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说话人继续当前话轮的优先权.doc_第1页
当前说话人继续当前话轮的优先权.doc_第2页
当前说话人继续当前话轮的优先权.doc_第3页
当前说话人继续当前话轮的优先权.doc_第4页
当前说话人继续当前话轮的优先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前说话人继续当前话轮的优先权对Sacks等的会话话轮转换系统的修正刘兴兵(四川外语学院 英语学院)摘要:Sacks等提出的会话话轮转换系统忽略了下列事实,即:在话轮的第一转换关联位置,当前说话人拥有继续当前话轮的优先权。因此,本文对原话轮转换系统进行了修正,在话轮分配技巧部分,增加了当前说话人主动自我选择的技巧;在规则部分,增加了当前说话人可以主动自我选择、继续当前话轮的优先选项。本文认为,我们作为会话参与者的经验和语感,和规则中规定的当前说话人拥有的话轮分配权,证明了当前说话人的确拥有继续当前话轮的优先权;而且,说话人经常使用多种把持当前话轮的策略,这是当前说话人试图继续当前话轮的最明显证据;而且在具体日常英语和汉语会话中,当前说话人主动自我选择、继续当前话轮的现象确实具有普遍性。修正后的话轮转换系统在不损害原系统解释力的基础上,对轮番发话、重叠、话轮长度、话轮的相对分布等会话现象提供了更详细、更令人信服的解释,证明了它的优越性和全面性。Abstract: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Sacks et al.s turn-taking system for conversation neglects the following fact: that is, at the initial TRP of a turn the current speaker has the privilege to hold the floor and continue the current turn. To make up for this defect, the author has made revisions to the two of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Sacks et al.s turn-taking system. To the component of turn allocation techniques added is the technique of current speakers active self-selection; to the component of turn-taking rules the supplement is the first-order option of the current speakers self-selection to continue the current turn.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following factors justify this revision: first, the intuition and experience of ours both as conversationalists and as conversation analysts, and the current speakers right of turn-allocation prescribed by the turn-taking rules strongly support the assertion that the current speaker has the privilege to self-select to continue the current turn; secondly, the measures adopted by the current speaker to hold the current floor are the most striking and direct evidence for the current speakers intention and, consequently his right, to continue the current turn; thirdly, investigations of the instance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natural conversations have shown that the phenomena of long turns resulting from the current speakers active self-selection are prevalent. The revised turn-taking system for conversation has rendered more systematic and convincing explanations for the basic facts in conversation discovered by Sacks and his associates, thus proving its superiority over the original system.