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港大院士”袁苏妹学习.doc_第1页
向“港大院士”袁苏妹学习.doc_第2页
向“港大院士”袁苏妹学习.doc_第3页
向“港大院士”袁苏妹学习.doc_第4页
向“港大院士”袁苏妹学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定 安 中 学 总 务 处2010年8月28日编者按:中国青年报2010年1月6日刊登了只会写自己名字的港大院士的文章。文章介绍了香港大学后勤员工袁苏妹44年如一日做饭、扫地奉献后勤的先进事迹,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校党委副书记王文科要求全校学工战线全体老师和后勤员工学习这篇文章。向袁苏妹学习,学习她敬业奉献、爱生如子的社会关怀精神,学习她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了使袁苏妹这种朴实、无私的精神进一步在我校后勤工作者中扎根、发芽,学校总务处组织全校职工学习和交流袁苏妹的先进事迹,使“袁苏妹”精神深入每个员工心中,并向全体教职工发出学习倡议!向“港大院士”后勤员工袁苏妹学习倡议书各位员工:细细品味“三嫂”的事迹,真是说不上来有多少丰功伟绩,有的只是点点滴滴的细小故事,而正是这些点滴汇聚成了强大的暖流,流淌到港大每位学生的心中。也就是因为这样,这位从没摸过教材的老人成为大学堂“迎新教材”的一部分。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们看到了,行业不论贵贱,每个劳动者都是不可或缺的,都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发挥着作用。不管你的岗位高低贵贱,是一名平凡的服务员或清洁工,无论你是否受过高等教育,只要以专业精神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一件事情干好并持之以恒,那么你就会得到社会的尊重,会赢得社会真诚的喝彩。同志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后勤工作者,我们在坐的每一位都和袁苏妹一样,在中学校园内为师生们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然而,在中学的特殊环境中,我们承担的责任不仅是服务者也是教育者,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中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中蕴含着无声而有形的教育。在这里,我们倡议全体教职工同事以袁苏妹为榜样,一是学习她用心服务、真诚待人的优良品质,做知心人,办贴心事,关注、关爱学生,急师生之所急,尽力满足师生的需求,使他们处处感到在学校如同在家里一样方便、舒适;二是学习她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立足自己的岗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三是学习她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专业精神,这种专业精神在这里主要是指一种工作态度,以专业精神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哪怕是烧饭扫地。做一天的模范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的模范。生命绽放的方式有许多种,袁苏妹为广大普通劳动者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本职岗位上绚丽地绽放自己的生命,为我们的学校后勤事业、为服务育人的崇高工作贡献一份力量。附件:袁苏妹先进事迹的材料 定 安 中 学 二0一0年八月二十八日【 袁苏妹先进事迹 】袁苏妹:只会写自己名字的港大院士她没有上过大学,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学会写5个字,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她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作“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袁苏妹从没想过,在自己漫长的生命中,也有可能站在舞台中心。