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与语句.doc_第1页
判断与语句.doc_第2页
判断与语句.doc_第3页
判断与语句.doc_第4页
判断与语句.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秦赵高“指鹿为马”阿凡提解梦得袍判断与语句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史实: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指鹿为马”的故事。在如上文字中用了许多判断。如:丞相赵高想篡位。赵高欲为乱。这是一匹马。马也。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后群臣皆畏高。什么是判断什么是判断呢?判断就是对事物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对事物有所断定”就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意思,这是判断的主要特征;而对事物的判断会出现正确与错误,因此,判断就有真假之分,这是判断的又一特征。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判断是真判断,反之,就是假判断。如“丞相赵高想要篡位”,这个判断与历史事实相符合,因而是真判断;本来是一只鹿,赵高硬说它是一匹马,这个判断与事实不相符合,因而是假判断。再如:被告都是有罪的。(假判断)有的被告是有罪的。(真判断)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真判断)违法行为都是犯罪行为。(假判断)有的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真判断)判断与语句判断是在人脑中进行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必须通过语句形式表现出来。判断与语句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别性。凡判断总要通过语句形式表现出来,判断形成的过程就是语句形成的过程;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表现形式,这就是判断与语句的统一性。判断与语句不能一一对应,它们是有差别的:第一,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判断。陈述句是用来说明事实的。它对事物有所断定,所以表达判断。例如:同学们朝气蓬勃。(对事物有所肯定)小王不是班干部。(对事物有所否定)小张比小李跑得快。(对事物有所肯定)小赵和小魏不是同班同学。(对事物有所否定)如果坚持体育锻炼,就能增强体质。(对事物有所肯定)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听话人做某件事情的。它对事物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仅仅表达人们的请求、愿望,所以不表达判断。例如:请进!(只是一种请求,没有断定进来,还是没进来。)请你把窗户打开!(也是一种请求,窗户是否被打开了,这个句子中没有断定。)祝你生日快乐!(只是一种祝愿,没有断定你的生日是快乐,还是不快乐。)祝你万事如意!(也是一种祝愿,万事是否如意在这句话中没有断定。)感叹句是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感情的,它一般不表达判断。例如:啊,我的天哪!(它只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对事物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啊,祖国!(同上)但有一种实际是陈述,后面加上“啊”、“呀”等感叹词的感叹句表达判断。例如:祖国山河多么壮丽啊!(对事物作了断定:祖国的山河是壮丽的。)这个小朋友多么活泼可爱呀!(句中断定了这个小朋友是活泼可爱的。)疑问句一般是用来提出问题的。疑问句中的正问句不表达判断。例如:疑问句中的反问句表达判断。例如: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用反问的形式,对事物作了断定: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你以为我愿意迟到吗?