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科学进展结课论文 学号:2011111083古代水利工程的思考学院名称: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名称: 学科教学(地理) 年级班别: 2011级研究生 姓 名: 张志华 指导教师: 黄华芳 2011年12月古代水利工程的思考张志华(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河北 石家庄050000)摘要: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农业发达的封建中国,这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中国传统水利与地理环境的联系非常紧密,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发展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发挥了巨大的功能和效应。其中蕴含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值得我们现代水利工程借鉴。关键词: 传统水利特征 环境演变 经济发展 水文化 人与自然和谐思想 水利文化价值 The thinking of ancien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Zhangzhihua(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olleg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Abstract :In ancient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has a long history.It is inevitable and necessary in agriculture developed 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water conservancy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re closely interrelated.On the basic of the ancien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o maximize the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t played a huge function and effect. Which contains harmonious thoughts of the person and the nature,itcan be regarded as an example for our moder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Kay words: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water conservancy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ter culture harmonious thoughts of the person and the nature Culture value of water conservancy引言:中国幅员辽阔的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文明很大程度是农业文明的发展促成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几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同时,水文知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我国古代有不少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如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都江堰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修建与当时的历史文化和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大部分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造福后代子孙。这些水利工程队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有很多借鉴之处,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思想对我们后代有启示,有些学者已经在这些方面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作进一步探索。我国水利建设,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各族人民的重视。人们经过几千年百折不饶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陆续修建起千千万万的水利设施。