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浙江省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doc_第1页
2011年浙江省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doc_第2页
2011年浙江省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doc_第3页
2011年浙江省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doc_第4页
2011年浙江省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浙江省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2011年,浙江省深入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大力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氛围,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作用,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一、知识产权法律政策体系日益健全2011年,省人大对浙江省的知识产权司法和行政保护进行了专题审议。知识产权政策与经济、科技、文化政策衔接更为紧密,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融合,知识产权制度环境得到改进优化。(一)开展知识产权司法和行政审议4月,省知识产权局积极配合省人大对我省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开展了调研并会同省工商、版权等部门以省政府名义代拟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报告;5月,省人大对省政府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行了审议,并提出了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五点意见建议;9月,省政府就省人大提出的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的建议落实情况,专题向省人大作了汇报。通过人大审议,政府部门对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进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有了更高认识。2011年5月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省高院全省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高度肯定了2008年以来全省法院在依法公正审理案件、能动司法服务大局、探索完善保护机制、大力提升队伍素质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认为全省法院在省委领导、人大监督和最高法院指导下,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省委“两创”总战略,妥善运用民事、行政和刑事三种审判手段,全面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开创了我省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新局面,很多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为推进法治浙江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推进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衔接配合上,省知识产权、工商等部门均与公安系统建立了“公安联络室”,移送了一批大案要案。全省知识产权系统有23人被人大任命为人民陪审员,参与知识产权诉讼纠纷司法审判。温州市知识产权局与温州市中院建立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诉调对接机制。杭州市知识产权局与省高院建立了挂职锻炼制度,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之间的衔接配合进一步紧密。(二)初步形成省市联动规划体系省知识产权局会同省发改委、工商、版权、质检等部门,制定出台了浙江省“十二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出台了浙江省“十二五”专利规划;省质监局会同省发改委制定发布了浙江省质量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浙江省标准化战略发展“十二五”规划;省人力社保厅会同省委组织部等部门制定出台了浙江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杭州市编制出台了杭州市“十二五”知识产权规划纲要,制订了杭州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引导资源向知识产权工作集聚;嘉兴市制订印发了嘉兴市“十二五”专利战略发展规划,提出了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引领、区域知识产权试点示范推进、专利优势企业培育、专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利行政执法能力提升、专利人才培养等六大工程。(三)与经济科技发展衔接政策体系更加紧密省知识产权局在对我省出台贴息和风险补偿政策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浙江省专利权质押融资奖励与补助资金管理办法。2011年重新修订的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方面都作了相应的规定。省工商局出台了关于在全省开展品牌指导站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台了浙江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着力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标准体系;修改完善了浙江省标准创新型企业评价细则,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和标准创新。杭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商标战略促进杭州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已有的奖励政策基础上,新增了对新认定“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浙江省商标品牌建设基地”的管理组织给予5万元奖励。温州市政府出台了温州市创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宁波大学修订了宁波大学专利工作管理办法、宁波大学科技工作经费奖励与资助办法、宁波大学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极大提高了科研人员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浙江农林大学制定浙江林学院科学技术保密工作规定、浙江农林大学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浙江农林大学科研工作业绩点计算办法,加大了对知识产权获得的奖励力度,并设有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知识产权的奖励;浙江科技学院出台了专利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管理暂行办法,对本校专利的申请审批及相关的费用、奖励等方面做出了详细和全面的规定。