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时髦背景下的“洋垃圾”?.doc_第1页
MBA,时髦背景下的“洋垃圾”?.doc_第2页
MBA,时髦背景下的“洋垃圾”?.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BA,时髦背景下的“洋垃圾”? - 发布者:CMC 原作者:王运启 发表日期:2006-02-23 10:55:27.187 【摘要】如今,MBA可以说是全球最火的学科。曾几何时,MBA就像一个金字招牌,似乎读了MBA,就意味着高职位、高薪水、荣耀、名誉。而近几年随着企业对MBA趋于理性的认识,MBA身价却骤跌. MBA,一个个“真实的谎言” 如今,MBA可以说是全球最火的学科。曾几何时,MBA就像一个金字招牌,似乎读了MBA,就意味着高职位、高薪水、荣耀、名誉。而近几年随着企业对MBA趋于理性的认识,MBA身价却骤跌。 有家MBA职业服务中心主任访问红塔集团时问其人力资源经理:“给你们企业推荐的MBA,现在都走了,为什么”?人力资源经理无言以对。创维集团也曾通过不同的渠道引进了MBA,但工作一年,这些所谓的MBA都相继离开了,同时创维集团的人力资源总监感叹道:“MBA给我的感觉确实一般!” 许多企业都遇到过象红塔、创维这样的尴尬事。而MBA则使许多企业提出质疑的是“眼高手纸、心浮气躁和名不副实”。 很多企业甚至将MBA文凭作为应聘者的必要条件之一。不单是企业,许多政府部门也要求纷至沓来的应聘者具有MBA教育的背景。随着MBA学费和报考人数的急剧增加,MBA的学费一涨再涨,但这似乎并不能阻挡考生报考者热度的一升再升,而这些报考者的年龄大多在30岁左右。 MBA考生:赵先生(26岁,科研机构):“单位不是很景气,想换份工作。MBA专业挺热的,应该比较有前途,至于毕业后做什么工作,看那时的经济形势再定吧”。 MBA考生:文小姐(27岁,大学老师):“工作5年了,想学点新东西。去年,我的同学考上了清华的MBA,我对她的条件和实力都比较了解,所以自己也想试试。毕业后我想自己当老板。当然,我没有管理经验,但是,我有过管理学生的经验,管理之间应当是互通的”。 许多报考者心里这样想着,而许多MBA培训机构或组织或个人认为MBA有利可图,便打着MBA的名义开办了各种MBA培训班。他们不顾教学质量、生源质量,只顾赚钱,导致了MBA市场的混乱和MBA含金量的降低。在国内授予海外学位的大学,在国外大多处于三流地位,而世界一流的管理学院,比如哈佛、MIT、斯坦福等,还没有一家愿意在中国授予学位。 都是攀比惹的祸 我们还记得前几年MBA的整体数量比较少的时候,MBA留给社会的是一个社会精英的形象,所以很多企业使用MBA实际上是虚荣效应在发挥作用,用以表示自身企业的高品味和规范管理。 攀比效应是一种赶时髦的心理,就是说消费者认为其他人买这个东西的越多,他的购买欲望就越强烈。并且拥有这种商品的消费者越多,这种商品的内在价值就越大,而虚荣效应正好相反,它代表了人想独占某种商品的欲望,能够拥有的人越少,带给人们的需求欲望就越强烈。比如艺术品、专门设计的赛车、定做的高档服装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虚荣是荣誉、地位或身份的象征。如果把企业作为买主,MBA作为一种商品的话,那么在企业的眼里,MBA具备不具备外部连带效应呢?如果有,是攀比效应在起作用呢?还是虚荣效应在起作用? 随着MBA毕业生的增多,大量的MBA毕业生涌向社会,MBA具有的虚荣效应消失,而攀比效应还没有起作用,所以MBA的就业在社会上暂时进入了一个低谷阶段。当越来越多的公司拥有了MBA的时候,没有MBA毕业生的公司将会被认识是一个不规范,跟不上时代变化的企业。当然,我们更愿意相信企业使用MBA是从一种理性的角度,合理评估自身企业的需要和MBA的能力和作用来决定是否和如何使用MBA,但是,也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企业在用人上还是受外部性影响的 考试考出来的“洋秀才” 管理人才所需要的素质单靠书本知识是考不出来的,可直到现在MBA教育选拔人才还得通过统一的联考制度。从考试内容来看,仍以知识性为主,缺乏能力和素质的检验,这对有丰富经验却工作繁忙的人才很不利。 考试对中国学生没什么大的困难,中国人应试技巧让外国人瞠目结舌,但是很多中国学生往往忽略工作经历。校方除了要看你的学术成绩外,更要考虑你的经验,个人素质以及管理方面的潜力等诸多因素,因此不要忽略了人文学科的学习。 