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里仁篇第四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ch)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评析】.里,这里活用为动词,指居住。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荀子劝学篇:“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所以古人认为居家不在仁者之里,不选择好邻居,好环境,是无知人之明,不得称为有知。我们老一辈也有俗话:“跟好学好,跟叫花子学讨”。“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说明了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现在也是一样,我们买房,最好的地段就是“学区房”,或者靠近大学、研究院,感觉文化氛围浓一点,有利于孩子成长。台湾有一个房地产商,打的广告干脆就是四个字:“里仁为美”,直接拿孔子语录作为免费广告了。但也有学者认为广义的看,“仁”,除了仁居外,是否还有仁人、仁业的意思,这样“里仁为美”就不仅仅指居家要挑好环境,还指交朋友、找工作都要尽量靠近“仁”,使自己身居“仁”的广义环境里。比如孟子?公孙丑上云:“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孟子借用孔子这句话,显然是指择业。南怀瑾干脆把“仁”作为本心,“仁者,天地之心”。这样南师就认为:里仁即自处于仁,里仁象征了学问的中心在如何自处。“里仁为美”意思是我们真正学问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学问到了真善美的境界。“择不处仁”的意思是我们学问、修养,没有达到处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这是第一原则。”究竟孔子是单纯地指“择居”而言呢,还是泛指“择邻”、“择业”、“择友”等等都包括在内呢?我们已经无法断定了。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穷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仁人安于仁, 聪明人利于仁,”【评析】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因为”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所以孔子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滥矣。很明显,“约”和“乐”都是人生外部物质条件的好坏,人的学问修养,真正达到仁的境界,就能做到安贫乐道与富贵不淫,不太在意这些外部物质东西了。安仁是安于仁道,安贫乐道。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可以不改其乐,不失其节,这就是安仁。利仁则是认识到行仁的好处主动去做仁德之事。显然,安仁不是满足现状,而是把仁作为本体,真正的身心合一了。 “知者利仁”相当于仁的用。从悟道层次讲,安仁状态,为人处世已经十分圆润通融,但又处处满足仁,故更为接近本心。利仁也不错,但脑子里还要想到有用无用,不能两忘。中庸说:“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不管从什么心思出发,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区别在于以安行为仁,利行为知,勉强行为勇。仁、智、勇就是孔子说的“天下之达德也”。可以说,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利而行之的是贤人,勉强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通过三达德,都能达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大戴礼曾子立事云:“仁者乐道,智者利道。”也是这个意思。简言之,孔子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原文】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正确地喜好人,也能正确地厌恶人。” 【评析】这句话刚听有点奇怪,好恶是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只要是生命,皆有此本能。既然人人有爱憎,为什么孔子说惟独仁者能好人,仁者能恶人?难道坏人就没有喜欢的朋友,没有仇人?当然不是,原来孔子一字千金,中间省略了一个关键字眼正确。孔子的意思,是只有仁者才能有正确的好恶观,所以只有仁者才能够准确表达出喜欢谁讨厌谁,不会喜欢了一个坏人,或讨厌了一个好人。这个原因在于古人所说“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也”,他的好恶观能够把握中道,故能正确判断。大学里说,因为人有私心,所以“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又有古谚语说:“一个人不会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也不会认为自己田里的麦子长势不如别人。”这都是人有偏见造成不能正确判断。钱穆认为,不仁之人,心多私欲,因多谋求顾虑,遂使心之所好,不能真好。心之所恶,亦不能真恶。结果会使得好人受欺,恶人得势。“人羣种种苦痛罪恶,都由此起。究其根源,则由人之先自包藏有不仁之心始。”结合上一章,可以看出,不仁之人,处困境,不能安。处乐境,亦不能安。心所喜,不能好。心所厌,不能恶。循至其心有好恶,也不能得其正。