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学案与测评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即学即练 (湖南版).doc_第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学案与测评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即学即练 (湖南版).doc_第2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学案与测评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即学即练 (湖南版).doc_第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学案与测评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即学即练 (湖南版).doc_第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学案与测评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即学即练 (湖南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板块一 基础训练1. 下列各句中“安”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2. 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蜀之鄙有二僧b. 先帝不以臣卑鄙c. 孔子鄙其小器 d. 鄙人不胜感激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庸俗,浅陋”;a项为“边疆,边远的地方”;c项为“轻视”;d项为自谦之词。3. 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中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b.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c.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爱惜”“吝惜”;a项为“喜欢”“爱好”;c项为“爱慕”“欣赏”;d项为“对人或物的感情很深”。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a. 相同,相同 b. 不同,相同c. 各不同 d. 都相同答案:a解析:确实;确实;如果,果真;如果,果真。5.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相同,相同 b. 不同,相同c. 相同,不同 d. 不同,不同答案:b解析:应为“朝见”“朝拜”;为“朝廷”;为“竟然”;为“竟然”。6.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 不然,籍何以至此c. 所以遣将守关者 d. 再拜献大王足下答案:b解析:a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c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d再拜:古义,拜两拜,表示敬重;今义,再拜一次。7. 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凌万顷之茫然b. 徘徊于斗牛之间c. 诵明月之诗 d.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答案:c解析:a项古今意义分别为“浩荡渺远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b项分别为“星宿名,指斗宿和牛宿”“一种娱乐活动”。d项分别为“白茫茫的水汽”“二十四节气之一”。 8.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吾羞,不忍为之下b.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c.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d.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答案:d解析:a项古义:不能容忍;今义:感情上过不去。b项古义:父母和兄弟;今义: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c项古义:公开扬言;今义:宣传号召的文告。9. 下面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 问征夫以前路 b. 极娱游于暇日c.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 则告诉不许答案:b解析:a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人。c海运:古义,海动;今义,海洋上的运输。d告诉:古义,申诉(苦衷);今义,使人知道。10. 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 俯不足以畜妻子 d.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答案:b解析:a项中“恒心”古义指“永久的善心”,今义指“长久不变的意志”;c项中“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丈夫的配偶”;d项中“无伤”古义指“没有关系、不要紧”,今义指“没有伤口”。11.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爱:喜爱、爱好b. 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安定c.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穿着d.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加倍答案:d解析: d项“倍”通“背”,背弃、背叛。12. 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张良出,要项伯 要:需要b. 淡妆浓抹总相宜 宜:合适、适宜c.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遗:赠送、给予d. 作师说以贻之 贻:送给答案:a解析:a项,“要”通“邀”,邀请。13. 下列句中加点字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b.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c. 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d. 内狼于囊答案:c解析:c项,“内”通“纳”,交纳;a朝廷内部;b在家里;d放进。14. 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个“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b. 君何以知燕王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答案:c解析:c项,“知”通“智”;a知道,懂得;b了解;d主持,掌管。15. 从下列句子中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b. 至莫夜月明c.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d.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实词的通假现象。a项中“不”通“否”;b项中“莫”通“暮”;c项中“得”通“德”,感激;d项无通假字。16. 下列加点的词全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a. b. c. d. 