关键词:话轮转换系统;会话;修正;当前说话人主动自我选择Key words: turn-taking system; conversation; revision; current speakers active current selection1 引言1.1 最简系统Sacks等提出的话轮转换系统Sacks, Schegloff & Jefferson(1974)1 Sacks, H., Schegloff, E. A., & Jefferson, G. 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 In A. Kasher (ed.), Pragmatics: Critical concepts (Vol. 4).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提出了著名的、自称“最简系统”的会话话轮转换系统,其中包括三个部分:话轮构建、话轮分配和规则。1) 话轮构建部分话轮可由任意四种不同类型的构建单位构成,包括句子、分句、短语和词。听话人可以通过具体话语预测当前使用的构建单位类型及其大致的结束位置(关于话轮构建单位的结束位置的可预测性,参见Sacks, Schegloff & Jefferson(1974:201202)1和Schegloff (2000:14)2 Scheglogg, E. Overlapping talk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 taking for conversation. Language in Society, 2000, 29.)。说话人开始构建一个话轮时,他最初仅有权使用一个构建单位。这个构建单位第一个可能的结束位置就构成了第一个转换关联位置(transition relevance place,简称TRP)。任何构建单位类型的具体语言形式都会到达TRP,话轮转换就是参照TRP位置进行协调的。2) 话轮分配部分话轮分配技巧有两种,一是当前说话人选择下一发话人;二是非当前说话人自我选择。3) 规则部分规则1 对于任何话轮,在首个话轮构建单位的第一转换关联位置:(a) 如果当前说话人选择了下一发话人,那么被选的一方有权并有义务成为下一发话人;其他人都没有发话的权力和义务。话轮转换在这一位置发生。(b) 如果当前说话人没有选择下一发话人,那么非当前说话人可以、但不一定自我选择成为下一发话人;首个自我选择的发话人拥有话轮权。话轮转换在这一位置发生。(c) 如果当前说话人没有选择下一发话人,也没有他人自我选择,那么当前说话人可以、但不一定继续说话。规则2 在首个话轮构建单位的第一转换关联位置,如果规则1(a)和1(b)都不成立,而且遵照规则1(c),当前说话人已经开始继续说话,那么规则(a)、(b) 、(c)在下一个转换关联位置将再次得到应用,这样循环往复,直到话轮转换得以实现。很显然,规则1优先于规则2,规则1(a)优先于1(b),1(b)优先于1(c)。1.2 最简系统的主要缺陷这一模式很好地解释了日常会话中话轮转换的大量现象,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从话轮分配部分上讲,很显然,存在第三种技巧,即当前说话人主动地自我选择、继续当前话轮的技巧。在结束一个话轮构建单位后,当前说话人由于持有话轮,因而有优先权主动自我选择,继续当前话轮,而不是首先选择下一发话人,或让其他人自我选择。由于当前说话人拥有话轮分配权,这第三种技巧的应用应该优先于上述两种技巧,从应用的先后来说应该排在它们的前面。正如刘虹(2004:65)3 刘虹. 会话结构分析.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所述,当前说话人“可以有多种选择的主动权:可以保持话轮,自己继续讲下去(虽然终究要放弃,不能一直讲下去);可以主动放弃话轮,并指定下一个说话者;也可以不指定下一个说话者,让听话者自选取得话轮”。从规则部分讲,Sacks等的规则1提出,在任意话轮首个构建单位的第一转换关联位置,有三种优先程度依次降低的选择(a)、(b)、(c),即:当前说话人先有权选择他人接过话轮;如果当前说话人不选他,那么非当前说话人可以自我选择接过话轮;最后,如果当前说话人既不选他,非当前说话人也不自选,那么当前说话人可以自选,继续说话。由此可以推知,如果当前说话人在一个话轮中说话较多,存在多个话轮转换位置(要么是因为将一个话轮构建单位拉长了,如使用了复句,或者是因为使用了多个话轮构建单位,如句群),那么从第一个话轮转换位置开始,当前说话人都是因为看到选项(a)和(b)未被选择,所以才被动地自我选择,继续说话的。这同我们作为说话人的经验是明显相悖的我们更多地是因为自己表达未完,或者其他考虑,所以才在第一和其后的转换关联位置,主动地自我选择,继续当前话轮。Sacks等的规则只能解释当前说话人的话轮仅包括一个转换关联位置的情况,而不能解释上述话轮较长、存在多个转换关联位置的现象。所以,应该在规则1里加上当前说话人主动自我选择的选项,而且它应该优先于(a)、(b)、(c)三个选项。因而,Sacks等的话轮转换系统主要在两个方面存在缺陷,与我们作为说话人的经验不相符:一是没有揭示一种最优先的话轮分配技巧当前说话人的主动自我选择;二是在规则部分缺少一条最优先的规则,即当前说话人可以、但不一定主动地自我选择的规则。2 对Sacks等的会话话轮转换系统的修正这样,就需要对Sacks等提出的会话转换系统的话轮分配部分和规则部分做出修正,补充当前说话人主动自我选择作为最优先的话轮分配技巧,和增加当前说话人可选的主动自我选择作为最优先的话轮转换规则。