尤其是在对黄河的治理方面,我国历代人民付出了艰辛的探索和努力,完成了一些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有着很多共同的特征,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而且都是在封建大一统的思想文化观念下,服务于农业,服务于国家的统一。1 中国传统水利的特征中国传统水利,是指以中国封建社会水利为代表,以封建土地制度为基础,从属于封建经济的古代水利形态。在土地制度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前提下,它的首要特征是封建主义的国家水利。它由中央集权政府统一规划决策、投资拨款、主持操办,规模较为宏大。古代的治河防洪、运河工程、灌溉水利,不论从工程量看,从经费看,还是从调动的官民力量看,在世界史上都是最宏伟的,许多工程不愧是封建文明的象征。1.1 水利决定着农业经济的成败与封建王朝的存亡。从禹王到武帝,从隋炀帝到宋太宗,迄至康雍乾三帝,象中国君王那样亲自过问、主持水利兴役,这在世界其他各国,也是不多见的。重视农业水利成了考核中央、地方官吏的政绩的重要方面。大唐六典明确规定每年府县派官员督察溉田,“岁终,缘其功以为考课”。中国封建王朝都十分明确水利兴邦的观念,所以从制度和管理以及礼制上都对进行了完善。1.2 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封建社会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联。中国近代第一个试图用马克思学说去解释中国水利史的人是冀朝鼎,他提出了“基本经济区”的概念。他阐发的正是马克思关于东方水利的观念。从他的分析中,区域水利随着基本经济区的兴衰、转移而变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这种区域水利的兴衰,反过来又影响着基本经济区的形成、发展、衰败、转移。水利区域是在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依赖于一定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环境一一特别是气候与水系、流域环境的水利发展区域。1.3传统水利形成了特色的水利文化。在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传统水利,构成了一种特型的水利文化:治水者治国。从禹王开始,治水与治政始终是连在一起的。大规模渠灌体系取代井田制的沟泄工程,反映了土地制度变革。秦汉以后,水利机构官僚机器化。而防洪、水利组织往往是军事化、准军事化的,汛兵、屯田兵就是一种型式。频繁的水利活动,升华出传统水利特具有的文化意识。1.4中国传统文化与“水”有着密切的关联。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甚,故几于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性已人格化、哲理化了。孔子认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将人的心理与自然勾通;苟子认为“水则载舟,水则复舟”,道出千古不灭的政理。尚书禹贡从九州向黄河中,局部的堤防,同时也水系网河相联。正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秦皇才可能东临碣刻石纪功“决通川防,移去险阻”,第一次有了统一的黄河大堤,而以堤防将黄河同定为一,一直是统一的中国治河的重要方略,延续至今。从中国传统水利的特征可以看出,水利工程以及设施的建设与自然地理特征也有联系紧密。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限制了人文思想对水利工程的设想。例如,中原地区的古代水文化,说到底归结到一个“土”字上。它是黄土农业文化的水文化。五行之中,中心是土,这不是偶然的,正是传统文化的体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水利文化后于黄河发展,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但它们很不同于中原水利文化,即发展水利,并不完全归结到“土地”之上,而是与流通、商品经济发展联系。表现出了近海的三角洲文化的特点。农业社会经济的关键。这不仅由于是黄土农业,更因为最早的农业开发在黄河下游,在华北平原这一洪水不时光顾的低洼地区。中原处于干旱时期,公元前422至366年,偏涝。郑国渠的兴建,是黄土水利农业的一场革命,也有趣地成为黄土农业说的反挑战。吕不韦曾经商关东,熟知中原水利的先进,所以引进中原技术开发水利相对落后的关中。对关中来说,地貌、土质及泾河的水、沙状况,显然是郑国开渠的重要环境背景。据历史地理学家的研究,在郑国修渠时(秦始皇元年),华北处于长达70年的偏旱时期。长年征战与长期枯早,驱使吕不韦加强大后方农业基地的水利灌溉工程。秦国的三大水利工程,标志了封建文明生气勃勃的时代,象征着统一的需要和统一的实现。都江堰是司马错论伐蜀而后灭楚统一中国战略的必然。灵渠则成了大一统的尾声。封建主义正统的水利事业,无论是治河还是运河,还是灌溉,归根结底都是维护大一统,维护农耕经济的。在地质环境的大变动中,水利子系统在大气圈飞岩石圈飞水圈和生物圈的交叉、渗透关系中变化。中国古代水利以华北水利的为代表,它是黄土农业水利;何炳棣先生的黄十与中国农业的起源,批评了灌溉是古代农业的必要条件。中国古代水利的首要任务是防洪治河,洪水灾害是影响古代水利心的贡赋水道,反映出神圣的大一统思想,召公谏周厉王“防民之口甚,防川”,水又以政治文化形式体现出来。先秦时期丰富、深邃的水文化之例,是举不胜举的。