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pdf_第1页
版权声明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pdf_第2页
版权声明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pdf_第3页
版权声明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pdf_第4页
版权声明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版权声明版权声明 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 未经本论文作者同意 不得 将本论文转借他人 亦不得随意复制 抄录 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 否则 引 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 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跨国公司在合资生产中的技术选择跨国公司在合资生产中的技术选择 技术外部性条件下的简单模型 技术外部性条件下的简单模型 吴春赞吴春赞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 摘要 传统的贸易理论对公司的关注非常有限 在这些模型中 公司只是在一个 地点生产一种产品的独立组织 这与自1980年代起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长的FDI 活动 以及大量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事实相矛盾 最近的关于跨国公司的研究文 献大多关注于一个企业是否应在海外投资进行生产活动的选择问题 而对跨国公 司如何在海外进行生产活动的问题关注较少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两期博弈模型 研究在技术外部性条件下的水平型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的合作生产问题 最终解 释了跨国公司在合作生产中偏好选择使用次优技术的原因 并提出若以通过合作 生产模式来获得更多的技术外溢效果 达到更高的技术水平为目标 则当地政府 不宜对本土企业有过多的政策倾斜和优惠 关键词 关键词 水平型跨国公司 合资企业 技术外部性 1 Multinationals Technology Strategy in Joint Ventures A Simple Model with Technology Externality Chunzan Wu Directed by Prof Wen Hai Abstract Traditional trade theories are very limited in their treatment of firms In these models a firm is just an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 that produces one good in one location This contradicts the empirical fact tha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as grown rapidly throughout the world since 1980s and a good deal of trade occurs internally with firms located across countries Recent literature about multinationals has focused on whether a firm should open an additional plant in a foreign country but few papers addressed the question of how to produce in a foreign country This paper has built a two stage joint venture model characterized by technology externality By introducing technology strategy of horizontal multinationals into the model it has been explained why the multinationals prefer to use second best technology in joint venture production 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give independent local firms less advantage to encourage the joint venture production and technology spillover Keywords Horizontal Multinationals Joint Venture Technology Externality 2 目目 录录 一 序言一 序言 4 一 世界 一 世界FDI活动的特点和趋势活动的特点和趋势 4 二 文献综述 二 文献综述 6 二 模型二 模型 8 一 模型设定 一 模型设定 8 二 无技术选择策略的基础模型 二 无技术选择策略的基础模型 10 三 加入技术选择策略的扩展模型 三 加入技术选择策略的扩展模型 16 三 结论三 结论 2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24 3 一 序言一 序言 新贸易理论 以及最近的一些关于 地理与贸易 的研究大大的丰富了我们 对国际贸易的理解 在 新贸易理论 研究中 贸易并不产生于任何类型的传统观 点上的比较优势 而是产生于生产活动中的规模经济效应 以及在不完全竞争中 追求产品多样化的动机 而 地理与贸易 类研究 则关注由于运输成本 市场规 模以及不同的贸易政策造成的不同行业在不同国家之间的聚集和区域分工 然而 在这些研究中 都缺乏对对贸易的主体参与者公司的充分关注 公司在这些模型 中大都被假设为在一个国家生产一种产品的简单符号 