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设计新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1页
建构主义理论设计新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2页
建构主义理论设计新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3页
建构主义理论设计新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构主义理论设计新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刘中国(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 邮编:629000 ) 建构主义是关于学习者如何学习的理论。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因此学习也是学生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那么,如何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来设计新课程课堂教学呢?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如下思考:一、让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学习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完善对事物的理解,从这个意义来说,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个资源不仅对他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伙伴也是一种资源,伙伴可以从他那里获得知识与经验,而且伙伴之间的互动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如讲“青春期”一节:师:现在同学们就按分好的组讨论“青春期”身体的变化。(男、女生不同组,边讨论边做记录,教师巡视、倾听。约7分钟)(男生一组)生1:我觉得今年长得特别快,去年的裤子今年穿短了一大截。生2:我觉得我说话的声音变粗了,妈妈说我是男子汉了。生3:对,我的声音也不再是童声了,胳膊、大腿都变粗了。生4:我觉得比以前有力量了。(女生一组)生1:我来月经了。生2:我也来了,胸部也高了,妈妈让我戴胸罩。生3:我长高了,也胖了,去年的衣服现在穿又瘦又小。生4:我长腋毛了。师:男生几个小组在一起进行组间交流,女生几个小组在一起进行组间交流。(5分钟)师:男女生各出一名代表说一说“青春期”男性和女性的身体发育情况。男生:1身高明显增加。2体重明显增加。3长体毛。4声音变粗,有喉结。女生:1身高明显增加,体重明显增加。2乳房发育了。3来月经了。4声音变细了。5有体毛了。师:说得很好。通过以上几个小组的交流,说出了“青春期”身体变化的大部分,还有一些你们没有说出,是不是不好意思?(有部分学生低下了头)师:我们应当正确地看待人体,这是科学,只有了解我们自己的身体,才能更健康地成长和生活。谁来补充?(学生又纷纷举起手)该课不是教师去讲或让学生自读教材,而是先提出让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让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充分调动,并产生共鸣。如有的学生说,妈妈让穿胸罩,伙伴就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告诉她不要穿,以免影响健康,这就是生生交流产生的效果。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交流与倾听,使每个人都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使同伴之间的知识和经验共享,进而丰富个体的情感和认识,在交互中整合,在现实的交往中达到探索生命意义,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目的。因此,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建构主义的重要思想,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二、给学生以探究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课堂又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给学生创设探究、实践、创新的空间,从而有利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如讲“骨胳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一节:师:请同学们随我做一个动作,并注意手臂的变化。(演示手拿起物体的过程)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的手臂为什么会抬起来吗?请用你们准备的小木条、图钉和橡胶绳,来探索这个过程,并说出其中的道理。(学生分组探究)生1:我们认为,手臂能抬起的动力来自骨胳肌。生2:我们认为,骨胳肌并没有离开手臂,手臂也没受外力,应该考虑这个过程的力学结构。生3:我们认为,分析这个问题的理论依据是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我们做了这样一个模型。师:好,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请这个组的同学到前面来,用模型来讲解一下你们的原理。生:(拿着模型,边说边演示)小木条代表骨,起到杠杆的作用;橡胶绳代表骨胳肌,起到动力作用。(拉动橡胶绳,演示抬起的过程)师:请同学们看一看,他们做的模型好吗?生1:好。生2:不能真实地反映人手臂抬起的过程,因为人的骨与骨之间不能像他的模型那样用图钉钉在一起。我们小组认为,他没有分析支点问题,骨连接应该起到支点的作用。生3:他们的模型表示的一侧有骨胳肌,我们小组认为,这样的结构效率不高,况且在做这个动作时,我们注意到,手臂的内外两侧都有肌肉变化。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考虑问题也很全面,而且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生物学现象,这是很好的思维方法。那么请同学们按刚才分析的过程做一个完整的模型,并利用模型,说说骨胳肌之间的协作关系。(教师在模型上点明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生: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相反。师:说得很对。实际上屈肘时收缩的不只是肱二头肌,而是以肱二头肌为主的屈肌肌群,与之相协作的是以肱三头肌为主的伸肌肌群。事实上人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由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师:请同学们根据骨、骨胳肌、骨连结的作用讨论并画出力学原理图。这样通过引导学生体验和观察人体运动效果的表面现象,分析其力学的杠杆作用原理,找出骨胳肌间协同作用的内在联系,在解释生物的生命现象中加强了对物理知识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再创造。