这些思想,是延续了二干多年,以至在当代仍在发挥作用的深入人心的文化教义,也是“天人合一的自然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历史上还有一个类似的两汉宇宙期,即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00年的地象、天象、气象异常期,震灾、海浸、冰川,山崩地裂、特大水旱、河患、蝗灾、大风飞大雪严寒、瘟疫都有异常出现。不能忽视环境变迁的重大冲击振动,对水利活动、意识的作用。诚然,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天人关系的水利观、灾异观,不能不穿插“天人感应”的狭隘迷信倾向。从水利文化角度,人与自然的关系集中地有三种倾向:消极无为,人与自然协调融合,“人定胜天。古代从大禹治水获得的精神力量是深远的,人们承认自然环境的巨大作用。2 古代北方水利与地理环境的变迁2.1黄河流域的环境演变与黄河水利历史的黄河流域,始终包孕着历史的政治中心,由于北方的历史、经济、政治地位,把黄河水利文化作为传统水利的典范广延到全中国。社会、经济影响黄河水利的兴衰,这是没有疑义的。西汉中期到东汉初期,北宋至金后期、元明之际、明清时期,黄河下游来沙增多,河床加积,河道演变加剧,河患高发。三次治河高潮有着深刻广泛的自然环境背景。西汉“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还有“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之说。宋代“河流混浊,泥沙相半”;河防通议中也有石水“其泥六斗之说。潘季驯更进一步述及伏秋时“以二升之水,载八升之沙”。贾让时,黎阳河段入汛“河高出民屋”,已部分成了地上河。渤海湾岸线变迁,反映出前2世纪中以后,黄河淤泥质来沙加强,至公元11年,岸线推进约20km。王景治河后,虽然一时水沙畅泄,又有自然湖泽淀淤,但水经述及的漯水入河受阻,沙沟水出现,尾阊段垫淤,仅百余年新河已成悬河。北宋河床也一直淤高,明清黄河有了大量的档案、专著记载,故道也完整地存在。从万历间相对固定到咸丰改道,东坝头至云梯关,淤厚8一12m。说明了沉积环境变异,来沙量的相对增多。据研究,盂津至桃花峪,隋唐以前尚无明显游荡,宋金之后,游荡加剧,河床渐宽,展宽40140。凡此种种,说明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有过几次振荡,唐宋以后进入一个“躁动不安时期,来水变幅加剧,来沙量增加,明清则处于其颠峰状态。黄河沙量的变化是由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古代水利治河工程也是根据这个现实不断改进,比如黄河大堤的加固,当黄河成为“地上河”之后尤为重要。2.2 中州陂糖水利的兴衰与环境变迁的关系陂塘水利作为楚文化农田水利的特征之一,春秋时在淮汉流域大发展。与黄河流域渠引灌溉比较,陂塘水利型式利用了亚热带气候以及下垫面地貌、土壤、水文条件。秦汉时淮汉陂塘水利迅速发展,台湾学者黄跃能在中国古代农业水利研究中,认为汉武帝大事渠水水利,屯边、用兵,造成财政危机,转而发展陂水水利。与春秋战国相比,西汉以来中国北方的气温一直在下降,中州气候转为干燥寒凉,北方多沙河流的水文变幅加火,来沙簧增加,可引水量减小,对引水灌溉不利。淮汉陂塘水利的优势,在这种环因素冲击下,相对发挥出来。据有关研究,公元前12年至公元16年偏湿,年降水量平均偏多5成;而17至26年偏于,降雨平均偏少15;废陂归恶之言后来才兴盛起来。西晋初,气候转为寒凉多雨,豫州涝渍严重,大蓄大引,也导致次生盐碱化。公元268年,青、徐、兖、豫四州大水, 271年黄河、伊洛沁大溢,徐州大水,276年河南郡魏郡暴水,277年十月,青徐兖豫四州又大水。气候的这一次振荡直接导致了淮颖陂塘水利的废滞。唐宋时陂塘水利因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冲击,未能恢复到两汉地位。却在类似曹魏的“边关水利塘泊中得到了弥补。塘泊称之水利,除军事功能外,也有灌溉之利宋人在华北平原筑堰600里,又借易水、徐河等蓄引。全新世中期以来,河北平原的古湖泊群一直处于萎缩中,黄河淤积并分割这些湖沼洼地群。唐代相对温暖湿润,洼地群得到丰沛降水补给,湖泊也相对发育。北宋黄河再北流入渤海,也给消长中的塘泊(今白洋淀、文安洼)补充了水源。从五代到北宋,区域性降水对华北地表水的补给是偏多的。北宋后中国北方气候进一步干燥寒凉,加上黄泛淤积,中州天然湖泽人量消亡,陂塘水利也难摆脱天然“劫数”。 我国北方的水利围绕发展农业经济和治水兴盛起来,而且在水利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力图利用自然环境最大程度的发展水利,造福人民。在中国南方这种思想更为明显,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区,降水丰沛,水利工程的地位更加重要,我们以都江堰为例来发掘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价值。3 中国南方水利典型水利工程都江堰3.1都江堰工程设计与建设及其影响公元前256年,秦国蜀守李冰创建了长江流域水利开发的第一项巨大工程都江堰。都江堰工程巧妙地利用了岷江的自然环境,比较合理地进行渠首建筑物的布局,施工、维修因地制宜,由此而发挥出它持久而巨大的效益。此外,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都江堰工程积累了深厚的水利技术经验,并由此而形成了独特的都江堰治水文化。在建成2000余年后,都江堰至今仍在发挥着社会、经济与环境、生态等多种效益。3.1.1 都江堰的设计都江堰的结构如图所示。首枢纽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以及百丈堤、金刚堤、人字堤等部分组成,其中主要工程是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部分。