跨国生产或跨产品生产的 情况则没有被考虑 这与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产生于公司内部贸易 或关 联公司之间的贸易事实不相匹配 一些早先的关于贸易政策的分析也会因此出现 问题 例如 战略性贸易政策 类研究的结论是建立在可以清晰界定的不同国家之 间企业的竞争基础上的 而面对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 合资企业 以及世界经济 的一体化 将会产生不同的政策建议 Dick 1993 一 世界 一 世界 FDI 活动的特点和趋势活动的特点和趋势 当一个企业同时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生产活动时 我们就称之为跨国公司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而其在外国进行的投资生产活动则称为外国直接投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通常的对 FDI 定义的衡量标准为通过购买外国资产来 对外国企业产生一定的管理控制能力 实际操作中经常以占有外国公司 10 以 上的资产作为基准 在最近的 20 年中 全球的 FDI 活动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1 从 1980 年代开始 全球范围内的 FDI 活动有了显著的增长 以下 FDI 数 据来源于 UNCTAD Statistical Databases On line 4 0 200000 400000 600000 800000 1000000 1200000 1400000 1600000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Year USD in millions outward inward 图图 1 世界世界 FDI 总量 总量 1980 2005 2 发达国家不仅是 FDI 的主要输出国 同时也是 FDI 的主要接受国 Hummels and Stern 1994 报告称 在 1985 年发达国家的 FDI 输出量占世界总量 的 97 而接受量则占 75 虽然从 1990 年代中期开始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 FDI 接受量显著增加 但仍然没有改变发达国家在 FDI 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2005 年这两个比例分别为 82 和 61 50 60 70 80 90 100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Year outward inward 图图 2a 发达国家发达国家 FDI 占世界总量的比例 占世界总量的比例 1980 2005 5 0 10 20 30 40 50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Year outward inward 图图 2b 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 FDI 占世界总量的比例 占世界总量的比例 1980 2005 3 在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大量的双向 FDI 活动 Julius 1990 研究显示 截 至 1988 年 由当时的 G5 集团国家 美 英 法 日 德 产生的 FDI 输出量 中大概有 70 被另一个 G5 国家所吸收 4 大部分 FDI 生产活动为水平型 horizontal 即大部分跨国公司的海 外分支部分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往海外 Brainard 1993 称 美国的跨国公司在海 外生产的产品仅有 13 销回美国本土 而在美国的外国分支公司则仅将其产量 中的 2 销回其母国 5 在国际贸易中 公司内贸易的比重明显增加 以美国 1992 年的贸易数 据为例 大概 34 的出口和 43 的进口产生于美国或其他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 易 Feenstra 1999 由上述事实我们可以发现 全世界的 FDI 活动有了显著的增长 这些 FDI 活动更多的发生在具有相似人均资本和要素禀赋的发达国家之间 呈水平型跨国 生产结构 而跨国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已经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二 文献综述 二 文献综述 在理论研究中 一般习惯于将跨国公司分为水平型 horizontal 和垂直型 vertical 两种 水平型跨国公司是指同时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相似的生产活动 并 直接将产品销往其分支所在地的跨国公司 垂直型跨国公司则指在一国建立总部 或上游部门 但只在另一国进行下游生产活动的跨国公司 在研究跨国公司的相 关理论时 有两个需要关注的基本问题 第一 跨国公司必须决定是否在外国投 6 资进行生产活动 第二 如果跨国公司决定在海外生产 必须决定采取什么样的 生产方式 Dunning 1977 1981 提出了著名的 OLI 框架来分析跨国公司的活动 产权 ownership 地点 location 和内部化 internalization 产权指跨国公司必须具备 某一种特殊资产 如某种技术专利 使得其与外国的其他公司区分开来 这样跨 国公司才可能到海外市场销售产品 获得利润 地点指跨国公司必须决定是在本 国生产再出口到海外 还是在海外直接生产销售 即海外生产必然有某种额外收 益使得跨国公司有动机从事 例如较低的运输成本 减少贸易政策影响等方面 内部化则指跨国公司必须在独自生产 合资生产 授权生产等多种生产方式中进 行选择 一些因素会影响到跨国公司对生产方式的选择 如技术外部性与信息不 对称 最早将 ownership 与 location 结合在一起讨论的文献包括 Helpman 1984 和 Markusen 1984 其中 Helpman 1984 假设运输成本为零 因此主要考虑的是垂 直型的跨国公司 跨国生产的主要动机是获取更低的要素价格 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这种跨国分工 