二、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显著提升(一)稳步推进知识产权创新工程省知识产权局组织推荐输变电特高压设备行业、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申报国家专利战略推进工程项目,其中我国输变电特高压设备行业专利战略研究等3个项目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评审,被列入国家项目。重点推荐上报国家资助向国外申请专利专项资金项目, 181件国外发明专利申请优先获得674万元的中央财政资助,受资总额列全国第二位。认真组织做好中国专利奖项目推荐申报工作,全省荣获1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和5项中国专利外观设计优秀奖。对37项引进发明专利项目补助经费510余万元,补助经费总额比2010年增长41.67%。(二)合力推动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省知识产权局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位一体、层次分明、各有重点与特色的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体系。联合上海市、安徽省知识产权局,举办第四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专利管理人员培训班;与省经信委共同新认定了153家省专利示范企业。截止2011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9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3家,11个县(市、区)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国家级试点示范企业84家,省级875家,市县级4299家。省工商局开展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区)、示范企业活动,温州市、台州市举行了创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启动仪式;积极推进品牌指导站建设,全省基本达到每个经济强镇均建有指导站的目标。省版权局继续指导绍兴中国轻纺城做好花样版权保护工作,基本形成了以“行政保护、司法保护、仲裁调节、行业自律”的“四位一体”保护体系;初步建立起浙江绍兴、江苏南通、山东潍坊、广东佛山四大纺织品龙头市场联合的跨区域版权保护协作联合体,绍兴县中国轻纺城花样版权登记管理办公室被国家版权局授予首批“全国版权示范单位”称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大力扶持技术标准创新,2011年共安排技术标准专项资金3398万元;深化块状产业标准化项目建设,目前已在79个块状产业制定实施联盟标准123个,推广实施联盟标准企业累计达2489家,带动企业投入技改资金28.7亿元,有力促进块状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地方标准7个、285个和308个,累计达46个、2247个和1897个。(三)运用知识产权服务区域经济一是知识产权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省各市县已建成知识产权信息化平台16个,信息数据库83个;共有专利代理机构43家 ,办事机构26家,从业人员800余人,其中专利执业代理人267人。二是知识产权交易活动持续活跃。2011年全省共备案专利许可转让合同4880件,占全国总量的23.72%,其中发明587件,占总数的12.03%;实用新型2269件,占总数的46.5%。备案的转让许可总费用2.65亿元,占全国合同备案总费用的9.58%;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专利周浙江活动周。三是推动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省知识产权局组成专门小组,在认真分析研究国内外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机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知识产权工作发展的实际和服务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提出了浙江省知识产权审议机制的基本框架,并将首先对部分重大科技专项进行逐项的知识产权审议。各地法院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发展特点,结合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实际,开展“知识产权特色审判”主题活动,积极延伸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为各地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四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初见成效。全省各地积极探索知识产权与金融结合新机制,嘉兴、温州等市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全省实现专利质押融资近3亿元。2011年,温州中小企业普遍遭遇融资难和民间借贷危机,专利权质押贷款仍取得了好的进展,新增贷款13笔,同比增长30%,贷款额达4230万元,同比增长44%,在用知识产权撬动资本市场,在实现知识产权与金融的结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三、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机制日臻完善(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机制全省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建立上下联动、部门联手的工作机制,采用多种方式,开展一系列有声势、有影响的联合行动。省知识产权局首创“先调解后立案”专利执法新模式并在全国推广,在全国率先开展专利委托执法模式,实现执法重心下移;积极帮助电子商务运营商构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打击网络购物领域专利侵权行为,2011年对阿里巴巴和淘宝网电子交易市场上发生的案件进行12次指导,涉及专利侵权纠纷投诉40余起;开展流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工作,会同省商务厅联合认定9家省级流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单位,目前累计15家。全省各级监察机关主动参与,积极履职,加强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违法违纪案件的监督,防止存在有案不送、有案不办和以罚代刑的情况。省广电局建立全省非法视听网站数据库,定期向各地发放视听节目监看报告,同时将该监管平台向全省各市管理部门实行点对点开放,并建立完善了有关网站负责人的定期约谈机制,督促合法运营,杜绝侵权盗版等违法行为。省检察系统积极探索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新渠道,积极走访相关行政执法机关,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适时介入公安机关侦查,引导取证,形成推进工作的合力。省法院系统以“调解优先、调判结合”为原则,不断优化调解机制、创新调解方式,如委托调解、跨院调解、网络调解等;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诉施耐德电气低压(天津)有限公司等侵犯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案入选最高法院今年评选的“全国法院十大调解案例”,是唯一入选的知识产权案件;稳妥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归口一个审判业务庭审理的工作,在原有义乌法院试点“三审合一”的基础上,新增金华中院、台州中院和玉环法院开展上述工作;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审判专业型人民陪审员的运用和考核机制,在司法审判中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人员的专业优势。