2009年9月22日,当香港大学向她颁发荣誉院士那一刻,这个82岁的老太太,“看起来神气极了”。 她被安排压轴出场。这一天与她同台领奖的,有汇丰银行曾经的行政总裁柯清辉、香港富豪李兆基的长子李家杰,以及曾获铜紫荆星章的资深大律师郭庆伟。 与这些政商名流相比,这位老人的履历显得异常单薄:学历,没读过小学,除了自己的姓名,她当时还不会写其他字;工作经历,从29岁到73岁,在香港大学的大学堂宿舍先后担任助理厨师和宿舍服务员等职。 这场历年完全以英语进行的典礼,此刻因她破天荒地使用了中文。香港大学学生事务长周伟立先用英语宣读了写给这位老人的赞辞,接着又以广东话再次致辞。直到此时,从未受过教育的袁苏妹才听懂,颁发院士的荣誉,是为了表彰她“对高等教育界作出独特的贡献,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 如果不是那一身黑绒红边的院士袍,她看上去实在是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太太。她走路很慢,弓着背,一副典型的老态龙钟的模样。然而在港大人眼里,这个矮小的女人形象“高大”得近乎“一个传奇”。有人开始称她为“我们的院士”,但她显然更喜欢另外一个称呼“三嫂”。因为丈夫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三嫂这个称谓被港大人称呼了半个多世纪。 “三嫂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很多宿舍旧生都会满怀深情地说出这句话。当然,就像描述自己母亲时总会出现的那种情况,这些年过半百、两鬓斑白的旧生,能回忆起的无非都是些琐碎的小事。 今年70岁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副行政主席梁乃鹏还记得当年考试前“半夜刨书”,三嫂会给他煲一罐莲子鸡汤补脑。已经毕业15年的律师陈向荣则想起,期末考试前夕高烧不退,三嫂用几个小时煎了一碗凉茶给他,“茶到病除”。 时常有学生专门跑到饭堂找她聊天。男孩子总会向她倾诉自己的苦闷,诸如不知道如何讨女友欢心之类。女孩子也会找到三嫂,抱怨男孩子“只顾读书,对她不够好”。多数时候,三嫂只是耐心地听完故事,说一些再朴素不过的道理,“珍惜眼前人”,或是请他们喝瓶可乐,“将不开心的事忘掉”等等。每年毕业时分,都会有很多穿着学士袍的学生特意跑来与她合影留念。 就连大学堂球队的比赛结果,三嫂也常常是第一个知道消息的人。“输赢都好。”她乐呵呵地说。迎接球队的总是她最拿手的菜远牛河或马豆糕。 那些大学时独特的味道,成为旧生每年聚会时永恒的话题。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人像个孩子一样夸耀三嫂的手艺:“你知道吗,大西米红豆沙里面的西米直径足有1厘米,好大一颗!” 很少有人知道,为了将这些“大西米”煮软,三嫂要在灶台前站上两个多小时。为了让红豆沙达到完美,她只在其中放新鲜的椰汁。而蒸马豆糕时,为了让它“有嚼劲”,她必须用慢火煲1小时,“不停地用汤勺搅拌”。 然而自从上世纪70年代安装心脏起搏器以来,三嫂再也无法继续在厨房工作了,这位已经是5个孩子的母亲从此转做清洁工。男生们历来喜欢在饭堂开派对,每每狂欢到凌晨两三点,尽管这早就过了三嫂的下班时间,但她总是等到派对结束,再独自进去清理地板上的啤酒、零食和污渍。 那个在凌晨的饭堂里独自拖地的驼背老人背影,让许多学生总“不敢忘记”。 直到今天,小女儿卫锦璧还记得妈妈“见学生比见家人的时间还多”。尽管竭尽全力工作,三嫂一家当时的生活仍然十分拮据。她因不舍得花钱坐巴士,有时竟会提着40只鸡从街市一路走回山上的大学堂。 虽然父母都在食堂工作,但卫锦璧兄妹自小很少沾光。有时,三嫂会带回家一包切三明治剩下的面包皮,全家人的晚饭就是用热糖水泡面包皮。偶尔,猪油拌白米饭也能当一顿晚餐。 不过,这些记忆却在老人头脑里慢慢开始模糊。经常,她能记起自己29岁那年进入大学堂工作的情景,却怎么也说不清自己哪一年退休。 眼下,她最害怕自己患上老年痴呆症,担心不能像现在一样,“记得每一个宿舍旧生的名字”。直到今天,每次受邀参加旧生聚会,就算有人已经移民十几年刚刚回港,她也能一下叫出那人的名字。“这个是大律师,这个是做生意的,这个是眼科医生。”翻开相簿,她就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介绍这些学生。她甚至记得一名只在大学堂住过3个月的北京教授,对方曾邀请她一起“打太极拳”,她“怪不好意思地”拒绝了。 