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乐县宋耿洛二、三号东汉墓发掘简报.1.doc_第1页
南乐县宋耿洛二、三号东汉墓发掘简报.1.doc_第2页
南乐县宋耿洛二、三号东汉墓发掘简报.1.doc_第3页
南乐县宋耿洛二、三号东汉墓发掘简报.1.doc_第4页
南乐县宋耿洛二、三号东汉墓发掘简报.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乐县宋耿洛二、三号东汉墓发掘报告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南乐县文化馆 1999年1012月,经河南省文物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南乐县文化馆联合对宋耿洛2、3号东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现就发掘清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地理位置及概况 宋耿洛东汉墓位于河南省南乐县东北福坎乡东南500米,宋耿洛村南300米处,西南距南乐县城20千米。这里地势平坦,墓葬封土突兀,在野外非常显眼。(图一)该墓地共有三座墓葬,1978年1 1 月12月安阳地区文管会及南乐县文化馆曾清理过一座墓葬,编号为M1。在 M1南30米处为M2,M2土冢较大;在M1偏西南为M3,M3土冢略小,三座墓葬鼎立呈“品”字形排列。在读史方舆纪要、正德大名府志和光绪南乐县志中均称M2大土冢为“赫胥陵”,当地百姓俗称之为“赫王陵”、“冢堌堆”。M1经发掘出土了很丰富的文物,其中“盘龙石砚”及“陶楼”很有研究价值,是不可多见的珍品,已分别被故宫博物院及河南省博物院所收藏。 二、墓葬形制 1、二号墓为一东西向偏东南方向的砖结构多室墓,方向257,由封土、墓道(只发掘3米长)、墓门、甬道、前室、中室、后室(主室)和南侧东、中、西耳室,北侧东、中、西耳室共计13个部分组成。整个墓葬除去墓道外长度为184米,最大宽度131米,最大高度527米。 (图二) 封土:二号墓原有封土很大,由于长期自然及人为的破坏,现有封土不及原来的四分之一,现有封土东西最长42米,南北最宽38米,但是封土的整个东北部被挖掉现有封土的三分之一,封土高35米,分层夯筑而成,夯层厚度035米,所有封土全部用沙土,和周围原生地层的土质完全不一样,应为从别处运来。 墓道:从发掘的3米长墓道看,又根据钻探 了解,墓道为土坑斜坡墓道,长12米、宽175米、最深13米。 墓门:位于墓葬甬道的前端,为砖石结构,墓门外有O5米长的甬道及砖封墙用以保护墓门。门楣为一长177米,宽O58米的长方形条石,正面用减地线雕刻法刻有全身涂朱砂红彩的龙虎各一只,门楣 分三个层次进行雕刻,最内也是最下侧是龙虎图案,然后上面和内侧第二层是菱形格,最外侧也就是第三层为连弧纹,石门楣底面两端各凿出一圆洞状枢窝,用以安装门扉。石门框柱两侧基本一致,高128米,宽029米,内凿凹槽,以置石门,正面用减地线雕技法雕两个门吏,左侧门吏手拿一扫埽,侧身站立,右侧门吏双手放于胸前正面站立。两扇石门,左扇高131米,宽062米,右扇石门高131米,宽073米,两扇石门右宽左窄,且左扇石门的右上角被盗墓者所砸坏。两石门正面皆用减地线雕刻铺首衔环,环内饰以双鱼。两铺首的技法(雕刻)风格各异且左门铺首大,右门铺首小,右门铺首表面较平静,沿画像外轮廓和边沿刻一周阴线,眼、鼻、眉细部又以阴线勾勒;左门铺首表面较为夸张,铺首大衔环小,环内的两条鱼也小,铺首周围用阳线刻出与周围相区别。