答案:d解析:a出入:偏义复词,进入,“出”是衬字;崩殂:偏义复词,“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b饥穰:偏义复词,荒年,“穰”是衬字;审谛:不是偏义复词,仔细观察。c往来:是偏义复词,去,离开,“来”是衬字;少长:不是偏义复词,年少与年长。d休祲:不是偏义复词,休,好的征兆,祲,凶兆;损益:不是偏义复词,减损、增加。17. 下列加点词不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a. b. c. d. 答案:d解析:a异同:不同,“同”是衬字;作息:义在“作”,劳作,“息”是衬字。b国家:义在“国”,“家”是衬字;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c死生:义在“死”,“生”是衬字;父兄:义在“兄”,“父”是衬字;d浅深:义在“深”,“浅”是衬字;中间:不是偏义复词,中间夹杂。板块二能力提升一、 (2010湖南雅礼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芋老人传周容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就:参加b. 谓老人与相国有旧 旧:老交情c. 厚资而遣之 资:赏赐d. 相国遽惊谢曰 谢:道谢十多年后,书生因为科举考试名列前茅,当了宰相。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也放下手中的筷子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走上前说:“还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相公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在朝廷上分得皇帝赏赐的膳食,大摆酒席,列鼎而食,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谢罪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于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 二、 (2010江西师大附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此刑省奸禁者也。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旋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劝:劝告b. 社稷危,国家殆 殆:危险c. 子以奸事我者也 事:侍奉d. 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 阳:南面答案:a解析:劝:勉励。【参考译文】 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解围之后奖励有功人员五人,高赫列为首功。左右的人说:“晋阳被围之难中,高赫没有大功,现在却得了头赏,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被围,我们社稷危险,群臣没有人不存在骄恣轻慢的心情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的礼节。”因此赏赐一人,天下尽忠之臣,没有不愿意忠于他的国君的。这就是赏赐虽少却可以勉励很多为善的人。 齐威王设置大鼎于厅堂之中,一一列举无盐县令的罪状时说:“赞誉你的话一天天传到我的耳朵里,考察你的政绩,田野荒芜,仓库空虚,监狱满满的,你用奸谋来对待我。”于是便把他烹了。齐国从此三十二年间,在道路上没有人拾取丢的东西。这是刑罚少却可以禁止奸邪的例子。 秦穆公到外地出游而车子坏了,右边驾车的一匹马跑丢了,被野人捉住。穆公一直追到岐山的南面,野人正在煮马肉吃。穆公说:“吃了马肉,如果不快点喝些酒的话,有伤身体。我担心伤了你们大家。”让野人全部饮了酒,穆公才离开。过了一年,秦穆公与晋惠公在韩原发生战斗。晋军包围了穆公的车子,晋大夫梁由靡牵着穆公车的骖马,即将捉住穆公。吃马肉的三百多人,都出死力在车下为穆公拼杀。于是战胜了晋军,又俘虏了晋惠公回去。这是给予俭约而能成为大德的例子。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唾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以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世说新语识鉴)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郗超与谢玄不善 善:善良b. 又虎视淮阴矣 阴:北面c. 容必能立勋 容:或许,表推测语气d. 元功既举 举:提拔答案:c解析:a项可以运用“成语印证法”,联系成语“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来理解,其中“善”是“友好”之意。b项“阴”涉及古代文化知识,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淮是淮河,故“阴”指“南面”。c项正确。d项可以联系语境,运用“语境推断法”进行推断,“举”用在“元功”(大功)之后,应为“告成”。【参考译文】郗超与谢玄不友好。苻坚将要侵犯晋国,在像狼一样吞噬了梁岐之后,又像虎一样盯住了淮阴。当朝中讨论派谢玄向北讨伐的事时,大臣中间很有不同的看法。只有郗超说:“这个人北伐一定成功。曾经我和他同在桓温府做事时,见他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即使是平民也得到适合他们的工作。由此推论,任用他一定能使他立功。”北伐大功告成,当时人们都感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推重他不因为个人爱憎而抹杀别人的优点。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史记滑稽列传)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徒揭空笼,造诈成辞揭:揭开b. 去我飞亡 去:前往c. 痛吾两主使不通 使:让d. 叩头受罪大王 罪:惩罚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可根据词典中的多个义项,用“代入检验法”选义。a揭:举;b去:离开;c使:使者。2. 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多义实词的辨析能力,亦可采用“代入检验法”选义。a“使”均为“派、派遣”;b“信”均为“诚实”;c“亡”均为“跑掉”;d“故”分别为“缘故”和“所以”。3. 对下面加点词的活用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 道飞其鹄(名词活用作动词)b. 造诈成辞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c. 出而饮之 (使动用法)d. 财倍鹄在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活用的判断能力。答此题可采用“语法分析推断法”。a“道”,应为名词作状语,意为“在路上”。古汉语中名词直接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时用作状语,本句中名词“道”直接限制动词“飞”。b“诈”本义为“虚伪”,形容词,作“造”的宾语后活用作名词“虚伪的经历”。c“出”和“饮”用在代词“之”(代“鹄”)前面,表“使它出来”“使它喝水”之意,故为使动用法。d“倍”本为名词“倍数”,这里表“增加一倍”之意,故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参考译文】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到楚国去献鸿鹄。出了城门,在道路上那只鸿鹄飞走了。(淳于髡)只举着个空笼子,编造虚伪的经历成了一套谎话,前去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献鸿鹄,(乘船)从水中经过,(我)不忍心让鸿鹄干渴,放出来让它喝水,它离开我飞掉了。我想剖开肚子或勒紧脖子自杀,又恐怕别人议论我们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谋士自己伤害自己或自杀。