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 国家攻关标准.doc_第1页
中风 国家攻关标准.doc_第2页
中风 国家攻关标准.doc_第3页
中风 国家攻关标准.doc_第4页
中风 国家攻关标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一代)的产生与应用-1983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组织中医临床专家讨论拟定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代标准)详细内容,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临床验证。-1986年该标准在泰安通过了专家鉴定,并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1987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在全国医疗单位试行。一代标准的主要内容1病名诊断规定五大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病类诊断中经络无意识障碍中脏腑有意识障碍分为五类证候肝阳上亢,风火上扰;分为四类证候风火上扰清窍;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痰热蒙闭心窍;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痰湿蒙塞心神;气虚血瘀;元气败脱,心神散乱。阴虚风动。疗效评定采用积分法,对意识状况、言语、肢体功能进行评价,根据治疗前后积分的变化判断疗效。一代标准的作用与不足一代标准的制定,使临床研究具有了可遵循的基本规范,提高了科研结果的可信性、客观性,在推动中医药规范化研究上起了重要作用,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被收入中医行业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已在医疗、科研、新药开发中普遍应用。经过临床实践,发现一代标准的不足:标准对以颈内动脉系统病变为主的急性脑血管病有较好的概括,但对特殊类型病变的脑血管病变不能较好地概括(如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证候诊断因素的权重无明显的等级区分,疗效评定标准的概括内容不够全面;证候因素无定量化标准,影响研究结果及经验的可重复性。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如何既符合中医理论,又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客观性,亟待解决的是中医证候的定量化、标准化问题。80年代初期,中西医专家已开始对中风病辨证的定量化问题进行临床探索,1988年拟定了中风病辨证量表,并进行了初步临床验证。1989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工作会议上,组织专家学者对中风病辨证量表进行逐条分析讨论,广泛收集了大家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对量表中证候因素及其权重进行了论证与修改,确定了“中风病专家经验辨证量表”。1991年“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列入国家科委科技攻关项目,在“中风病专家经验辨证量表”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详细内容)。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从证候学的观察和研究做起,按照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设计前瞻性研究方案,开展多中心、大样本、跨学科的临床研究,采用复习文献,专家商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应用数学、计算机衡量评价的技术路线,在“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代标准)”及“中风病专家经验辨证量表”的基础上,对证候因素进行了筛选,并对中风病的证候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制定了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的形式与内容建立了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六个证候因素;每个证候因素包含若干项具有辨证特异性的症状体征,并根据权重赋予不同的分值;每个证候因素的各项最高分值之和为30分;7分证候诊断成立714分 轻度1522分 中度23分 重度“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的临床验证结果经验辨证与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辨证对照研究:总体符合情况达到87.79,证候可辨率为98.8。1663例双盲法对照验证,证候可辨率为95.79。200例中风病人与400例非中风病人对照研究,中风病人证候可辨率为96。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的研究制定作为“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产生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详细内容)。二代标准的主要内容病名诊断标准 五大主症基础上增加六个次症;病类诊断标准 分为轻、普通、重、极重型(定量);证类诊断标准 七类证候(定性);疗效评定标准 以病类诊断的评分为基础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分为基本恢复、显著进步、进步、稍进步、无变化、恶化。