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普及文化中的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 in Popular Culture2词分割出来仍可以有其独立的意义,歌词文本在不同的语境(context)下可以再生产出不同的意义。此亦为歌词值得放置在研究焦点的原因。本文将以歌词文本的探讨为核心,至于从歌手形象到音乐工业环境等其它重要范畴,则会作为歌词文本分析的辅助与参照。2. 研究背景2.1 杨千嬅与何韵诗作为本地近年最红的其中两位女歌手,杨千嬅与何韵诗的歌曲能引起不少听众的共鸣,其中又以年青听众(亦即流行歌曲的最主要消费者,大约是十多二十岁的学生),以及跟她们年纪相近的女听众(即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出生的一群)为主。较诸其它同辈流行歌手,杨千嬅与何韵诗的形象,以至歌曲歌词,更刻意突出她们的个性与女性身份,而她们亦经常强调当中不少歌词能代表她们真实的自我,或能准确写出其个人情感,而不仅是流行工业生产下的泛泛情歌。不过,她们大部份歌曲的歌词,也是由两位本地主要男性作词人 林夕与黄伟文所执笔。然而,与别不同的是,我们从媒体的报导知道,林夕疼杨千嬅,黄伟文疼何韵诗,两对歌手与词人特别熟络的关系,影响了词人如何透过文字呈现歌手的个性、情感与心声。正如四人都曾经分别公开表示,在如此深厚的交情与默契下,歌词特别贴切到肉(对歌手而言,也可能是对词人而言)3。词人与歌手之间的这种深刻而微妙的互动,在本地流行乐坛并不常见。2.2 社会环境近一两年,媒体经常以香港女多男少、人口失衡为题,讨论愈来愈多独身适婚女性的现象4,社会对不再年青的未婚女性议论纷纷,不仅对她们或构成压力,也一再建构与巩固女性到三十应该准备结婚的观念。于3借音乐会诉心声杨千嬅十年感情逐寸数,香港经济日报,2005 年12 月29 日最爱是谁,苹果日报,2006 年2 月5 日没有黄伟文会变哑何韵诗愿以身相许,文汇报,2005 年11 月4 日4 阴盛阳衰适婚十女争八男,东方日报,2005 年7 月29 日港女觅偶难,忽然一周,2005 年3 月18 日33 年人口838 万女多男33% 失衡严重港女嫁内地郎成新趋势,香港经济日报,2004 年7 月1 日普及文化中的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 in Popular Culture3是,未婚男性仍然是钻石黄老五,未婚女性就有事业心过重的问题。杨、何两位歌手现时皆为独身女性,均面对上述关于婚姻的社会论述,但在媒体的报导及她们的歌词中,却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与态度。杨千嬅对婚姻及爱情的盼望与失落,以及何韵诗性取向的暧昧,能够成为话题之余,亦可能在有意无意间成为唱片公司的卖点。2.3 研究者的位置作为一个自七十年代出生以来,一直在香港流行音乐浸淫中成长的人,我对本土流行曲的歌词有非常浓厚的感情。直至2002 年,自己有机会开始参与歌词创作,虽然至今灌录成唱片的作品不算多5,但却让我有机会体会到填词人在这流行文化生产在线的位置。因此,在分析歌词的过程中,不能忽略研究者作为业余填词人的身份,而这个位置或会带来一些独特的角度,特别是对流行曲生产过程的观察、体会、理解及反思。2.4 研究方向及限制正因为我自己既长期关注歌词也同时身处流行音乐圈中,我认为香港现有的歌词研究,偏重歌手或填词人的单一角度,并不足够。透过我的个人经验以及与音乐圈中人的接触,我理解到一份能面世的歌词,既不可能单纯是作词人的作品,也不可能完全代表歌者。不单是因为写作歌词时需要考虑歌曲旋律、风格以及歌者演唱方式等限制,也因为歌曲生产过程背后的各种权力操控(例如投放资本的唱片公司、经理人、唱片监制等),加上歌词的文本意义会被再生产 写词人想象歌者、编曲者与歌者再诠释歌词、然后宣传人员、媒体和听众又会再三把歌词文本诠释。如是者,歌词的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下反复被再造,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的关系可能会随着这过程有不同程度的变动。