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悲剧理论.doc_第1页
马克思悲剧理论.doc_第2页
马克思悲剧理论.doc_第3页
马克思悲剧理论.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略论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主要构成与基本范畴以马克思、恩格斯批评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为基点【内容摘要】本文将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置于西方文论/美学史宏观视野中进行观照,以马克思、恩格斯对拉萨尔创作的历史剧剧本济金根展开的批评为中心,详细分析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首创的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三大主要方面和基本范畴:悲剧根源、悲剧冲突和悲剧精神,试图从中抽绎出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一般原则及其哲学根基与现实指向,并对其作出整合与评价。【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悲剧根源;悲剧冲突;悲剧精神;济金根; 一、西方文论/美学史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概说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卓越的无产阶级思想家与革命导师,生前虽未有任何系统的、具有坚实理论架构的文艺美学论著存世,但两人毕竟以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阐释、评价文艺美学现象并理论的根本的宏观的指导原则,这无疑是日后不断得以充实、丰富和发展并影响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包括文艺理论在内)体系的基石/逻辑基点所在。戏剧/悲剧理论不啻是西方文艺理论/美学史上经久不衰的论题,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将悲剧的本质界认为“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始,关于悲剧的本质、根源、核心、表现、精神等诸多论说与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可以说汗牛充栋,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基于如是美学史的宏观历史/理论视野,独创性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对具体文艺作品的分析阐释中,概括抽绎出其悲剧观念与理论乃至整个文艺美学理论的。西方文论/美学史上对于悲剧理论建构有过巨大贡献的理论家、作家星河灿烂,从古希腊至文艺复兴,从新古典主义到十八世纪,事实上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这一维度看,悲剧理论已经十分完满,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经典悲剧观念虽经历了曲折变化,但其基本精神一直雄霸欧洲从未改变。马克思主义的悲剧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整个西方悲剧理论史甚或美学史上的某种“再创造”,其历史根源必须在历时流变中去挖掘。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论及的马克思主义的悲剧理论仅指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理论(观念),不包含该理论在东西方的发展包括反拨的情况。马恩的悲剧理论“主要见于他们于1859年4月和5月分别写予拉萨尔的两封信”,此外还散见于其他论著中的一些片断言论,虽未有缜密闳深的大理论架构,但见解独到、思想深刻、所引材料丰赡,他们对悲剧理论史的贡献主要在两大方面,一是“为悲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全新的哲学基础”,二是“在美学史上创立了一种全新的悲剧观”,主要指涉的是其悲剧创作论。下文分别就马恩悲剧创作论中关涉并有系统论述评断的三个主要方面:悲剧根源、悲剧冲突和悲剧精神作逐一分析阐释,并试图从宏观上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念/理论作出评价。二、马克思主义的悲剧根源论:历史、阶级、意识形态与现实指向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别写给拉萨尔的两封信中虽非完全但集中讨论了拉萨尔创作的剧本济金根,他们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和以农民起义(革命)的正义与历史进步性的唯物史观指导进一步深刻阐发了其悲剧观念和悲剧理论。由于两人尤其是恩格斯在信中对济金根的分析论述具有极强的现实(革命)指向性,并不仅仅是就剧本而谈剧本,就所谓的“悲剧”而谈悲剧,故而必须首先对拉萨尔济金根的创作背景、历史环境及其现实意图作简要介绍,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历史的观点”的。