(句中断定:我是不愿意迟到的。)第二,不同的句子有时可以表达相同的判断。在阿凡提的故事里有一个叫解梦的故事: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把他的满口牙齿全拔光了。第二天一早,他就召集群臣,把夜里做的梦讲给他们听,问他们谁能解释这个梦兆。丞相奏道:“这个梦兆表示陛下全家将比陛下先死。”皇帝听了勃然大怒,要砍丞相的头,吓得其他大臣都不敢说话了。这时,阿凡提来到皇宫,皇帝让阿凡提也来解梦兆,阿凡提问明情况,立刻向皇帝道喜,他说:“陛下,您真好福气,这个梦预兆着您将比所有的家属长寿。”皇帝听了眉开眼笑,赐给阿凡提一件锦袍。这个故事是用来讽刺胡涂皇帝的。这个皇帝也真够胡涂的,他以为丞相的话是在诅咒他的全家,因而“勃然大怒”,要砍丞相的头;又以为阿凡提的话是在为他祝福,因而“眉开眼笑”,赏赐锦袍。其实,“陛下全家将比陛下先死”与“您将比所有的家属长寿”这两句话,只是在语言形式上有些区别,而内容却是一回事,这两个不同的语句表达的是同一个判断。在山西民间故事中,有一则县官画虎的故事:从前有个县官,很喜欢画老虎。可是技术不高,往往画虎成猫,一点儿没有虎味。一天,他画了一只老虎,叫一个衙役来看,目的是想借衙役之口,在外面给他宣传宣传。县官把画贴在墙上,问道:“你看,这是个啥?”衙役一看,黑乌乌的像只黑猫,便直率地回答:“是猫,我的老爷。”这一下惹恼了县官。他破口大骂:“贱骨头!你有眼无珠,把虎看成猫,真是胆大包天!”于是,他就下令把这个衙役重责40大板。县官又叫另一个衙役来看。这个衙役一看,乌溜溜的怪像黑猫,可他不敢说。县官问:“你说这是啥?”衙役答:“老爷,我不敢说!”“你怕啥?”“我怕老爷!”县官生气地质问:“那么我怕谁?”“老爷怕皇帝!”“皇帝又怕谁?”“皇帝怕老天!”“老天怕什么?”“老天只怕云!”“云儿怕什么?”“云儿最怕风!”“风怕什么?”“风很害怕墙!”“墙怕什么?”“墙怕老鼠!”“老鼠怕什么?”这时,这个衙役指着墙上挂的画答道:“老鼠什么都不怕,就怕老爷这张画!”县官气得两眼直盯着这个衙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为什么县官气得说不出话来了呢?就是因为这个衙役最后一句答话所表达的正是“你画的是猫”这一判断。前后两个衙役说法不同,语言形式不一样,可是他们两个人所表达的却是同样的判断,只不过前一个衙役说得直率一些,后一个衙役说得比较婉转曲折而已。同学们在说话和写文章中也常用不同语句表达同一判断。例如:我是可以学好数学的。我不是学不好数学的。难道我学不好数学吗?谁说我学不好数学?我并不是不能学好数学。我不相信我学不好数学。我学不好数学才怪呢。你真美。你真俊。你真好看。你真漂亮。你真标致。你真水灵。你花容月貌。你是天仙下凡。他走得真快。他疾步流星。他脚下生风。他箭步如飞。他步行赛过你小跑。正因为存在着不同的语句可以表达同一个判断的特点,所以,我们说话、写文章时不要前后同唱一个调,左右同吹一个号,要尽可能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相同的思想,这样,就可以避免枯燥乏味,就可以生动活泼一些。第三,相同的句子有时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西德影片神童里有这样两段对话:A:薇拉的父亲:“你读过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吗?”汉斯:“没有。”薇拉的父亲:“应该读读,它可以使你明白许多事情。”B:布鲁诺:“你读过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吗?”汉斯:“没有。”布鲁诺:“应该读读,它可以使你明白许多事情。”薇拉的父亲是反法西斯战士,他的意思是:“应该读读,读了我的奋斗可以识破希特勒的反动面目。”法西斯分子布鲁诺的意思是:“应该读读,读了我的奋斗可以认识希特勒的伟大。”他们说的话一字不差,意思却截然相反。清代陈其元的庸间斋笔记中记载了一则热衷科举的笑话,大意如下:嘉兴有个叫马淡于的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有一年又要开考了,马淡于执意要去参加考试,他的妻子苦苦劝说,他不听,没有办法,只好把金银首饰典卖了当路费用。考完以后,马淡于自认为考得不错,在家里天天盼着捷报福音。发榜的那一天,他站在门口翘首远望,望见报喜的人马来了。这些人是专程来给沈家报喜的,但走错了门,进了马淡于家。乡亲们以为马淡于中举了,纷纷前来祝贺。