所以人要加强修养,反求诸己,并以此观察他人,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评析】此章恶字有两解。一读如好恶之恶。即紧接上章言。上章谓“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仁者必有爱心,即使仁者恶人,其心仍出于爱。是恶其人不变好,而不是恶那个具体的人。所以一个人如果立志于仁,就有一个菩萨心,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可恶的,对好的爱护他,对坏的也要怜悯他、慈悲他、感化他。这就是“无恶也”。这时这句话可解释为:先生说:“只要存心在仁了,他对人,便没有真所厌恶的了。”另一种解释恶字读如善恶之恶。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只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他可以有过,好心人办坏事也是有的,但绝不成恶,因为立志于仁,善良本心不失。这句话就可解释为“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富和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如果不是用正当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和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正当手段得到摆脱它的方式,君子宁可不摆脱。君子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吃一顿饭的时间里也不违背仁德,仓促匆忙的时是这样,颠沛流离时也是这样。”【评析】这句话,取的是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和常见版本的区别在于中间两句话的标点断在不同位置:“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而常见的版本是这样断点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显然,用一般的版本,要解释“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见到很多释家,一解释到这里,或虚晃一枪,一带而过,或费劲口实,颠来倒去,最后读者还是不得其意,正所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古代文献是没有标点的,钱穆先生这种使人一目了然的断句,当然可取!富贵人所欲,贫贱人所恶。但君子和小人区别就在于君子把“仁道”放第一位,富贵贫贱这些外在物质因素次之。夫子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荀子说:“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都是一个道理。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孔子强调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孔子强调“仁”,不是一般的说说,而是认为君子一刻也不能离开。不论你是在仓促匆忙时,还是颠沛流离时,甚至吃一顿饭时间也不能离开,无时无刻不能违背仁的原则,这是对个人修养提出了多高的要求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就是说的周公为了辅助年幼的成王,日夜辛劳,吃一顿饭都要好几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讨论国事。这就是“无终食之间违仁”。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还讲过一个有趣的“杨震四知”的故事:“东汉时,杨震在东莱(今山东龙口)做太守。有一个叫王密的人,曾经被杨震推荐做了秀才,这时候已经做了昌邑县令。在一天夜里,王密身携十余斤黄金悄悄送给杨震。杨震很不高兴地说:“老朋友晓得你的心意,可是你却不知道老朋友的心。”王密说:“深夜里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了这番话,很惭愧地回去了。暮夜,故人,遗金。再没有这么好的受贿环境了!杨震却以四知名义,严肃拒绝。这也是“无终食之间违仁”!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很多人认为儒家只讲道德不讲利益,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儒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是苦行僧,儒家只是强调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这种重义轻利观念,不是食古不化,而是千古流芳,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着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谁能用一天时间把自己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是,但我没见到过。”【评析】以上是比较常见的翻译。这样的解释可能大多数源于朱熹的论语集注。因为朱熹在集注中对这一章解释是:“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言好仁恶不仁者,虽不可见,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奋然用力于仁,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足者。盖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志之所至,气必至焉。