地袱用无纹条石两块。(图三)石门向前延伸120米为墓门口,东与土墓道相连。甬道:拱券两层长55米, 前宽为14米,后宽为11米,平面呈梯形,高18米2.0米,人字形铺地砖,甬道壁用平砖横砌法垒起,甬道东接墓门,西连前墓室,甬道东部南侧发现早期盗洞一处。 前室:东接甬道,西连中室,南北挑两侧东耳室。进深275米,宽325米,高445米,四壁外弧为弧边方角,顶为四角攒尖式顶,人字形铺地砖,墓壁平砖横砌到顶部,顶部有盗洞两个。 中室:东、西、南、北皆以甬道分别连接前室、主室和南北两侧的中耳室。进深295米,宽4.15米,高505米,弧壁方角,四角攒尖顶,错缝平铺铺底砖,墓壁砌法与前室相同,室内北半部较南半部略大,地平面较主室略低,墓室西北角放一长方形青石质四足祭案,南北放置,长225米,宽090米,厚021米,四个足为石案背面略为突出一点象征性质而已。石案表面及四个侧面平整光滑 ,用工较细。 室内淤土较厚,在淤土内发现陶俑一件 ,正对上方盗洞,应为盗墓者所漏之物,在此室内发现一宋代白瓷大碗一件,应为盗墓者所遗,本室上方有三个盗洞,最晚的为1998年末或1999年初,最早的目前均不晚于宋代。主室:位于墓的最西部,最高、最大,是墓主人死后安葬的地方,进深430米,宽365米,高527米,四壁外弧,四角方角,四 角攒尖顶,墓壁砌法同中室,底面用砖平铺5层,又在其上堆积40厘米厚的白灰,南北西三面用白灰堆积25厘米的二层台,中间形成长34米,宽25米的白灰棺床,因盗掘扰乱严重,两棺形制不明,根据白灰棺床的痕迹可以看出,棺床上应有与一号墓相同的设置, 上东西向放置三根圆或方木,三根直木上又放置南北向的横木,作为垫木,然后垫木上放置棺木。死者骨架零散,头骨已到墓室的东北角,且骨骼很少,故葬式不明。南侧耳室:南侧东、中、西三耳室,有甬道相通。东、中耳室又分别北接前室和中室。三耳室从东向西逐渐变小变低。东耳室进深(南北向)325米,宽275米,高385米,四壁外弧方角,四角攒尖顶,墓壁砌法同主室。北与前室相通,西与中耳室相通,室内空无一物。中耳室进深27米,宽为20米,高330米,四壁外弧方角,四角攒尖顶,墓壁砌法同主室,东通前耳室,西连西耳室,北通中室,室内堆置有盗掘者打碎的陶器碎片且大部分被扰土所掩埋。西耳室进深(东西向)165米,宽215米,平面略成梯形,前窄后宽,高25米,北壁有一盗洞,东通中耳室,室内有陶器残片被扰土所埋,墓壁砌法同主室。 北侧耳室:北侧耳室同南侧耳室一样分东、中、西三个,且有甬道相连,东、中两耳室又分别南接前室和中室,三耳室从东向西逐渐变小变低。且北侧三耳室分别略小于南侧三耳室。东耳室进深(南北向)245米,宽245米,四壁外弧方向,四角攒尖顶,高350米,南通前室,西接中耳室,室内空无一物。中耳室进深20米,宽205米,几近正方形,弧壁方角,四角攒尖顶,高310米,东通东耳室,西接西耳室,南通中室,室内空无一物。西耳室进深(东西向)165米,宽20米(最宽处)平面呈梯形,高245米,弧壁方角。四角攒尖顶,东通中耳室,室内空无一物。南北两侧耳室皆为错缝平铺室内铺地砖,三个耳室墓壁砌法同主室相同。 二号墓除主室外,其余墓室包括耳室在墓室四壁及甬道壁下端地面皆低于墓室其它地面,一直到甬道墓门处,根据观察,可能是作为墓室内起排水作用而有意为之。2 、三号墓:亦为一东西向砖结构多室墓,方向同一、二号墓基本一样为255,但三号墓在前室南耳室向南方向又多出一个墓道来,有甬道,墓门封门和墓道,其用意何为,有待于研究。根据向东主墓道方向,该墓由封土、墓道(发掘长度2米)、墓门(砖封门)、甬道、前室、主室和南北耳室及南墓道共9个部分组成。