鸿鹄,是长毛的禽类,有很多相似的,我想买一只代替它,这是不诚实而欺骗大王的行为。(我)想逃跑到别的国家去,又哀痛着我们两位国君的使者不能联系,所以来承认错误,向大王叩头接受大王处罚。”楚王说:“好,齐王(竟)有这样诚实的士人啊!”(于是)优厚地赏赐了他,(赏赐他的)财物比有鸿鹄在的情况下增加了一倍。板块一基础训练1. 对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表顺承,那么)b.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递进,而且)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并列,并且)d.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可是)答案:c解析:“而”主要可用作代词、连词,常常考查对用作连词时对各个义项的理解。本题c项为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为“而且”。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a.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b. 邻国之民不加多,何也c.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d. 今日之事何如答案:c解析:“何”主要可用作副词、代词,常常考查对用作副词、代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 例句的“何”作副词,放在形容词之前,加强程度,“多么”,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代词,“什么”;b项是疑问代词,“为什么”;d项是复音虚词,“怎么样”。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幽独处乎山中a. 噫吁嚱,危乎高哉 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 相与枕藉乎舟中 d.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答案:c解析:“乎”主要可用作介词、助词,常常考查对用作介词时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乎”作介词,“于”,c项的“乎”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的“乎”是语气助词,表感叹,“啊”;b项的“乎”是副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d项的“乎”是介词,“比”。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君乃亡赵走燕 a.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b.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c. 臣乃敢上璧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答案:d解析:“乃”常常考查对用作副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乃”为表示转折关系的副词,“却、竟然、反而”,d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判断词,“就是、是”;b项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副词,“于是、就”;c项是表限制性的副词,“才”。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a. 其皆出于此乎b. 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c.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d. 失其所与,不知。吾其还也答案:b解析:“其”主要可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助词,常常考查对用作副词、连词时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其”为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义为“难道”,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表推测语气的副词,义为“大概”;c项为表示祈使语气的副词,义为“可要”;d项为表示婉商语气的副词,义为“还是”。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a.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b.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c.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d.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答案:c来源:学|科|网解析:“且”主要可用作副词、连词。例句的“且”作副词,“将要、将”,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连词,“并且”;b项是副词,“尚且”;d项是连词,“那么”。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若入前为寿a. 崤函之固,自若也b. 天涯若比邻c.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答案:c解析:“若”主要可用作动词、代词、连词,常常考查对用作代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若”作代词,“你”,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指示代词,“那样”;b项是动词,“好像、像”;d项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若”。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必有所不为,而后能有所为a. 某所,而母立于兹 b.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c. 为仲卿母所遣 d.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答案:b解析:“所”主要可用作名词、助词。例句的“所”作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事(东西、人、地方)”,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名词,“处所”;c项是助词,与“为”组合表示被动,不译;d项是助词,帮助宾语提前,无义。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a.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b.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c. 冰,水为之d. 若属皆且为所虏答案:a解析:“为”主要可用作动词、介词、语气助词。例句的“为”作表示反问的语气助词,“呢”,a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是动词,“创作、写”;c项是动词,“变为、成为”;d项是表被动的介词,“被”。10. 下列各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a. 盘盘焉,囷囷焉b. 永之人争奔走焉c. 姜氏欲之,焉辟害d.