因而,修正后的会话话轮转换系统应该是:1) 话轮构建部分 (不变)2) 话轮分配部分话轮分配有三种技巧:一是当前说话人主动自我选择;二是当前说话人选择下一发话人;三是非当前说话人自我选择。3) 规则规则1 对于任何话轮,在首个话轮构建单位的第一转换关联位置:(a) 当前说话人可以、但不必须主动自我选择,继续当前话轮。如果自我选择成功,话轮转换不发生。(b) 如果当前说话人选择了下一发话人,那么被选的一方有权并有义务成为下一发话人;其他人都没有发话的权力和义务。话轮转换在这一位置发生。(c) 如果当前说话人没有选择下一发话人,那么非当前说话人可以、但不一定自我选择成为下一发话人;第一个自我选择的发话人拥有话轮权,话轮转换在这一位置发生。(d) 如果当前说话人没有选择下一发话人,也没有他人自我选择,那么当前说话人可以、但不必须继续说话。规则2 在首个话轮构建单位的第一转换关联位置,如果规则1(a)、1(b)和1(c)都不成立,而且遵照规则1(d),当前说话人已经开始继续说话,那么规则集合(a)、 (b) 、(c)、(d)在下一个转换关联位置将再次得到应用,这样在下面每一个转换关联位置循环往复,直到转换得以实现。3 在转换关联位置当前说话人有权优先继续当前话轮的证据从上一部分修正后的转换规则可以看出,话轮分配的优先顺序是:当前说话人主动自我选择当前说话人他选非当前说话人自我选择当前说话人被动自我选择。上面两个修正实际上是回答一个问题,即:在话轮的第一转换关联位置,当前说话人是否拥有优先权继续当前话轮。我们的回答是:是。这是我们所做修正的核心。同Sacks的体系相比,本系统提出的修正就是当前说话人有主动自我选择,即继续当前话轮的优先权。我们可以找到下列各方面的证据:3.1 我们作为说话人的经验和语感我们作为话语分析者,同样也是会话的参与者。因而正如Stubbs(1983:129)4 Stubbs, M. Discourse analysis: The sociolinguistic analysis of natural language. Chicago; Oxfor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Limited, 1983.4所述,我们的语感也是话语分析的重要论据。从我们作为会话参与者的角度看,当前说话人在需要的情况下,有优先权主动自我选择,继续当前话轮,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说话人是“自私”的,总是希望优先完成自己的话轮,然后才让出话轮权(当然,当前说话人能否事实上完成当前话轮,要看在转换关联位置,他与其他潜在发话人的竞争情况,参见Schegloff (2000)2)。3.2 把持话轮的策略当前说话人试图继续当前话轮的最明显证据正如张廷国(2003)5 张廷国.话轮及话轮的转换技巧.外语教学,2003,4。5、卢莉(2003)6 卢莉. 话轮:英语会话的言语转换机制.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6所论述的那样,当前说话人在话轮开始一部分后,为了把持当前话轮,表示还有话要说,可以采用多种技巧,延续自己的话轮,如使用“话语未结束语”(utterance imcompletor)but, and, however等一些连接词,since, when这样一些“未完成标记”(incompletion marker),er, well, um, you know, Let me see等一些“搪塞语”(hesitation filler)或“沉默填补”(silence filler),重复,和first, second, third等词语以示列举多项内容等等。这些话轮把持策略正是当前说话人在转换关联位置积极地利用语言资源,主动自我选择,继续当前话轮的证明。下面我们各举一个英语和汉语的例子。例(1) I mean it doesnt make any difference if, if, if youve got five thousand quid, um, um, five thousand quid is no good to you, if, if everything costsabout, about fifty percent more than it did.例(2)他给我开了中药,我吃了给我搞的生津的,生津的,他给我搞了生津的,也开吃了两天了,也不行。在例(1)、(2)中,划线部分都是话轮把持技巧的具体语言形式,都处于转换关联位置。例(1)中,当前说话人通过重复“if, about”清楚地表明了想继续话轮的意图,“um”充当了“沉默填补”,一是表明说话人尽管尚不确定如何说下去,但还想继续发话,二是这些沉默填补实际上起到了拖延(stalling)的作用。例(2)也使用了重复,表明了说话人希望继续说话、阻止对方插话的意图。“重复和沉默填补共同起到了支持继续发话的作用”(Stenstrom,1994:77)7 Stenstrom, A. B. An introduction to spoken interaction. Harlow, Essex: Longman, 1994.7。3.3 当前话轮的持有者享有话轮分配的特权Sacks等提出的话轮转换系统的规则部分规定,在第一转换关联位置,当前说话人指定下一发话人是最优先的选择;而且被指定的发话人一般必须接话,未被指定的他人无权发话。由此可以看出,当前说话人享有话轮分配的特权,在需要继续说话的情况下,当然会优先自我选择,继续当前话轮;只有在已经完成当前话轮的情况下,才会指定他人或让他人自我选择,开始新一话轮。