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所有知识点总结(完整)一、考试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数学学业考试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 进行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的终结性考试。 考试要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 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数学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数学学业考试命题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数学背景和生活经验编制试题,面向全体学 生,使具有不同认知特点、不同数学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正常表现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业考试要求公正、 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通过初中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所获得的发展状况。 数学学业考试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与过程的评价, 重视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的发展性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认识水平的评价;学业考试试卷要有效发挥选择题、填空题、计算(求解) 题、证明题、开放性问题、应用性问题、阅读分析题、探索性问题及其它各种题型的功能,试题设计必须 与其评价的目标相一致, 加强对学生思维水平与思维特征的考查, 使试题的解答过程体现 数学课程标准 所倡导的数学活动方式,如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等。二、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考试内容 数学学业考试应以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四大学习领域,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为依据,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体验和基本思想。 1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了解数的意义,理解数和代数运算的算理和算法,能够合理地进行基本运算与估算;能够在实际情境 中有效地使用代数运算、代数模型及相关概念解决问题。 能够借助不同的方法探索几何对象的有关性质;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几何对象的大小、位置与特 征;能够在头脑里构建几何对象,进行几何图形的分解与组合,能够对某些图形进行简单的变换;能够借 助数学证明的方法确认数学命题的正确性。 正确理解数据的含义,能够结合实际需要有效地表达数据特征,会根据数据结果做合理的预测;了解 概率的涵义,能够借助概率模型或通过设计活动解释事件发生的概率。 有条件的地区还应当考查学生能否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和从事数学规律的探究活动。 2. 关注“数学活动过程” 包括数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对活动对象、相关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深度; 从事探究的意识、能力和信心等。也包括能否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获得数学猜想,并寻求 证明猜想的合理性;能否使用恰当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数学的思考过程。 3关注“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指学生在数感与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意识、推理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的 发展情况。其主要内容包括: 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够使用符号表达数量关系,并借助符号转换获得对事物的理解;能够观 察到现实生活中的基本几何现象;能够运用图形形象地表达问题、借助直观进行思考与推理;能意识到做 一个合理的决策需要借助统计活动去收集信息;面对数据时能对它的来源、处理方法和由此而得到的推测 性结论做合理的质疑;能正确地认识生活中的一些确定或不确定现象;能从事基本的观察、分析、实验、 猜想和推理活动,并能够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4关注“解决问题能力” 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 理解问题、 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能合乎逻辑地与他人交流;具有初步的反思意识。 5关注“对数学的基本认识” 形成对数学内容统一性的认识(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同数学方法之间的相似性等);深化对 数学与现实或其他学科知识之间联系的认识等等。 (二)考试要求 1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初中数学的教学要求 (1)使学生获得适用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和必要的应用技能;(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 心;(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数学课程标准阐述的教学要求具体分以下几个层次 知识技能要求: (1)了解: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 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2)理解:能描述对象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4)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过程性要求: (5)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感受。 (6)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7)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 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这些要求从不同角度表明了数学学业考试要求的层次性。 (三)具体内容与考试要求细目列表 (表中“目标要求”栏中的序号和“(二)2.”中的规定一致) 具 体 内 容 知识技能要求 (3)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一、基本知识 、数与代数 A、数与式: 1、有理数 有理数: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 0(原点) ,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 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如果两个数只有 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 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 的大。正数大于 0,负数小于 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 的绝对值是 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 加法: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 0;绝对值不等时, 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一个数与 0 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 0 相乘得 0。乘积为 1 的两个有理 数互为倒数。 除法: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0 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 N 个相同因数 A 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 叫底数,N 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如果一个正数 X 的平方等于 A,那么这个正数 X 就叫做 A 的算术平方根。如果一个数 X 的 平方等于 A,那么这个数 X 就叫做 A 的平方根。一个正数有 2 个平方根/0 的平方根为 0/负数没有平方 根。求一个数 A 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 A 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如果一个数 X 的立方等于 A,那么这个数 X 就叫做 A 的立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 的立方根是 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求一个数 A 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 A 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 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 叫做合并同类项。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一 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 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 变,作为积的因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 积相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 加。 公式两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整式的除法: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 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 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整式 A 除以整式 B,如果除式 B 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 为 0。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 0 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 再加减。 分式方程: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使方程的分母为 0 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B、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 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 程。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 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 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 1 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 2 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深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 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 Y 的 0 的 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 象与 X 轴的交点。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4ac-b2/4a) ,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 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1)配方法 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平方公式,在用直接开平方法去求出解 (2)分解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 乘积的形式去解 (3)公式法 4ac 2a 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配方法的步骤:- b b - =这方法也可以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方法了,方程的根 X 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 1,再同时加上 1 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 成完全平方公式 (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 把方程右边化为 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 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 (3)公式法 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 a,一次项的系数为 b,常数项的系数为 c 4)韦达定理2-7-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 也可以表示为 x1+x2=-b/a, x1x2=c/a。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各系数,在题目中很常用 5)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以写为“” ,读作“diao ta” ,而=b2-4ac,这里 可以分为 3 种情况: I 当0 时,一元二次方程有 2 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II 当=0 时,一元二次方程有 2 个相同的实数根; III 当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减去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负数) ,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不改向;例如:AB,A*CB*C(C0)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改向;例如:AB,A*CB*C(C象限;当 K0,B0 时,则经 124 象限;当 K0,B0 时,则经 134 象限;当 K0,B0 时,则经 123 象限。当 K0 时,Y 的值随 X 值的增大而增大,当 X0 时,Y 的值随 X 值的增大而减少。 空间与图形 A、图形的认识 1、点,线,面 点,线,面: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点动成线,线动成 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 棱长相等, 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 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N 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 N 条边的棱柱。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8-弧、 扇形: 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 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2、角 线:线段有两个端点。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将线段的两 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比较长短: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角的度量与表示: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一度的 1/60 是一分,一分的 1/60 是一秒。 