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答案:b解析:“焉”主要可用作代词、兼词、助词,常常考查对用作助词、兼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焉”作兼词,相当于“于之”,可译为“在这里、在那里”,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助词,用于形容词之后作词尾,义为“的样子”;c项为疑问代词,义为“怎么”;d项为语气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可不译。11. 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答案:c解析:a项中“也”表句中提顿;b项中“也”表疑问;d项表判断;c项和题干中的“也”均表肯定。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深林杳以冥冥兮a. 险以远,则至者少 b. 作师说以贻之c. 木欣欣以向荣 d.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答案:a解析:“以”主要可用作动词、介词、连词。例句的“以”为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又、且”,a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是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来”;c项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而”或不译;d项是介词,“往”。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因击沛公于坐a.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b.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c.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d.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答案:b解析:“因”常常考查对用作介词、连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因”作介词,“趁着、趁机”,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连词,“于是、就”;c项是介词,“依靠、凭借”;d项是动词,“沿袭”。14. 对下面句中“于”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其皆出于此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a. 和相同,与相同,与不相同b. 和不同,与不同,与相同c. 和相同,其余皆各不相同d. 和不同,其余全部相同答案:c解析:向,介词;表被动;比,介词;从,介词;对于,介词。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去时里正与裹头a. 是谁之过与b. 蜩与学鸠笑之c.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 乃与平原君计答案:d解析:“与”主要可用作动词、介词、连词。例句的“与”作介词,“替”,d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语气助词,通“欤”,译为“呢”;b项是连词,译为“和、跟”;c项是动词,译为“结交”。16.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表承接, “就、便”的意思) 无苗时采,则实而沉(表示承接假设的结果, “那么、那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因果, “所以”的意思)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表转折, “可是、却”的意思)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条件, “才是”的意思)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用在主谓之间,限制修饰谓语, “只、才”的意思) 愿依彭咸之遗则(名词, “侧面”的意思)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与“已”连用, “而已、罢了”的意思) a. b. c. d. 答案:c解析:应该是“就、那么”的意思;应该是表强调和确认,“就、就是”的意思;应该是名词, “准则”的意思。 17. 选出与例句虚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句()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a.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c. 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d.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答案:b解析:a判定语气;b的人;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d代事或物。18.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是寡人之过也邻之厚,君之薄也行李之往来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因人之力而敝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 / b. /c. / d. /答案:a解析:句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中的“之”作助词,的;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中的“之”作代词。板块二能力提升一、 (2011温州十校联合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书幽芳亭记黄庭坚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盖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 予放浪江湖之日,乃久尽知其族性。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以是知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生,初不殊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之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除”,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a项“之”分别为代词、助词;b项两个“而”均为连词,但分别表并列、承接;c项两个“为”分别为动词、介词;d项两个“虽”均为连词,“虽然”。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其视椒则远矣则:却b. 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耶:语气词c. 雪霜凌厉而见杀 而:连词,表转折d. 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者:的情况答案:c解析:c项“而”应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参考译文】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国内其他的士人,那么就称为国士;如果一个女人的美色超过国内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他所有的兰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来年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的人。