马淡于非常高兴,上楼更衣换帽,还叫妻子给他穿靴子。正当妻子给他穿靴子的时候,他看着妻子非常骄傲地说:“如何?”话音未落,楼下忽然大声喊道:“错了,中举的人是沈家。”乡亲们一哄而散。马淡于的靴子还没有穿好,他的妻子就仰起头来责备他说:“如何?”这篇笔记写得很精彩,把这个科举迷马淡于的丑态刻画得活灵活现。故事中的两个反问句“如何”,字、句一模一样,却表达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判断。科举迷所说的“如何”,表达的意思是:“我说我会中吧!”他的妻子所说的“如何”,表达的意思是:“我说你不会中吧!”由此可见,我们要理解语言的准确含义,就必须和前言后语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来看某一句话。双关语的特点是言在表面意在里,表面的意思不是主要的,里面的意义才是主要的,字面的意思和真正的含义并不相同,因而也是属于同一个句子表达不同判断这一类的。在歌剧刘三姐里,有一个精彩的对歌场面:地主莫海仁不惜重金,请了陶、李、罗三个秀才来和刘三姐对歌。这三个酸气十足的秀才随带的歌书,装了满满的一船,结果还是被刘三姐问得张口结舌,无歌可答。刘三姐看到这三个酸秀才丑态毕露,就唱道:“风吹桃树桃花谢,雨打李花李花落,棒打烂锣锣更破,花谢锣破怎唱歌?”这里的“桃”、“李”、“锣”字面意思是指桃花,李花、锣鼓,真正的含义却是指陶、李、罗三个秀才。刘三姐利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对酸秀才对歌的惨败,作了辛辣的讽刺。陶和“桃”、罗和“锣”是同音异字双关,李和“李”是同音同字异义双关。有一段传统单口相声叫巧嘴媒婆,说的是旧社会的媒婆利用双关语骗人的故事:有个姑娘因为缺一块嘴皮,一直嫁不出去;有个小伙子因为没有鼻子,也娶不到媳妇。但双方都有个条件:不要有残疾的。巧嘴媒婆却把这门亲事说停当了。她对男方说:“这姑娘没别的毛病,就是嘴不好!”男方以为嘴不好是多嘴多舌,就说:“嘴不好不算毛病,慢慢劝她改嘛!”她又跟女方说:“小伙子别的都挺好,就是眼下没什么!”女方以为指的是没有产业,就说:“眼下没什么怕什么呀!陪送多点就是了。”后来真相大白,双方都指责媒婆骗人。巧嘴媒婆解释道:“我不是跟你们说了,姑娘嘴不好,小伙子眼下没什么吗?”巧嘴媒婆为什么能把这门亲事说停当了呢?原来她钻了双关语的空子。男方和女方是按一般的意义来理解媒婆所说的话,而媒婆却用另一种意义来哄骗双方,结果男方和女方都上当受骗了。因为双关语表面是一种意思,内里又是一种意思,而且重在内里,所以当对方用双关语表述时,我们就要善于“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就要善于理解其言外之意,以免上当受骗。双关语能表现说话人的机智,能造成语言的魅力,能使人感到语意深厚、生动、幽默,所以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思想。有时,由于对句子的断句不同,标点符号用得不一样,表达的意思也就大不相同。有一个民间笑话:有个地主新开了一个酒店,还养了许多猪。为讨个吉利,就请一读书人给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下联是:“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财主一念很满意,就把这个对联贴出去了。顾客一看都笑了起来,为什么呢?因断句不同。财主的断句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人多,病少,财富”。全是吉利话。顾客的断句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人多病,少财富”,全是晦气话。后来财主气得把对联和横批全撕了。还有一个民间笑话:有个土财主聘请一个老师来教他的儿子读书识字。这个老师同他订了这样的合同:“无鸡鸭可也无鱼肉可也唯菜蔬不可少束脩(即薪金)分文不取。”土财主这样断句:“无鸡鸭可也,无鱼肉可也,唯菜蔬不可少,束脩分文不取。”他感到很廉价,欣然接受了。老师就到土财主家教书了。土财主顿顿给老师吃白菜、萝卜,到月底了也不给老师工钱。老师提出抗议,土财主辩解说:“合同里不是明明这样写的吗?”老师说:“不,我和你订的合同说的是无鸡,鸭可也;无鱼,肉可也;唯菜蔬不可,少束脩分文不取呀!”这两个笑话都是由于断句不同,意思完全相反了。古人写文章不点标点,容易出这类差错。现在我们写文章,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