省司法厅积极发挥法律服务的职能优势,组建“知识产权保护律师服务团”,开展“公证服务知识产权维权”专项行动,组织引导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机构围绕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等环节,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帮助市场主体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纠正知识产权领域的不当行为,实现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二)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动在国务院统一部署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中(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全省行政机关共出动执法人员41万余人次,检查市场主体(经营户)35万余家,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400多个,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6800余件,涉案商品总值20多亿元,移送公安机关案件200多件。公安机关共立案1500多件,破获案件1370多件,涉案金额8亿多元,抓获犯罪嫌疑人2000多人。审判机关审结一审刑事案件210余件400余人。检察机关批捕案件250件,批捕犯罪嫌疑人388人,提起公诉203件309人。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大型宣传、新闻发布、媒体信息通报、假冒伪劣商品集中销毁等活动200多场次,主要媒体刊登新闻2000余条,曝光案件100余件。通过专项行动,在全省范围形成打击侵权制假的巨大声势,有力地震慑违法犯罪行为。省司法厅积极配合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组织引导律师等法律服务工作者从大局出发,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开展辩护代理,正确处理惩治知识产权犯罪与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关系,真正使违法犯罪者受到应有的制裁、无辜者免受法律追究、守法者得到保护。省商务厅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打击出口非洲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商品专项行动,确定宁波、绍兴、义乌为重点地区,查处了一批出口侵权案件。省知识产权局开展保护专利权专项行动,检查各类商场、超市、市场40余家,检查商品超过35000件,查处不规范商品3000余件。省监察厅跟踪督查专项行动中,做好“重点内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产品”相关工作落实情况。省工商局围绕重点工作先后开展7次大型专项行动,查处大要案件达2500多件,罚没款达3900余万元,捣毁制假窝点1189个。省版权部门组织在推动政府机构软件正版化的同时,将353家包括金融、保险、上市公司等重点企业列入软件正版化推进名单;开展“剑网行动”,查处各类侵权案件176件,其中行政处罚65件,罚款611700元,关闭违法网站51家,移送公安机关案件16件。省质监部门围绕事关人民群众人身安全的汽配行业,开展“汽配行业集中行动月”活动,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针对刹车片、制动液、安全玻璃、灯具等汽车配件的集中行动,查处假冒“CAT”、“Perkins”、“Fleetguard”、“Volvo”、“HITACHI”、“Doosan”和“Yao Tai”等品牌商标行为。省文化系统检查经营场所10万余家次,取缔非法书报刊经营单位130家、无证音像店324家,查获各类侵权盗版非法出版物47.3万余件。省药监部门重点打击制假售假、利用互联网等发布虚假广告及通过快递渠道销售假药等违法行为,共出动监督检查人员11.9万人次,检查单位41229家次;全省共立案1464件,涉案金额2733.74万元,捣毁窝点72个,移送司法机关案件29件;省检验检疫部门严把出口资质审查关,加强对许可证、确认书、备案书的审查,加大对虚假报检骗取检验检疫单证的打击力度,封堵假冒伪劣产品的通道。海关系统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出口国的查验力度,查验率最高超过10%,共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2319批次,涉及货物物品1390多万件,保护了28个国家和地区的297个知识产权权利人合法权益。省农业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5000余人,立案114起,结案77起,共罚没假劣种子8982.9公斤,挽回经济损失111.3万元。四、知识产权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2011年,浙江省知识产权对外交流合作工作取得新进展,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不断优化。(一)鼓励企业开展品牌国际并购2011年,浙江省品牌国际收并购迈出新步伐。继吉利收购沃尔沃后,青年汽车也牵手国际品牌,与庞大一起入主萨博;同时斥资1.36亿欧元入股世爵汽车。(二)积极开展国内知识产权合作省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上海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办公室、江苏省政府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办公室在杭州召开了第三届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新闻发布会。两省一市领导小组负责人和相关部门局领导回答了记者提问。省版权局组织召开了长三角区域版权工作交流合作会议,江浙沪三地就政府及企业软件正版化、打击版权侵权盗版案件查办、作品登记、著作权合同登记备案等相关工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省司法厅组织浙江省律师参加第九届华东律师论坛,组织参加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全国年会,组织参加长三角知识产权律师联席会议,确定定期召开长三角知识产权律师联席会议机制。(三)完善涉外知识产权交流机制省知识产权局全年共接待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美国专利商标局、美国驻沪总领事馆和东盟等机构的知识产权官员7批次,50余人(次)。2011年7月,在杭州召开中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讨会,美国专利商标局副局长出席会议并致辞。省人民检察院、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商务厅、省工商局和浙江各地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及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律师事务所等2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通过这几年与国外政府和知识产权组织的交流,增进了了解。 