今年已经67岁的香港赛马会主席陈祖泽,在三嫂的眼里“好文静”,仍然是个“乖仔”。被授太平绅士的梁智鸿,大学时总是“穿着整齐才进食堂吃饭,从来不会穿拖鞋”,只不过“大学时头型就是中分,不知道为什么到今天都没变过”。 有男生甚至称,三嫂至今还记得他们大学时历任女友的名字。 总是开名车接送三嫂参加旧生聚会的陈向荣说:“能够做她的司机是我一生的荣幸。” 这些有关三嫂种种琐碎的“好”,事隔若干年仍然潜伏在旧生们的记忆中。三嫂却说不清自己究竟“好在哪里”。在她看来,“拎出个心来对人”,人生其实就这么简单。在宿舍工作时,她自己的大儿子正在美国读天文学专业,她只是用“母亲的心”去照顾这群同样在外读书的孩子。 如今她早已经退休了,但她其实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大学堂。 每年,她会回来制作“宿舍之血”。这种由生抽、老抽、番茄酱、豉汁、胡椒粉、辣椒酱制成的“饮料”,除了三嫂,“没有人调得出那么正宗的味道”。 大学堂的传统节目“拜齐天大圣”,也仍是由她来负责准备香火。 每遇迎新会或开放日,她总要在自家狭小的厨房,制作学生们最喜欢的马豆糕和大西米红豆沙,再由学生们带回去。 这位从没摸过教材的老人,压根儿不曾想到,自己会成为大学堂“迎新教材”的一部分。在名为“宿舍历史”的课程中,每年新生都要学习宿舍之歌:“大学堂有三宝,旋转铜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更特别的荣誉出现在2009年6月。一天,三嫂突然收到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寄给她的信,邀请其“接纳香港大学之名誉大学院士衔”。她事前毫不知情,此前,旧生会多次向学校提议给她颁发荣誉院士衔。直至2009年1月,周兆平副校长亲自作出提名。而在此之前,只有“社会名流”才有可能进入这份提名名单。 “我相信三嫂是没有争议的。”这位提名者说。事实证明,三嫂的提名“全票通过”。 3个月后,“不知道院士是什么”的袁苏妹前去参加典礼,坐在面对600多人的台上,她一直试图记住前面的人“走哪条路、何时戴帽、怎样行礼”,生怕“忘记了整个程序”。 她坦承,直到走上台前,“袍子里面的腿一直在抖”。直到听到周伟立提到她曾经因为逃难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时,她感到一阵“辛酸”,最后“糊里糊涂地”接受了副校监的颁授。 当时,观众中20多名“头发都白了”的旧生,兴奋地跳起来鼓掌喝彩,典礼负责人甚至不得不让工作人员走过去,请这些政商两界的知名校友“不要太激动,保持安静”。 次日,旧生们振臂簇拥中的三嫂被苹果日报头版以整版报道。此后,她登上了美食节目介绍自己拿手甜品“马豆糕”的做法,在娱乐节目“东张西望”中被专访,香港各大报章几乎都能找得到三嫂的照片。 授衔赞词中的一段也被各大媒体反复引用:“很多人知道,大学堂有三宝:铜梯、四不像和三嫂。三个宝贝搬不动,移不走,三嫂永远是大学堂之宝,亦是香港大学之宝。” 然而,这个爱看韩剧的老太太并没有被这些突如其来的荣誉打乱阵脚,尽管有时在街上,她偶尔会被陌生人惊喜地叫住:“你是三嫂吗?恭喜你。” “我的生活没什么变化。”三嫂一如往常淡淡地说。她仍然居住在北角区一幢建于12年前的公共屋屯卩,因为家里没有足够高的衣柜,她只能将红边黑底的院士袍和软呢院士帽叠起来,小心翼翼地收藏到盒子里。 大学堂旧生会为庆祝她荣获荣誉院士衔,特意在饭店里摆了30桌酒席,300多个旧生到场祝贺。而她能回赠的,只是一张张自制的、只有手掌般大小的卡片。由她口述、女儿打印的祝福文字,每一字都再普通不过:“读书嘅,学业进步!”“做工嘅,步步高升!”“做生意嘅,生意兴隆!”“揸车、坐车嘅,出入平安。” 只是,这个本来只会写自己名字的“院士”,足足用了两天时间又学写了两个新字。她一笔一画、签了300多张感谢卡“三嫂”。三嫂,用生命影响学生一生【核心阅读】她没有上过学堂,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四十多年如一日为香港大学大学堂的学生做饭、扫地。2009年9月,82岁的她当选香港大学名誉院士,那些“头发都白了”的旧生,兴奋地跳起来鼓掌高呼“三嫂”。她就是袁苏妹一位因丈夫排行老三、被称为“三嫂”的普通老太太,香港大学大学堂原宿舍管理员。这位只会写5个字的三嫂,是怎样赢得港大师生的尊重?而当选院士4个月,三嫂的近况如何?带着种种的疑问,本报记者特地走近了三嫂。 “我只是在大学煮饭的普通人”每天清晨,三嫂依旧如往常一般,慢慢走出她在香港岛北角的家,去买菜,或做些运动,然后回到家中,做做家务看看韩剧,继续退休后的闲适生活。