故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不过朱老夫子的解释听了还是别别扭扭,使人云里雾里的。好仁的人和恶不仁的人不就是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吗。见到别人做好事赞赏喜欢,见到别人损人利已不喜欢,大部分人都会这样对事情有一个正确判断的,这样的人应该比比皆是啊,为什么孔子说没见过呢?如果说没见过仁者倒有可能,那是孔子对仁的要求很高。而好仁者仅仅是“好”而已。就好比一个高明的棋手,我们很难见到,但爱好下棋的人难道我们还见不到?当然后面孔子有解释: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这个解释也很含糊的,为什么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难道爱好下棋的人就是不能最高级的棋手?我认为这里主要问题是对“尚“的用法有误。“尚”字除了超过,高出的意思之外,作动词还有夸耀的意思。比如礼记中就说:“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把尚字在这里解释为“超出”,那就是一般的注解:“因为好仁者好得不能再好了,无可超出,所以孔子没见过”。但这样解释有毛病,前面已经分析了。而把尚字解释为“夸耀,吹嘘”,这句话解释成“好仁者不夸耀,保持低调”,都是隐士,所以孔子见不到。那么恶不仁者不得见,是因为恶不仁者看见张三缺德李四没素质,不是去骂他们,而是考察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过失。警惕自己不要有相同的过失。他们为仁的方法在于“不使不仁者的坏事坏品行加乎仁者身”。 “日省吾身”,而不是声张。所以夫子说这种人也没见过。没见过的原因是在于好仁者不夸耀,恶不仁者不声张。这样解释似乎更为合理。“恶不仁者”不是讨厌这个人,而是讨厌他身上的不仁行为。一个仁者,看到一个不仁者,应该是同情他、怜悯他,想办法怎样把他改变过来,这是真正仁者的用心。如果讨厌不仁的人,看不起不仁的人,那么他还不能说是个仁者。孔子说的“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其实就是儒家的忠恕之道,反求诸己。“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这话是夫子感叹人们之不肯用力于仁,不肯去追求它。因为“力不足者,中道而废。”真正追求仁,就不会有用力不足的现象。孔子说“未见力不足者”,其实是说没见过真正全力行仁而精力不够的人,大部分人都是在瞎嚷嚷,“我已经很努力了,实在是努力不动了!”其实并不是真的尽全力而进步不了的。后面在卫灵公篇里孔子说 “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也是这个意思。总之孔子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不懈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式的人了。” 【评析】孔子说人的毛病,各于其党。这个“党”不是现代的政党,而是不同类别。礼记仲尼燕居注:“党,类也。”人的过错,因有不同出发点,而各有类型,不能武断而鲁莽地一刀切。看一个人过错,要和其所处的环境、其犯错动机结合起来看。一个仁慈的老爹,为民除害,手刃患严重暴力倾向的精神病儿子,你能说他罪大恶极,等同于杀人越货的强盗? 一个见义勇为的青年,驾车追赶歹徒过程中违规逆行,不慎将坏蛋撞死,你能说他是交通命案的肇事者?孔子认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君子的过,与小人的过,存在质的不同。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既如此,那么就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和他是如何改正错误的,判断该人大致的品行。观过知仁,这的确是孔子的一大发明。资治通鉴有一则故事:吴佑在胶东做官时,政崇仁简,颇得人心。但下面有一个小吏叫孙性的,却乱收费,弄了钱财给父亲买衣服,父知道后很生气,说吴县令如此清明,你还搞小动作吗!让他投案自首。儿子很惭愧,就带着衣服去自首。吴佑了解情况后就没治他罪,让他把衣服带回去,说,观过,斯知仁矣。你回去谢你父亲教导吧。这个吴县令处理是否恰当姑且不论,就孙性看,用横征暴敛的钱为乃父买衣服,当然不对,但其目的是行孝,而不是上青楼买欢。同时还能知错即改,幡然悔悟,说明这个孙性本心未泯。这个本心,就是仁。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观过知仁,改过归仁。人生种种错误,都是偏离本心。人生种种努力,都是回归本心而已。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评析】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历来说法不一。刘宝楠认为,这个道是“古先圣王君子之道”。杨伯峻有类似看法,认为孔子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也就是说,是人道。但是我个人认为,孔子说的道,既有人道,也有天道。比如他说吾道一以贯之, 忠恕而已矣,这个就是人道。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也是人道。但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不好说了。而他说的“天道远,人道迩”,他学生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则明显是指天道。那么到底什么道?天道、人道又区别在哪里呢?道是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有路才能行天下,道路乃道之形。道是道德,有道德方为人,无道德只是兽,道德乃道之善。