“拉萨尔是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者,后投降普鲁士王权政府”。拉萨尔在“一八五七年到一八五八年间,创作了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剧本以十六世纪初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中的一次重大骑士起义为题材,塑造了起义领导者和军师作为骑士阶级代表的济金根和胡登的形象,这次起义很快最终遭遇失败,济金根负伤而亡。在此姑将济金根视为完全意义上取材历史的现实主义剧作,事实上历史上的以济金根为首的骑士起义是十六世纪初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中的一次政治暴动,另一次则是对德国封建贵族产生巨大冲击但同样被绞杀的闵采尔领导的农民战争。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恩“都认为应当从农民战争中吸取精神力量以振奋革命精神,甚至希望由某种“再版”的农民战争来支持无产阶级革命”,然而拉萨尔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是与马恩相对立的,拉萨尔认为济金根和胡登都是一些“毫不含糊的、伟大的光辉形象”,他们的悲剧根源在于,“革命的力量是在于革命的狂热”,“但不善于运用现实主义的以至狡诈的外交策略,能够运用这种策略的个别领袖人物又有智力的过失、伦理的过失,所以一切革命总要归于失败”。拉萨尔的意图在于,将济金根视为某种“革命的力量”,这一作为正义持有者的“革命力量”的最终失败是其在运用“现实主义”的、“狡诈”的策略的同时未顾及和深刻领会所谓智力的、伦理的“完善”,易言之,济金根作为骑士起义的领袖,他的斗争策略、方法与其斗争的终极目标之间出现了矛盾,即目标的伟大性、革命性与策略的“狡诈”“不合时宜”之间的某种不曾意识或不可预料的“断裂”造成了济金根的最终失败。抑或者,济金根的毁灭仅因在实现目的的手段上实行了狡诈,在外交策略上犯了错误,如若他不是借骑士纷争的形式开展暴动,而是公开竖起反对德皇和诸侯贵族的旗帜就会胜利。事实上,与其说拉萨尔对于骑士起义领袖济金根覆败悲剧之根源的解说只是孤立地就剧本发议论的话,从马恩在信中对其论断的批评来看,不如说两方对济金根悲剧根源之讨论的所谓“批评”与“反批评”或已逸出艺术/理论范畴,而具有了意识形态争夺/博弈的性质。不难推断,马恩认为拉萨尔创作该剧本,将骑士阶层意图推翻封建贵族统治的暴动失败的根源归结于某种偶然性因素,不仅是对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实质认识不清,甚至对发生不久的欧洲革命(1848年革命)之所以失败的“辩护”。拉萨尔认为1848年革命失败的原因不是资产阶级背叛,而在个别领袖人物头脑中的“智力的过失”、“伦理的过失”。不难发现,拉萨尔是否认农民起义(战争)的革命性及历史进步意义的,“他认为农民战争按其性质来说,不是革命的,归根到底甚至是极端反动的,彻头彻尾地反动的”。于此可以毫不迟疑地断言,马恩与拉萨尔关于济金根悲剧根源意见的根本分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是强调历史必然性与鼓吹历史偶然性的分歧。马克思在给拉萨尔的信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拎出济金根的阶级属性,将之置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深入剖析了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历史根源与阶级根源,他说,“济金根(而胡登多少和他一样)的覆灭并不是由于他的狡诈。他的覆灭是因为他作为骑士和作为垂死阶级的代表起来反对现存制度,或者说得更确切些,反对现存制度的新形式。”马克思对济金根悲剧根源的归认,是建立在他对骑士阶层之衰亡史的考察和其阶级性质的清醒透辟的认识的基础上的。骑士阶级并非一个拥有独立经济政治权利的阶级,它历史的是封建贵族用以巩固统治的“工具”,现实的则是早已被历史淘汰的阶级,骑士对贵族的依附性与妥协性显而易见,在封建贵族苛严残酷的统治下,它的奋起反抗只能是以失败告终。济金根在剧中作为骑士阶级的代言,必然也必定具有该阶级一切的“类”的属性,换言之,济金根只能也只可能按照本阶级规定的理念、方式进行反抗,这种反抗的要求与其阶级根性的无法自洽,必然导致其放抗的不彻底性,因而其最终的失败是不难想象的。马克思指出,“他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堂吉诃德,虽然是被历史认可了的堂吉诃德。”马克思在这里其实是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照济金根/骑士阶级的悲剧的,深刻地指出其悲剧之所以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历史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政治力量和新的阶级已经出现,骑士制度已然过时和没落,骑士阶级甚至成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某种意义上的“反动阶级”,所以不论济金根采取何种方式何种策略与封建统治阶级进行斗争,其覆灭都无可避免。三、马克思主义的悲剧冲突论:历史必然要求与现实客观条件的吊诡事实上,前文已经论及拉萨尔对悲剧冲突的根本看法,用他自己的话说即是,“观念的无限的目的和妥协的有限的狡智之间的辩证矛盾”,他将革命者/力量的主观革命目的和其选择的妥协的外交手段之间的矛盾冲突上升为他所认为的悲剧的根本冲突。