因此,歌词文本研究显得既重要又困难。由于研究时间与篇幅所限,本文将会集中讨论杨、何二人的歌词文本如何呈现女性的性/别身份,并简述歌词如何与听众及社会环境互动。至于流行曲的生产过程及商业运作对歌词意义的影响, 则会于分析中论及,但未能另辟章节作深入探讨。5 个人曾为主流歌手(卢巧音)、独立唱作歌手(嘉琳)、乐队组合( 达与璐、goodmorningloria )、新晋偶像(梁靖琪)及W创作社的剧场音乐写歌词,已灌录成唱片的作品有二十多首。直至目前为止,我所写的歌词,近九成都是给女歌手唱的。普及文化中的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 in Popular Culture43. 研究目的及方法研究目的 分析杨千嬅与何韵诗的歌曲歌词如何呈现女性的性/别身份及爱情态度 比较两人歌曲的歌词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与生活态度,并讨论这些歌词与歌迷/听众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 以歌词的文本分析为主,辅以歌者形象、唱片设计等分析 由于二人出版过的歌曲甚多,本文会集中讨论当中较流行、最广为人所认识的歌曲。 何韵诗于2001 年出版首张专辑,而杨千嬅出道已近十年,中间经历过不同阶段,为集中分析起见,本文只会选取她于2000 年以后推出的歌曲讨论,这亦正是她步入较成熟年纪的阶段。 搜集相关文献、书刊、报章报导等 观察歌迷在网志与留言版的留言4. 文本分析4.1 梁祝 vs Single2005 年,何韵诗与杨千嬅分别推出了她们有份监制、概念完整的专辑,立体地呈现她们一贯的形象,突显二人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酷异的梁祝下世传奇 模糊性别界线血肉之躯已没有意思何韵诗这张梁祝下世传奇专辑,是她监制与主演的同名摇滚音乐舞台剧原声大碟,歌词全部由黄伟文创作。值得注意的是舞台剧概念和创作班底的组成都由何韵诗所主导,不论剧本或歌词,其实都为她度身订造6。参考美国论者多蒂(Alexander Doty)的说法,酷儿(queer)游离于男性/女性、同性/异性之间的二分法之外,甚至浮动于各种性别身份变换的状态中,用以对抗异性恋的霸权意识及由此衍生而来的单一观照7。从这酷儿观点6 梁祝下世传奇DVD 何韵诗梦想印记,香港经济日报,2006 年1 月12 日7 参考自:洛枫(2002)记忆、性别、历史,盛世边缘:香港电影的性别、特技与九七政治,牛津大学出版社; 引述:Alexander Doty, “Theres SomehingQueer Here.” Corey K. Creekmur and Alexander Doty eds. Out in Culture: Gay, Lesbianand Queer Essays on Popular Culture. Durham: Duke UP, 1995, pp71-90普及文化中的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 in Popular Culture5与文本互涉的角度分析,加上何韵诗向来的中性形象与惹人谈论的性取向,可以看出,剧本8与歌词处处流露后现代性与跨性别的酷儿情感/情欲,不仅要抹去性别界线,更是试图打破性别、同性/异性恋的二元,让角色的情欲在两性之间流动,性别身份显得模糊不定,雌雄莫辨又雌雄同体。 梁祝本身是中国传统故事,一向以来指涉浪漫与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祝英台最后哭坟而化蝶更是无助的女性形象。梁祝下世传奇一方面与香港另一部将梁祝解读成同性爱故事的舞台剧9遥相呼应,另方面,主题曲化蝶的歌词,反复唱着记忆可以/幻作一对蝴蝶飞舞在时光深处,然后血肉之躯已没有意思,蝴蝶成为了可自由穿越时间与生死的象征,而不是传统上死而复生的二元观点,没有意思的血肉之躯同样也不能把性别二元划分。 