道是道理,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道理乃道之真。道是道境,“道可道,非常道”,到了这里,道只能靠领悟把握了,可意会不可言传。道境是道的最高层次,乃道之真、道之美、道之善之大成也。关于天道人道区别,电影孔子里面有一段孔子拜见老子时的对话,可以作为注脚:“老子曰:孔丘啊,当今之势,王纲失序,天下纷乱,你还是要一意孤行,推行礼乐仁义嘛? 孔子曰:丘惭愧,一无所成。 老子曰:那就索性放弃吧!名爵者,公器也,不可久居。 孔子曰:那弟子何去何从?毕竟不能像葫芦一样挂在门楣上,无用于世。 老子曰:无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则生,柔则存。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啊! 孔子曰:先生微言大义,吾道一以贯之。先生的道是大象无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世间。我的道,则在人间。 老子曰:那就不要在意天下的误解吧! ”这段对话,在道德经和论语里面几乎都能够找到相应的原典,寓意深刻,千古流传。从这段艺术处理过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子的道,属于天道,主要讨论形而上学为主,所以是“大象无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世间”。孔子的人道,则主要讨论如何处理人世间的人和事,所以“则在人间。”这就是天道人道的区别。但本句孔子要追求的道,绝不是哪条路可以到罗马的道路问题,也不是人如果坑蒙拐骗是否道德问题,甚至也不是区区鲁国如何治理的道理问题,孔子毕生所追求的“道”是普遍的儒家大道,普遍的“为政之道”、以及人生达到自由境界之后所获得的诗意道境。所以,孔子说的道,既有天道,也有人道。为什么“朝闻道,夕死可矣”呢?刘宝楠说,因为“闻道者,古先圣王君子之道,已得闻知之也。闻道而不遽死,则循习讽诵,将为德性之助。若不幸而朝闻夕死,是虽中道而废,其贤于无闻也远甚。”他认为得到圣贤之道,有助于自身德性提高,所以哪怕知道一天也比不知道好。通俗讲,宁可一日明白死,不愿百年糊涂生。这是古代学者对道的无限崇敬态度!有人说学习经典要抓住八个字:“切己体察,躬行实践”。切己体察就是把自己放在古人的环境里去体会。现在我们体会一下孔子说这话时的态度,可以想象出他惜道重道,追求人生真谛之心跃然纸上!古往今来,也确实有很多忠义之士,为了追求人生大道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自孔子后二百年,屈原仰首问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孔子后八百年,魏武白首挥鞭,不减壮士情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自孔子后 一千七百年,文天祥慷慨赴死,留有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孔子后二千五百年,夏明翰昂然就义,抛洒一腔热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历史上甚至还有个叫黄霸的人,完全践行了孔子的这句话:汉书中记载,汉宣帝本始二年,汉宣帝下诏书褒扬汉武帝,要求群臣为汉武帝制“庙乐”。大臣夏侯胜因出奏抵制这种做法被以“大逆不道”罪弹劾下狱,当时的丞相长史黄霸因没有附和群臣的落井下石,也被弹劾下狱,等待处死。在狱中,黄霸请求夏侯胜讲授尚书,夏侯胜说:“我们都要死了,还讲什么呀?”黄霸说:“圣人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 我愿意学习。” 于是夏侯胜教黄霸尚书。到了第二年冬天,关东大地震,死了许多人,汉宣帝于是大赦天下,二人同时获释。又过了一年,黄霸被汉宣帝任命为丞相。正是这些志士仁人从远古一路走来,为我们铺就了人类为求索真理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轨迹。“朝闻道,夕死可矣。”不是要闻道就死,而是重在追求生命的质量。退一万步,即使闻道而死,也死得明白,坦然,自然,虽死不亡。未闻道苟活,必活得糊涂,痛苦,绝望,虽生犹亡!“朝闻道,夕死可矣”,让我们再为先贤的万丈豪情鼓掌!【原文】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评析】士在孔子时,是个很特殊的阶层,他们不种田,不经商,不做侠客,也没有做官,他们胸有所学,心有所抱,有着鲜明的精神质地,是一群由平民社会升入贵族阶层的过渡者。荀子说,士为学人进身之阶。孟子则进一步界定“士”,“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这就将士定义于精英阶层,而与芸芸众生区别开来。因为普通人,“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只有士,没有稳定的工作收入作为生活保障,却又能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坚定的道德力量、恒贞的人格操守、义无反顾的从道之心。孔子的学生,大部分都具备这个特征。颜回“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子路“衣敝韫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也” 都是如此。面对这样的学生,孔子之教,则在使学生由明道而行道,不在使学生求仕而得仕。若学生由此得仕,亦将藉仕以行道,非为谋个人生活之安富尊荣而求仕。故来学于孔子之门者,孔子必先教其“志于道”。孔子教学生的道,是儒家的“道”,或者叫仁义,孟子言“士尚志”,又言“士志仁义”,“大人之事备仁义”,即此文所云“道”。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志于这个道,就要以以出世离尘的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业。