3.4 日常会话中当前说话人主动自我选择、继续当前话轮的普遍性语感告诉我们,当前说话人主动自我选择造成的话轮较长的情况(由多个句子或句群构成)应该是比较普遍的。Coulthard(1985:61)8廖美珍.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认为,大部分话轮仅由一个句子构成,只有征得对方同意,如讲故事或笑话等的情况下,单个话轮才可能超过一个句子的长度。我们在英国国家语料库中随机抽取了一段日常口语语料,其中共161个话轮(除去刘虹(2004:5264)3所定义的反馈项目和半话轮),有46个话轮的长度超过一个句子,约占29%,而且这些话轮的说话人几乎都未“征得对方同意”。根据刘虹(2004:52)3的报道,“汉语会话的话轮有44.4%是由句群构成的”,单句、词、短语构成的话轮占54.4%;“另外,结果显示,比较生疏的人之间的会话的话轮大多以单句构成,一般不会滔滔不绝,而熟人之间的会话的话轮由句群构成的较多。这是汉语日常会话的特点。” 由此看出,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话轮较长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这些话轮较长的原因就是在各个转换关联位置,当前说话人进行了自我选择,决定继续说话,但其中因被动自我选择而话轮内部停顿较长时间的情况很少,所以当前说话人大多数是主动自我选择、继续当前话轮,这一现象有着较大的普遍性。4 对Sacks等的话轮转换系统进行修正所导致的结果4.1 是否会出现当前说话人长时间把持话轮,导致他人无法插话的情况?修正后的话轮转换系统在规则部分新增了选项当前说话人主动自我选择、继续把持话轮,而且将定为最优先的规则,那么,在日常会话中会不会出现当前说话人利用这一优先权,长时间把持话轮,导致他人无法插话的情况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Sacks, Schegloff & Jefferson (1974: 198-99) 1论述的那样,并不是说序位靠前、优先性大的规则不受序位靠后、优先性小的规则的限制。对于规则1(a),当前说话人在第一转换关联位置主动自我选择之前,一定会感受到规则1(c)施加的压力。因为这时当前说话人还没有开始继续说话以表示主动自我选择,也没有指定下一发话人(规则1(b)不成立),其他发话人可以认为规则1(c)的条件已经成熟,自己可以接过话轮。所以,当前说话人在此压力下,必须在尽量短的话轮内完成自己的交际目的。这也是为什么说话人经常会使用3.2部分列举的把持话轮策略的原因在转换关联位置使用“沉默填补”等成分,尽量阻止他人发话。4.2 修正后的话轮转换系统对会话现象提出了更具说服力的解释Sacks, Schegloff & Jefferson(1974:196) 9Coulthard, M.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1985.列出了“任何会话中都能观察到的”14个现象,并且认为话轮转换系统“应该与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保持一致,也就是说,能够与这些事实相容,或者能够从系统中推出这些事实。”他们还根据自己的话轮转换系统,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解释(ibid:200221)附录:转写符号本文例子中使用的转写符号由廖美珍(2003:46)8中所列转写规则修改而成,相关符号如下:1 “(1s)”表示停顿1秒;2 两人说话重复部分用“”对齐表示;3 说话更正用“”标示;4 “?。”标示似问话又不像问话的言语行为;5 “,”表示从语气上看一句话还未说完;6 “。”表示从语气上看一句话已经说完;7 “:”表示拉长某个元音。作者简历:刘兴兵,Liu Xingbing,男,1974.7,湖北房县人,硕士,在读博士,讲师。郧阳医学院外语教研室副主任。2003年6月获武汉大学英文系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9月开始在华中师范大学语言所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话语分析、医学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联系方式: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南路30号郧阳医学院外语教研室 442000 电话07196786762邮箱:导师简历:廖美珍,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代表性成果有:(1)Metaphor As A Textual Strategy In English,Text, 1999. Mouton de Gruyter,(2)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联系方式:湖北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430079。