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专题细讲实战演练.doc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专题细讲实战演练.doc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专题细讲实战演练.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课时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测控导航考点题号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1、3、4、6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2、5、6一、单项选择题读“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情况表”,回答12题:年份(年)1955196519751985199520002005荒漠化面积(万平方公顷)67697189197.26257.8262.21.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冬季风强劲,沙尘暴频发过度放牧,草场破坏过度开垦,土地退化 a.b.c.d.2.下列治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措施,可行的是()南方低山丘陵实行退耕还林温带草原牧区推行定居、轮牧露天矿区采取表土填埋复植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a.b.c.d.解析:1.c2.b第1题,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较小,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前,土地荒漠化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形成。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过快增长,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人为原因成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第2题,我国土地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土地荒漠化可以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进行防治。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水资源贫乏,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会造成土地盐碱(渍)化。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研究小组,沿图甲所示a、b、c、d四地进行生态调查,图乙是他们调查某地后所作的“一水井周边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3.图乙所示生态特征最有可能是下列哪种人类活动造成的()a.滥采矿产b.过度开垦c.过度樵采d.过度放牧4.图乙所示生态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图甲所示的()a.a地b.b地c.c地d.d地5.若b地要发展种植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应注重发展()a.绿洲农业b.河谷农业c.节水农业d.高效农业解析:3.d4.b5.c第3题,由图乙可知,越接近水井,土地退化越严重,从到由草本植物群及灌木过渡到光秃和坚硬的土地,这明显是由于围绕着水源地放牧而形成的。第4题,过度放牧这种活动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牧区,在图甲中主要分布在b位置。第5题,b地农业生产水源稀少,发展种植业需要节约用水,应注重发展节水农业。二、综合题6.(2013滁州示范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低山和丘陵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材料二以下为“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1)完成“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材料二图中字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等条件,请写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a,b,c,d。(2)南方地区“红色荒漠”主要发生在丘陵地区,它的形成造成的不利影响有。(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地区。简要说明南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不同措施。解析:第(1)题,从图中的知识结构可以看出南方丘陵地区“红色荒漠”的形成有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从而把四种代填的因素分成两类,一类自然因素是高温多雨和水土流失,一类人为因素是人口增加和滥伐森林。第(2)题,根据“红色荒漠”发生的机理,应该为江南丘陵,它的形成对农业生产和地理环境都有影响,主要是表层土壤流失,从而导致下游湖泊、河道淤积,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等不利影响。第(3)题,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南、北方荒漠化的形成原因不同,地理环境也有明显差异,因此荒漠化防治措施也不同,结合课本知识正确作答。答案:(1)人口增加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2)江南表层土壤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