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总复习 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末质量检测9 中图版.doc_第1页
高中地理总复习 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末质量检测9 中图版.doc_第2页
高中地理总复习 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末质量检测9 中图版.doc_第3页
高中地理总复习 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末质量检测9 中图版.doc_第4页
高中地理总复习 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末质量检测9 中图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章末质量检测(十) 区域可持续发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读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图,回答13题。1“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图中四地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治理的是()a地b地c地 d地解析:由等高线判断:位于黄土沟地区,适合打坝建库;地和地位于坡面上,适宜采取护坡工程;地位于黄土塬上,采取保塬措施。答案:a2图示地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是()a治理盐碱地 b治理水土流失c治理沙尘暴 d治理水污染解析:图示地区为黄土高原,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国土整治的重点是水土流失。答案:b3下列治理图示地区的基本措施中,不恰当的是()a扩大农业用地,建成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b扩大林草种植面积c改善天然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d矿区存好表土,开展土地复垦工作解析:在整治措施中,要压缩耕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答案:a(2012年湘潭模拟)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厂,茶园面积600亩,每年4月、7月、11月要锄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园“消瘦”了。同时,锄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茶叶”,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据此回答45题。4茶园三次锄草中,导致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a4月 b7月c11月 d4月和11月解析:7月为长江流域的雨季,锄草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答案:b5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b枯枝落叶少c表层土壤养分被大量冲走d微生物缺乏解析:茶园“消瘦”与锄草有关,主要是锄草造成水土流失,土壤养分被大量冲走。答案:c6荒漠化的本质是()a土地沙化 b气候变得干燥、降水减少c土地退化 d土地盐碱化解析:荒漠化是干旱和半干旱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土地沙化和盐碱化都只是其中形式之一。答案:c7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已认识到热带雨林保护的意义,因此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不应再负任何责任b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是矛盾的,不可调和c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只对这一地区的国家有利d保护亚马孙雨林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解析:亚马孙雨林是我们全人类的,发达国家应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答案:d(2012年浙江绍兴模拟)下图为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的草地退化情况。读图,回答89题。8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的特点是()a居民点密度越大,草地退化率越高b海拔4 5004 600米的草地退化率最小c居民点密度越大,草地退化面积越大d海拔4 3004 400米的草地退化面积最大解析: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的特点,根据图示做出判断,居民点密度与草地退化率、草地退化面积不是成正比的关系;草地退化率最小是海拔5 2005 300米处;海拔4 3004 400米处的草地面积最大,根据草地退化率计算得出,d项正确。答案:d9影响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草地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a土壤水分气温 b土壤水分坡度c气温光照 d光照坡度解析:黄河源4 2004 700米范围内,坡度较小,多湖泊、沼泽,土壤水分条件好,因此选择b项。答案:b(2012年安徽皖南八校模拟)读以下两个区域略图,回答1011题。10两区域共同的特征有()a夏季高温多雨 b城市化水平高c水资源丰富 d重化工业基地解析:右图中所示为德国鲁尔工业区,为重工业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水土流失较轻,城市化水平高;左图所示为山西省,城市化水平不高;两地均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重化工业均为主要工业部门之一。 答案:d11针对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两区域目前采取的共同措施有()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大力发展新兴产业c完善交通,建设水运网 d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解析: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为山西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但不适用于德国鲁尔区;建设水运网,对河道较少的山西不适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但不能根本解决环境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适用于老工业区的改造,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两地共同的措施。