修正后的系统不但能够解释这十四个现象,还能对其中的5个会话现象提供新的更具说服力的解释,即:绝大部分情况下,一次仅有一方讲话;不止一人同时说话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很简短;话轮大小不固定;话轮的相对分布提前没有规定;会话可以是连续的,也可能是不连续的。下面进行分述。4.2.1 绝大部分情况下,一次仅有一方讲话。这一会话现象由系统的两个特点所规定:一是系统是围绕转换关联位置来协调所有的话轮延续和转换的,而转换关联位置又由话语单位可能的结束位置所决定,这样,话轮延续和转换的位置是确定的;二是系统一次仅将话轮分配给一个说话人,要么是当前说话人,要么是他人。4.2.2不止一人同时讲话的情况(即重叠现象)普遍存在,但很简短。Sacks, Schegloff & Jefferson(201202)1认为,重叠存在的系统性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跟原系统的规则1(b)有关。规则1(b)鼓励每下一个自我选择者尽早开始发话,因为这样才有权获得下一话轮。这样,在某个转换关联位置,多个自我选择者可能同时发话,造成重叠现象。如:例(3)男病人:肠炎啊。女家属:慢性肠炎。王医生:哦,不一定干。(1s)稀不稀?二是与转换关联位置的可预测性有关,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在话轮可预测的即将结束部分,说话人改变了话语的语音特征,如拉长了某些音节等,这样就改变了可预测的转换关联位置,下一发话人按原来对转换关联位置的预测开始新话轮,就造成了重叠。如:例(4)A: Well if you knew may argument why did you bother to a:sk?B: Because Id like to defend my argument.第二种情况,在可预测的转换关联位置,当前说话人不想继续,但他又加上了可有可无的成分,如下面例(5)朱医生的“哦?。”,而下一发话人在原预测的转换关联位置开始发话,就造成了重叠。如:例(5) 朱医生:吃饭还可以,哦?。女病人: 吃饭还可以。修正后的系统不但能够提供上面两个原因,而且还提出了另外一条新的解释,更加全面。这一点与修正后系统的规则1(a)有关。在首个话轮构建单位的第一话轮转换关联位置,当前说话人主动自我选择,希望继续当前话轮,所以没有指定其他发话人(即规则1(b)不成立);但由于其他发话人判断错误,或主动利用转换关联位置以竞争发话权,认为或假装认为当前话轮已经结束,因而立即应用规则1(c),自我选择,开始发话,从而造成重叠现象。选用刘虹(2004:86)3的一个例子:例(6)甲:那时候你没毕业吗?没毕业啊?乙:我没毕业你就没毕业(0.6s)我要毕业你就毕业甲: 那时候甲:对,那时候我们没毕业,对。4.2.3话轮长度不固定。Sacks, Schegloff & Jefferson(1974:204)1认为,话轮长度不固定的主要原因源于原有话轮转换系统的两个特征:一是话轮构建的话语单位有多种(包括词、短语、分句和句子),而且说话人有权自由选择。这些话语单位长度不一,而且说话人可以将其拉长,所以话轮的长度就不固定了。二是跟原系统的规则1(c)有关。由于1(c)的应用,当前说话人可能被动自我选择,继续当前话轮,这样话轮的最大长度就不固定了。但是这不能解释当前说话人主动自我选择,从而继续当前话轮的现象。修正后的系统不仅能够提供以上两条解释,还能够解释原系统不能解释的现象,即:由于新系统的规则1(a),当前说话人可以主动自我选择,继续当前话轮,如3.2部分的例(1)和例(2),这样话轮的长度就可长可短了。4.2.4话轮的相对分布提前没有规定。修正后的系统对潜在的下一说话人的数量实现了最大化,规则1(b)允许当前说话人任选他人,规则1(c)允许任意非当前说话人自我选择,规则1(a)和1(d)允许当前说话人自我选择,继续当前话轮;在任一转换关联位置,每个会话参与者都有可能发话。而且,系统的规则实行的是“当地管理”政策(locally managed)(Sacks, Schegloff & Jefferson, 1974: 221-22)1,即围绕某个转换关联位置,在这个“当地”仅仅分配一个或两个话轮,一个话轮就是当前话轮,当前说话人主动自我选择,继续当前话轮;两个就包括当前话轮和下一话轮,当前话轮结束,下一说话人开始发话。所以,在某个转换管理位置之前,系统对话轮的整体相对分布没有做出规定。4.2.5会话可以是连续的,也可能不是连续的在每一个转换关联位置,修正后的系统都提供了对下一说话人进行有序选择的程序,只要四个选项中一个生效,就保证了间隙(gap)和重叠的最小化,就保证了会话的连续性。但是在修正后的系统中,这些选择程序都是可选项,不是必选项,因而会话不连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某个转换关联位置,如果规则1(a)和1(b)不生效,即当前说话人既不主动自选也不他选,会话的连续性就依赖于规则1(c)和1(d)。但如果其他说话人不自选(1(c)不成立),当前说话人也不被动自选(1(d)不成立),就会出现间隙。由于在上面第一轮规则的应用中,当前说话人最后没有被动自选,那么在第二轮规则的循环应用中,就不存在当前说话人主动自选和选他的可能(即第二轮中1(a)和1(b)不可能成立);如果其他说话人仍然不自选(即第二轮的1(c)不成立),当前说话人只好被动自选(1(d)在第二轮中生效),就会出现更大间隙;但如果在第二轮中当前说话人也不被动自选(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