尽管许多MBA商学院的院长们都明白面试的重要性,但他们也承认,至今还没有一套符合MBA专业特点的、适用的、规范的面试方法。不少院校的面试流于形式,起不到选拔考生的作用。结果形成了目前以笔试成绩决定一切的惟分数论。表面上看似乎很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正是那些有丰富实践经验,最适于读MBA的人被考分无情地拒之门外。 现在仅清华每年入校的MBA总人数就超过600人,这已经比许多美国商学院的规模要大得多。于是,就有了“MBA师资是否跟得上”的怀疑。MBA的师资在国际上是有条件的:必须有Ph.D(博士)学位,有研究成果,有实际管理经验。国外著名商学院的教师几乎百分之百拥有博士学位。而国内,即使北大、清华、人大这些著名学府也很难接近这一比例。同时,很多老师没有系统地学过管理,实践经验也难与国外的老师相比。 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MBA教育都采用美国模式,学制为两年制,其中包括去一家大公司实习,除了排名前25位的商学院享有全球声誉外,其它的学校最多也只在某个区域内小有名气。但是要想被这些学校录取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有资料显示,美国学校在10个相当不错的候选人之中只录取2-3人。 虽然目前中国的MBA教育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在新的情况下,评价MBA含金量的标准,不只是看你有没有MBA证书,更关键的是要看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MBA。 师傅有“洋名”无“洋实” 在中国,很多教授一辈子没有从过商,终日在象牙塔里,目前国内教MBA的老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一些教授的学术性的确很强,说起各种经济学理论、原理来如数家珍,但实战中一家企业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却说不清楚。 MBA教授讲的案例要么来自网络,要么来自学术刊物,却很少来自企业,比如讲运营管理的老师,根本没有企业方面的经验,所讲的运营管理全是理论上的。他们固然有丰硕的理论成就,可以培养出很多优秀的理论人才,但却并不适合培养经营经验,更何况能有多少教师可以同时长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呢?又有多少MBA可以在学习期间自己走出校园呢? 在国外,如果你曾是商界老板或政界要人,在你辞职或退休之后你可以到大学做教授,将你在实践中最深刻的体会、最成功的经验、最惨痛的教训教给那些未来国家的建设者,这是许多国外国家所推崇的,拥有MBA学历与能力的则更会大受欢迎。 遗憾的是,中国的企业家培训与教育体制十分滞后,MBA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现实,录取人数虽一路飙升,质量却不见好转,“非学历教育”一直未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和重视。在不近人意的教育条件下,一味扩大MBA的招生规模只能是急功近利之计,不能从根本上缓和国内企业家稀缺的矛盾。一个已经学习两年的MBA来自企业的学生失望的说“两年来的学院实际教育情况和他原先的期望相距甚远,即使是案例教学,也只是听上去很有道理,但并不适合企业的实际运作,尤其是大多数案例是照搬国外”。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由于出色的兼并战略,被邀请到美国著名的哈佛商学院讲学,并被编排成“海尔吃休克鱼”的优秀教学案例,而国内以前不仅没有人做海尔案例,反而要从国外翻译过来,这不能不叫人深思。 有些学校不知道是在为培养企业家办教育,还是在为增加学费收入办商业。他们对MBA学院的管理也非常松懈,甚至教师任意缺课、没有课堂笔记的情况时有发生,大部分课时课堂设计的目标不明确,没有针对性,更谈不上象美国MBA教学那样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网络时代的到来给MBA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21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