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doc_第1页
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doc_第2页
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doc_第3页
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稻瘟病的发生、传播和防治摘要:分析了稻瘟病的本质、发生原因、流行条件等,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防治措施。、关键词:稻瘟病 发生规律 流行 症状 化学防治 田间管理正文稻瘟病是由子囊菌Magnaprthe grisea(Hebert)Barr(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 grisea(Cooke)Sacc.)引起的真菌性病害1。稻瘟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流行性和毁灭性,影响水稻产量和米质,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全国各水稻产区都有发生,尤以山区、丘陵地区发生重,只要条件适宜,容易流行成灾,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21发生原因:因地因时或因为其他的原因,造成稻瘟病的原因也是不同的1.1 品种单一品种单一化严重,引起水稻稻瘟病的病原菌为兼性小种专化性寄生菌,不同的生理小种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不同。当一个品种大面积推广时,能够侵染该品种的生理小种得以大量繁殖并不断积累菌量,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即可大面积发病,直接导致该品种抗病性的丧失。1.2环境条件适宜发病 适宜的环境条件是稻瘟病大发生的直接因素,其中受温湿度、阴雨寡照的影响更大。当气温2030,田间湿度90%以上,稻株体表水膜保持610h,稻瘟病容易发生;平均气温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饱和湿度,稻瘟病也易流行。水稻抽穗后遇到20以下低温侵袭,可减弱植株抗病力,一旦阴雨多雾,容易引起穗颈瘟流行。 1.3栽培管理不当 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的抗病力,也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其中,以施肥和灌水尤为重要。偏施氮肥,容易导致植株幼嫩或徒长,植株抗病能力减弱,病菌因此易侵入;同时过量偏施氮肥,可能导致水稻个体、群体失衡、郁蔽为病菌繁衍发生营造局部环境。1.4 防治不及时稻农不能及时地对稻瘟病进行防治。由于稻农对水稻稻瘟病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很少有稻农能主动采取措施对穗颈瘟进行预防,叶瘟不及时防治或虽经防治,而不作穗颈瘟的防治,都会导致稻瘟病的严重发生。32发生症状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会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2.1苗瘟 发生在谷粒萌发后的鞘叶期或转青期,当叶片伸长12 cm时感病,一般不形成明显的病斑,病苗变黄褐色或灰褐色而枯死。 2.2叶瘟 (1)慢性型病斑。褐色,纺锤型。病斑外围黄色,中层红褐色,中央灰白色,上下两端有沿叶脉发展的褐色线条。病斑大小不一,但形状基本一致。 (2)急性型病斑。椭圆型,水渍状,暗绿色,病斑上有浓密的灰色霉层,传染快,在环境改变时,可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2.3节瘟 节瘟多数发生在抽穗前后,以离地不远位置的发生较多,有时23节同时发病,伸离叶鞘后的茎节部感病后,初期出现针头大的褐色小点,褐点扩大后变黑色,并常围绕节部发展,节部组织糜烂断折,植株倒伏枯死,有的节部病斑还可向节间伸延,甚至造成茎秆弯曲。 2.4穗颈瘟 又称吊颈瘟,在穗基部节上发病,病斑褐色或灰褐色,从穗颈向上下蔓延。穗颈瘟在孕穗后期至始穗期最易感染发生,严重影响谷粒的充实,发病早时,形成白穗或谷穗包在叶鞘内枯死。在乳熟期发病则成半实粒。在黄熟期发病损失则较轻。 2.5谷粒瘟 颖花在开花前最易感病,病斑大,黑褐色或灰黑色,可蔓延至整个谷粒,米粒变黑,不充实。谷粒在后期发病,病斑呈椭圆形,褐色,米粒较充实。