2011年美国政府“301”报告中,承认义乌小商品城知识产权保护得到明显的改善。省工商局会同台州市局承办了欧共体商标制度研讨会,由欧洲内部市场协调局官员向浙江企业介绍了欧盟商标注册体系政策制度,现场解答企业提问,我省近百余位企业代表和系统干部参会,这是我省首次组织欧盟专家直接面向我省企业介绍欧共体商标国际注册制度,受到了与会者的热情参与和广泛好评。省版权局进一步实施我省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战略,2011年12月7日至15日,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省政府新闻办共同组织“浙江版权贸易访问团”,对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了访问考察,与两国出版界开展了广泛的出版交流合作活动,先后与澳大利亚中华书籍书店、HALSTEAD PRESS出版社、澳洲华厦传媒集团、新西兰玛克威出版社负责人进行了内容广泛的座谈交流,达成了一系列版权贸易和图书出版、销售合作意向。访问期间,浙江省各出版社分别在澳大利亚悉尼市、新西兰奥克兰市举办了“浙江精品图书展”。2011年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版权局(新闻出版社)联合认定了2011-2012年度“浙江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我省48家文化企业被认定为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这些企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有力促进了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宁波海关于3月和5月,派员参加海关总署组织召开的“中欧海关知识产权第四次专家组会议”和“中欧海关知识产权第五次专家组会议”,分别通报了2010年和专项行动期间查获输往欧盟的侵权案件情况。根据中欧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框架,向欧盟通报了5例宁波海关查获的拟输往欧盟的侵权案件,并就欧盟提供的11例案件线索进行了核查反馈。五、知识产权文化氛围逐渐形成2011年,各地各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活动,知识产权文化逐步普及。(一)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省知识产权局邀请9批次48名医药化工、LED、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电力(半导体)产业的国家资深审查员组成的浙江重点产业(企业)专利服务专家团、PCT与自主创新专家组、国家外观设计专利权评价报告团、海牙协定国家专家宣讲团等,为我省华东医药、中策橡胶等360余家企事业单位、45家专利代理机构、7个重点行业、60多个县(市、区)提供全程专家培训服务;邀请国家知识产权局、法院、高校、部分市知识产权局等单位和美国专利商标局、美国知识产权法律协会、美国联邦巡回法院等的有关国内外专家、法官、学者讲授知识产权基础理论、政策法规、侵权判定、执法规程等课程。会同省人力社保厅实施第三期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2009年以来已累计选派60名专业人员赴美参加培训,对美国现行商标、专利、版权和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省工商局、省商标协会全年组织了3次全省驰名商标企业专题辅导培训,受众对象600余人。省教育系统将知识产权培训与科研管理服务相结合,增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如浙江海洋学院积极开展咨询活动和知识讲座,明确专利的申请、授权、实施和保护的运作过程;宁波大学邀请专家来学校作知识产权申报的辅导报告和开展针对性辅导咨询;浙江农林大学通过制定学生创新活动管理办法等制度,引导和鼓励师生投身第二课堂,涌现出在校期间获得150余项专利的先进典型。省高院举办了全省法院知识产权审判业务培训班,邀请工商、海关、浙江大学及兄弟省市法院的专家重点讲解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的衔接、审判理论前沿问题和网络基础知识,杭州、宁波等中院也举办了知识产权审判业务培训班。省司法厅积极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先后选派了15名律师到国外参加知识产权培训;省律师协会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举办了知识产权律师培训班、知识产权理论研讨会、知识产权律师论坛等活动,并将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服务内容纳入新律师上岗培训的范围。省版权局、省版权协会组织全省20多家版权代理机构负责人、企业代表等开展作品登记培训学习。杭州海关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专家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专职从事知识产权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知识产权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经验的专业执法人才,同时建立一线执法人员知识产权执法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宁波海关重点做好企业的知识产权培训工作,与地方政府联合召开了4次政策宣讲会,对近千家企业进行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政策培训。(二)全面推动知识产权宣传普及省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活动。宣传周期间,杭州市专版介绍专利知识,舟山市科技局会同当地中院、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咨询活动。省司法厅、省普法办将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纳入全省“六五”普法规划,以“法律六进”为载体,深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在“知识产权法制宣传周”期间,省司法厅、省普法办与省知识产权局联合制作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宣传挂图,在全省3万多个村(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省商务厅做好全国专项办打击侵权制假专项行动公益广告在省市县三级电视台主要频道黄金时段进行播放的协调工作,编印知识产权宣传手册和知识产权保护卡通宣传画,设计制作并印制“保护知识产权浙江在行动”宣传画册,及时向全国专项办提供浙江省参加全国专项行动网络成果展资料。省知识产权局会同省司法厅,组织国内外律师和专利代理人组成的讲师团,在全省10市和19县(市、区)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2011年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巡回演讲”活动,举办演讲41场,参会人员3600人(次)。省工商局、省商标协会举办实施商标战略专题讲座,特邀国内知名品牌战略专家进行演讲,800余人参加了讲座。省版权系统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版权宣传展板、宣传手册、手机公益短信、免费咨询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版权宣传活动;继续加大公交车体广告和机场候机大厅平面广告的宣传力度;组织参加了第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展览会,浙版图书在博览会期间受到中央领导和媒体的关注。