这些工程的位置、结构、尺寸、高低、长短、宽窄、方向、角度等的安排,与岷江河床走势、不同季节上游的来水来沙变化等相互结合,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完善的整体,达到巧妙地引水、分水、泄洪、排沙等目的。鱼嘴与其上游的百丈堤及其下游的内、外金刚堤联合作用,可自动将岷江上游的水流,按照丰水期“内四外六”、枯水期“外四内六”的比例,分引入灌区,其工作的原理,满足弯道水流“大水走直、小水走弯”的规律;而鱼嘴的位置,便是处于水流中泓线左右偏转的一个临界点上,这也是历史上鱼嘴位置屡有变迁的原因之一,目的就是要适应不同时期上游来水条件的变化。飞沙堰位于内金刚堤与人字堤之间,其堰顶高程较这两堤为低,当内江水量超过需要时,水便会从堰顶溢入外江;同时,飞沙堰筑成微弯的形状,与其上游的内江河段形成一微弯的河道形态,水流挟带的泥沙在弯道环流作用下,从凸岸的飞沙堰顶翻出,进入外江。飞沙堰的工作原理符合弯道环流中凹冲凸淤的水沙运动规律,飞沙堰与宝瓶口的布局满足“凹岸引水,凸岸排沙”的条件。宝瓶口是都江堰灌区的总取水口,也是都江堰枢纽中起控制引水量作用的工程,它与鱼嘴、飞沙堰巧妙配合,能自动稳定进入灌区的水量,以达到枯水期或枯水年保证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丰水期或丰水年不致使灌区水量过多、泛滥成灾的目的。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为主的都江堰各组成部分,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达到自动引水、自动分水、自动泄洪、自动排沙、定点沉沙等目的,完成该工程的多目标任务。它能有效而巧妙地把自然规律中的一些因素控制和调动起来,为我所用,达到最佳的工程效果。3.1.2 科学设计的巨大功用其中蕴涵着的科学与哲理的丰富与精深,令人叹为观止。古往今来,一切水利工程,归根结底,不外乎为了控制、调度水沙,工程的关键性、工程的成败得失,都取决于此。在我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对泥沙问题的处理不当或失效,使工程最终毁于泥沙的淤积,尤其是黄河流域的工程更是如此。都江堰工程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有效地处理了泥沙问题。都江堰工程对泥沙的巧妙处理,是该工程科学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体现。都江堰所在处的岷江河道由山谷进入平原,突然展开,水缓沙停;这里河道流量大,坡度陡,推移质泥沙多,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损坏工程,造成灾害。对此,历代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水沙运动规律,把治水与治沙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解决了泥沙的定点沉积与排除问题。对于都江堰工程的泥沙处理问题,熊达成先生曾研究总结了八点经验,即:分水分沙,壅水沉沙,泄流排沙,扎水淘沙,柬水攻沙,行水输沙,输水均沙,御水堆沙。这些对水沙的辩证施治,是都江堰工程与都江堰灌区历经2000余年至今保持良好状态的重要措施。3.2 都江堰的现实和文化意义都江堰工程创建后,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历史效应。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可见,都江堰工程的创建,使此前旱潦频仍的成都平原一跃而成为“天府之国”。这足以表明都江堰的巨大作用及由此而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天府之国”的出现,证明了都江堰灌区的水利开发对于全国社会政治与经济的重大意义。都江堰工程的兴建,使得成都平原不论是在分裂还是在统一时期,都是重要的经济中心。例如三国时期的蜀国,依靠都江堰灌区,一度与吴、魏抗衡,并且几度出兵中原,拥有相当坚实的兵力和物质储备。正是看到了灌区重要的经济地位,所以诸葛亮“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十分熏视对都江堰工程以及灌区的管理维护,“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到了唐代,益州的繁富,与当时全国的经济名都扬州并驾齐驱,号称“扬一益二”。3.3 都江堰水文化特点都江堰工程2000余年技术经验的不断积累,维修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灌区人民的不断参与,最终促进了都江堰治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文化有如下几个重要的特征。3.3.1 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产生的文化,包括都江堰的工程结构、工程技术以及维修管理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治水文化的因素,都是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遵循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一个由低级而高级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我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的特点。