另一首主题曲劳斯莱斯的歌词更是同时充满后现代与酷儿的气味。歌名来自剧中梁祝二人今世的昵称,但剧情讲述他们改这个名字是因为崇拜一个名叫”Lawrence & Lewis”的时装品牌。这里起码有两重指涉:(1)现实中有由两位同是男性设计师的伴侣以自己名字合组品牌;(2)何韵诗有两首以鲁思玛莉为名的歌曲,写鲁思与玛莉的爱情故事。从两个女性化的名字到两个男性化的名字,三首歌的故事文本与符号互涉,而这次两名字合组起来更是十分男性化的汽车品牌,故事则仍然由何韵诗以第三身的女性身份唱出。 劳斯莱斯骤听起来,就是两个花样男子由友情到爱情的挣扎故事,可是层次其实不止于此:副歌唱到但做对好兄弟/又如此相爱/旁人会说不该时,我们还以为正在讲两个男子,可是到了下一段, 劳斯难面对/却跟她勾过手指/莱斯偏偏那样痴/终于一次/她扑过去/四目对望/然后除下衬衣,我们还在疑惑到底是他还是她时,歌词唱到迷惑中的劳斯/此时先至知/一向没当这好手足女子。这代表劳斯其实是男性化的女子吗?黄伟文又再一次挑战听众对性别二分的观念。于是,他又回头写两个饱受旁人压迫的情侣的诘问与控诉:明明绝配犯众憎便放开永远的忍耐永远不出来世界将依然不变改只会让更多罪名埋没爱。8 剧本由W 创作社黄智龙所编写,简介如下: 梁山泊与祝英台,轮回今世,化身男子劳斯 (周国贤) 与男性化的女子莱斯 (何韵诗) 再续前缘,却在友情与爱情之间举棋不定。后来莱斯意外离世,劳斯悔不当初,让自己的心灵和身体冰封了20 年,直至莱斯的转世阿祖(梁祖尧饰)出现。阿祖本有女友小淇(杨淇饰),遇见劳斯后意识到他才是这生要爱的人,在莱斯的鼓励下,两个男子终于排除万难而相爱。9 1999 年由春天制作演出,杜国威编剧。普及文化中的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 in Popular Culture6这固然可以理解成同志对抗主流社会压制的反抗呼声,但性别的流动、多元与不确定却是这首歌另一种解读的方向。例如,但做对好兄弟/又如此相爱的兄弟一定是两男吗? 这可以跟何韵诗03 年另一首歌曲兄弟互涉, 那时她以第一身唱道不理上世/不顾下世/ 与你称兄与道弟/情谊比亲友更珍贵,原来她早已宣示,即使没有下世传奇,女性也可以与人(男或女)称兄道弟。当然,更不能忽视的,是歌词与舞台剧剧情的关系。莱斯既是何韵诗演的上世女学生,也是下世由梁祖尧饰的男生,同时是已经成为亡魂的女莱斯,甚至是那位男时装设计师。歌中莱斯的所指(signified)是谁,是什么性别,一样是流动而不确定的。这首歌独特的地方,不仅在以永远不出来世界将依然不变改来对抗当时闹哄哄的反同志论述10,以及加强控诉社会建制压抑带来的悲剧,更如洛枫所言,gay 的欢愉连上蕾丝边的浪漫与温婉,异色的想像更在情欲两岸来回摆荡11。 在汽水樽里的咖啡中,黄伟文/何韵诗进一步利用符号指涉生理与心理上性/别(sex and gender)差异的处境,而并非部份听众所解读成的同性恋者的独白/控诉。或者,因为黄、何二人一贯的暧昧性取向形象,加上大众对性别议题大都离不开男/女、同性/异性恋二元化的想像,每当何黄二人合作的歌曲中展现非异性恋主题,往往会被人标签为同性恋歌曲。汽水樽是坚硬却易碎的。咖啡是流动、是香也是苦的。谁出错将咖啡都装进汽水樽,汽水樽里的咖啡指涉身体装错了男女二分的性别形态,从酷儿理论的解读下,如果我是谁/必须根据染色体的设计/埋藏内心的幼细/大概就要荒废,正正呈现了雌雄同体与打破性别定型的可能性。男人的粗犷身体/装了女人心,所谓女人心也不过是男性社会建构的特质,而无论男体女心或女体男心的错置,也同样是社会对性别整合要求单一化之下所建构的压抑与禁忌。何韵诗以她暧昧的形象唱出此歌,让听众自然对号入座,并巧妙地运用舞台剧中今世男身尚有前世女心这种较易为普罗观众消化的安排,鼓励酷儿者走出自设或外设的框架,突破性性别的封锁,忠于自我10 2005 年2 月至9 月期间明光社经常在传媒曝光,高调地反对政府就性倾向歧视立法。这段期间,亦正值梁祝下世传奇歌曲及舞台剧面世的时候。11 洛 枫 (2006) ,香港流行音乐的酷儿故事,信报,2006 年3 月25 日普及文化中的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 in Popular Culture7情欲带动的流向(洛枫, 2006)12。