3发生规律稻瘟病是由半知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以气流传播为主,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来年温、湿度适宜病稻草上病菌即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水稻上,遇到适宜温湿度很快萌发,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叶片,引起初侵染,使叶瘟发生,再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使叶瘟加重,并繁殖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而引起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稻瘟病的发生和发展受品种、气候和栽培管理等条件的制约。431品种抗性不同品种间的抗性有明显差异,抗病品种一般株型紧凑,叶片窄而挺。同一品种不同生育阶段抗病能力也不同,一般四叶期、分蘖期和抽穗初期易感病。当前生产上所用抗病品种多属垂直抗性品种,即某品种对病原物的某些生理小种能抵抗,但对另一些则不能抵抗,一旦病原菌劣势小种变为优势小种,某些品种则丧失抗病性,所以抗病品种也要经常更换。532气侯条件影响稻瘟病发生流行的气候因素主要是湿度。6而温度一般均适合稻瘟病的发生流行,温度超过32 时,才能起到抑制作用。地处粤东的五华,早造育秧后期和大田分蘖期间,阴雨天气较多,叶瘟常会发生,6月龙舟水正值早稻抽穗扬花,气温高,雨水充沛,经常出现闷热天气,最易引起严重的节瘟和穗颈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晚造水稻进入抽穗期,此时雨量虽少,但露水多,晨雾重,穗颈瘟和节瘟也会发生流行。 3.3栽培条件 (1)施肥。对稻瘟病发生流行的影响极大。氮肥施用过多过迟,使叶色浓绿,如晚造烤烟迹地,残肥量大,又增施大量氮,会促使稻瘟病严重发生,施肥不均或过肥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无机肥比有机肥施用的发病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容易发病。 (2)排灌水。长期深灌的稻田和蓄水不良的沙质田,稻株抗病力降低,容易发病。因此,适时排灌水有利于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3)合理密植。抛植的密度大,造成通风透气不良,不利于水稻光合作用,而增加田间湿度,容易发生稻瘟。34茵源数量上年稻瘟病严重发病区,尤其是病稻草、病秕谷未进行销毁或处理不彻底,越冬菌源多,发病严重。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是上述四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传播途径当环境条件不适合时,稻瘟病菌暂时潜伏起来;环境条件适宜时,表现出病症,并且可以重复多次,从而导致稻瘟病的大面积发生流行成灾。 稻瘟病菌在病谷、带病稻草上越冬,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稻草。播种带菌种子易引起苗瘟和叶瘟。在露天稻田边缘未腐烂的带病稻草遇雨便迅速产生分生孢子,这些孢子由水源、气流传播到稻田,在条件适宜时发芽侵入稻株引起发病。病菌在病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其他稻株上,引起再次侵染。在有利病苗的条件下重复侵染可以进行多次,本田由早造稻传到晚造稻,不断危害。晚稻收割后,稻瘟病菌又在病谷和带病稻草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次侵染来源。5防治措施由于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受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诸如气候、品种、菌量、病菌小种、施肥、灌溉育秧等的影响;同时由于稻瘟病菌的繁殖速度很快,病害的流行速度也较快;加上稻瘟病菌变异性大,抗性品种很容易丧失抗性;在水稻一生中都能感染稻瘟病,感染的时间长。这些都给稻瘟病的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多年来,各地通过实践证明,我们只要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就是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中心,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消灭病源、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稻瘟病就能够得到控制的。75.1加强新的抗源材料的收集,加速育种进程 培育抗病品种的关键在于掌握较好的抗源材料。抗源的收集主要包括对国内外已定位基因的抗源、病区长期自然选择所保留的抗源以及含丰富抗源的野生稻的收集。常规抗病育种通过有性杂交,利用作物自身或亲缘种中的抗性基因选育抗性品种。通过选择亲本入手,采用单交、复交和回交等手段,将真正的抗稻瘟病基因重组到一个品种中。但由于受到有性杂交亲和性的制约,影响了外来基因型的广泛利用,而生物技术的出现恰好弥补这样的缺陷。不仅可以打破物种界限,克服有性杂交障碍,而且能快速有效地创造遗传变异,缩短育种年限。