答案:b(2012年广东深圳)读2008年我国部分省区人均产粮和人口数量坐标图,完成1213题。12按照分类,我国上海市属于()a类省区 b类省区c类省区 d类省区解析:据图例做出判断,人均产粮和人口数量坐标图得出上海属于类省区。答案:d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最多b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是造成广东省人均产粮低的主要原因c类省区粮食生产自然条件最好,人均产粮最高d类省区粮食生产自然条件最差,人均产粮最低解析:黑龙江省人均粮食产量最多,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非农产业占用耕地,造成广东省人均产粮低;i类省区人均产粮最高,主要是地广人稀;类省区人均产粮最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主要是耕地面积少。答案:b14东北地区平原广大,一首诗歌曾提到“这里的土地肥到家,插上根筷子会发芽,栽上块柴禾也开花”足见其土壤肥沃,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是()黑土土层变薄,肥力下降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不合理灌溉,土壤盐碱化过度开垦,土地荒漠化a b c d解析:东北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是黑土不合理利用,湿地不合理开发,而土地的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华北平原,荒漠化主要发生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答案:a15大兴安岭林区的产业调整方向为()a充分利用林区资源优势,加大对林区野生动物资源的开发力度b改单一林业经济向多种经济发展,如旅游业、养殖业等c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等各行业,实现全面发展d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解析:在林区应开展综合开发利用。答案:b(2012年江西宜春模拟)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回答1618题。16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海拔 b热量 c水分 d土壤解析: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两地耕作制度不同主要与热量高低有关,热量高,生长期长,有利农作物生长。答案:b17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a广泛种植水稻 b雨热同期c冬季河流结冰 d水运发达解析:两地都是季风气候,夏季都是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答案:b18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a河流流向 b海陆位置c纬度位置 d盛行风向解析: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主要是甲地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造成的。答案:c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将提高煤炭资源储量级别200亿吨,新增煤炭资源量100亿吨,将加大向外输送电能的比例,缓解当地的环境问题。据此回答1920题。19与直接向外输送煤炭资源相比,山西省向外输送火电的劣势在于()a减轻交通压力,提高运输效益 b成本低,附加值高,效益好c有利于当地产业结构升级 d加重山西省的环境污染解析:山西省向外输送火电可以减轻交通运输压力,具有成本低、附加值高、效益好等优势,同时有利于当地产业结构升级,但会加重山西省的环境污染。答案:d20山西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生态问题,下列关于其生态问题与根治措施的分析对应正确的是()a采空区岩层断裂、塌陷把采空区作为西气东输的中转站b破坏土地资源,引起土壤退化保存好表土,进行复垦c大量煤矸石弃之不用,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在煤矸石上面修建厂房d饮用水环境被破坏跨流域调水解析:石油、天然气的存放需要密闭的环境,山西煤炭资源的采空区岩层断裂,不利于石油、天然气的存放;针对土地浪费和土壤退化,应采取复垦等措施加以治理;煤矸石之间的空隙较大,在上面直接修建建筑物容易发生坍塌;跨流域调水不能彻底解决水污染问题。答案:b21(2012年广州二模)下图中,促使香港珠三角从“前店后广”向“前厂后店”模式转变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前厂后店”模式香港珠三角工业区位变化发展示意图a劳动力 b科学技术c交通运输 d市场解析:读图知,“前店后厂”模式的最终产品面向的是国际市场,而“前厂后店”模式的最终产品销往国内市场,故市场变化是影响该地模式转变的最主要区位因素。答案:d(2012年海淀模拟)目前,我国东、南、西、北都有了自己的“特区”,出现了老“特区”与新“特区”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读下图,回答2223题。22促使深圳迅速崛起的主要因素是()a大力推进工业化 b改革开放的政策c大量的外来民工 d香港的产业转移答案:b23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新“特区”,适宜重点发展()a现代服务业与物流业b都市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c原材料加工业和能源工业d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答案:d(2012年吉林模拟)点轴理论模型是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提出的经济发展理论,“点”指各级居民点和中心城市,“轴”指由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读我国“t”字型点轴开发模式图,完成2425题。24图中“沿江产业带”与“南北开发轴”相交的“点”是()a郑州 b南京c武汉 d九江解析:考查我国区域地理知识。读图结合我国城市分布可知,沿江和南北轴的交汇点是武汉。答案:c25以下属于“西北开发轴”的“基础设施束”是()a南水北调工程 b西气东输工程c青藏铁路工程 d西电东送工程解析:考查我国重点工程的分布特征。由题意可知,“基础设施束”是由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与西北轴走向相符的重点工程应是西气东输工程。答案:b二、综合题(共50分)26下图中的分别代表不同的山脉,甲代表地形区,乙代表河流名称,读后回答下列问题。(12分)(1)写出下列数字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3分)山脉_,_,_,_。河流乙_。(2)乙河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这是由于甲地区存在着严重的_。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_。(3分)(3)读该地区由于植被破坏造成的生态问题示意图,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入图下的横线上。