省公安厅组织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四地公安机关,对假冒伪劣商品开展2次集中销毁活动:邀请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央广播电台、腾讯网等媒体对温州公安机关策动发起的打击制售假冒白酒商标标识的“猎手五号”集群战役统一收网行动进行全程跟踪采访,起到了很好的社会和法律宣传效果。省检察系统认真选择典型案例,以案释法,通过组织庭审观摩、法律专题讲座等形式,以法律宣传为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刑法教育。省法院连续三年邀请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代表以及境内外新闻媒体列席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会议,公布十大典型案例,推进审务公开,扩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影响力。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评定全省药品医疗器械领域十大典型案件,并通过浙江日报、中国医药报等媒体向社会公布,对违法企业进行曝光;联合省广电局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全省“安全用药、关注农村”电影放映公益宣传活动,播放电影3036场,观看人数85万人次;省广电局结合著作权法、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邀请法律、社会科学专家进行专题讲解。全省各地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六、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专利保护2011 年,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77081件和130190件,分列全国第3位和第2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列全国第6位和第5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7件,居全国第5位。全省11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呈增长态势,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嘉兴等市专利申请量超万件,舟山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幅均在100%以上。全省共受理专利案件179起,结案145起,结案率达81%;其中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123起,查处假冒专利违法行为56起。(二)商标与商号保护2011 年,全省新增驰名商标72件,行政认定总量达266件;新增境外注册商标7467件,其中马德里体系商标国际注册量3910件,境外注册总量5.2万件,继续高居全国第一;新增注册商标12.7万件,总量达66万件;新增省知名商号116件;新增浙江名牌产品233个,累计达2266个,其中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产品、国家级新产品占35.7%。查处各类商标侵权案件8061起,其中案值100万以上案件22件,各类案件罚没款15060万元,移送司法机关218起225人次。(三)版权保护与文化市场管理2011 年,省版权局登记各类作品13422件,再创历史新高;核准登记出版境外图书合同264件,办理涉外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图书印刷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合同登记623件;办理著作权合同备案90件。省广电系统重视商标的注册与保护,对知名广播影视作品、节目和栏目逐渐开始商标注册,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新申请注册商标36件。省文化厅加强了对邮政、文化产品交易市场、小商品市场、车站码头、印刷品生产基地等的日常管理。(四)地理标志保护2011 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又取得新突破,质监部门新增龙泉灵芝孢子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杭州萧山义蓬春雷菜厂等26家企业获批专用标志使用企业,工商部门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1个。截至目前,我省共有35个产品获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376家企业获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企业,136个产品通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注册,西湖龙井历史品牌纳入法律保护的轨道。舟山深化地理标志推广应用工作,在中央电视台7套编播了较真儿的舟山带鱼专题节目。(五)植物新品种权保护2011 年,全年共有20个林业品种通过植物新品种初审公告,比过去10年的总和还多。全年申请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26个,获得授权植物新品种1个,目前总申请量累计189个,授权量78个;全省各级农业部门把专项行动与“绿剑”执法行动、“种子执法年”活动结合起来,以水稻、玉米为重点,加强执法检查,明查暗访,集中力量打击恶意、群体及反复侵犯他人品种权以及套牌生产、销售授权品种的行为,取得明显成效。(六)商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2011 年,新认定“浙江出口名牌”101个,累计501个,我省以自主品牌出口的产品占全省产品出口的比例超过18%,自主品牌出口比例逐年上升。截止2011年,商务部认定我省“中华老字号”累计91家,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省商务厅新认定“浙江老字号”66家,累计298家,“老字号”成为浙江品牌的新亮点。加大对出口贸易摩擦的应对力度,尤其是知识产权领域的贸易摩擦,2011年,美国对我国企业发起的“337调查”涉及我省共5起,比去年增加3起,行业涉及机电、医药、轻工等,第三方交易平台今年第一次被美国发起“337”调查。(七)海关知识产权保护2011 年,杭州海关扣留进出口侵权货物1943批次,列全国海关第三位;扣留进出口侵权货物数量1331万件,列全国海关第三位;扣留进出口侵权货物价值人民币3343万元,列全国海关第五位。涉及耐克、阿迪达斯、彪马、飞利浦、古奇、克里斯蒂昂迪奥、宝马、奔驰、劳力士、欧米茄,以及钻石、三环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339个权利人的知识产权。杭州海关在知识产权保护中严格而高效的执法得到了多方面肯定,共收到海关总署发来贺电15封,多家国际知名企业派员拜访送来牌匾、锦旗和感谢信。查处的“假冒NIKE、ADIDAS商标运动套装案”入选“2010中国海关保护知识产权十佳案例”,查处的“十个集装箱冰柜和DVD播放机侵权案”入选“中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成果展”。2011年宁波海关共查获涉嫌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356起,同比增长69.3%;查扣各类侵权货物9293多万件,同比增长64.2%;涉案货物价值19821多万元,同比增长74%,涉案货物主要为“NIKE”、“ADIDAS”商标服装鞋帽,“BOSCH”、“TOYOTA”、“HENGST”等商标汽车零配件等。风险布控241条,查获案件159起,查获率达66。有关工作得到了总署的充分肯定,共收到总署发来的13次贺电对查获的重大案件表示祝贺,并有一起案件被海关总署评为“2010中国海关保护知识产权十佳案例”。