那么如果他又不愿过苦日子,怕自己穿不好,吃不好,斤斤计较个人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即使有,也是假的,虚的,经不起考验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为何这样呢?钱穆认为,“道关系天下后世之公,衣食则属一人之私,其人不能忘情于一己衣食之美恶,岂能为天下后世作大公之计而努力以赴之?此等人,心不干净,留有许多龌龊渣滓。纵有志,亦是虚志。道不虚行,故未足与议。” 那么是不是志于道,就一定要过穷日子呢?当然不是这个意思!相反,孔子孜孜以求正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好日子,他向往的是全体人类都能过上好日子,当然也包括士这个阶层。但在追求人人幸福的过程中,必须有一部分“志于道”者抛弃个人物质享受为此奋斗。所以孔子对这部分“士”提出要求:要重精神轻物质,不要在追求物质享受上花费太多的精力。因为真理和道义,需要全身心拥抱和贯注。大道从天,雍容而宽博,丰厚而绵长,敞尽一己胸怀都难盛其万一,如何还能为一人之私留有空间?只有限制肉体,才会舒张心灵。不能忘情于衣食美恶,则一定不能全身赴道。佛家有那么多苦行头陀,基督门下有那么多传教苦士,儒家有那么多寒门学子,他们在有限的生命里,以最小时间耗费于衣食,以最大精力倾注于理想,他们所追求的,不就是“志于道”吗。关于这句经典,钱穆先生最后说了一句, “有志之士,于此章极当深玩,勿以其言浅而忽之。”这“极当深玩”四字, 耐人深思。【原文】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1),无莫也(2),义之与比(3)。”【注释】(1).适,一定的主张。(2).莫,不能干的事。(3).义之与比,可以理解为“与义比”;比,音b,挨着,靠拢。【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怎样干合理恰当,便那样干。”【评析】前面讲仁,本章讲义。义,大的方面讲就是社会发展大势、规律,小的方面讲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仁似近内,义似近外。儒家有一个重要观点:守经达权,通权达变。无论政治家处理国家的事情,还是平民百姓处理生活工作中小事,都不必固执己见,一根筋走到头。也就是说做事既要有原则性,也要讲灵活性。但也不是脚踩西瓜皮,走到哪滑到哪,样样都可以。这个做事标准就是以义作比对。符合道义就做,不符合不做。孔子后来说“无必无固”, 孟子则说“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唯义是从,“圣之时也”,都是同样道理。孟子称禹、稷、颜回同道。今日仕则过门不入,明日隐则箪瓢陋巷,无可无不可,即义之与比。孟子书里面还有一则故事: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虽然手拉嫂子不符合当时礼仪,但救人要紧,可以违背礼仪,这个“权”,就是应变,灵活处置。所以儒家从来不是僵化的思想,孔子本人就是来去无碍的典范,行当行处,止当止时。“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象具体对待。是与非,行与否,全在于一个“义”字的审视与打量。这种处世哲学,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原文】4.11子曰:“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1);君子怀刑(2),小人怀惠。”【注释】土如果解为田土,亦通。刑古代法律制度的“刑”作“刑”,可以解释为法度。【译文】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土地;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评析】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小恩小惠,自家一亩三分地。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君子关注自身修养、道德提升,敬畏法律,这些特点,就是我们前面分析的“士志于道”的士的特点。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 ”志向远大之人,又何必把精力耗费在身外之财上呢。孟子见梁惠王时,梁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负面清单考核管理办法
- 模块化机械设备吊装整体安装方案
- 供水管道与其他管线协调方案
- 光伏电站汇流箱选型与布置方案
- 水环境治理长效实施机制方案
- 高速公路绿化工程种植养护方案
- 肺部感染护理常规考试题及答案
- 安全培训第号文2018课件
- 2025年痔疮护理试题及答案
- 安全培训科教沙盘模型课件
- 佳酿贺喜升学宴金榜题名踏新程热烈庆祝某同学金榜题名模板
-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美容医学咨询与沟通》课程标准
- 营养指导员理论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
- 2024年贵州贵安新区产业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JB-T 14509-2023 反渗透海水淡化设备技术规范
- (高清版)TDT 1055-2019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
- 2024年儿童保健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砖厂机械伤害安全培训课件
- 02J401 钢梯【含03年修改】图集
- 罚款减免申请书范文(19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