(3分)洪涝灾害增多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a_;b_;c_。(4)甲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要以_为中心,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行_综合发展,其中_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3分)解析:图示的主体部分为黄土高原,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流经该地区的河流含沙量很大。引起该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包括地形、地质、气象条件及土质等,人为因素尽管较复杂,但可概括为人类对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答案:(1)阴山贺兰山太行山秦岭黄河(2)水土流失土质疏松、易被侵蚀;多暴雨;乱砍滥伐,植被遭破坏(3)a bc(4)水土保持农林牧小流域综合治理2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材料一2012年,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第十二年,西部大开发这十年,贵州最大的收获是举全省之力,抓住西电东送的黄金机遇期,使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成为贵州第一产业,收入占全省gdp的1/3。这主要得益于乌江水电的开发。材料二乌江年径流量与黄河相当。全长1 037千米,干流总落差达到2 124米。整个乌江流域还有丰富的磷、煤、铁等多种矿产资源。“乌江兴,贵州兴”,乌江流域的开发,成为盘活贵州经济的命脉所在。材料三乌江水电开发示意图(1)乌江属于我国_(河流)的支流,它与黄河相比,年径流量相当的主要原因是_。(3分)(2)材料二中显示乌江成为我国水电基地的主要原因是()(2分)a流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b乌江干流流程较长c乌江流域的矿产资源丰富d发展贵州经济的需要(3)材料三图中显示的乌江流域水电开发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应注意避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4分)(4)乌江流域的开发与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相比较,有哪些相似之处?(提示:从流域内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分析)(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乌江流域的开发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乌江流域水能丰富,流域内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可借鉴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来分析乌江流域综合开发的策略。答案:(1)长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大(2)a(3)梯级开发。应注意避免因水电工程建设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破坏山体的稳定结构,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其他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4)相似之处:都通过兴建各种水利设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开发流域内的水能资源;立足于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工业。28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材料二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并填表。 (4分)地区最主要的优势条件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甲乙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丙旱涝灾害频繁(2)南方部分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的地位下降,自然原因是:_;社会原因是:_。(4分)(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3分)解析: (1)在空间定位正确的前提下,分析不同地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和限制性因素。(2)南方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有自然原因如:地块小、土质黏重、河网密布,而社会原因是人口稠密、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生产多样化发展,结构的调整。(3)“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影响有利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缓解粮食压力,为西部生态环境改善起到积极作用。答案:(1)地区最主要的优势条件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甲人均耕地多热量不足乙水源不足丙光、热、水充足(2)地块小、土壤黏重、河网多人口稠密、城市化占用土地、农业结构调整 (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证,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地区优势。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2012年是重庆两江新区全面发力之年,预计2012年gdp将达1600亿元。“两江新区”以实现国家战略、打造国际化新区为目标,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建设成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材料二重庆1998年2008年的城镇化率与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布表年份城镇化率三次产业贡献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9832.64.836.259.0199934.30.859.539.7200035.62.955.541.6200137.44.451.444.2200239.96.854.039.2200341.96.058.235.8200443.55.857.936.3200545.25.450.144.5200646.76.856.550.3200748.36.857.335.9200849.995.056.938.1(1)促进重庆市形成和发展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2分)a河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