整个墓葬除墓道外东西总长1286米,南北总宽1346米,最大高度534米。三号墓地面的封土所剩不多,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19米、东西最宽11米、残高18米。 (图四)墓道:南墓道没有发掘清理。东墓道经钻探长12米、宽12米、最深15米,为土坑斜坡墓道,发掘长度2米。 墓门:东墓门宽114米,甬道口为墓门,直接用砖斜平铺封门;南墓门宽106米,甬道口为墓门,封门形式同东墓门,高度同甬道高度。封门砖大部分遭破坏,盗墓者从这里盗掘一次。 甬道:东甬道拱券两层,长34米、宽08114米、高15195米,人字形砖铺底,甬道发现盗洞一处,西连前室。南甬道,拱券一层,长246米、宽07810米、高1316米,北连南耳室。东甬道淤土内埋有大量的陶器碎片,陶猪、猪圈及陶仓楼等。甬道壁用平砖横铺砌法。 前室:东接甬道,西连主室,南北挑两侧耳室,进深314米、宽30米、高42米,弧壁方角,叠涩为穹隆顶,人字形铺底砖。在靠近北耳室甬道壁底面竖有一个彩色陶盘,同时前室内出土有部分陶器碎片,前室顶部东侧有盗洞。墓壁用平砖横铺砌法。 主室:东有甬道通向前室,进深41米、宽392米,弧边方角,穹隆顶,高534米,错缝平铺墓底,由于盗掘严重,墓室内遗物已荡然无存,只发现少量棺钉残段,该室顶部西侧及中间东侧、前室与主室问甬道处各有一盗洞,且该段甬道已破坏殆尽。因此,该墓主人的葬式不清楚,骨骼已不存在。墓壁用平砖横铺砌法。 南耳室:进深(南北向)25米、宽24米、高316米,为弧边方角穹隆顶,人字形铺底砖,向南有甬道与南墓道相连,该室未发现随葬品。墓壁用平砖横铺砌法。北耳室:进深(南北向)226米、宽230米、高284米,弧边方角穹隆顶,错缝平铺底砖,该墓室内有较多的陶器残片遗存。墓壁用平砖横铺砌法。 三、出土器物 : 1、二号墓出土器物由于二号墓在历史上及近现代多次被盗,大部分器物被盗走,所遗留部分多为器物残片,且全部位置严重扰乱,经认真整理修复,成形的器物有近60件,全部为陶器。现将有关遗物作如下介绍: 陶楼1件:标本M2:1,共分七层,高197厘米、最宽处 54厘米、最厚50厘米,通体遍使黄绿色釉。第一层 ,高25厘米,长方体筒状,正面中间有两扇向外开的门, 门前有月台及护板,在正面有通往一层的楼梯,楼内正对门座一人。 一楼正面和背面各有两朵、两侧面各有一朵一斗三升的斗拱,散斗上似有替木承托横枋。其上为平座,平座四周 有在寻杖下蜀柱间施一横木的栏杆,栏杆上饰以乳钉和线刻几何图案。 第二层,高27厘米, 坐落在第一层楼体上,前后中间各开一门,楼内面向前后楼门各坐一人,斗拱、平座及护栏样式和一层一样 。只是斗拱承托的是四阿式腰檐,前后檐各施筒瓦七垅,侧面各施五垅筒瓦,施圆形瓦当。垂脊前端微仰,出现戗脊 ,上置平座。第三层,高27厘米,该层装饰、建筑方式、方法如同第二层。第四层,高28.5厘米,正面中间门框有菱形纹饰,有2人坐在前后门口,后门左侧有菱形纹方窗, 斗拱,腰檐、垂脊等同二、三层一样。平座正面有护栏,两侧为护板,背面什么都没有。第五层,高27厘米,正面有门,背面无门, 背面无斗拱、瓦垄,腰檐、垂脊、平座同第四层一样。第六层,高30.5厘米,楼顶 为庑殿顶,楼体正面有菱形格方窗,旁边开一门,两侧面各有一个圆形窗子,前面挑出两朵、两侧面各一朵斗拱支撑上面的屋檐,背面没有斗拱,前檐施九垅筒瓦,两侧檐各施三垅筒瓦,背面没有施筒瓦,安圆形瓦当,并有垂脊和戗脊,脊前头都安圆形瓦当这,正脊无吻,两端各安一瓦当。在脊的正中间设一望台,在前檐出两根立柱支撑望台,望台正面有护栏,上饰乳钉,望台两侧为护板,背面什么都没有 。