可以使得要素价格均等化集 FPE set 扩张 Markusen 1984 以及后续的一些文献如 Brainard 1993 Hostmann and Markusen 1992 Markusen and Venables 1998 等则主要考虑水平型的跨国公司 并总结于 Markusen 2002 这些模型中跨国公司的海外生产动机主要为减少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的影响 以 及生产分支层级的规模效应 得出的主要结论为水平型跨国公司的生产活动更容 易出现在 GDP 较大 规模与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 Carr Markusen and Maskus 2001 应用 knowledge capital 模型对相关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 支持了以 上的结论 上述模型都包含了一个企业决定是否在海外进行投资生产活动的决策过程 但是都没有涉及海外生产是否要由跨国公司独自进行的问题 即内部化 internalization 的问题 事实上 跨国公司海外生产还有授权生产 合资生产等 很多其他的选择 哪些因素影响了跨国公司对生产方式的选择 Perry 1989 提出 了三个主要的考虑因素 技术外部性 交易成本和不完美市场 如垄断以及不完 全信息 一系列的文献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7 1 技术外部性 授权或者合作生产中面临不可避免的技术外溢 合作公 司可能在获得技术之后成为新的竞争对手 从而使跨国公司在未来蒙受损失 因 此跨国公司可能在一定情况下选择独立生产方式 Rugman 1986 Ethier and Markusen 1993 2 交易成本 包括签约成本以及技术转移成本本等的问题 Teece 1977 1986 3 不完美市场 包括对市场和产品信息了解程度的非对 称性 产品声誉的维护 道德风险等 4 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比较新的关于跨 国公司合资选择的研究 如 Rauch and Trindade 2003 使用 match model 讨论了企 业合资生产的匹配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 由上述文献总结可以得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 跨国公司的相关理 论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而传统的研究大都集中于解决第一 个基本问题 即如何选择是否在海外投资生产 总体框架已经基本建立 并且在 理论和实证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而第二个基本问题 在海外如何生产 则属 于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 许多微观经济学的理论都可以在这个领域问题的研究中 得到应用 本文即着眼于跨国公司海外投资中生产方式的选择问题 重点考察合 资中技术外部性的影响 与先前这方面的研究不同 本文的模型中跨国公司不再 单纯的承担技术外部性造成的结果 而是可以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 例 如在合资生产中对不同先进水平技术的策略性应用 从而降低外部性对跨国公司 造成的损失 实现利润最大化 从而解释了最近一段时间 引起中国企业关注的 市场 合资生产换不到技术 或者 合资换来落后技术 的现象 下面本文将 先进行模型基本框架的设定和推导 然后加入跨国公司的技术选择因素 应用一 个两期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通过数值实验的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并作一定 的福利影响分析 二 模型二 模型 一 模型设定 一 模型设定 考虑一个水平型跨国公司 其具有生产某种产品的技术 并已经决定在外国 生产该产品并销售 以此来规避较高的贸易壁垒 包括贸易 产业政策 运输成 本等 降低成本 提高利润 但是该跨国公司在海外生产的方式上仍然有两种 选择 a 独资在海外进行生产活动 b 与当地企业合作进行生产 通过合同约 8 定比例来分配利润 当地企业相对于跨国公司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 体现在如关 系网络 本土人员管理及企业文化 市场信息 政府政策等方面 因此具有较低 的运营成本 但本土企业没有技术 因此无法独立生产该产品 有动机与跨国公 司进行合作 跨国公司可以通过与本地企业合作生产的方式获得本土优势 从而 实现比独自生产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利润 因此也有动机与本土企业合作 但是 合作生产也有一定的代价 即技术外部性 当地企业虽然在初始时没有生产该产 品的技术 但是通过合作生产 当地企业就可以掌握该技术 并成为跨国公司潜 在的竞争对手 一旦本土企业违约 则技术无法收回 本土企业将与跨国公司进 行竞争 从而降低跨国公司未来的利润 因此跨国公司在决定海外生产方式时 必须对这两方面权衡得失 以下就进行一些具体的模型设定 1 考虑一个两期模型 在最开始 只有跨国公司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技术 因此市场为垄断 跨国公司决定进行合资生产还是独自生产 若合资生产 则通 过谈判方式与本土企业就利润分配达成一致 其中跨国公司获得总利润的百分比 为 x 0 x 1 x 一经决定不会在后两期中变化 若决定独自生产 则两期均为 独自生产 不考虑第一期独自生产 第二期合作的情况 因为那样等同于将违约 风险推迟到第三期 与前一种情况无实质差异 2 本土企业无法在第一期独自生产 但是通过第一期的合作生产可以掌 握该技术 并在第二期开始时可以选择继续合作生产 或者违约并独立生产同样 的产品与跨国公司展开古诺产量竞争 为方便 假设违约成本和独立生产的固定 成本为零 不会影响主要结论 3 假设线性无固定投入的成本函数 A 代表跨国公司 B 代表本土企业 AAABBBABABAB cqcqcq ABBA 1 二 无技术选择策略的基础模型 二 无技术选择策略的基础模型 由于跨国公司 A 和本土公司 