二代标准的临床验证结果498例临床检验,病名诊断符合率93,病类诊断符合率为80.1, 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结果符合临床实际。证类诊断标准是从63种复杂证候组合中筛选出的临床较为常见的证类组合形式,检验概括率为60.9。与一代标准的比较病名诊断符合率提高了11.06个百分点;病类诊断符合率提高了24个百分点;证类诊断符合率提高了26个百分点。鉴别诊断中风病应与口僻、痫病、厥病、痉病、痿病相鉴别。病名主要证候特征基本病机中风病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口僻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正虚邪中,经络痹阻痫病发作性神昏,肢体抽搐脏腑失调,肝风内动厥证突然神昏,四肢逆冷,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等症气机逆乱,阴阳失调痉病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邪壅经络,伤津耗液,筋脉挛急痿病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筋脉失于濡养,弛缓不收注意点:中风病患者多数表现为口舌歪斜(即中枢性舌面瘫),但少数患者可出现口眼歪斜(即周围性面瘫),此时应与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相鉴别,要结合起病形式、伴随症状及神经系统体征等综合分析判断,如伴有其它颅神经损伤的体征或出现交叉瘫,则需要除外脑干病变。中风病患者在恢复期以后可出现继发性癫痫,属于中医的痫病范畴。部分中风先兆病人以癫痫样发作为表现形式,应注意密切观察,并做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附1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代标准)一、病名诊断:统一病名为中风病,又名卒中(内中风)。1.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识昏蒙,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2.急性起病;3.病发多有诱因,未发前常有先兆症状;4.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有主症两个以上,急性起病,结合舌、脉、诱因、先兆、年龄等方面的特点即可确定诊断。二、病类诊断:1.中络:偏身或一侧手足麻木,或兼有一侧肢体力弱,或兼有口舌歪斜者。2.中经: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3.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4.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者。结合临床也可按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病。三、证名诊断:1.中经络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2.中脏腑风火上扰清窍证:平素多有眩晕、麻木之症,情志相激病势突变,神识恍惚,迷蒙,半身不遂而肢体强痉拘急,便干便秘,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滑大数。痰湿蒙塞心神证:素体多是阳虚湿痰内蕴,病发神昏,半身不遂而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痰热内闭心窍证:起病骤急,神昏,昏愦,鼻鼾痰鸣,半身不遂而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褐黄干腻,脉弦滑数。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证:突然神昏,昏愦,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变证可见呃逆、厥逆、抽搐、呕血症及戴阳证。后遗症可见半身不遂,言语蹇涩,痴呆,抽搐,癫证。(注明:按上述诊断三个层次,中医完整的诊断应包括:病名病类;证名。如:中风病中经络;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四、分期标准:1.急性期:发病后2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2.恢复期:发病2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3.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以上。疗效评定标准采用计分法:着眼于神志、语言、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一、计分方法:1.神志状态:神志清醒4分;神志恍惚(思睡、唤醒后能与人言)3分;神志迷蒙(嗜睡、呼之答不确切)2分;神昏1分;昏愦(神昏同时兼有脱证)0分。2.语言表达:正常4分;一般表达,命名不能3分;说话成句而表达不全2分;不能说单词、词组1分;语言不能或基本不能0分。3.上肢肩关节:正常4分;上举全而肌力差3分;上举平肩或略过肩2分;上举不到肩1分;不能动或前后略摆动0分。4.上肢指关节:正常4分;手指分别动作有效而肌力差3分;握拳伸指2分;屈指、握不成拳、不会伸1分;不会动0分。5.下肢髋关节:正常4分;抬高45以上3分;不足452分;摆动能平移1分;不能动0分。6.下肢趾关节:正常4分;伸屈自如,力弱3分;伸屈不全2分;略动1分;不会动0分。7.综合功能:生活能自理,自由交谈4分;独立生活简单劳动而有部分功能不全3分;可行走,部分自理,尚需人辅助2分;可站立迈步,需人随时照料1分;卧床0分。二、疗效评定满分28分,起点分最高不超过18分,其疗效评定:1.恶化:病情加重积分减少或死亡者;2.无效:积分增加不足4分者;3.