三、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物学与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工农业生产等密切相关,注重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对学生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如讲“叶片的结构”一节:师:请同学们联系生活,提出一些与叶有关的实际问题来和大家一起探讨。(看着同学们没有表情)师:勇敢点,来,谁先提出问题?(学生很快地举起了右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生1:秋天,枫叶是红色的,而我们身边的叶子为何大多数是绿色的?是不是枫叶中没有叶绿素?生2:枫叶中有叶绿素,但是,由于温度降低,枫叶中的花青素在增多,就显红色了。生3:秋天叶为何落地,而且变黄?生4:秋天,温度低,叶绿素减少,另外一种黄色素就表现出来了。生5:如果把植物移到温室,它还会不会落叶呢?师:同学们争论得还真激烈呀!我听得出同学5一定认为落叶除了与温度有关外,还和其他的什么因素有关,是不是?生5:是师:其实,植物的生理活动还要受到光照、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综合作用,这部分知识到高中后还要深入学习,你们的思维还真超前!生6:莲叶上有滚动的水珠却为什么不渗入叶内?生7:因为叶的表皮上有角质层。生8:那为什么清晨起来我发现小草上却有露珠出现?生9:这是从叶上蒸发出来的水分。生8:不对,我仔细观察过,有些植物叶片的边缘会流水。师:(笑)同学们可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哪!有些植物的叶边缘有水珠,是因为根压引起的吐水现象,严格地说,这不是蒸腾作用。同学们探讨的问题甚至涉及到大学的内容,真了不起!生9:为什么有的树叶用手能掰断,而有的叶子却掰不断?生10:为什么大多数叶子落地时都是背面朝上而腹面朝下呢?生11:气孔能散失水分,那么,在干旱时,能不能想法关闭气孔来减少水分的散失呢?生12:这个办法不错呀!但实际中能不能做到呢?师:我也很欣赏这个想法,现在我告诉大家,你们的美好愿望已经实现了,我国学者还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抗旱灵”。这种教学过程用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应用知识、验证知识、发展知识,同时,引发学生想像,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四、利用案例进行教学案例,即好的、典型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学习,使知识得以迁移,能力得以发展。如讲“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节:(用MCAI展示1999年12月11日健康报有关学生营养不良的统计数据及营养知识欠缺、饮食行为有误,导致青春少女营养不良的有关报道。)看了报道,你一定会想“营养和食品安全对我们健康成长太重要了”。那么,什么样的营养结构才叫合理?什么样的食品才算安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展示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行为插图)请大家分析下面的一组插图,讨论每幅插图中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给学生6分钟时间看图讨论)师:哪位同学能叙述这组图片所包含的内容?生:图1:父母把早餐做好了,摆在餐桌上,一学生背着书包慌忙往外跑,边跑边说“来不及了,不吃早饭了!”。图2:该同学上课时,头晕目眩。老师关切地走到他的身旁问“你没吃早饭吧?”。图3:一学生看着芹菜、韭菜、菠菜等说“我不爱吃这些东西”。图4:该同学刷牙时牙龈经常出血。图5:一肥胖症的学生说:“我不爱喝水,就受喝饮料!我爱吃巧克力和鸡鸭鱼肉,没够!”。图6:一学生带着爷爷去看医生,医生说:“你血压高了,以后要少吃盐。”学生说:“我爷爷说饭菜多加盐,吃起来才有味道。”师:叙述得非常好。下面请一位同学谈谈这些图片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出其中的科学道理?生1:我认为图1同学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他不吃早饭就去上学,身体没有足够的营养和能量,上课时就会出现图2那种头晕目眩的现象。生2:我认为图3同学的做法不正确,她不爱吃蔬菜,这样长期下去,体内就会缺少各种维生素,由于缺少VC,就会出现图4刷牙出血的现象。生3:我认为图5同学的做法不正确,他不爱喝水,就爱喝饮料,以饮料代替水,因为饮料中含有大量的糖分,这是导致肥胖的因素之一。该同学就爱吃巧克力和鸡鸭鱼肉,因为这些食品中含高脂肪、高蛋白,这是导致肥胖症的主要因素。生4:我认为这位同学的爷爷说的不对,对老年人来说,应当少吃盐,因为吃盐多容易引起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和心脏病等。这样把学生日常生活中一些饮食卫生方面的案例,通过几幅图表示出来,学生通过对图的分析、讨论,从而明白了合理膳食的科学道理。体现了教学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提高学生日常生活的科学素养这一目标。四、把新知识组织起来新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后获得的知识。新知识建立起来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新知识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以便于记忆和提取。通过组织,优化认知结构,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如“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一节:师:同学们,注意观察一下口腔上皮细胞,最好是边观察边画图。(学生认真地观察和绘图)师:谁能到黑板上把你观察到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画出来?生1:(走上讲台,一边画一边解说)中心是细胞核,中间是细胞质,边缘是细胞壁。生2:不对,外边的应当是细胞膜,它很薄,没有植物细胞那么厚。生3:我认为是细胞壁和细胞膜贴在一起,应称为壁膜。师:如果我们人的细胞也跟植物的细胞一样的话,自然界还能有动、植物之分吗?生:不能。生4:植物细胞有液泡,刚才我观察时却没有。生5:植物细胞有叶绿体,刚才我观察的口腔上皮细胞中没有。把学习“动物细胞”这一新知识放到学生已有的植物细胞的知识中来理解,并放手让学生探究动物细胞的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获得新知识,而且使原有的知识得到扩展,在知识不断扩展中逐步形成新的网络。回顾自己以前的教学,学生正襟危坐,不能说、不能动;教师不能停、不能坐。那时,我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把课“讲”好,如何“管”好纪律。一堂课一般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