B 在第一 二期的选择不同 将可能出现三种 情况 以下将依照这三种情况分别考虑公司 A 和 B 各自的利润情况 i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 A 决定独自生产两期决定独自生产两期 a 公司 A 第一期的利润函数为 111 1 AAAAA p qqcq 2 因此公司 A 利润最大化时应满足的一阶条件为 10 1 11 11 111 0 AA AA AA AAA cq p q qp q qqq 3 由此可解得均衡产量 价格以及第一期公司 A 得利润为 1 1 0 0 22 AA A aa qpa b A 4 2 1 1 1 1 4 A AAAAA a p qqcq b 5 由于公司 A 独立生产两期 因此第二期情况与第一期相同 公司 A 在这种 情况下获得总利润为 2 1 2 2 A AA a b 6 b 公司 B 由于两期都没有参与生产 因此利润为 0 即0 B ii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 A 与本土公司与本土公司 B 合作生产两期合作生产两期 因为两公司一直合作生产 在每一期市场均为垄断情况 通过与 i 中类似方 法可得合资公司的利润函数为 111 1 ABABABABA p qqcq B 7 FOC 1 11 11 111 ABAB ABAB ABAB ABABAB cq p q qp q qqq 0 8 1 1 0 0 22 ABAB ABAB aa qpa b 9 2 1 1 1 1 4 AB ABABABABAB a p qqcq b 10 2 1 2 2 AB ABAB a b 11 a 跨国公司 A 的利润 2 2 AB A a x b 12 11 b 本土公司 B 的利润 2 1 2 AB B a x b 13 iii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 A 与本土公司与本土公司 B 第一期合作生产 第二期各自独立生产第一期合作生产 第二期各自独立生产 由于第一期合资公司的生产情况与 ii 相同 因此易得两公司在第一期的利 润分别为 2 1 4 AB A a x b 14 2 1 1 4 AB B a x b 15 进入第二期后 由于两个公司分别独立生产 进行产量竞争 则可通过博弈 论方法求解出古诺均衡 首先可得两公司在第二期得利润函数分别为 2222 22222 AABAA BABBBB 2 A p qqqcq p qqqcq 16 通过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 获得两公司的反映曲线 222 2 222 222 222 2 222 222 0 0 ABAA A AAB AAA ABBB B BAB BBB p qqcq qp qq qqq p qqcq qp qq qqq 17 将需求曲线和成本函数带入上面方程组可解得均衡时 2 2 21 0 32 21 0 32 AB AA BA BB a qa b a qa b B A 18 从而得到第二期时两公司的均衡利润 1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9 2 9 AB AABAAA BA BABBBB a p qqqcq b a p qqqcq b 19 将两期两公司的利润分别加总 即可获得情况 iii 下两公司的利润 a 跨国公司A的利润 22 1 2 2 49 ABAB AAA aa x bb 20 b 本土公司B的利润 22 1 2 2 1 49 ABBA BBB aa x bb 21 综合 i ii iii 情况下的计算结果 可得如下表格 表格表格 1 不同生产结构下各公司利润表不同生产结构下各公司利润表 生产结构 A B i 公司 A 独自生产两期 2 2 A a b 0 ii 公司 A B 合作两期 2 2 AB a x b 2 1 2 AB a x b iii 1 期 公司 A B 合作 2 期 公司 A B 独立生 产 2 2 4 2 9 AB AB a x b a b 2 2 1 4 2 9 AB BA a x b a b 先考虑t 2时 公司A B在 ii iii 两种情况下的选择问题 易知当x趋近 于0时 由于公司A在合资生产中分得的利润趋近于零 因此公司A将有动机 违约并选择在第二期独立生产 同理 当x趋近于1时 公司B在合资生产中 获得的利润趋近于零 因此公司B有动机在第二期独立生产 设对公司A 情 13 况 ii iii 无差异的x值为 1 x 对公司B 情况 ii 与 iii 无差异的x值为 2 x 则 1 x 2 x 应满足 22 11 2 249 ABABAB aaa xx bbb 2 22 22 22 2 11 24 ABABBA aaa xx bb 2 9b 1 23 通过简单的数学推导可以证明 12 0 xx 进一步分析可得 对于外生给 定的x 当 1 0 xx 或 2 1xx 时 两期合作不可能为均衡解 即情况 ii 不可能 出现 因为总有一公司可以通过打破合作获得利润的增加 而当 12 xxx 时 情况 iii 不可能出现 因为打破合作对每个公司都没有好处 上述结论可总结为 定理1 定理定理 1 在本文假设的条件下 存在 12 01xx 当 1 xx 时 公司A对 情况 ii iii 无差异 当 2 xx 时 公司B对情况 ii iii 无差异 且有若t 1 时公司A选择合作生产 则t 2时 a 当 12 xxx 时 情况 ii 为均衡解 即两公司合作生产两期 b 当 1 0 xx 或 2 1xx 1 0 BB x 从而有 1 由两公司谈判生成的利润分割比例x必须满足 12 xxx 否则不是帕累 托最优的 2 若跨国公司A对利润分割比例x有决定权 则 2 xx 公司A通过合资 15 生产获得的最大利润为 2A x 3 设公司A两期独立生产的利润为 0 当 2A x 0 时 情况 ii 为均衡解 两公司合作生产两 期 情况 iii 不会成为均衡解 1 x 2 x 1 O x A 0 图图 5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 A 的生产方式选择的生产方式选择 由上述分析可见 当存在技术外部性的时候 跨国公司在合作生产中不得不 将一部分利润分配给本土公司 以使得本土公司没有动机在未来掌握了该生产技 术后 违约进行独立生产 当这种补贴成本超过合作生产带给跨国公司的好处时 跨国公司就会选择独立生产 而不再谋求与本土企业合作 三 加入技术选择策略的扩展模型 三 加入技术选择策略的扩展模型 在以上的基础模型中 跨国公司只拥有一种技术 并且在合作生产中不能变 更 而现实中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合资企业中所使用的技术往往并不是技术拥有 