拉萨尔臆想的这种超阶级、超历史的永恒的悲剧冲突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故而恩格斯说:“您的观点在我看来是非常抽象而又不够现实的。”拉萨尔的受黑格尔哲学影响而形成的唯心论的悲剧冲突论,表现在济金根中,即认为该剧的核心/根本冲突是济金根领导骑士暴动试图冲击或推翻皇帝和诸侯统治的主观愿望与其外交策略上的“狡智”的冲突,这种悲剧冲突论无疑排斥和消解了包括济金根在内的骑士阶级的主观动机与客观的历史要求既存在契合又有矛盾的复杂辩证关系,而这若上升到普遍层面进行讨论的话,实际上已经十分接近恩格斯关于悲剧冲突的经典论断:“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这一著名论断虽则出发点是为了驳斥拉萨尔的唯心的庸俗的悲剧冲突论而提出的,但不啻有其普遍的理论意义。恩格斯所言“历史的必然要求”,即是一定历史阶段由该时期特殊的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和客观形势提出的、需要悲剧人物去努力完成和实现的合理的社会目标。它事实上与人的实践活动一样,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因此它是具体多样而非抽象单一的。而所谓“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即是“由于主客体方面的种种原因,悲剧人物陷入了无从抉择的两难之境”,根本无法实现历史的必然要求。恩格斯相当深刻且高度抽象地指出了形成悲剧冲突的根由,将社会历史范畴首次纳入悲剧理论中,对唯心主义的悲剧冲突论乃至悲剧理论进行了反拨,他其实将悲剧人物安置在广阔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并将社会历史赋予之的必然要求与悲剧人物的不可能承担和完成这一要求之间的激烈矛盾冲突的悖谬情境让悲剧人物孤自承受,由此造成悲剧人物精神内容的事实分裂,最终产生因个人/阶级无法顺遂历史或反抗社会的巨大的“撕裂”而无法“弥合”的痛苦,亦即悲剧情感。回到济金根一剧,按照恩格斯这一划时代的论断,不难指出济金根作为悲剧冲突产生与最终收结的集合的悲剧人物之存在,他所必须和所期望完成的“历史的必然要求”一是打败诸侯,实现德国统一,二是同真正的革命阶级农民结成联盟。据恩格斯的分析,“济金根所领导的贵族运动只有和农民结成联盟,才能打败诸侯和皇帝,但贵族与农民存在着根本的利害冲突,彼此都不愿也不可能与对方结成联盟”。故而,济金根要推翻诸侯,但推翻诸侯的前提是联合农民,然而农民与贵族是对立阶级,骑士又是作为依附贵族生存的阶级,于是决定了他不可能联合农民。简而言之,济金根为了完成历史交予他的使命,站在农民一边,必然遭至贵族的反对和绞杀,因为贵族会认为他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和自己的统治阶级;他若站在贵族一边,又必然遭到农民的反对,所以究其根底,济金根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完成之间的悲剧”。上述逻辑推论可以证明,济金根所以失败的悲剧的内在也是根本性冲突在于,贵族与农民无法调和的尖锐的阶级矛盾。济金根所代表的骑士阶级只不过是这一根本矛盾无法解决的牺牲品而已。对西方美学史的考察表明,黑格尔以前的悲剧理论对悲剧冲突问题长期忽略,黑格尔将悲剧冲突目为精神性的和观念的冲突,而马克思主义的悲剧冲突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将悲剧冲突从唯心主义的精神领域拉回到具体的现实生活领域,提出了悲剧冲突与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及要求的联系问题,赋予了悲剧冲突以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和蕴含,可以说是西方悲剧理论史和美学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四、余论:悲剧精神论与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简评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是恩格斯对悲剧冲突的历史维度的重视与强调并非意味着他们不关注悲剧人物作为剧作者创造出的独特个体,在社会现实各种关系的交汇中所表现出的抗争精神,而这正是悲剧的伦理维度所在。悲剧的伦理维度指涉的是悲剧人物面对不可避免的厄运和毁灭境遇时表现出来的永不妥协的抗争精神,亦即悲剧精神。济金根中的悲剧人物济金根之所以具有悲剧精神,乃在于他与其所属阶级在反对现存制度中显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抗争精神,比之奴颜婢膝、自私自利的小市民习气,不失为崇高悲壮,马恩极其重视与悲剧的历史维度并行不悖的伦理维度的观点得以证明。由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恩格斯作出重大理论整合、阐发和推进的,以悲剧根源和悲剧冲突为两大理论支柱的悲剧创作论是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来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那里都得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