对这栋普通住宅楼里的住户来说,三嫂“是全楼的荣誉,没想到我们这里还出了一位香港大学的院士”;而对三嫂和家人来说,生活并没有太多变化,除了在茶楼里,偶尔会有陌生人上前问一声“是三嫂吗?”4个月前,收到港大徐立之校长的信以后,三嫂一家都很吃惊也很激动。小女儿卫锦璧告诉几个哥哥姐姐的时候,兄姐们直问,“这是不是真的,不会是做梦吧?”全家人要带妈妈去做身旗袍出席典礼,但还有人坚持来抢这个“心意”大学堂旧生会坚持要由他们出资做了一件紫红色的旗袍。三嫂至今还记得那个典礼。2009年9月22日,82岁的三嫂出席香港大学名誉院士颁授典礼,同台获此殊荣的包括恒生银行行政总裁柯清辉、恒基兆业副主席李家杰等名流。香港大学学生事务主任周伟立这样介绍三嫂:“大家都知道大学堂有三宝,铜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这三个宝贝搬不动移不走,三嫂永远是大学堂之宝,是香港大学之宝!”三嫂:我只是普普通通在大学堂煮饭的人,小时候躲日本人才逃到香港来,一辈子没什么学历也没做什么贡献,难为那么多的旧生还记得我,记得三嫂。我知道这个奖是发给对社会有很大贡献的人,现在发给我,真的很感动很开心。接过证书,三嫂轻轻地道一声 “多谢”,环顾四周鞠躬致意,礼堂内掌声经久不息,更有不少旧生眼角泛着泪光。庆祝宴会上,年轻如孙辈一般的新生,帮三嫂梳理花白的头发,一群同样头发斑白的旧生则簇拥在三嫂身旁,重拾当年入校时的传统,有节奏地快速鼓掌,振臂高呼“三嫂”,劲头完全不输年轻人。三嫂:比买中了赛马还要开心!这个院士的袍子要叠起来放好,等孩子们回来熨一下。证书也很漂亮,要拿镜框装起来放好。而在女儿卫锦璧的眼里,“妈妈一直以来都用心待人,不计较回报,这份平和的心态很珍贵。”与学生一起比与儿女还多 “毕业几十年还忘不了三嫂的马豆糕”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学堂,是100多名港大男生在校园的“家”,也是三嫂为之奉献了一生的地方。从1957年随丈夫一起在宿舍食堂工作,到2001年退休,三嫂在大学堂里度过了40多个春秋,学生们形容她,“在大学堂的时间比在家还多,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时间比陪自己的儿女还多”。三嫂本名袁苏妹,因丈夫在家中排行第三而得名。虽然没有读过书,只会写自己的姓名,但三嫂对每一个大学堂旧生了如指掌。哪怕是上世纪60年代的旧生,三嫂也能一眼认出是谁,准确叫出他的名字。三嫂:学生仔读书很辛苦的,错过了晚饭,我就煮宵夜给他们吃。马豆糕、炖鸡蛋、猪扒,还有炒牛肉河粉。有学生不舒服,我就煮凉茶、煎药给他们喝。学生们都很乖,回来都会叫我一声三嫂,有的还会叫声“干妈”。很多人在这里住3年也很少回家,见我多过见父母,有什么话都会跟我讲。多少年了,总有旧生回来看我,还会邀请我参加他们的婚礼。无线电视副行政主席梁乃鹏记忆中,当年与弟弟在大学堂为考试而熬夜,三嫂亲手煲的莲子鸡汤香浓可口,“半夜看书就全靠它了!”赛马会主席陈祖泽则说,就算已经毕业几十年,三嫂还是很关心他们这班旧生,众人也都念念不忘三嫂做的马豆糕。三嫂:以前能到大学来读书的人比较少,和现在的这些学生仔比,那时的旧生总是打扮整齐、斯文,从来不会穿拖鞋下楼来吃饭,现在的孩子们更活泼一些。但不管是新生旧生,都很给三嫂面子。他们把啤酒不小心泼到了墙上,我也不会怪他们,当自己儿子一样解释一番,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新生代大学堂仔阿森和阿中,分别上大一、大二,看起来都略显青涩,正埋头享用三嫂从家里带来的马豆糕,脸上还带着腼腆的微笑。而他们也确实把三嫂当作自己的奶奶来对待,一见面就拉着手问候几句。阿中:三嫂最受大家尊敬。虽然退休了,但她还是经常过来帮忙,买东西给大家吃,就像自己的婆婆一样。我们都很愿意陪三嫂聊天,新年还会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外面茶楼卖的马豆糕,不如三嫂做的好吃!在颁授典礼上,主持人一句“不止一次听到三嫂说,你女朋友人真的很好,要对她好点啦”,引来台下阵阵会意的笑声。对不少旧生而言,三嫂不仅是他们的家庭、学业、就业顾问,更是爱情的顾问。去年一年,三嫂已经出席了三次“大学堂仔”的婚宴,并接受新人敬上的一杯茶。退休多年,三嫂仍然不断回校帮忙,每年一度的团年饭等活动,总能看到三嫂的身影。事事尽力,不计得失 “我就是喜欢和学生仔在一起” 香港大学建在山上,山脚下就是港岛西环热闹的街市,高高在上待在象牙塔里从来不是港大的传统。