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它的香气芬芳,在室则充满室,在堂则充满堂,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然而兰和蕙的才能和品德不相同,世人很少有能分辨出来的。我放任自己长期流浪四方,于是完全知道兰和蕙的区别。大概兰花好似君子,蕙好像士大夫,大概山林中有十棵蕙,才有一棵兰, 离骚中说: “我已经培植兰花九畹,又种下蕙百亩。”因此知道楚人以蕙为贱以兰为贵很久了。兰和蕙到处都能生长,刚开始没有什么区别,等到它们开花,一只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气扑鼻的是兰花,一只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气不足的就是蕙。虽然蕙比不上兰花,但是与椒相比却远在椒之上,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国香”。于是说当权者必须除掉,这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隐士纷纷远离当局而不返回的原因啊!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孙泰,山阳人,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即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尝逮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固不可驻此也,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选自王定保唐摭言节操)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c项中的“且 ”,前为副词,“暂且”;后为连词,“尚且”。a项中的“而”均为连词,表顺承关系。b项中“之”均为音节助词,可不译。d项中“于”均为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在”。【参考译文】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师从皇甫颖,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贤人的风范。 孙泰娶的妻子是他姨母的女儿。之前,姨母年纪大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姐妹俩中,姐姐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妹妹。”姨母去世后,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有人不解,问起这件事,孙泰说:“她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 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去还给卖主。 唐僖宗中和年间,孙泰计划在义兴安家,买了一座别墅,得用两百贯钱。付了一半钱后,孙泰就前往吴兴郡游览,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过了两个月,孙泰回来,停船步行,又把其余的购房款交给房主,让他搬迁到别处。在这个时候,孙泰看到一个老妇人痛哭了好几声。孙泰听了心里惊悸,就把她叫过来问话。老妇人说:“我曾经在这里侍奉过公婆,子孙不成材,别墅成了别人的了,所以我才伤心。”孙泰怅然失意了很久,就哄她说:“我刚好收到中央政府的公文,已经给我另外任命了官职,不能住在这里了,这个地方先让你的儿子掌管吧。”说完,孙泰就解开船绳坐船离去,不再回来了。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a项中的两个“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b项中两个“于”都作介词,但意义不同,前者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后者引出处所,应译为“到”。c项中的两个“而”都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却”。d项中的两个“以”都是介词,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拿、用”。2. 下列各句中的“为”与“令晋为之饰装”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b.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c.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d.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答案:c解析:c项中的“为”同文句中的“为”都是介词,可译为“替、给”。a项中的“为”是介词,“为了”。b项中的“为”是介词,表被动。d项中的“为” 是连词,引出表原因的分句,可译为“因为”。【参考译文】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声名显赫的学者。他亲身实践还可以,他讲的话很多,但不动听,这是为什么呢?”田鸠回答说:“从前秦伯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叫晋国给她准备好首饰服装,跟着陪嫁去的穿着华丽衣服的婢女有七十人。来到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婢女,而看不起秦伯的女儿。这可以叫做善于嫁婢女,而不能说善于嫁女儿。楚国人中有一个在郑国卖珍珠的,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这匣子用肉桂花椒熏过,用珠子和宝玉点缀着,用红色的美玉装饰着,用绿色的翡翠环绕着。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而把珍珠还给他。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啊。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说一些巧辩华丽的话,君主只看重那些华美的言辞,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墨子的学说,传扬先王的道理,论述圣人的话,来向众人宣传;如果修饰他的言辞,就怕人们流连于它的文采,忘了它的价值,为了言辞而损害了实用。这和那个楚国人卖珍珠,秦伯嫁女儿完全一样,所以墨子的言论大多不好听。”四、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九陈思王植传)1. 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了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其中四句来自教材。a项中都作助词用,通相当于“吗”;b项“之”都作代词; c项第一个与“为”一起表被动。第二个表“所的事物”;d项的“以”都作连词用,表原因。2. 分别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两个“于是”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b. 两个“于是”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c. 两个“于是”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d. 两个“于是”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了双音节虚词“于是”的意思及代词“之”指代对象异同的比较。两个“于是”意义和用法相同,都作承接关系的连词;“之”作代词,代曹植,“之”是代词,代曹丕。【参考译文】当时恰逢邺城铜雀台刚刚建成,曹操把儿子们都带上台去,让他们各自作一篇赋。曹植落笔如飞,转眼写成,而且写得值得欣赏。