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14年历史中考复习备考策略.doc_第1页
浅谈2014年历史中考复习备考策略.doc_第2页
浅谈2014年历史中考复习备考策略.doc_第3页
浅谈2014年历史中考复习备考策略.doc_第4页
浅谈2014年历史中考复习备考策略.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充县晋城片区2014年中考复习研讨之历史试题分析研究各位领导、各位同仁:非常高兴能与大家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交流中考历史的复习备考问题。多年实践证明,研究上一年乃至前几年的中考命题情况,对下一年的应考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为此,我就20082012连续五年南充市中考历史试题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并依此规律预测2014年的命题趋向。1、 命题指导思想: 综观历年中考历史试题,都秉承了基础性、时代性、生活性、创新性、综合性的原则。在一如既往地关注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基本杜绝了繁、难、偏、怪现象。2、 试题总体特点:1、 试题紧扣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考试说明来命制。所有试题都是严格按照中考说明的要求进行,没有超出说明的范围和层次,这就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复习指明了方向。题型上,从2011年起就只有三大类型:单项选择、材料阅读、探究简答(之前还有列举题),分值分别为30、20、10分(今年分值略有变化)。内容比例上,严格按照中国历史40,世界历史60的比例命题。试题难度上,易、中、难比例略低于说明所说的6:3:1的难度值,我的感觉大概在8:1:1。08年较难题约占12分,没有太难题;09年较难题5分,难题4分;10年较难题9分,没有太难题;11年较难题6分,难题4分;12年较难题6分,没有太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历史考试说明没有指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考查的内容比例,但按照回归本位、以我为主的原则,估计今年中国历史的内容占比应该在4050之间。另外,考试范围好像也比往年宽泛许多。照今年的历史考试说明,以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中国历史上下册,九年级世界历史上下册【世界古代史除外】教材为主要考查内容。也就是说,中国历史很有可能考查22+21=43篇课文;世界历史则可能考查14+19=33篇课文,共计76课,这已经创造了历年的“中考之最” ,这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也请上级主管部门尽快核实准确的考试范围信息,也好让一线教师调节好相关复习进度。 2、历年考试非常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总览近几年中考历史试题,几乎每个类型的题都是以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为依托,采用灵活的考察方式,以不同的题型来呈现。可以说70以上的内容都是以教材原始知识点的面目出现的,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则易者亦难!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勉强过关还不行,要求牢固、熟练,牢固能持久,熟练能生巧。烂熟于胸,就能举一反三,什么样的灵活考查、综合考察也基本能够应对!当然,也并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就一定能解答这些问题,它还需要在记忆的基础上,能理解、运用和分析。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夯实基础,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注重在一定的情景中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的培养,避免死记硬背历史知识。3、关注社会时政热点。近几年来,历史中考命题出现了一个新的动向,那就是加大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力度,尤其是每年发生的重大时事,往往会成为当年历史命题的切入点。例如,2012年中考简答题,就以利比亚骚乱和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为命题切入点。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复习和练习中,要密切关注时政热点焦点和与历史重大事件有关的活动,探寻时政热点和重大纪念活动与历史知识的结合点,挖掘课本中的隐性知识点,进行热点专题复习。例如,近段时间台湾沸沸扬扬的“服贸”问题,还有乌克兰问题等等。 4、重视对图片的考查。在08年的中考命题中,设置了18分有关图片的试题(两道材料阅读题);09年2分(材料分析题);10年9分(选择题2分、材料解析题7分);11年2分(选择题);12年14分(也是两道材料阅读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讲清历史知识的基本线索,而且还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重点插图,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感知人物影像,使历史知识形象化、立体化,实现历史知识与历史图片的结合。 5、注重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开放性。现在的历史试题,尤其是材料题考察的知识面很广,综合性特别强,不但需要记住基础知识,而且还需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在纵向上和横向上加以综合、归纳、系统、比较,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专题复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和综合归纳能力。如:2012年的第33题材料阅读考查三次科技革命;34题简答考查“一战”、“二战”、“冷战”的相关知识。再如:2011年的第32体材料阅读考查近代英国发生的两次革命及工业革命后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第34题简答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苏俄、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又如:2010年的24体材料阅读也考察了三次科技革命;25题材料阅读考查了“一战”后的巴黎和会及五四爱国运动;26题简答考查了大国崛起之美国(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等等。这些题目所涉及的知识面都较广,综合性也较强,虽都以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为依托,但没有系统的专题梳理很难做得圆满。根据南充市历年中考导向,我列举几个典型的复习专题:专题1、两次世界大战;专题2、近代的侵华史与抗争史;专题3、中国近代的探索史;专题4、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专题5、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专题6、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大国崛起历程(美、中、英等);专题7、三次科技革命;专题8、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危机;专题9、台海问题与国共关系变化;专题10、思想解放的潮流三、具体题型分析:1、选择题:选择题在呈现方式上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可以是文字形式(如一段引文、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一段史实的叙述等),也可以是图片形式(如实物图片、地图、漫画等),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等能力由于该类试题客观性较强,及盖面较广,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在审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一些关健性的限定词语、一些图片的主要特征等;在选择的过程中注意从本质上去把握区分备选项,一看备选项本身是否正确,二看备选项是否符合题意,从而排除干扰项,找出唯一正确的答案。选择题解答常用方法: 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的选项为止。 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查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重点突破法:在审题中确定关键词后,如果对关键词相关的史实了解清楚,那么可不用逐一考虑各选项,而是直接确定正确选项。 猜测法:如果对各选项认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的情况下,可用猜测法,猜测时有以下规律:一般情况下,选项如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或超出课标范围,则为错误;同时也可凭知识经验选择。 2、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在呈现方式上具有灵活、生动、直观的特点大都是通过一些生动活泼的情境设置,以文字或者是图表(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人物等)的形式呈现出来;在问题设计上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切入,同时还根据具体材料的特点设计了适量的开放性问题。 在命题意图上主要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理解、作出判断等能力。突破该类试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古今中外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应把材料所反映的信息与所学的相关史实联系起来,并且在语言表述上要求精炼、准确,同时要有是非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首先要注重“读”,这是解题的基础 一要注重阅读的内容。在阅读材料的时候,首先要精读,即“抓两头、看中间”。“两头”指开始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开头第一句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意思,有时中心意思也在材料行文的中间。最后一句,是材料的出处,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时间、作者的观点等有效信息。同时要注意材料所涉及的细节问题,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等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能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重视,千万不能漏读。 二要注重阅读的顺序。先看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目标性强,能够提高做题效率。 其次注重“想”,这是解题的关键想是解题的关键。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一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二找材料与教材的相关点。“材料可能在书外,答案一定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单元、哪课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连在一起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三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找出材料题的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第三要注重“答”,这是解题的落脚点 答是解题的落脚点。首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