公司的最先进技术 或者一些核心技术不在合资企业中使用或披露 即使这些核 心技术的应用和本土化能够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 我们不妨假 设跨国公司拥有生产同一产品的多种技术 但是技术的先进程度不同会导致不同 的生产成本 这里的不同技术 可以理解为不同的生产工艺 也可以理解为不同 16 披露程度的技术应用方式 在基础模型中 假设公司A在合资生产的情况下 有两种策略可以选择 策略1为两期都采用最优技术 对应边际成本为 2 策略2为在第一期使用次 优技术 对应边际成本 12 由于本模型只考虑两期 所以任何情况下 公 司A都一定会在第二期使用最优技术 若公司A决定独自生产两期 则因为无 技术外部性问题 会一直选择使用最优技术以降低成本 公司B利用技术外部 性 在一期结束后 只能掌握在第一期合作生产中使用的技术 公司B无技术 创新能力 使用参数01 B 代表本土优势对边际成本的降低程度 定义合资时 的利润分配比例为x y 策略2 可得新边际成本为 1 策略1 1212 2 2 12 2 1 0 采用与基础模型中类似的计算方法 考虑合资生产中 1 12 AB or 两种情 况 1 策略1 可得两种策略下的新利润表如下 12 2ABABB A B 生产结构 2 2 2 a b i 公司 A 独自生产两期 0 2 ii 公司 A B 合作两期 2 2 B a x b 2 2 1 2 B a x b iii 1 期 公司 A B 合作 期 公司独立生2 A B 产 2 2 2 2 4 2 9 B B a x b a b 2 2 2 2 1 4 21 9 B B a x b a b 17 2 策略2 12 12 ABBABB A B 生产结构 i 公司 A 独自生产两期 2 2 2 a b 0 22 12 44 BB aa y bb 22 12 1 44 BB aa y bb ii 公司 A B 合作两期 iii 1 期 公司 A B 合作 2 期 公司 A B 独立生 产 2 1 2 21 4 2 9 B B a y b a b 2 1 2 12 1 4 2 9 B B a y b a b 定义策略1时 合作生产中的两个违约临界点为 12 01xx 策略2时 两个违约临界点为 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公司B本土优势的加强 即 B 的减少 公司A为实现 利润最大化所需的k也不断增加 这意味着在第一期跨国公司A提供给合作生 产的技术越来越差 这是因为跨国公司A一旦离开合作生产 就将失去本土优 势 因此本土优势越强 公司B就越能在潜在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具有较高的 预期利润 作为应对 公司A不得不通过降低公司B技术水平的办法来削弱这 种影响 考虑到本国企业的本土优势 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政府政策的倾斜 这种 倾斜反倒限制了本国企业在合资生产中对先进技术的学习 因此若以学习先进技 术为鼓励合资生产的主要目的 政府不宜给予本国企业过多的政策优惠 比较策略2与策略1 即跨国公司A使用不同技术与使用统一技术的两种情 21 况 我们可以发现 合作生产时 虽然公司A的总利润上升 但是由于第一期 的成本上升 导致总的生产者利润下降了 对应的第一期的产量也会下降 总的 消费者剩余也减少了 因此当跨国公司A选择策略2时 社会的总福利水平下 降了 上述结论可总结为如下定理 定理定理 3 在本文假设下 设 12 kk1 则有 1 公司A在合作生产中所能实现的最大利润分成 2 yk 随技术差异指标的 增加而增大 即 k 2 0 1 yk k k 2 存在 使得公司A获得的利润1k A k 取得最大值 且有当1kk 当k时 k 0 A k 3 公司A达到利润最大化时的k 随本土优势的加强而增大 即0 B k 01 B 4 设社会总福利水平为 W k 则 0 W k k 当时 1k 最后 跨国公司A还需要比较 A k 与独立生产两期的利润 0 来决定是 否采用合资生产的方式 由于采用不同技术的策略可以提高跨国公司A在合资 生产中的利润 因此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技术外部性对跨国公司A的影响 从而 提高了公司A选择合资生产形式的可能性 三 结论三 结论 传统国际经济学研究 往往忽略了公司在贸易活动中的主体位置 对公司行 为和特性描述都高度简化 但是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 动 已经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世界经济 一些新的经济问题和行为特点涌现出来 急需从理论上进行研究 先前的关于跨国公司的研究文献 多关注于跨国公司对 是否海外生产的选择问题 而对跨国公司在海外生产中面临的生产方式选择研究 不多 22 中国作为世界上吸收FDI最多的国家之一 存在着大量的外国独资或中外合 资企业 政府也鼓励在一些行业建立合资企业 希望通过合资生产中的技术外溢 效应来提升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 即所谓的 用市场换技术 但是 随着 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 人们慢慢发现很多时候 合资换不来技术 或者 合资 换来了落后的技术 本文即通过一个两期博弈的跨国公司海外生产的选择模型 试图解释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通过本文的分析 可以得知 由于技术外部性的存在 跨国公司在合资生产 中不得不面对本土企业潜在的违约风险 以及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给跨国公司造 成的损失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跨国公司必须在合资企业的利润分配中给 予本土企业足够的补贴 当这种额外补贴超过合资生产给跨国公司带来的好处 时 跨国公司就会选择独资经营的形式 而当跨国公司可以在合资生产中选择使 用不同先进程度的技术时 跨国公司就有动机通过在合资生产中使用次优的技 术 来降低技术外部性对其未来收益的损害 使自己一直保持一定的技术优势 以此来提高自己在合资企业中的利润分配份额 从而提升自己的利润 在这种情 况下 合资企业总体的利润和本土企业所得分成都会降低 由于成本上升导致产 量下降 消费者剩余也会减少 