别怕躯壳外形全部错了/潜质先紧要这种松动性别(gender)建构的论述,正是歌词的所指。总括而言,这张专辑的歌词,呈现了有别于二元的两性身份,展现了流动欲望与跨性别的角度,也正因为何韵诗本人的参与(尤其是她向媒体流露劳斯莱斯对她个人的独特情意结13),使歌词在此语境下更能呈现不甘驯服于男/女与同/异性恋二分与社会建制论述管理的女性。既道出她们的渴望(爱情能冲破性别界限或社会规范),也呈现她们面对的压抑。歌词被大众受落及取得正面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女男同志对此亦普遍喜爱),除可理解成受众对酷儿讯息的认同及对社会建制管理爱情的拒抗,另方面也突显了酷异文化产品被消费的现象,例如这些产品往往能呈现某种独特的品味及美学观。歌手、作词人与其唱片公司持续以此作为他们歌曲产品的特性,其实也同样受惠于这种酷儿角度的可消费性。只是,其实还有一道底线始终没有被打破 歌者从不曾明言现实生活中她自己对性/别/性取向的态度。倘若她说白了,建制还可以容纳吗? 还能够如现在般被消费吗?SINGLE 烈女不怕死?Single顾名思义,就是讲独身女性的生活与爱情观。杨千嬅说,她对婚姻有保留,更不相信结婚是女人的终点,而她仍然很享受单身生活,推出Single是为了鼓励一众单身女性14。据她所说,Single讲述了现在女性的独立自主,引起了不少女性歌迷的共鸣。15那么Single呈现的是怎样的女性自主呢?在讨论歌词文本以前,不得不提歌词与唱片封面互涉的关联性。封面呈现的是杨千嬅拿着一束花站在海滩,轻倚在一头白马旁边。杨的眼神幽幽的带着希冀。白马作为能指(signifier),已经显得陈旧,而且根据过往无数有关白马这符号的解读,我们知道封面照片中重要的不是白马而是缺席的白马王子。封套上面大字写着杨千嬅 Single,就更明白地呈现出这个single的女子,手握仅有的鲜花(尚未枯萎的青春),盼望白马主人的心情。所谓独立,只因为白马的主人尚未到而已。而这封面照,基本上已勾划了整张专辑中歌词所描绘的主要面貌。12 同上。13 何韵诗大玩双身恋 梁祝下世传奇特别版,香港经济日报,2005年11 月22 日14 塑造当代独立女性形象 杨千嬅Single,Journal Va Kio,2005 年8月24 日15 杨千嬅广州畅言美丽心得, 新快报,新快报,2006 年5 月5 日普及文化中的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 in Popular Culture8 唱片的第一首歌是黄伟文写词的超龄,龄既然可以被超,即代表年龄是有一条界线的,越过了而尚未完成社会共识所要求的任务(例如结婚),即是超龄。从分几次手/才换到入场证 /踏进教堂/婚礼景唱到令人烦扰/不过是我的虚龄/ 太迟无人认领,歌词道出了女性超龄而不婚即造成困扰,恋爱几多次的最终目的是踏进教堂,而女性是待人认领的,彷佛指向女性是被动的物品。虽然歌词后段唱道恳请放心/从未怕没人要, 孤单与迟婚的困扰/不经说起/其实我亦忘了, 无须数算着/又老一岁/一切像泡影,看似在说自己如何独立、坦然、不介意迟婚,但兜兜转转,迟婚只是一种无奈而不是选择,女性可以做的只有等待和相信: 随心恋爱吧/永不超龄 /带着十八的心境/顺逆境/仍在安心等待/月老的回应。词人与歌者所巩固的,是一种常见的现代女性角色定型 表面坚强与不在乎,但内心在等待男性与憧憬婚姻。正如前述,女性迟婚成为了社会与媒体关注的现象,媒体往往表达迟婚是问题的社会论述,而这论述的反复引述又对女性增加压力和焦虑。超龄颇受欢迎,成为卡拉ok 大热,不少年过三十的女听众都留言表示歌词很到肉、很适合我们这年纪的人。超龄呈现的女性,对社会定义的结婚年龄是在意的,所谓独立只是带着十八的心境来等待月老的回应,纵使不是哭哭啼啼,但盼望的仍是白马王子来认领。这份歌词的受欢迎,正好与女性迟婚的新闻题材互相呼应,对应了现实中不少女性认同社会为她们所建构的一种角色甚至责任 达到一定年龄便需要找到对象结婚。而杨千嬅本人在媒体中所展现的形象,往往让人觉得她时常盼望男性给予爱情, 加深了听众对歌词真实性(authenticity)的想象,连歌迷也祝她嫁得出16。