第七层,高32厘米,为一望楼,处在第六层正脊的望台上,亦为四阿式顶, 五道脊,正脊有吻, 前后檐各施4垅筒瓦,两侧檐各施3垅筒瓦,瓦垄清楚,每个瓦垄前有圆形瓦当。楼体正面有开门,其余三面为圆形嘹望孔。 从第一层至第七层楼体中间有一椭圆形孔,可望到第七层。 陶楼结构严谨,设置得当,制作精美,为我们研究东汉时期的楼阁式建筑提供了较好的实物材料。(图五:1 ) (照片1。) 陶壶2件:泥质褐陶,长颈呈筒状,鼓腹,肩部饰对称双环,且有弦纹两道,腹部饰两道凹弦纹,高圈足外撇呈喇叭状。内通饰红彩衣,外用红、黑、白三色绘成三角形图案,又在三角形图案空间绘云纹,刚出土时很清晰,但放置一段时间后不太明显。标本M2:2,通高98厘米,口径185厘米,底径195厘米,腹径28厘米。(图五:10 ) (照片10)陶奁9件,分方、圆两型共VII式。A型7件,圆形,可分V式。 I式1件,圆形,泥质褐陶,内挂红彩,方唇敞口斜腹平底,底部有三个兽足,器身外部分两组六道凸弦纹。有盖,盖顶部弧形,有字母口与奁身相合。标本M2:4,圆形,高26厘米,口径39、5厘米,底径375厘米。(图五:2)(照片2)式两件:圆形,泥质褐陶,内挂红彩,外饰红褐彩,方唇,直腹,平底,器身外表光滑无纹饰。 两件大小略有不同。标本M2:6,大件的有弧形盖,盖子有字母口直径39厘米,高 23厘米;标本M2:7, 直径267厘米,高224厘米。(图五:3 )(照片3、4) 式1件:泥质褐陶,内饰红彩,陶质较松散,圆形,方唇,直腹,平底,底部有四个乳钉状足,器身外表光滑无纹饰。器壁下部略厚于口部,标本M2:12, 口径24厘米,高21、2厘米,底径244厘米。(图五:8 )(照片5)式1件:圆形,泥质褐陶,内饰红彩,外饰黑条纹,不太明显,方唇,直腹,平底,外部壁上有两周凹槽,较宽且明显。腹部中间对称有铺首衔环一对。标本M2:13,直径264厘米,高166厘米。(图五:9)(照片6)V式:两件,大小不一。形状相同,皆为圆形方唇直腹,圜底,泥质红陶,内外皆饰褐色彩。大件标本M2:10,口径30厘米,高255厘米。(图五:4 )小件标本M2:11,口径27厘米,高245厘米。(图五:5)(照片7)B形2件,长方形可分式。VI式1件:标本M2:9,泥质红陶,内外均用红彩,口沿和底部用黑彩绘条纹,方唇,折腹,平底,有四个乳钉形足,长方形,口长454厘米,底长35.2厘米;宽22厘米,底宽21厘米。(图五:6 )(照片9) VII式1件:标本M2:8,泥质红陶,长方形,内饰红彩,外饰红褐彩,方唇,有抹棱,直腹,底部四边沿抹成斜棱,平底有四个乳钉状足。长4l厘米,宽194厘米,底宽(外侧)148厘米。(图五:7)(照片8)陶瓮两件分两式: I式,标本M2:28,口径25-5厘米、高495厚米,底径288厘米、腹径64厘米。泥质灰陶,陶质很硬,火候很高,方唇小直口,圆鼓腹,平底。直口下面有两组弦纹,每组有9道。腹部有三道凹 弦纹。(图六:1 )(照片12)II式,标本M2:23,泥质灰陶,火候高,陶质很硬,方唇,口微敞,圆鼓腹,平底,口下肩部有两组由兰纹、双半圆和菱形组成的纹饰,腹部有三道凹弦纹。口径28厘米、腹径72厘米、底径28厘米,高53厘米。(图六:2 ) (照片11) 陶熏炉一件:泥质红陶,施黄绿色釉,敛口、方唇,鼓腹平底。口沿等距离安有三个支脚 ,腹部雕有八个柳叶状镂孔,平底上有三个不规则的圆孔,三足为兽蹄形。烧制火候很高。标本M2:16,口径145厘米,腹径186厘米,高115厘米。(图六:3 )(照片13)陶盘7件分III式 I式3件,泥质灰陶,施绿色釉,浅腹,敞口,内侧底稍凹,饼底。标本M2:17,口径27厘米,底径137厘米,高47厘米。