因此,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是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发展方向。5.2加强水稻栽培措施研究,利用生物多样性减轻稻瘟病危害 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品种、稻田病虫草害及相关天敌、稻田水生生物群落及人工放养的鸭、鱼、萍等物种能够共同构成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8研究表明,相对于常规水稻种植,稻鱼共作生态模式,可以使水稻叶瘟平均病情指数下降5.57%,穗颈瘟病情指数下降6.08%。9总结江苏灌南有机稻米产业化实践经验表明,在以选用优质抗病品种和活化土壤的基础上,有机稻区运用农艺、人工、物理措施,采用种子精选、淹水封、减蘖增穗、健身栽培增强稻体自身抗逆性等,有效控制了病虫草害。10研究发现,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对稻瘟病有显著的控制效果。混栽区的间栽品种与净栽区的间栽品种比较,稻瘟病病叶面积率明显下降,叶瘟减轻。不同组合的间栽品种对穗瘟的相对防治效果36.88%55.10%;选择抗性遗传背景差异大和株高差异较大的品种组合,以1行优质稻、5行主栽稻混合间栽,能起到控瘟增产的作用。115.3加强稻瘟病群体结构变化监测 生产上所用主栽品种的分布和替换,水稻病原菌群体的结构变化带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稻瘟病生理小种具有多样性遗传变异,因此应建立稻瘟病菌群体监测体系,定期监测稻瘟病菌群体结构,不断地分析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致病性、致病类型、小种分布状况及优势小种;准确掌握不同稻瘟病菌致病类型与当前生产和育种的抗源品种的相互关系,有选择地使用抗病亲本,减少抗病育种的盲目性。125.4消灭越冬菌源 稻瘟病菌主要在稻草和种子上越冬,妥善处 理越冬稻草,未用完的带病稻草要作燃烧处理,不能将带病的稻草和稻壳直接还田或用作催芽,以免将病菌带入稻田。带菌的种子要进行药剂浸种,以确保病菌的清除。135.5加强田间管理 严格控制行株距,避免插秧密度过大,清除 田间杂草,增加田问通风透光性和叶片的光合作 用。分蘖前期浅水灌溉,盛期适时晒田,抽穗后 期湿润灌溉,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促进根系发育。 保证植株生长健壮有力。14抓好肥水管理等栽培技术是防治稻瘟的重要环节。施肥必须根据水稻品种的耐能性、土壤的种类和当时的气候情况,做到适时适量和均匀施肥。氮、磷、钾相结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方法和健身栽培,以提高水稻的抗病力。155.6化学防治 一般在 6月末 7月初防治叶瘟,在水稻始穗 期和齐穗期各施药一次。使用药剂为 4 0 富士一 号 E C 1 5 0 0 g h m2 ;2 0 三 环 唑 WP 1 0 5 01 5 o o h m 2 :或 4 0 克瘟散 E C I 1 2 5 g h 或 1 3 灭稻瘟 l 号WP 1 9 5 0 2 2 5 0 g , h m 2 ,或4 5 瘟特灵 S C 1 2 0 0 2 2 5 0 g h m 2 对水均匀喷雾。16喷药时应注意躲开 水稻开花期,以避免影响水稻授粉。参考文献1 孙泰宏.浅谈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2009(11):30.2朱献丰;水稻稻瘟病菌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2年03期3 朱福金.黑龙江省水稻稻瘟 大发生的原因分析与对策作物杂志,2 0 0 6 ,1 4 林丽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农技服务2008,25(10)5 董艳娟 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作物书刊 2010,76 邓珍,郭水连.水稻稻瘟病与气候条件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8(2):135-17 章强华. 稻瘟病防治方法.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8 刘昌权.稻田生态渔业区病虫害发生规律J.贵州农业科学,2005,33(4):56-58. 9 侯传伟,张宏波,李学明.有机稻米产业实践与启示J.中国稻米,2005(5):49-50. 10 刘二明,朱有勇,肖放华,等.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持续控制稻瘟病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2):164-168.11 张欣.水稻稻瘟病危害与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0(2):33. 12 张志,李桂华,辛亚丽,等.水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