部份歌迷可能因为认同偶像及她的生活态度,而进一步认同这些真实歌词所呈现的价值观及女性角色。 另一首Single专辑内较流行的歌,是由林夕写词的烈女,而杨千嬅其后亦常引用烈女这名称来代表自己。歌中唱道烈女不怕死/但凭傲气/绝没有必要呵你似歌姬,表现刚强硬朗,不为感情关系而屈服于男性面前。这亦是杨千嬅所强调Single对女性的励志意义。16 歌迷祝千嬅嫁得出,文汇报,2005 年2 月4 日普及文化中的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 in Popular Culture9可是倘若细心分析,会发现歌中呈现的,仍然是不少流行文化中常见的两性关系定型 大(坏?)男人与蛮女人。歌词中,男人要求女人去摄期、去迎合,而女人要得到男人的尊敬,全因肯当布景。歌中这位烈女虽然很想完了事便怀孕/然后便跟你到家里去扫地/让情敌跟我讲恭喜(暗指先怀孕然后便嫁给这位坏男人),但因为坚持要有骨气,不愿意迎合男性的这些要求,要争取自尊,于是只能放弃爱情,逼你待我好/我宁愿伤悲,成为烈女,拆解了也同样是女性自尊vs 爱情的二元思想。延续Single的主题,杨千嬅06 年推出的单曲有过去的女人(林若宁写词,是无线电视剧集女人唔易做的片尾曲,也是杨千嬅的主打歌),更浅白地呈现事业女性需要牺牲爱情、表面硬朗但骨子里宁愿快快出嫁、依附男性的刻板定型,而这正正是社会建构/男性中心下的观念 女性要在事业与爱情二元中选择其一,而女性需要的是婚姻而不是事业。歌词如此写道:好想饮泣偏偏今晚尚有工作/倦了都得这空房/和半边冰冷睡床/当初多天真的恋爱试过向往/但嫁衣不再青春/没法穿得好看爱是最大寄望难免只得失望/根本不想工作至上做人硬朗/我用岁月去换嫁妆/但哪位在乎我/给我御寒在这首歌中,女性被定型为不想工作只想嫁,事业跟爱情、流泪都二元对立,硬朗是不属于女性的,女性努力工作彷佛只是爱情失败的掩饰。这活脱脱是男性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方便他们掌握权力与操控。可是这首男性角度的歌词,仍然深受女性听众喜爱,很多人会认为是说中了现代女性的心声。这种由男性社会建构的现代女性形象,广泛地藉流行文化深化巩固,歌词的受欢迎程度大大盖过质疑歌词价值观的声音,是否正说明歌词所呈现的这种现代女性态度,在现实社会中仍占相当比例?总括而言,Single呈现的现代女性,其实牢守社会建构的有关女性与婚姻的传统论述,将事业与爱情简单地二分,女性如何自主乐观最终还是需要男性赋予一段婚姻关系,并相信社会订下的结婚年龄单身可以美丽,不过重要的是请等待。值得一提的是在何韵诗向八十年代巨星致意的专辑艳光四射中,包罗大量与八十年代歌手形象与歌曲互涉的文本与符号,而在这张充满后现代性的大碟中,有她向师傅梅艳芳致意的歌曲如无意外(也是黄伟文写词),却也是依从这种事业vs 爱情的二元论述,藉此与现实中梅艳芳的明星文本互涉 不管她如何独立自主,事业如何成功,她还是为了未能安守女性本普及文化中的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 in Popular Culture10份17 结婚生子而若有所失 - 若是没有这意外也许经已快乐地/重回平淡家中等你/计划明年的婚礼/照旧或延期/其实本应这套戏/能幸福的演到尾/但我好奇/想试试企颁奖台/被赞美若是没有这意外也许经已快乐地/重回平淡家中等你/决定孩子应该叫约翰或玛吉这里带出的问题是, 男性写词人与其它在音乐工业有影响力的男性,他们的男性身份对建构与形塑女性的角色与形象,有什么影响? 当杨千嬅一再强调歌词如何贴身,而不少女性听众争相表示有共鸣,这又说明了现实社会的什么现象? 这些都是复杂而有意思的题目。4.2 鲁思玛莉 vs 杨千嬅梁祝下世传奇与Single其实已经清晰地展现了何、杨二人一贯的歌词重心 一个是在试图打破/抹去性别界线的酷异角度,一个是在性别定型与婚姻论述传统中展现个人爱情观。这两种不同的的呈现,其实早已反复出现在二人以往的作品中。特别的是,我们可以发现,当何韵诗接触到敏感的性别界线时,往往会隐晦地以第三身叙述者(narrator)而非第一身的身份介入歌曲,讲的是两个名字而不是我,彷佛将故事与她个人划出一条进可攻退可守的防线。