(图六:4 )(照片14)II式3件,泥质灰陶,饰红彩,敞口,浅腹,内侧平底。外侧饼底,中间稍 内凹。标本M2:19,El径276厘米,底径147厘米,高43厘米。(图六:5 )(照片15) III式1件,泥质红陶,平沿圆唇,为深腹,腹壁较直,口微敞,饼底。盘底内部内凹。标本 M2:18,口径267厘米、底径1123厘米,高5厘米。(图六:6) (照片16) 陶案6件,分2型。 A型5件,圆形,泥质褐陶全身饰红彩,方唇,浅腹,口微敞。标本M2:49,口径385厘米,底径265厘米,高22厘米。(图六:7 ) (照片17) B型式1件,泥质褐陶,饰红彩,长方形,四周边沿高出案面,呈圆唇。标本M2:22,长615厘米,宽42厘米,高22厘米。(图六:8)陶豆1件,标本M2:43,泥质红陶,施黄色釉,火候很高,豆盘尖唇,外斜沿,直腹平底,豆柄为上细下粗的圆柱体,喇叭口形圈足,圈足上有对称的镂孔两个,圈足与豆柄连接处有一竹节纹。盘径142厘米,圈足径144厘米,通高383厘米。(图六:9)(照片19)陶勺6件,分两式:I式5件:泥质褐陶,椭圆形,弧腹圜底,内壁涂红彩,勺把圆柱状,把首为龙首形。标本M2:27,椭圆形,长径10厘米,高44厘米,带把高10厘米,总长16厘米。(图六:11 )(照片20)II式1件,泥质灰陶,椭圆形,弧腹圜底,勺把为扁形,顶头下折。标本M2:29,椭圆形,长径105厘米,高4厘米,带把高116厘米,带把高174厘米。(图六:10)(照片21)陶魁5件。形状基本一样,泥质褐陶,侈口,上腹较直,下腹内收成弧形,假圈足,圈足底有一周浅凹槽,口沿外侧下部有一道凹弦纹,魁体一侧安装一龙首柄。内壁涂红彩,在魁身及龙首其它部位应有彩色装饰,但已脱落不太明显,龙首张口大小不一。如标本M2:41,口径183厘米、底径1 l厘米、高6厘米、龙首长78厘米。(图六:13)(照片23 ) 陶盆3件,分两型: A型2件,泥质灰陶,方唇,宽平沿,斜腹下部收缩较严重,平底,腹部有三道凹弦纹,标 本M2:45,口径36厘米,底径185厘米,高15厘米。(图六:12)(照片22) B型1件,标本M2:46,泥质褐陶,方唇平沿,斜弧腹,平底。,口沿下部有一周兰纹,腹部外侧靠近底部处有弦纹一道, 圈足,内壁涂红彩。口径37厘米,底径172厘米,高9厘米。(图六:15)(照片25) 陶钵1件,标本M2:47,泥质红陶,施黄色釉,直口,平沿,上腹较直,下腹弧,收成圜底,口径193厘米、高75厘米。(图六:16) (照片26) 陶灶l件,标本M2:24,泥质红陶,施黄绿色釉,平面呈长方梯形。灶 门为长方形,灶面有火口 一大两小,出土时三火口上无附属物。烟囱居灶尾,六层叠砌,其正面为一羊首形浮雕。正面设长方形灶门,用凹弦纹把灶门正面划出三个部分,中间为灶门。灶门上方设挡火墙,墙正面用棱形方格纹装饰。灶长33N米, 前宽27厘米,后宽23厘米,高16.8厘米。(图六:14 )(照片24)陶磨架1件:标本M2:25,方形,泥质红陶,施黄色釉,四足皆半圆形,四足中间十字交叉连接,承托一漏斗。 边长14.6厘米,高15厘米。(照片35) 陶碓1件:泥质红陶,施绿釉,前圆后方,圆形臼,“丁”字形杵。长25厘米,高105厘米,后宽85厘米。(照片36) 陶井1件:标本M2:26,泥质红陶,施黄色釉,井筒为束腰形,井架为一桥形架,井架上中间有两根扁立柱,立柱中间有圆环,立柱两侧分别饰有两个鸡首,再外饰件秩失,正对井架的另一侧与井架平行的是一花栅栏形装饰不知为何物。高385厘米,井口直径253厘米。 (照片37) 陶耳杯:大小共有11件,均褐色胎,椭圆形,弧腹,圜底,饼足,口沿窄,两耳宽厚,微上翘,胎下部较薄,火候较高,内壁涂红彩。