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唐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河南省唐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河南省唐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河南省唐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唐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2*25)1“公永和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由材料可知,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公永和”( )a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b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c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d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2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后来却严重制约着苏联发展的经济体制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斯大林模式3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经济的部门是( )a服务业 b.农业 c.工业 d.“新经济”4与人民公社体制相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土地所有权 转变了经营方式调整了分配方式 取消了粮食税 a b c d5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6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句话的实质问题是( )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b私田开垦越来越多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7我国对外贸易的路线,由汉唐的以陆路为主转到宋元的以海路为主,其原因不包括a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 b北方战乱频繁,严重影响陆路交通c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d造船技术提高,指南针用于航海8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9.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阻力,f2为动力,其中f1f2的情况出现于 ( )a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b解放战争期间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0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实质是( )a完全由民间私人投资兴办 b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c采用机器大生产 d受外商企业刺激产生11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拯救了资本主义制度,使资本主义再次充满活力。这主要是指“新政” a阻止了法西斯上台,维护了世界和平 b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c更多地运用科技成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资本主义12在罗斯福推行的新政内容中,美元贬值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a稳定了世界经济形势 b是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最核心措施c推动了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d直接提高了美国国内人民的消费能力13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共同点不包括()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管理得到加强 b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c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 d大规模推行国有化政策14 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兴起的主要背景是()a美国的新科技革命刚刚兴起 b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c美国参与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 d美国重视教育事业发展15辛亥革命前后的“断发易服”与以前相比,其主要特点是()a移风易俗 b接受西方生活方式 c带有反清革命色彩d改革社会制度16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a重商主义、奴隶贸易、海外掠夺b中央集权、手工工场、圈地运动c海外贸易、殖民战争、手工工场d圈地运动、海外掠夺、手工工场17造成东西方经济差距日益拉大,并最终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基本原因有()科学技术水平进步 资产阶级革命成功无产阶级革命受挫 殖民主义疯狂掠夺a b c d 18西欧的扩张对世界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引发了商业革命b瓦解了封建统治 c推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d形成了新兴阶级19“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20.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城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21.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其主要依据是()。a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b在正确分析国情的基础上确定工作重心c反映了人民要求发展经济的愿望d提出发展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2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承包责任制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承包责任制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承包给个人,自负盈亏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23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后感慨道:“决策高明,规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迹。”中国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b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c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d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24.下列关于市场经济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推动作用的表述,错误的是。a促使我国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b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c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d我国正朝着小康水平的新目标迈进25. 2008年l0月7日人民日报发布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之一对全国18个典型地区的调研综合报告,报告显示这18个地区不仅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而且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这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 )首次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 b. c. d.二、材料阅读题(50分)(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懒惰)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牣八方,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材料三丹阳(今南京)旧京所在,人物本盛,小人率多商贩,君子资于官禄,市厘列肆,埒于二京(超过长安、洛阳)。人杂五方,故俗颇相类。京口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亦一都会也宣城、毗陵、吴郡、会稽、余杭、东阳,其俗亦同。然数郡川泽活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南海、交趾,各一都会也,并所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奇异珍玮,故商贾至者,多取富焉。隋书地理志下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反映出南方经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8分)(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情况?这与北方有什么不同?(6分)(3)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出现了什么变化?(6分)(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为美国带来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超级经济大国的实力地位为发展科技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手段,为保持超级经济大国和军事大国地位,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施了对科技的强有力的干预和调整政策材料二20世纪初,发达国家的科技因素在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中所占比重只有5%10%,20世纪90年代初增加到60%80%。随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并没有在发达国家出现以往的物耗和能耗大幅度同步增长的情况。1983年西方国家先后走出经济滞胀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新科技的发展。材料三19701979年,美国农业人口由占总人口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业和信息业的人口从15%上升到72%。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成为当代世界头号科技大国的原因。(3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科技革命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3分)(3)材料三反映出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三)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请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1)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各举两例)(4分)(2)两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后果?(9分)生产力方面:社会关系方面:国际格局方面:(3)两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