角的比较: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 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平行: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 平行。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 3 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直平分线:垂直和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垂直平分线。 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的一定是线段,不能是射线或直线,这根据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有关,再看后面 的,垂直平分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垂直平分线的时候,确定了 2 点后(关于画法,后面会讲)一定要 把线段穿出 2 点。 垂直平分线定理: 性质定理: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线段 2 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平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就是角的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 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平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个角平分线就是到 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 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 2、邻边相等的矩形 二、基本定理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180 18、推论 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9-19、推论 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 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 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 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推论 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推论 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 60 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推论 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 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 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a、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c 的平方,即 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a、b、c 有关系 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 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 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 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 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 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 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 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 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 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 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 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10 -68、菱形判定定理 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 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 2 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 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 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 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 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也相等 79、推论 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推论 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 83、(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 a:b=c:d,那么 ad=bc 如果 ad=bc ,那么 a:b=c:d 84、(2)合比性质:如果 ab=cd,那么(ab)b=(cd)d 85、(3)等比性质:如果 ab=cd=mn (b+d+n0), 那么(a+c+m)(b+d+n)=ab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 ,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 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 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 比例 90、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 似 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 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判定定理 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判定定理 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 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性质定理 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性质定理 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性质定理 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 -1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 1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 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 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 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 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 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直线 L 和O 相交 dr 直线 L 和O 相切 d=r 直线 L 和O 相离 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 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 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 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 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两圆外离 dR+r 两圆外切 d=R+r 两圆相交 R-rdR+r(Rr) 两圆内切 d=R-r(Rr) 两圆内含 dR-r(Rr) 13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37、定理 把圆分成 n(n3): 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 n 边形 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 n 边形 1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 n 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 正 n 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 n 边形分成 2n 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 n 边形的面积 Sn=pnrn2 p 表示正 n 边形的周长 3a 142、正三角形面积 a 表示边长 4 143、 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 k 个正 n Rp边形的角, 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360, 因此 k(n-2)180n=360 化为(n-2)(k-2)=4 144、弧长计算公式:L= n R 360=LR2 一、常用数学公式p180 2 145、扇形面积公式:S 扇形= n- 12 -(一)平方差公式 a2-b2=(a+b)(a-b) (二)立方公式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2a (五)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4ac (四)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X - b 2 b -|a|a|a| (六) 根的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2 b -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2 b -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七) 某些数列前 n 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2 2 13+23+33+43+53+63+n3=n (n+1) /4 1*2+2*3+3*4+4*5+5*6+6*7+n(n+1)=n(n+1)(n+2)/3 二、基本方法 1、配方法 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 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数学中 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十分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 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2、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 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 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 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3、换元法 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 法, 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 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 使它简化, 使问题易于解决。 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a、b、c 属于 R,a0)根的判别,=b2-4ac,不仅用来判定根的性质,而且 作为一种解题方法,在代数式变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至几何、三角运算中都有非常广 泛的应用。 韦达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已知两个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等简单应用外, 还可以求根的对称函数,计论二次方程根的符号,解对称方程组,以及解一些有关二次曲线的问题等 5、待定系数法 在解数学问题时,若先判断所求的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数,而后根据题设条 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等式,最后解出这些待定系数的值或找到这些待定系数间的某种关系,从而解答数 学问题,这种解题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它是中学数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6、构造法 在解题时,我们常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构造辅助元素,它可以是一个图形、 一个方程(组)、一个等式、一个函数、一个等价命题等,架起一座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从而使问题得 以解决,这种解题的数学方法,我们称为构造法。运用构造法解题,可以使代数、三角、几何等各种数学 知识互相渗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7、反证法 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它是先提出一个与命题的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 推理,导致矛盾,从而否定相反的假设,达到肯定原命题正确的一种方法。反证法可以分为归谬反证法(结 论的反面只有一种)与穷举反证法(结论的反面不只一种)。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皮革缝纫辊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水产品干燥能耗评估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景区运营管理师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陶瓷釉面涂层涂层镭射装饰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铁路机车车辆制动钳工前沿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肉品分级员职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医疗技术考试题目及答案
- 心室相关电生理手术问题及心动过速诊断试卷
- 2025年XX学校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生涯发展展示
- 公安学专业试题及答案
- 煤矿安全规程2025版解读
- 尿培养的采集
- 东航空乘英语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绿植租赁协议(简易版)
- 《三级工学一体化师资培训》课件-第四课:教学活动策划
- 2025年秋季开学典礼诗歌朗诵稿: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 2025年广东省中考英语试卷深度评析及2026年备考策略
- 适老化家装设计
- 第一 单元 富强与创新 单元检测题(含答案)-2025-2026学年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 2025-2026秋中小学升旗仪式演讲稿:(第3周)积跬步养习惯向未来
- 2025秋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课时练习及答案(附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