大者,标本M2:52,口长径16厘米、短径8、5厘米,底长径95厘米、短径43厘米,高52厘米,两耳长75厘米,宽1厘米。小者,标本M2:58,口长径112厘米、短径67厘米,底长径59厘米、短径28厘米,高35厘米,耳长48厘米,宽0.8厘米。(照片38) 陶灯1件,标本M2:30,通高60厘米、圈足高11厘米、灯柱高454厘米。经修复基本完整,泥质红陶,施黄釉,底为喇叭口圈足,向上为圆柱形灯杆,上细下粗,顶部有一灯盘,直径16厘米,、灯盘高3.6厘米。在灯柱身上有三层灯,每个灯 上都有一小灯盘,小灯盘直径7厘米、高17厘米,承托小灯盘是一弯曲形状的小灯柱,每个小灯盘和灯柱之间有一个三角形周边呈锯齿状中间柳叶状镂空的灯饰。整体协调,艺术价值很高。(照片39) 陶猪圈l件,标本M2:31,泥质红陶,施黄釉,长方形,四壁作栅栏状,上、下刻几何图案,圈侧有梯可上下,圈内有一横墙。(照片40)陶狗1件,已残,只有头部及小部分身子,泥质红陶,施绿釉,狗腰粗壮,尾上卷如旋涡,作昂首狂吠状。陶鸡三件分三型A型:标本M2:33,泥质红陶,通身施白釉,母鸡状,鸡胸肥大,尾上翘,长15.2厘米,高18.4厘米。(图七:1)(照片27) B型:标本M2:34,泥质红陶,通身施绿釉,头残,直立作昂首伸颈鸣叫状。长16.5厘米,高162厘米。(图七:3)(照片28) C型:标本M2:32,泥质灰陶,昂首直立,尾上翘,两眼目视前方,警觉状,长258厘米,高246厘米。(图七:2)(照片29)陶鹅一件,标本M2:35,泥质灰陶,长颈,昂首直立,嘴上翘,体态丰满遍体涂白色陶衣,长26厘米,高30厘米。(图七:4)(照片30) 陶鸭一件,标本M2:36,泥质红陶,昂首,直立,嘴上翘,体态丰满,长186厘米,高204厘米。(图七:5)(照片31)陶俑三件:分庖厨俑和侍女俑两种。庖厨俑两件分式式:标本M2:37,庖厨俑,通高267厘米,泥质红陶,黄绿色釉。头戴帽系扎巾,在额头打结,两巾头向上斜竖起。身穿右衽交领无袖衫,跽坐,前置案,右手执刀,左手扶案,作工作状。该俑面部丰满,表情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图七:6)(照片32)式:标本M2:67,庖厨俑,通高252N米,泥质红陶, 黄绿色釉。头戴毡帽,身穿右衽无袖交领衫。跽坐,前 置案,右手执刀,左手扶案,作工作状。面部表情丰富。同M2:37比较,应为稍低一级厨师。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图七:7)(照片33)侍女俑件,标本M2:66,通高15.4厘米,泥质红陶,右衽长袍,腰束带,头梳髙髻,双手置于胸前。(图七:8)(照片34)2、三号墓出土器物陶壶1件,标本M3:1,泥质灰陶,火候较高,盘口,方唇,口外侧有三道弦纹,颈细长,在肩部有三道弦纹,鼓腹,腹部有两道凹弦纹,平底,大喇叭形圈足,口径172厘米、腹径24厘米、底径158厘米、高35厘米。(图八:3)(照片41) 陶瓮3件,分两式:I式2件,泥质灰陶,火候较高,敛口,方唇,直颈,溜肩,鼓腹,平底。肩上部饰一周菱形套半圆形组成的花纹,腹部饰两道凹弦纹。标本M3:2,口径154厘米,底径192厘米, 高285厘米。(图八:1)(照片42)II式1件,泥质褐陶,尖唇,敞口,广肩鼓腹平底。口沿下有一圈兰纹,肩部有三圈兰纹,腹部有三道凹弦纹,火候较高。标本M3:4,口径13厘米, 底径厘米,高495厘米。(图八:2)(照片43)陶盆2件,泥质灰陶,火候较高,方唇宽平沿,斜腹平底,上部外侧饰三道凹弦纹,标本 M3:5,口径375厘米,底径185厘米,高155厘米。