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讲解练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_第1页
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讲解练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_第2页
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讲解练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_第3页
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讲解练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_第4页
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讲解练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第1讲种群和群落考纲要求三年考情命题趋势1.种群的特征2013浙江、全国、重庆2012全国新课标、安徽2011北京、江苏1.趋势分析:(1)多以曲线和表格为媒介考查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增长规律。(2)结合实例考查群落结构与演替。2备考指南:(1)构建种群特征概念模型、数量增长模型和生物和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相关知识。(2)比较法记忆种群的两种增长方式、群落的两种结构和两种演替类型。2.种群的数量变化2013江苏、山东2012山东2011浙江、海南3.群落的结构特征2013江苏、全国、福建、天津、海南2012全国新课标、福建、广东2011全国新课标、江苏4.群落的演替2013福建、江苏、四川2011安徽、海南,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拓展K值的表示方法(A、B、C、D对应的种群数量即为K值,A、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1种群特征关系图解2解读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1)概念差异:增长率: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有个体数的百分率。计算公式为:增长率(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计算公式为:增长速率(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2)图像解读:“J”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解读:“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而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加的。“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解读:“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逐渐下降的,增长速率是先上升,后下降。其中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考点二群落的结构和演替1生物群落结构分析(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2)几个特例:不要把“竹林中的竹子整齐一致”误认为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这里的竹子属于种群范畴。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范畴。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决定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植物群落的这种结构应该属于水平结构。2群落演替(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阶段这一最高阶段。(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3)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1.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2013浙江,4B)()2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2012全国大纲,4D)()3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2013四川,6C)()4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011全国大纲,4D)()5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2011海南,24C)()6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2011安徽,6C)()7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2010全国,3B)()8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2009广东,15B)()9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2009广东 ,11BD)()10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2009全国,5D)()第2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考纲要求三年考情命题趋势1.生态系统的结构2013全国大纲、广东、安徽2012浙江2011全国新课标、海南1.趋势分析:(1)常结合食物网和食物链,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进行考查,其中能量流动图解分析与计算是重点。(2)常考查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的破坏等的原因与防治措施。2备考指南:(1)采用列表比较法从形式、特点、范围、联系等方面比较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列表比较法理解几种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与防治。(2)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态农业实例分析生态原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结合点。(3)运用实例分析法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2013全国、安徽2012北京、天津、山东、江苏、安徽、海南2011全国新课标、天津、山东、福建、广东、安徽、海南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2013四川2012山东、安徽2011安徽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013全国、江苏、四川2012山东、海南2011广东、江苏、山东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2013江苏、2012天津、2011江苏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2013广东、2012江苏、2011山东、江苏、安徽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判断技巧先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根据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2解答食物网类题目的通法(1)据图找出生产者和最高营养级,把给出的食物网拉直、理顺,且尽可能不要出现交叉。(2)确定图中食物链的条数和每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3)根据题中的各个选项依次进行相关判断。考点二生态系统的功能1利用“拼图法”巧解能量流动难点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参考图示:动物的同化量不等于摄入量(1)概念差异同化量:指被消费者消化吸收的物质所含有的能量。摄入量:指消费者摄入的物质所含有的能量。(2)二者关系:真正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应该是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该营养级生物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没有被该营养级生物同化,应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即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2碳循环的总结(1)碳的存在形式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形式存在;无机环境中: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2)碳的循环形式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3)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其中分解作用的主要过程是分解者的呼吸作用。3判断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种类的方法(1)从信息传播的途径判断。如涉及声音、颜色、温度等物理因素,可判断为物理信息;涉及的信息载体为化学物质,可判断为化学信息;涉及特殊行为,可判断为行为信息。(2)从文字表述的着重点判断。如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关系图2考点三环境保护1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处理污染水体、土壤,常借助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特别关注微生物代谢类型与环境的关系。(1)自养型微生物处理无机物污染,如富营养化问题的解决、重金属污染等。(2)异养型微生物处理有机物污染,如生活污水、农药等。(3)异养需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充足的空气采用搅拌、通气等措施。(4)异养厌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厌氧环境密封、池底沉积物等措施。2关于多样性的归纳(1)蛋白质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空间结构多样。(2)DNA分子多样性的原因每个DNA分子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3)细胞多样性的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主要体现在细胞的形状、大小、种类、结构和功能等方面。(4)物种多样性的原因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5)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原因是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存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1.害虫的天敌是拟水狼蛛,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013四川,6A)()2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2012江苏,24A)()3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2010北京,5D)()4直接以低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