(八)公安机关打击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犯罪2011 年,全省公安机关根据公安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亮剑”专项行动的统一部署,以超常举措,诸警协同,在一年余的时间内(2010年10月中旬开始至2011年11月底),破获制售假冒伪劣涉嫌犯罪案件3760起,捣毁生产窝点4145处,打掉犯罪团伙287个,逮捕犯罪嫌疑人855名,移送起诉2505人,关停传播盗版作品互联网站372个。行动绩效位居全国第一名,有3个集体被公安部荣记一等功,7个集体、10名个人被公安部分别授予“亮剑”行动成绩突出集体和个人。(九)检察机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2011 年,全省检察机关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403件576人,其中批准逮捕368件516人,立案监督15件17人。提起公诉584件886人,其中,假冒注册商标案件117件205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件75件161人,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示案件70件133人,侵犯著作权案件317件377人,销售侵权复制品案件2件4人,侵犯商业秘密案件3件6人。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决定,为检察机关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2011 年,全省法院系统共受理一审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7597件,同比上升53.82%;受理二审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464件,再审案件4件。全年共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7433件,二审知识产权纠纷案件478件;审结一、二涉外(含港澳台)知识产权纠纷案件317件。在审结的一审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中,有6312件以和解(调解)或撤诉方式结案,调撤率达84.92%。省高院知识产权审判庭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授予“商标保护奖”,是全国法院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知识产权审判庭还被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授予“科技与法律”(19992011)最佳实践奖。省知识产权局与省司法厅组建的“浙江省知识产权律师讲师团”被省委宣传部授予“浙江省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义乌法院还在4月份被最高法院评为首批5个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基层示范法院,成为展示我省、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的窗口示范法院。2011年,全省法院共审结侵犯知识产权一审刑事案件560件,涉及被告人814人,同比分别上升409%和272%,其中假冒注册商标罪103件201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68件124人,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70件114人,侵犯著作权罪314件367人,销售侵权复制品罪2 件4人,侵犯商业秘密罪4件8人。在702名生效判决被告人中,判处有期徒刑184人,占26%。在专项行动中,各级法院切实发挥刑事司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作用,依法从严惩处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分子,在依法适用主刑的同时,加大罚金刑的适用与执行力度,并注意通过采取追缴违法所得、收缴犯罪工具、销毁侵权产品等措施,从经济上剥夺犯罪分子再次犯罪的能力和条件。此外,各级法院以量刑规范化改革为契机,进一步规范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缓刑适用,缓刑适用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实现了量刑公正和均衡。全省法院妥善审理知识产权行政案件,有力地支持了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依法打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维护了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Statu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2011 In 2011, Zhejiang Province implemented in depth the “Outline of the 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and “12th Five-year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Undertaking”, energetically performed “Eight-eight Strategies” and the general strategy of “venturing to enrich people, innovating to strengthen Province”, practically promoted the “Six Actions for Overall Moderate Prosperity”, continuously improved policy system of IPR protection, actively formed an excellent atmosphere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engthened the creation, application, prot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brought into full play the important support of IPR system to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progress was achieved for all the above-mentioned work. I. Increasingly improved syste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and policy In 2011, the provincial Peoples Congress took a topic to deliberate IPR judicial and administrative protec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olicy was much closely connected with economic,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polici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was more fused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ts environment was further optimized. 