1995年创立的香港大学名誉院士,颁授对象多为对香港或港大有特殊贡献的人士,首席副校长、副校长、院长等人均有权提名。三嫂虽然不是一线的教职员,但她照顾一代代学生成长,同样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2009年1月周兆平副校长亲自作出提名后,最终结果是“全票通过”。周伟立:三嫂看着一代又一代大学堂学生的成长,就像他们在宿舍的母亲。虽然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但三嫂用自己的生命影响着大学堂仔的生命,教会他们敬业乐业,事事尽力,承担责任,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从大学堂一个普普通通的管理员,到著名学府的名誉院士,三嫂的故事在香港转瞬间家喻户晓。这样的褒奖,让市民从中看到了亲情看到了温暖,看到了时光流逝在学生们心底留下的那份真诚。市民覃小姐:荣誉院士一般都是颁给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要么给过学校巨额捐款,要么曾在某一个领域做出很大成绩,颁给三嫂的这个头衔,更多是对三嫂的一种肯定,对她工作、生活的肯定。其实,不仅三嫂对那个典礼刻骨铭心,刚入校不久的港大员工们,也记忆犹新,一位受访的港大员工一直感叹:当年的旧生,现在很多都功成名就,但那天礼堂里最大的人就是三嫂!港大像个大家庭一样,学校一直以来强调的tie(联系)、town(城镇、市民)和gown(礼服、长袍),就是要把大学和普通市民联系起来。授予三嫂荣誉院士,就是大学精神的一种表现,是告诉大家要懂得感恩,懂得对他人心怀感激。而三嫂呢?她依然只是慈爱地笑着。三嫂:你对其他人好,其他人自然也会对你好。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和这些学生仔在一起。那件学生出资做的旗袍,三嫂很珍惜,到现在只穿过三次,前两次是登台拿奖和参加旧生会的宴会,最近的一次,是参加去年11月孙儿的婚礼。如今,三嫂把荣誉院士的证书,还有袍子、帽子都放在一个盒子里好好的收藏,有朋友来家里的时候,就拿出来给他们看一看。从三嫂家出来,握着记者的手,三嫂像对每一个离开大学堂的旧生一般,说着“保重身体,出入平安”。长长的旋梯上,不断有迎面走来的学生叫着一声声的“三嫂”。转身望去,绿树掩映下的大学堂像是一个家,门边满头白发的三嫂,就是等待孩子放学归来的妈妈。袁苏妹被港大授予“荣誉院士” 我们的“三嫂”在哪里?简要内容:82岁的香港大学宿舍服务员“三嫂”袁苏妹,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本期“时事观察”,我们与人民网观点频道合作,听普通网友议港大“三嫂”、忆身边“三嫂”,重新审思人生价值,寻找教育的真谛。82岁的香港大学宿舍服务员“三嫂”袁苏妹,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三嫂”履历平平无奇,只会写5个字,港大却在颁奖词中赞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大学宿舍灵魂”。反观我们身边,是否有过“三嫂”这样的人,他们是否也曾得到过这样的关注和尊重?我们的教育中,学习的目的,往往是不做平凡的“袁苏妹”,争当“成功者”、“人上人”。这样的目标,是否让我们在奋斗中失去了对普通人的敬重,异化了人生更为重要的一些内容?本期“时事观察”,我们与人民网观点频道合作,听普通网友议港大“三嫂”、忆身边“三嫂”,重新审思人生价值,寻找教育的真谛。身边的“三嫂”,可曾道一句“谢谢”?我们身边也有很多默默奉献着的人,为什么我们甚至从未想过问一问他们的名字?为什么我们难以与食堂师傅、校园保安形成情谊?为什么他们觉得自己与我们不一样,我们也觉得与他们相异趣?大学时,我们楼的管理员“楼长”,经常出小黑板报,说说天气,评评新闻,发布寻物启事失物招领,非典期间,还每天公布疫情,提醒我们勤洗手、多运动看到“三嫂”的新闻,想起大学的楼长,才发现自己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无从说一声“感谢”,更不用说“不敢忘记”了。(网友 IP:58.68.145.) “三嫂”教给学生的,是生存的常识、生活的智慧,而这些正是那些即将融入社会的学子们迫切需要的。生活的小道理,总是因为琐碎浅薄,而难登大雅之堂。因此平凡中的伟大,往往难以被发现,而一旦发现,平凡也就不再平凡。(网友 IP:123.235.40.) 我是一名北京高校的学生,我们学校也有很多像袁苏妹一样的工作人员。