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下降 另外 研究 发现 本土优势的增加会限制本国企业在合资生产中对先进技术的学习 因此若 以学习先进技术为鼓励合资生产的主要目的 则政府不宜给予本国企业过多的政 策倾斜 本文试图通过最简单的模型设定来解释跨国公司在合资生产中的技术选择 行为 因此有一些问题是本文没有涉及 但是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模型扩展来讨论 的 例如 本文没有考虑市场结构对跨国公司行为的影响 如寡头垄断 垄断竞 争 完全竞争的情况 本文中发现通过提高前后两期使用技术的差异 可以提高 技术拥有方对合资企业的控制权 这种控制权带来的利益也可能成为使用次优技 术的动机 本文没有考虑本土企业如何应对跨国公司的这种技术策略 而现实中 本土企业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方法来改善自身的不利地位的 如通过引入多个合资 伙伴的方法 以上这些均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思考方向 2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Brainard S Lael A Simple Theory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rade with a Trade off between Proximity and Concentration NBER Working Paper No 4269 February 1993 Carr David L James R Markusen and Keith E Maskus Esimating the Knowledge Capital Model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 693 708 Dick Andrew R Strategic Trade Policy and Welfare The Empirical Consequences of Cross Ownership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November 1993 35 227 49 Dunning John H Trad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MNE 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 In Ohlin B P O Hesselborn and P M Wijkman eds 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London Macmillan 1977 pp 395 418 Dunning John H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81 Ethier Wilfred J and James R Markusen Multinational Firms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Trade NBER working paper 1993 Feenstra Robert C Facts and Fallacies abou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Martin Feldstein ed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nd NBER 1999 Feenstra Robert C Advanced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Evidence 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Helpman Elhanan A Simple Theory of Trade with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June 1984 92 451 71 Hostmann Ignatius J and James R Markusen Endogenous Market Structur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February 1992 32 109 29 Hummels David L and Robert M Stern Evolving Patterns of North American Merchandise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1960 1990 The World Economy January 1994 17 1 5 29 Julius DcAnnc Global Companies and Public Policy London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90 Markusen James R Multinationals Multi Plant Economics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May 1984 16 205 26 Markusen James R The Boundaries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 Vol 9 No 2 24 169 89 Markusen James R Multinational Firms and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ambridge MIT Press 2002 Markusen James R and Anthony J Venables Multinational Firms and the New Trade Theory Journal of Inter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