此外,从何韵诗几首以爱情为主题的热门流行曲中,不难发现伤感的源头,都是来自环境或命运的压逼。何韵诗备受注目的鲁思玛莉与再见鲁思玛莉(两首也由黄伟文执笔),即被广泛地认为是指涉女同性爱者,用鲁思和玛莉两个女性化符号去写酷异的女性身份以及她们所面对的社会与情感压力。鲁思玛莉呈现的,是在环境压力下轻柔的对抗,甜蜜而乐观: 迎着世界挑战/两个人如何获胜利/拥抱着鲁思/玛莉微笑到了再见鲁思玛莉,二人再敌不过社会霸权的制约: 无人夜深/ 即使有过热吻/ 可惜永远没法开灯 /尘世眼中/你我未能合衬/赐我坏名誉/你仍然吸引/但面对身旁途人/逼得那样近/彷徨像你/还未够信心。唱到副歌,同志面对社会压抑哀伤一涌而上:再见/如果玛莉走了/谁人是鲁思不再紧要/埋名换姓/随便换个身份/准我今生平平淡淡完了这个称呼永远都不用了 鲁思和玛莉既是名字也是符号,指涉的不单是两个人名,也可以是两个没有名字的女同志,或者任何人的自我身份面对17 梁伟怡、饶欣凌(2006),百变妖女的表演政治:梅艳芳的明星文本分析,性政治,香港:天地图书普及文化中的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 in Popular Culture11社会压力,隐暪甚至放弃自我身份(埋名换姓)也是常见的悲剧/遗憾的开始。再见鲁思玛莉的流行把何韵诗的事业推上高峰,一来歌词让备受社会规范压力的一群感同身受,另一方面,对大部份非同志听众来说,同情同性恋的悲情,远比接受鲁思玛莉式的同志甜蜜来得容易。因此,即使何韵诗一再唱出多元性别的可能性,但相对于其它描写女性幸福(由男性赋予幸福)的流行曲,则何韵诗的歌仍是压抑多于愉悦的,歌者与词人游走于批判与委协之间,并未能挑战社会既有的男性地位与霸权。相反,杨千嬅较少用人名作第三身描述,不仅常用我直接化身歌中人,甚至大方地用自己的名字,灌录了一曲杨千嬅(林夕词),开宗名义地宣示自己的个人价值: 如果想照耀万人/请加点信心/如果想抱住情人/请吸取教训。而相对何韵诗歌曲中与环境的抗衡,杨千嬅歌曲中呈现的担忧害怕,则是男性对她的态度或感情的摇摇欲坠。像在飞女正传(林夕词), 但怕结婚生子的平庸麻木地活着亦一样难/ 若与不心爱的每夜晚餐 /也不知哪个故事更悲惨,或者假如让我说下去(林夕词)的我想哭/你可不可以暂时别要睡/陪着我/像最初相识我当时未怕累。流行曲受欢迎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因为歌曲呈现歌者的真实感情/个性,二是因为歌曲的情感容易转移至听众的个人经验上,歌者只是表达一种感情气氛。费理夫(Simon Frith) 认为重要的是后者,并提出真实性(authenticity)并不重要18。不过他这个观点有不少值得相榷之处。而在香港,我们更看到很有趣的暧昧空间,歌者一方面藉这种真实性制造话题和可消费性,另方面又可藉虚与实之间的游移保护自己。上述杨、何二人迥异的例子正好说明这一点。杨千嬅经常直接地对外宣示歌中写的就是杨千嬅自己,提醒大众这些歌曲的真实性。而何韵诗虽然也表示歌词有她的心声写照,但歌词不时以第三身角度叙述,她也没有明言歌词中的酷儿故事是不是她的真实故事,在虚与实之间晃荡,却可能因此更易被大众受落。4.3 兄弟 vs 姊妹何韵诗的兄弟(黄伟文词),用了不少有男性特质(masculinity) 的词汇,展现女性与女/男性之间也可以有向来被认为是男性化的手足情: 与你18 Frith S. (2001), Pop Music in Frith S. et al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opand Roc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普及文化中的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 in Popular Culture12称兄与道弟原来信你最实惠/情人也未曾能代替大力的手足却又粗中有细 搏杀中一起扫地/揸车送货,呈现一种典型女性化生活以外的模式。