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第八单元第17讲 新人教版(广东专用).doc_第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第八单元第17讲 新人教版(广东专用).doc_第2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第八单元第17讲 新人教版(广东专用).doc_第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第八单元第17讲 新人教版(广东专用).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高考总复习历史(广东专用)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第八单元第17讲1(2011高考天津卷)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a18981900年b19011911年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解析:选c。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改用公历。在社会习俗上,正式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从材料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可知该现象应当发生于19121927年。其他三项均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因此选c。2(2010高考江苏卷)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解析:选b。提取材料中关键词“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可知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b项符合题意。3(2010高考海南卷)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解析:选d。1925年前后,华商投资175家电影公司,上海占绝大多数,电影是经济文化发展的体现,因此选d项。1925年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内政局并不稳定,排除a项;材料所涉及内容是电影的发展,不是电影业的产生,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4(2010高考天津卷)“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d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天津城的建设沿着“河流”“铁道线”“电车道”不断向四周扩展,这说明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伴随着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故b项的说法正确。5(2010高考山东卷)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传统习俗受到冲击文化教育日渐衰落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bc d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看,反映的是地处内陆的山西省在清末民初受时代的推动引发的社会风气的变动。从“大足板子毕业生”这一信息看,新式教育已经出现,显示出文化教育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点,据此排除含的选项即可。6(2010高考福建卷)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 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解析:选a。本题考查近代化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在于对题干中“同步”的理解上。相比于b、c、d三项的信息传递速度,显然a项速度更快,更好地体现了“同步”。一、选择题1. (2012浙江嘉兴二模)右图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设计的服装。此后几十年,它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当时中山装大为流行的原因不包括()a它广泛吸收了欧美服饰的优点b孙中山个人崇高的政治威望c它让人“见其服而知贵贱”d它表达了国人对民主共和的崇尚解析:选c。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中山装是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新式服装,蕴含了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国家和平统一等内容,a、b、d三项说法正确。c项不符合孙中山倡导的平等理念。故选c项。2(2012黑龙江模拟)在反映晚清时期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场景:当主人要暗示送客之意时就会“端茶送客”。下列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b只限于官场范围的行为c是中国传统食俗的延续d是近代国门大开后的行为解析:选c。“端茶送客”是中国古代传统食俗。晚清时期,中国文化虽然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但仍然“端茶送客”,说明c项正确。“端茶送客”是中国传统食俗,故a、d两项不正确;b项材料无从体现。3(2012江西师大附中模拟)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b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c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解析:选c。康有为在材料中重点表达的是必须进行社会风俗变革,因为旧的社会风俗与世界文明潮流不符。4(2012广东高三联考)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解析:选d。东岳娘娘“三寸金莲”的塑像,说明妇女缠足;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自制大脚鞋,说明废止妇女缠足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故选d项。5(2012汕头模拟)“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b明朝后期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民国之初,为体现民主共和精神,废除跪拜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等,体现了自由文明的精神。6(2012陕西咸阳模拟)在辛亥革命期间,民间有“剪辫子就是革命,革命就是剪辫子”的说法,这形象地反映了()a人民大众对辛亥革命成果的怀疑b辫子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核心问题c风俗变迁与政治变迁是一体两面d剪发是辛亥革命的中心任务解析:选c。“剪辫子”是革除旧习俗,而“革命”是指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因此两者的结合形象的反映了风俗变迁与政治变迁是一体两面。b、d两项的说法都夸大了剪辫子的地位;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7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a“电光影戏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b“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c“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d“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解析:选c。1909年清帝并没有退位,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8(2012东莞八校联考)在晚清时期,假如你是维新派,你会选择什么武器来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a报纸 b电影c组织工人运动 d发动民众起义解析:选a。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改革的方式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等,c、d两项与维新派无关;1905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与维新派兴起的时间不吻合,排除b项;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故选a。9(2012中山市高三统考)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即万周;眼见双轮弛,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群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解析:选b。注意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从诗歌内容看,作者一再提到“轮”、“车舟”等交通工具,再结合题干关键词“近代”可知,此诗中反映了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生活的史实,故本题选b。10. (2012江苏南京二模)右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d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干线顺利通车解析:选a。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领域的变化。由“2004年”、“130多年前”的时间信息可知,选取该图案是为了纪念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1876年外国人擅自修建的从吴淞到上海的淞沪铁路,a项正确。b项是指1905年的京张铁路;c项的时间在辛亥革命前;d项是指成渝铁路,1952年通车。11(2012山东泰安高三质检)近代时期有人说,建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非千万人之公利。”这说明()a修建铁路受到顽固势力的反对b铁路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有害无利c在当时的中国不适宜修建铁路d修建铁路只是便于外国人经济侵略解析:选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分顽固派的主张,是为排斥铁路的兴修所找的借口。12(2012浙江杭州质检)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a电话 b有线电报c无线电报 d广播电台解析:选a。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从材料中的“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可对百朋”“可亲声咳”等可以判断是电话。二、非选择题13(2010高考江苏卷)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请完成:(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解析:本题考查人们对辛亥革命的不同看法。首先搞清楚费正清提到的两种观点,即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其次回答各问。第(1)问,作为政治革命,列举辛亥革命时期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即可;第(2)问,回答作为社会革命的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思想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这两个方面回答即可。答案:(1)政治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14(2012浙江温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材料2: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类别篇数比例列强在中国21547.4%经济/财务/商务8719.2%总论(变法维新主张)194.2%资料来源: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材料3: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犹不可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于是维新运动,顿成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概括材料所示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2)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3)结合材料3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第(1)问,解读材料1,从上海所办报纸在全国的地位、报纸的结构及持续情况等方面回答;第(2)问,解读材料2中译文的类别及所占比例,由此回答背景;第(3)问,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