(图八:7)(照片44)陶背壶1件,标本M3:7,泥质灰陶,火候较高,平沿方唇,口圆微敞,腹扁成椭圆形,平底两扁足,肩部有凹弦纹一道,腹部有白色彩绘已脱落,口径74厘米,底宽128厘米,高225厘米。(图八:6)(照片45)陶鼎2件:泥质灰陶,火候较高,侈口圆唇,短束颈,弧腹,圜底,三兽足,腹部饰两道凹弦纹,器身有彩绘,看不清图案,器内涂一层红彩。标本M3:9,口径27厘米,腹径252厘米,高155厘米。(图八:5)(照片46) 陶瓢2件: 泥质灰陶,素面,口部呈不规则梯形,三面外弧一面内凹,尖唇,敞口,腹下部微弧,饼底,底部呈梯形,前窄后宽,瓢把上翘呈平缓弧形,把尾如钉冒。标本M3:11,口长16厘米,宽112厘米,底长95厘米、宽8厘米,带把高11、6厘米、瓢体高77厘米,把长7厘米,饼底厚08厘米。(图八:13)(照片47) 陶甑1件:标本M3:12,泥质灰陶,敞口,尖唇,平沿略下翻,斜直壁,腹部有五道凹弦纹,平底略内凹,有六个甑孔。口径253厘米,底径9厘米,高115厘米。(图八:12)(照片48) 陶豆1件:标本M3:13,泥质灰陶,豆盘方唇敞口平底,豆柄上细下粗呈圆柱状,下为喇叭形圈足,圈足为宽平沿,全身素面无纹饰。盘口直径147厘米,圈足直径155厘米,高25厘米。(图八:4) (照片49) 陶盘六件分三式: I式l件,标本M3:18,泥质褐陶,内涂红彩,敞口,小平沿,深腹,底部内侧有一道弦纹, 且稍凹,饼底。口径335厘米、底径18厘米、高55厘米。(图八:9 )(照片50) II式3件,泥质褐陶,敞口较大,斜平沿,内涂红彩,斜腹,内侧底部有一道弦纹且内凹,饼底。标本M3:19口径275厘米、底径137厘米、高52厘米。(图八:10) III式2件,泥质褐陶,敞口,斜沿,斜腹,饼底,内涂红彩。标本M3:23,口径245厘米、底径135厘米、高45厘米。(图八:11)(照片52)陶耳杯,共3件,大小不一,但型制基本相同,泥质褐陶,椭圆形 ,圆唇,弧壁,内圜底外平底,耳宽厚,且都有突棱,胎口沿厚靠近底部很薄,极易破碎,本应有更多耳杯。标本M3:24,口长径11.5厘米、短径67厘米,底长7厘米、短径43厘米,高38厘米。(图八:8)(照片53)陶灶l件,标本M3:6,泥质褐陶, 呈长方体形。 灶面有前后一小一大两个釜,釜上各有一个钵。 正面用凹弦纹把灶门正面划出三个部分,中间为 上弧下方灶门 。灶门上方设挡火墙,墙正面用三个棱形方格纹装饰;灶门下面用凹弦纹刻划出三组三角形图案。在灶门两边各用凹弦纹刻划出一组交叉和菱形相交图案。灶体后面有烟口 。灶长31.5厘米, 宽21厘米,高19厘米。(图九:6)(照片54)陶井1件:标本M3:14,泥质灰陶,火候较高,井为圆形,井框为方形,像木板“井”形,两层台,井架呈梯形,梯形井架上方有盝顶,下置滑轮用于提水,轮下有架板相托。整个造型形象优美,高57厘米。(图九:5)(照片55) 陶圈厕1件:标本 M3:15,长35厘米,宽265厘米,高30厘米。泥质褐陶,长方形,直壁平底,右侧一角设有一厕房,架于猪圈之上,前开一门有梯道通向猪圈外,底有孔利于方便,房顶为两面坡;左侧两角设有阁楼,盝顶。猪圈内左边有一肥头大耳,嘴微张前伸的大母猪,平首弧背尾巴上翘,背鬃突起,粗腿直立。猪体长21厘米,高104厘米。(图九:3、4)(照片56) 陶仓楼1件:标本 M3:16,泥质灰陶,硬山式,两面坡,上下两层,上层有屋脊,瓦垄清楚,两端微上挑,四周为直窗,作透气之用。下层有博脊,瓦垄清晰,正面开双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