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物质之谜.doc_第1页
反物质之谜.doc_第2页
反物质之谜.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求解反物质消失之谜(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9-04| 中微子探测器图为此次中微子实验地大亚湾核电站 近日,位于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两个中微子探测器开始“收获”探测到来自核电站反应堆群的中微子。这标志着大亚湾国际合作组对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的测量迈出了第一步,实验结果很可能会对宇宙中为什么物质多于反物质提供线索。 揭秘“中微子” 说到中微子,我们的目光需回到1930年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泡利在那一年预言了中微子存在。 “我做了件很糟糕的事。我预言了一种无法测到的粒子。”泡利所提到的这种“无法测到的粒子”,在1933年被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1938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得主费米正式命名为中微子。 根据现代粒子物理学,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单元是夸克和轻子。其中包括6种夸克和6种轻子。轻子包括3种带电轻子:e(电子)、子、子,以及3种中微子即电子中微子、中微子、中微子。 “在地球1平方厘米表面上,也就是指甲盖大小,每秒就会落下约600亿个来自太阳的中微子。每秒无数中微子穿过一个人身体,但不会发生作用。对它来说,人基本上是空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工程副经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俊说。 “如果没有中微子,太阳不会发光,不会有比氢更复杂的原子,没有碳、氧、水、空气,没有地球,没有月亮,没有人类,也没有宇宙。”曹俊说,中微子不仅在微观世界最基本的规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有关,例如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的不对称很有可能是由中微子造成的。 但中微子非常轻、不带电、几乎不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难以捕捉,被称为鬼粒子,所以,这个概念被提出26年后的1956年,科学家才在实验室中第一次观测到这种神秘粒子。 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外青睐中微子研究领域。1988年,美国科学家莱德曼、舒瓦茨和斯坦伯格,因为发现第二种中微子中微子而获诺贝尔奖;1995年,美国科学家莱因斯,因为1956年在实验中首次观测到中微子,而与子的发现者分享了这一殊荣;2002年,美国科学家戴维斯和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因发现太阳中微子失踪现象以及观测到超新星中微子而获诺贝尔奖。 为什么会是大亚湾? 科学家研究发现,太阳中微子(电子中微子)和大气中微子中的中微子在传输过程中,观测值往往是理论值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这种“失踪”现象实际上是一种中微子转换成了无法探测到的另一种中微子,这种转换被称为“味振荡”。 目前,决定振荡过程的振荡参数矩阵6个参数中的4个,都已得到。而此试验项目瞄准了第5个重要参数13混合角。“其数值大小决定了未来中微子物理研究的发展方向,并且与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有关。”曹俊说。 由于科学意义重大,国际上曾先后提出了8个实验方案。由我国科学家提出的大亚湾实验方案得到了包括美国能源部的广泛支持,该实验成为中美在基础研究领域规模最大的合作之一,也是美国能源部在国外投资第二大的粒子物理实验项目。 为什么要选择大亚湾建立实验室?据曹俊介绍,大亚湾实验地理位置优越,紧邻世界上最大的核反应堆群之一,并且紧邻高山,非常适合对13进行精确测量。它通过8个全同的探测器来获取数据,探测器放置在附近山底下的3个地下实验大厅中。 距大亚湾反应堆360米的一号实验大厅最早开始投入运行;距岭澳反应堆约500米的二号大厅今年秋天将开始运行,最远的三号大厅,离核反应堆群约两公里,也会在2012年开始取数工作。 此外,实验大厅位于深山底下,以屏蔽宇宙线,同时,探测器放置在水池中,以屏蔽周围岩石层的放射性。尽管有这些屏蔽,一些高能量的宇宙线依然可以穿山而入。这时,装在水池墙上的光电倍增管和水池顶上的子探测器会记录下这些宇宙线的轨迹,并将其排除出中微子数据。 “从大亚湾获取的第一批数据使我们可以开始测量这个未知混合角,并最终将振荡幅度测量至1%的精度以内。”来自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大亚湾合作组发言人陆锦标说,“这个精度比现在的测量结果高出一个数量级,而且远比正在进行的其它实验精确得多。实验结果将对解释中微子在宇宙大爆炸后最早的一段时期内基本物质的演化,以及为什么今天宇宙中物质比反物质更多,做出重大贡献。” 能否揭开反物质消失之谜? 根据大爆炸理论和粒子物理理论,宇宙起源于大约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在宇宙诞生之初,能量转化为同样多的正物质与反物质,这两种物质相遇会发生剧烈爆炸,转化为能量,并归于湮灭。“可是目前宇宙中的天体均为正物质,没有发现反物质天体,也没有观测到正反物质相遇时发生的猛烈爆炸。人们推测是正反物质衰变率的微小差别,使正物质多于反物质。”曹俊告诉记者。 他进一步解释道,实验中就是去探测粒子的CP破坏现象。CP破坏程度越大,正物质衰变率与反物质衰变率相差越大。在基本粒子的夸克部分首先观察到了CP破坏现象,但上千名科学家经过10年研究得出一致的结论:测量结果与宇宙中物质的实际结果差了100亿倍,破坏程度远不足以解释为什么现在还有这么多正物质存在。 “中微子振荡现象的发现为解开正反物质之谜带来了新的希望,其参数矩阵中的最后一个参数CP相位角或许将最终揭开谜底。”曹俊说,“如果CP相位角是零的话,那就意味着物质与反物质的衰变速度是一样的,即现在物质和反物质还应该是一样多,反物质必然隐藏在我们尚未找到的某个地方。如果不为零,反物质很可能已经衰变掉了,我们再也没有可能找到反物质世界了。” 然而,要测量第6个参数CP相位角,除了已经测量完成的4个参数之外,第5个参数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