1.Carrying out judicial and administrative deliberation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In April, Zhejiang Provinci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carried out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administrative IPR protec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active cooperation with the provincial Peoples Congress, and on behalf of provincial government compiled a report of IPR work jointly with the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e and the provincial copyright administration. In May, the provincial Peoples Congress took deliberation of IPR protection work of Zhejia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and made a proposal of five points to strengthen IPR protection. In September,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submitted a special report to the provincial Peoples Congress on implementing the above-mentioned proposal. Through the deliberation, the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heightened their understanding for further improving IPR protection and promoting the administrative IPR protection. In May 2011,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provincial Peoples Congress heard the “Repor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rial Work of Courts in the Whole Province” submitted by the provincial Higher Peoples Court. The deliberations highly praised 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 of the courts in the whole province in equitably hearing cases by law, initiatively serving the central work, exploring the improvement of protection mechanism and energetically promoting qualities of teams. The deliberations affirms that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Zhejiang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the courts in the whole province carried out in depth the outline of the national IPR strategy and the general strategy of “venturing to enrich people, innovating to strengthen Province”, took proper use of civil, administrative and criminal trials, strengthened and improved judicial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reated a new situation of IPR trial. Many work ranks ahead in the country and they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Zhejiang with a sound law system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an effort to promote the connec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administrative protection and judicial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both the provincial IPR office and the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e established “liaison office for public security” and transferred a lot of major cases. 23 staff in the provincial syste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was appointed as peoples jurors by Peoples Congr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judicial judgment of IPR cases. Wenzhou Municip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and Wenzhou Municipal Intermediate Court jointly established a lawful mediation mechanism to deal with IPR cases. Hangzhou Municip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and Zhejiang Provincial Higher Peoples Court jointly established an exchange and training system for closer connec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administrative protection and judicial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2.Province-municipality joint planning system taking shape Zhejiang Provinci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jointly with the provinci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the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e, the provincial Copyright Office and the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formulated and promulgated “12th Five-year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Zhejiang Province”. Zhejiang Provincial Science & Technology Department and Zh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