太祖很惊奇。每次进见曹操,(曹操)用很难的问题诘难他,他都能应声而对,因此,特别受曹操宠爱。曹操带兵去攻打孙权,让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说:“我先前当顿邱令时,只有二十三岁,想想当时的所作所为,至今我也不后悔。现今你也二十三岁了,可以不努力吗!”曹植一方面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被认为与众不同,另一方面还有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作为辅佐。曹操犹豫不决,几次想把他立为太子。然而曹植处事任性,从不掩饰自己,饮酒不知节制。文帝曹丕却暗用权术对付他,刻意掩饰自己,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替曹丕讲好话,因此曹丕就被立为太子。曹植曾经乘车在专供皇帝行车的御街上行驶,径直从司马门出宫。曹操知道后非常恼怒,管理守卫宫门的官员被判死罪。从此就加强了对诸侯的法规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曹操害怕自己死后出现混乱,又因为杨修很有才华,足智多谋,又是袁绍、袁术的外甥,于是就捏造罪名杀了杨修。曹植内心感到更加不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担任征虏将军,想派他带兵去解救曹仁,出兵前曹操呼曹植前来,要告诫他应注意的事宜。曹植却喝得醉醺醺的不能受命,曹操于是很懊悔地罢免了他。板块一基础训练1.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a. 吾属今为之虏也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d.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答案:a解析:a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b项副词“则”构成判断;c项“者,也”构成判断;d项“者也”构成判断。2. 下列与“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答案:c解析:例句的句式是被动句,“拘”字本身表被动,属意念上的被动句。c项中尽管有“于”字,但“于”在这里是“在”的意思,属于介宾短语后置;a项中的“逼”字表被动;b项前一个“于”字表被动;d项中“见”字表被动。3. 下列句子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微斯人,吾谁与归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 甚矣,汝之不惠答案:c解析:例句为定语后置。a项,宾语前置;b项,状语后置;d项,主谓倒装。4. 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 戍卒叫,函谷举d.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答案:c解析:c项是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举”这个动词表示意念上的被动。其余三项是省略句,a项为蒙后省,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项为承前省,即“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d项为蒙后省,即“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5. 下列成语根据句式方面的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贻笑大方一言九鼎何去何从持之以恒饱以老拳时不我待名满天下受制于人a. / b. /c. / d. /答案:a解析:句都属于被动句;都属于省略句;句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句都属于介宾短语后置句。6. 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侣鱼虾而友麋鹿b. 吾妻之美我者c. 非能水也d. 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答案:c解析:a、b、d三项是意动用法,c项是名词用作动词“游泳”。7.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 朝而往,暮而归c. 木直中绳,以为轮d.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答案:c解析:例句及a、b、d三项皆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解释为“向上”“每天”“在早上”“在傍晚”“当面”。8.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左右欲刃相如b. 舍相如广成传c. 卒廷见相如d.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答案:c解析:c项为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9.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b.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c.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d.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同为意动用法,a、c两项均为使动用法,d项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10. 与“大楚兴,陈胜王”中的“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宜悉王诸功臣 b. 沛公欲王关中c.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 八方归附,四夷来王答案:b解析:a项“王”译为“封为王”;b项与例句中的“王”,均为名词用作动词,称王;c项为“帝王”,名词;d项为“朝见天子”。板块二能力提升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孙沔征侬徭,请可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再调华原主簿。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 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c. 言于大府诛之 d. 夫晋,何厌之有答案:d解析:题干中“唯巫言是用”,“是”把宾语提前,构成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用巫言”,译为“听巫师的话”。选择项中只有d项为宾语前置,“何厌之有”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参考译文】孙沔征讨侬徭(北宋时壮族首领),请侯可参与军事,(侯可)建立功绩得到官,作巴州化城县知县。巴地的风俗迷信鬼神而不信医道,只听信巫师的话,娶媳妇必要女人家的财物,穷人家的女孩子到老不能出嫁。侯可制定规章,订立法度,违反的人有罪,差不多改变了当地的风气。第二次调任华原主簿。有个富人不占有田籍却抵押人家的田券达到一万亩,每年索取地租。侯可一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给它的主人。当地的衙役赵至诚贪婪狡诈凶蛮专横,掌握太守以下很多人的把柄,前前后后没有谁能除去他。侯可揭露他的罪行,让他戴上重枷,投入大狱,报告给上一级官府杀了他,大快人心。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鹅笼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时,父知女必贵,慎卜婿,得鹅笼文,即婿之。母曰:“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