有效:积分增加超过4分以上者;4.显效:积分增加超过10分者;5.基本痊愈:积分达24分以上者。附3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国家科委攻关项目“85-919-02-01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课题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一、中风病诊断标准1. 病名诊断标准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两个主症以上,或一个主症两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2. 病类诊断标准神识正常 分嗜睡 分迷蒙 分神昏 分昏愦 分语言正常 分构音不清 分语句不全 分字词不清 分失语 分面瘫无 分轻瘫 分全瘫 分眼征 无 分二目上吊 分目偏不瞬 分上肢瘫 无 分上举力弱 分上举过肩 分上举不到肩 分最多可略摆动不能动 分指瘫无 分力弱 分握拳伸指不全 分略动 分全瘫 分下肢瘫无 分抬高以上 分抬高不足 分摆动平移 分略动、不能动 分趾瘫无 分力弱 分伸屈不全 分略动 分全瘫 分其他症征瞳神异常 分抽搐 分呕血便血 分二便自遗 分目合口开 分鼻鼾息微 分脉微欲绝 分手撒肢冷 分评分:病类诊断评分是各项最高分相加而成,满分为分。诊断分级:113分为轻型;1426分为普通型;2739分为重型;40分以上为极重。3. 证类诊断标准风痰火亢: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发病突然,心烦易怒,肢体强急,痰多而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风火上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病势突变,神识迷蒙,颈项强急,呼吸气粗,便干便秘,尿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痰热腑实: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风痰瘀阻: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痰湿蒙神: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神昏,痰鸣,二便自遗,周身湿冷,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滑。气虚血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阴虚风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4. 分期标准急性期:发病四周以内。恢复期:发病半年以内。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以上。二、中风病疗效评定标准1. 疗效评定说明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百分数折算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2. 疗效评定标准:基本恢复: 81,6分以下显著进步:5680进步:3655稍进步:1135无变化:11恶化:(包括死亡)负值附2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国家科委攻关项目“85-919-02-01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课题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一、风证1. 起病a. 48小时达到高峰(2分);b. 24小时达到高峰(6分);c. 病情数变(6分);d. 发病即达高峰(8分)。2. 肢体a. 两手握固或口噤不开(3分);b. 肢体抽动(5分);c. 肢体拘急或颈项强急(7分)。3. 舌体a. 舌体颤抖(5分);b. 舌体歪斜且颤抖(7分)。4. 目珠a. 目珠游动或目偏不瞬(3分);b. 正常(0)。5. 脉弦a. 是(3分);b. 否(0分)。6. 头晕头痛a. 头晕或头痛如掣(1分);b. 头晕目眩(2分)。二、火热证1. 舌质a. 舌红(5分);b. 舌红绛(6分)。2. 舌苔a. 薄黄(2分);b. 黄厚(3分);c. 干燥(4分);d. 灰黑干燥(5分)。3. 大便a. 便干便难(2分);b. 便干三日未解(3分);c. 便干三日未解以上(5分)。4. 神情a. 心烦易怒(2分);b. 躁扰不宁(3分);c. 神昏谵语(4分)。5. 面目呼吸气味a. 声高气粗或口唇干红(2分);b. 面红目赤或气促口臭(3分)。6. 发热a. 有(3分)b. 无(0分)。7. 脉象a. 数大有力或弦数或滑数(2分)。8. 口中感觉a. 口苦咽干(1分);b. 渴喜冷饮(2分)。9. 尿短赤a. 有(1分);b. 无(分)。三、痰证1. 痰a. 口多粘涎(2分);b. 咯痰或呕吐痰涎(4分);c. 痰多而粘(6分);d. 鼻鼾痰鸣(8分)。2. 舌苔a. 腻或水滑(6分);b. 厚腻(8分)。3. 舌体a. 胖大(4分);b. 胖大多齿痕(6分)。4. 神情a. 表情淡漠或寡言少语(2分);b. 表情呆滞或反应迟钝或嗜睡(3分)。5. 脉象a. 滑或濡(3分)。6. 头昏沉a. 有(1分);b. 无(0分)。7. 体胖臃肿a. 是(1分);b. 否(0分)。四、血瘀证1. 舌质a. 舌背脉络瘀张青紫(4分);b. 舌紫暗(5分);c. 有瘀点(6分);d. 有瘀斑(8分);e. 青紫(9分)。2. 头痛a. 头痛而痛处不移(5分);b. 头痛如针刺或如炸裂(7分)。3. 肢体a. 肢痛不移(5分);b. 爪甲青紫(6分)。4. 面色a. 睑下青黑(2分);b. 口唇紫暗(3分);c. 口唇紫暗且面色晦暗(5分)。5. 脉象a. 沉弦细(1分);b. 沉弦迟(2分);c. 涩或结代 (3分)。附加分:高粘滞血症(5分)五、气虚证1. 舌质舌体;a. 舌淡(3分);b. 舌胖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