与西方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不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不是对单个事物进行抽象的分析、演绎、推理等,而更多地侧重于对事物现象的观察、总结与理解,注重实际,注重实用,带有强烈的感性思维的特点。在技术上,表现为对方法与手段的不断修正与调整,使之逐渐接近真理。都江堰作为我国古代科技思想中系统观的具体产物,就是这种优势的一个实证。3.3.2都江堰治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表现。人类要生存、发展,必须要顺应自然规律,然而如果一味地做自然的温顺的奴隶,人类又会失去其生存与发展的起码保障。“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间关系的一种理想境界。都江堰工程既不修筑拦断岷江的堰坝,又不设立取水调水的控制闸门,在无任何人为干预(如开闸、引水、泄洪等)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自如地调配水量,枯水季节有足够的水量进入灌区,洪水季节又能将多余的水量排出外江,达到“分四六、平潦旱”的目的,使灌区内“水旱从人,时无凶年”。这是建立在对工程枢纽及灌区所在地自然环境、河道条件、地貌地质、水流泥沙等多种因素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更为重要的是,工程延绵2000余年,不仅没有对岷江河道、枢纽所在的周边地区,以及灌区内产生任何生态与环境的负面效应,反而促进了整个成都平原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与协调发展。它是符合今天全球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楷模。3.3.3都江堰治水文化中,奥妙与平凡集于一身。枢纽工程的布局、巧妙的水沙处理,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然而这些道理,却是以浅显平凡的形式表现出来。都江堰能连绵2000余年,与它的岁修管理制度化关系密切。长期积累的治水经验与技术规范,不是以深奥难懂的“规定”、“标准”等形式出现,而是以朗朗上口的都江堰“三字经”、治水“八字格言”等形式,一代代地口耳相传,使群众易于掌握与理解,从而深深地扎根于平民的土壤之中,这是保证都江堰工程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都江堰工程的巨大经济效益,使灌区群众能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历年的管理与维护之中,加之施工维护的技术规范与要求浅显易懂,施工技术易于掌握,使得都江堰工程不像有些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一样,或因人力财力的局限、或因工程技术的局限而难以有效进行岁修维护,终于湮废。都江堰维修管理的实施手段是群众性的,在群众的主动参与下,代有更新,代有发展,连绵不绝,长盛不衰。都江堰治水文化是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的融合,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与创造力的平凡体现。我国传统的治水文化,在大禹治水后得以形成,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积累,逐步发展起来。所谓治水文化,是指人类在躲避、逃避因水而引起的自然灾害(即水旱灾害)、在除水害、兴水利、保护水资源以及与此有关的历史实践活动中所形成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如制度、技术、知识、思想与价值、艺术、风俗习惯等)的总和。治水文化与水利关系密切,所以治水文化中不可避免地包含水利科学与技术的内容,尤指水利科技中所隐含的思想、精神与价值等。我国的水利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意义。传统治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从治水文化的角度可以反思不同类型的文明与文化的良莠利弊。都江堰和阿斯旺就是这方面的两个典型。如前所述,都江堰工程在建成后的2000余年中,不断改善着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灌溉效益不断扩大,其高度的技术成就令当代国内外的水利专家们为之瞠目;同时又因工程的巧妙布局、宏大的规模和秀丽的景色,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学价值,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都江堰工程的成功,不仅仅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的成功,更可反映我国古代文化先进性与可继承性。埃及的阿斯旺水坝,是为发电和灌溉的目的而兴建的,可是由于设计者们没有考虑到尼罗河谷中的诸多环境因素与生态关系,工程建成后,导致了被灌溉农田的盐碱化和土地贫瘠和河口三角洲海岸被侵蚀等一系列的问题。