去食堂打饭,卡里没钱了,师傅会说:“没事,下次再刷”;丢了东西,保洁阿姨拾到后会物归原主;学校的后勤主任,竟然是一位在读博士。很感谢这些“袁苏妹”们,他们让我们感到了生活在校园中的温暖与幸福。(网友 IP:59.66.139.) 我是一名体育教师,很少被学生及家长重视。我很想做一名袁苏妹那样的人,尽我所能上好每一节课,看到校园里的纸屑我会把它拣起来,看见水龙头没有关紧我会去关好,用行动证明自己、影响学生。(网友 IP:202.100.93.) 教育的精神,如何补“尊重”一课? 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要好好学习?我们的答案,可能是考大学、找工作。艰难的应试之路,往往强化了学习的“功利目的”。我们应该如何补上“理解、尊重和欣赏身边普通人”这重要一课?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三嫂精神”的核心是敬业奉献、务实爱生的社会关怀精神,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在现实社会价值多元的今天,褒奖“三嫂精神”,尤为必要。(丁弋 IP: 202.108.251.) “三嫂院士”会鼓舞很多人,会使大家深深明白,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而教育要做的,就是给普通人的价值以尊重,而不是教人“高人一等”。一个人只有真正理解各层面的人,才更能体会人性之美、世情之美。社会急需这样的人:有做一个普通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是天生的人上人。以这种自然的“低姿态”,才能使我们从普通人的生命里,发掘生命的本真。(雨 IP:121.14.235.) 我们现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还太强,民主、平等、敬业的现代氛围还不浓,我们身边不乏“三嫂”,但“三嫂院士”却只能是特例。我们不能以此攻击“精英教育”,不能幻想我们的社会上全是平凡澹定、随遇而安、淡泊名利的谦谦君子。一个社会的正常状态是,既有培养拔尖、高素质人才的“精英教育”,但也并不缺乏对普通大众平凡人生的承认和敬重。(网友 IP:61.163.30.) 有人说,“三嫂院士”是作秀。但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格的形成,在于学习正确地看待社会和人生。所以即使是作秀,这也是一场好“秀”。媒体还报道,重庆一名校长当着1200名师生和家长跪下给母亲洗脚,也引来“作秀”争论。这样的行为,之所以会被说成“作秀”,正是因为在教育中,只认可传授知识的“常识”,而忘记了形成人格才是“核心”。(笔锋 IP:222.246.137.) 成功的边界,可否容得下“平凡”? “三嫂”让人感动,“三嫂”的路,却非大部分人所选。我们对成功的理解,是否过于狭隘?如何看待在金钱与名利之外,默默奉献、爱人爱己的“三嫂”式人生?名利二字,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它。如果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开心顺心,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能给他人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名利也就真的“于我如浮云”了。(网友 IP:222.141.52.)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有钱有权才是成功,孰不知,快乐、充实、有价值才是真正的人生意义。我们的教育往往会忘记这一点,陷入功利主义的困局:每个人都想让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女快乐,但每个人又都绝对不能输。(云外客 IP:220.181.54.) “三嫂”默默奉献、默默坚守的美德,也在内地无数代课老师身上熠熠生辉。他们一如“三嫂”,以自己的生命影响着学子的生命,以德行与智慧之光照耀贫瘠的乡村,照耀着知识稀缺的角落。他们不想当院士,也不能当院士,但希望等待他们的,也不要是各地传来的“清退”的消息。【学习袁苏妹事迹感想摘录】学习香港大学荣誉院士袁苏妹事迹的几点体会我们S楼员工认真学习“香港大学”“荣誉院士”袁苏妹的事迹,就她“以自己的生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