杨千嬅却有一首姊妹(林夕词),讲的是朋友出嫁,自己当姊妹的心情,于是又回到一种经常被界定的女性特质(femininity) 对爱情与结婚的憧憬:眼见你快做新娘/做密友的真想撒娇/我与你太好姊妹/为你竟哭了又笑,写的或许是不少女性的共同经验,却也走不出一向以来男性中心社会对待嫁女性的想象 - 我信我有这一日/伴侣肯专注待我/每晚也固定安乐/像俗语讲开花结果。4.4 花见 vs 柳媚花娇爱情以外的生活,在她们的歌曲中亦有不同面貌。何韵诗的歌词往往一方面呈现要征服世界的爆发力与自信,另方面又享受个人独处的悠游。在花见(黄伟文词)中, 花开指涉瞩目的成果,每夜我亦梦见/终于破土/慢慢步上枝头若往日春分秋至给我滋养/今晚准我秀一秀/奇葩将出世/谁亦要仰首,充份展现自信与冲劲。但当一个人独处,又可以像水花四溅(黄伟文词)中,任由水在家中流动, 眼看鼠标飘到大门后/眼看橡胶鸭满屋漫游,最后即使一个人, 挪亚说过/会让我/单身搭上方舟,仍可享受单身生活的小刺激小趣味。同样是花,在杨千嬅的柳媚花娇(林夕词)中,花所指的是最典型的女性身份或形像 是一朵要吸引男性的娇花。于是女性生活的重要一环就是要为男性装扮- 一个早晚都要做护肤/然后化装化出了样一副 /行事要细心 /我们需要养份先会被爱护。相貌吸引/会更易得到满分便一再重申女为悦己者容的传统男女关系想象。至于个人事业、生活或理想,在杨千嬅的歌曲中,一般都只是在等待爱情期间的小配菜,什么都不比爱情重要。于是,在飞女正传,我们听到也许生于世上/无重要作为/仍有这种真爱耀眼生辉,这显得女性除了爱情以外,也没需要有什么作为(否则又会有事业vs 爱情的二分矛盾)。5. 歌词从生产到接收过程的分析正如前述,歌词文本的产生,是受到不同因素、不同个体的考虑所影响。而当歌曲面世,听众和媒体对文本的不同解读,又会反过来对歌手的再演绎及其形象有所影响。根据我写歌词的个人经验,并参考多个填词人的访问,我认为以下因素,对歌词如何呈现女性,有不小的影响,需要在分析时详加考虑: 填词人对歌手的认识程度 填词人会考虑歌者的形象及个性,以及她的歌唱技巧、风格等,设计出不同内容及字眼。就以我个人经验为例,当我为一位主流歌手写词时,只能单凭以前从媒体得来的零碎印象,想象适合她的歌词。当我为一位未曾曝光的新晋歌手写词时,只能凭唱片公司宣传人普及文化中的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 in Popular Culture13员的三数句介绍,写一些较空泛的少女故事。当我为一位认识很久的唱作人朋友写词时,就会加入很多我对她的看法,以及依从她个人对歌词的要求。歌手与填词人之间不一样的互动关系,对歌词文本的呈现,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歌手、监制、作曲人或唱片公司有时会有特定要求或指定内容,有时则完全没有。填词人往往要先依从这些规范,才能再加上自己的创意及对歌手的想象。有时,填词人又会把握机会,将一些个人情感写进歌词。譬如林夕常强调杨千嬅的假如让我说下去有他自己的故事19。 监制、宣传人员以至歌手有时会要求填词人修改歌词,以符合市场需要、歌手形象、音乐风格或歌手演绎情绪等。 一般来说,填词人只有很紧迫的时间写词,对于性别或社会角色等问题,未必有空间作周详考虑,又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需要思考。 正如林夕所说,填词最重要是感受旋律,理解音乐的结构比想填什么内容重要20。此外,透过观察两位歌手的网上歌迷讨论区、评论及网志,对于听众接收歌词、消费或抒发情感的过程, 以下数点值得注意: 很多歌迷/听众都特别注重歌词。喜欢一首歌,除了因为觉得歌手唱得好以外,歌词很到肉,讲得我好中是常见的评语。而何韵诗的歌词通常被认为是有创意、大胆,而杨千嬅的歌词则能反映现代女性。 很多歌迷喜欢何、杨二位,是因为她们个人好真、感情好真。她们会觉得,歌词真的代表了歌手本人,而歌手又投入自己的感情去唱,所以特别感动。 听众有时会不屑媒介的夸张报导,有时又会相信歌手唱这歌其实是送给某某之类的娱乐新闻。她/他们阅读歌词的意思/符号时往往受到媒介的左右。 何韵诗的歌迷喜欢她有个性、够型、我行我素。杨千嬅的歌迷喜欢她人品好、率直、大情大圣,更会关心她的感情生活,想她早日找到好人家。6. 