阿斯旺水坝的失败之处,同样也不仅仅是水利工程某些技术的失败,或者是现代科学技术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的一个表现,它应该可以促使人们去反省现代文化(文明)所隐含的种种危机,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都江堰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治水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4 中国传统水利的科学与文化价值4.1 古代水利系统的规划体现河流合理利用的科学价值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水利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与自然抗争, 如筑堤防洪或围垦造田, 同样是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主流。但是, 在对河流利用方面,从工程规划到建筑, 则体现出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以及其随自然环境发展的不断完善。无坝引水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最基本的建筑型式, 秦汉时期的三大工程都江堰、灵渠、郑国渠, 是我国早期这类工程的典范。无坝引水工程的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河流水文以及地形特点布置工程设施, 使之既满足引水、防洪和通航的需求, 又没有改变河流原有的自然特性。古代无坝引水工程, 只有极少的工程设施就可以将水分配到各级渠道直到田间或居民区。而与天然河道类似的渠系, 同时集合供水、防洪、水运、景观等多方面的效益。源于自然、因地制宜的工程型式, 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和河工构件, 使得工程与河流环境融为一体, 体现出人类对自然利用与改造完美的结合。古代水利工程为一个区域创造了河流, 随之而来的是质量较高的景观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云南丽江、安徽宏村、浙江楠溪江完善的乡村水利与古镇村落,都表现出这种融合及其融合之美。古代水利是区域文化历史的重要元素, 运河沿岸的城市便是例证。苏州、无锡、扬州、淮安和北京, 由古代水利工程构成了城市街区的骨架和河湖水系, 这样的人工水系延续至今。这类古代水利工程以其存在的历史和实际拥有的工程效益和环境效益, 证明了何谓科学的水利规划,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价值。4.2 古代水利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中国古代水利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有些领域是现代水利尚未超越的, 如水权理论、水利管理中的人文内涵。西方现代水权和概念水权的运用在中国古代的水利管理中有很生动的体现。唐代水部式作为国家的水利法规, 首先对郑白渠以法律的形式提出了国家水权的主张, 即首先是灌溉需求, 其次是水磨、水碾等粮食加工的需求。元明清为维护京杭运河的漕运, 在国家的刑法中规定了淮河以南运河沿线水源优先水运的原则, 以及对民间盗用水源的严格问罪条款。 国家水权地位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得到充分的体现。民间乡规民约对水权同样有严格的规定, 维护了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凡是水利工程得以延续的地区, 都有完善的乡村自治组织。古代水利管理和水行政而构成了水与社会及文化之间血浓于的联系。古代水利工程的管理者与用水对象、受益者之间紧密的联系是现代水利工程中所缺乏的, 这主要源于古代水利工程投资与管理方式。古代防洪、灌溉等工程主要是民间筹资和自主管理的。为了维系工程管理, 必须保持受益户之间的沟通, 这个交流是通过某种仪式实现的, 相应的文化现象必然产生了, 这就是水神崇拜。治水先祖被神化, 成为人们精神联系纽带。大禹在中国古代被尊为共同的水神, 还有很多水利工程都有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家庭绿化养护承包合同
- 2025茶叶特许加盟合同书
- 2025智能照明系统能源服务管理合同
- 2025年度分店(分公司)经营承包合同
- 2024年新疆事业单位联考笔试真题
- 塑料厂考勤管理规范制度
- 2025【合同范本】版合作经营协议书
- 2025【合同范本】苏州市上岗劳务合同
- 活动一 民族服装大展示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蒙沪版四年级上册-蒙沪版
- 3.2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
- 2025贵州民航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江西省高考物理试卷真题(含答案及解析)
- 高三励志课件
- 河南省人民医院2025年护士规范化培训招生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防消联勤课件
- 绿色交通系统无人驾驶车辆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领导干部政治理论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国庆中秋节前安全教育
- 东北三省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考单元检测示范卷 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 第1章)(含答案)
- 读书的力量课件
- 输电线路工程冬季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