个人反思6.1 男性写词人如何代表女性书写我自己作为一位男性,也曾为多位女歌手填词。在进行这次资料搜集与文本研究的过程中,我一直反思当今的男性填词人(包括我自己),到底是如何书写女性身19 林夕 做不到 写得出,香港经济日报,2006 年1 月26 日20 当代词典,Jet 月刊,2004 年3 月普及文化中的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 in Popular Culture14份、爱情、生活及其价值观呢? 女歌手认为男填词人写中她们的心声,女听众又普遍受落,是因为歌词真实地呈现到她们的既有的情感与价值观,还是她们先被这些男性书写(或某种霸权,尤其当市场上有影响力的作词人只有寥寥几位)所建构?譬如填词人根据他们对杨千嬅的想象而为她写的那些有关婚姻或爱情的歌词,是她本来已有这些想法还是她看到词人的观点之后才认同? 填词人写的时候有思考过男女在面对迟婚/不婚时所面对的不同社会注视吗?( 当然另一颇堪玩味的是两位主要填词人的性取向也是惹人谈论的话题。) 我们看到/听到的,都只能是男性观点呈现的女性吗?如林夕所言,好的填词人应该是雌雄同体,可以因应需要化身两性写不同的歌词。可是填词人能毫无障碍地站在女性的位置了解女性吗?黄伟文为何韵诗写过一首神经痛,是描写女性经痛的情形,他对媒体说这些事你根本冇办法经历过,我只能从身边人的经验去揣摩及估计,作为男性角度我已经尽力去写出我所领会到的层面,所以最终还是交与何秀萍合写,加上她第一手的真实经验,令这首歌更全面21。可是,除了经痛,难道男性写词人就能明白女性的其它贴身感受? 在紧迫的写作环境下,填词人写女性与社会的关系时,能自觉地从女性角度思考吗?我认为,男性写词人书写女性的关键应该是自觉 自觉有局限、自觉自己身处的社会位置跟女性不一样而要在下笔前加倍思考。可是我也怀疑,在填词这样受重重限制的过程中,性别角色的考虑在填词人(包括我自己)心目中排第几位。但是这又牵涉到另一个有趣的问题 - 为什么一直以来,香港的女写词人只有寥寥数字,而且作品数量与影响力远远不如男性同行? 不只写词,其它岗位例如作曲、编曲、监制、乐手、以至唱片公司或经理人公司高层等,都是以男性为主。绝大部份女歌手演唱的歌(除了某几位唱作人),都是由男性主力制作的。在如此-失衡的环境下,女歌手藉歌曲与形象所显露出来的个性、性/别身份、价值观等,又有多少只是男性眼中建构的女性,甚至是男性本身的投射(projection)?6.2 研究的局限及不足以文化研究角度研究歌词,困难在于歌词的生产过程与受众接收的过程同样复杂,要把各种重要关系与影响都理清实不容易。对于是次文本研究,我认为以下问题及局限是需要特别注意的:21 黄伟文 活得好, 东 Touch,2005 年8 月2 日普及文化中的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 in Popular Culture15 歌词文本如何呈现女性,当中牵涉商业、写词人与歌手三者的互动关系。写词人与歌手如何诠释对方、商业环境及媒体如何把歌手角色化、写词人有多少个人投射、歌手的感情表现、歌词与旋律/编曲及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互相影响等等,都是研究歌词文本的呈现及其社会意义时需要考虑的。由于时间与篇幅有限,这次文本研究并未能全面兼顾上述因素。 听众/歌迷的层面非常广泛,跟歌词的商议过程各异,而不同的诠释与反应又会影响歌者/媒体对歌词的再诠释。因此,文本研究未必能理解听众对歌词的复杂反应。 何韵诗与杨千嬅的歌曲数目众多,这次只能选择部份最流行及最有突出意义的。若分析她们的另一些歌词,或有不尽相同的结果。 因此,若时间与篇幅许可,则此研究可增加以下研究方法: 邀请曾参与杨、何唱片制作的人士(可包括作词人、作曲人、监制、唱片公司人员甚至歌手等),作个人深入访谈(in-depthinterview),了解这些歌词的生产过程及制作时的考虑。 界定及选取不同组别的听众/歌迷,进行聚焦小组讨论(focus-groupinterview),了解她们作为听众及/或唱片消费者,如何响应歌词中所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